❶ 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為什麼很落後後來是怎麼追上來的
二戰時期的中國工業落後是因為中國當時多年的戰亂當中,沒有發展工業的機會,而且本來就落後,後來能夠追趕,是因為國家動用一切人力物力集中發展工業, 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三、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發展工業
雖然工業落後,但是國家還是要建設,於是國家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將目標放在了工業上。所謂預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讓其他的行業通過發展,那麼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工業基礎,所以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中國的工業終於追上了世界列強。
❷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及形成原因:
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的萌芽。
原因:第一個階段的原因是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產生、甲午戰爭後出現「實業救國」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2.一戰期間的民族工業「黃金時代」。
原因:第二個階段的原因是內因是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一戰後至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
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卷土重來、20世紀30到40年代,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的。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民族工業是如何艱難發展的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在國家主權受到威脅的同時,還被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瓦解,經濟當中出現了新的經濟成分,即民族工業。民族工業自近代興起以來,一直艱難發展,中間的上升發展都是非常短暫的,但是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經濟、政治、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民族工業艱難的另一個原因和表現就是官僚資本帶來的壓力,當時的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家用直接投資、強行加入官股以及收買甚至敲詐的方式兼並民族工業,勒索、綁架民族資本家的事件在當時並不少見。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資金不充足、規模小、技術還薄弱,因而對外資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依賴性,這就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兩面性,即妥協性和革命性,所以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也一直發展不充分。
最終也沒能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中國當時的現狀,但是他們起到的作用是絕對不可以忽視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運動都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挽救中國民族危亡的偉大實踐和嘗試。
❹ 中國軍事工業 發展
辛亥革命前:
寫道以前還要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內軍械所開始。
1、安慶軍械所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而洋務運動也推動了中國的三個方面的發展: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 3、創辦近代海軍。1863年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命名「黃鵠號」 。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2、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為晚清中國重要的軍工廠。但是晚清軍事基礎薄弱,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17.4兩,而外國產品成本僅為10兩左右,再同治年間已經成為東亞是最大的兵工廠。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到20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3、漢陽鐵廠
1889年春由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後在原漢陽鐵廠基礎上建成武漢鋼鐵公司。
4、輪船招商局
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天津機械製造局
1867年由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後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時,被破壞。
6、北洋海軍
最後還要提到這個讓我們充滿了傷痛的海軍,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開始進入了清王朝毀滅的進程,從中法戰爭道甲午戰爭的9年中是19世紀中國相對穩定的幾年,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馬關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的大量賠款,相對的葉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師。當時北洋水師有船50餘艘,共計5萬余噸。卻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更加沒落的開始。
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
這期間中國出去軍閥割據的場面,中國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兵工企業,各個軍閥只想怎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沒想到民生,別說發展工業呢?只有大批的進口一些外國的武器裝備。怪就怪在清朝這個王朝,始終抱著「騎射乃滿州根本」這種白痴的念頭,導致火器的不能發展,也把中國天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斷送了發明的念頭。清王朝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每閑著所以說,外國的火器比中國先進的多了,在1915年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的連發槍,奠定了沖鋒槍的基礎,而中國還是在爭地盤中煎熬著。所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在軍工方面已經被世界拉大了距離。中國處於軍工發展的停滯階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
中國處於剛建立階段,很多武器都是繳獲日本的或者是繳獲國軍的武器,而沒有自己的大規模武器製造工廠,或者說只能製造一些手榴彈一類的東西而已。當需要武器的時候只能從蘇聯進口,而蘇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早在跟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的時候,蘇聯內部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內部戰爭,所以東線作戰不耽誤他自身內部的軍事設備的研製開發和生產。比如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給德軍予以沉重的打擊,因為蘇聯有軍事基礎,當蘇聯佔領德國前,德國的鋼年產量達到2084萬噸,而蘇聯那時候也有1832萬噸。這還是1940年的時候,而中國到了1949年的時候才15.8萬噸。隨著蘇聯從德國的撤軍,西德的一些煉鋼設備,和軍機械製造設備都80%被蘇聯拿走,包括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時候從中國拿走的一些東西,可以想像到蘇聯是一個多麼無恥地國家。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還有幾年的內戰,所以中國那時候的重工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國成立後,9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而東北又經過日本的建造,洗手。蘇聯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紅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業機械。重工業開始興建,但是也走過一段彎路,大煉鋼鐵就是一個誤區。但是中國設計到軍事重裝備的設計方面還是一窮二白的境界,沒有經驗。因為中國新政府是從什麼都沒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國民黨不同。這也是開展大煉鋼鐵的原因,最終導致材料的浪費。
因為淵源的關系,中國還是跟蘇聯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中國的武器裝備也是走了蘇聯的路子,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跟蘇聯和或多或少的有點關系。
現代,中國根俄羅斯的關系比較融洽了,而中國的武器,發展史還是比較短,而俄羅斯不一樣了。有自己的軍工業長時間發展歷史,盡管跟強盜有關系,但是這是過去了,現在出口中國的武器只有幾種武器了,相對來說中國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製開發製造了,當然是在俄羅斯武器基礎上。而且可發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國軍工的發展離不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重裝備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人一手一手來研製,總之祝願祖國早日屹立在世界軍事研發強國之林。
以上個人倉促時間寫出來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拍磚。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作業進入了一個怎樣的大展時期,得到發展原因有那些
1一戰期間各國忙於歐洲戰場,無暇東顧
2辛亥革命沖擊封建制度,建立中華民國,在制度上解放了民族工業
3中國實業救國思想的高漲
4民眾愛國運動興起,抵制日貨等行為促進國內民族工業發展
5中國作為參戰國派出勞工有一定的自由權利
6之前各地商會,民族工業發展為這一時期高漲發展做了必要准備
❻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快速的四個原因是什麼
1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放鬆了對經濟的侵略。2辛亥革命的影響。3群眾性的愛國運動此起彼伏。4實業就國的影響。
❼ 二戰時,中國工業為什麼很落後
在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落後於世界水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閉塞封鎖以及近代中國連年的戰亂。而在建國以後,經過了無數人的努力以及蘇聯老大哥的協助,我們終於一點點完善起來了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
雖然曾經我們被世界遠遠的甩在後面,但是在建國之後,全國上下一心,努力進行工業化,加之蘇聯的部分援助,我國終於一點點完善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最終取得了如今的成就,成為了世界上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中國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幾代人無私的努力換來的,我們作為當代的新青年要以史為鑒,努力發展個人的知識水平,爭取為國家的工業化更進一步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
❽ 中國是如何實現工業化的
新中國的現代化,主要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其核知心是工業化問題。
新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中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先合理調整後社會主義改造;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等措施使新中國的工業化全面道起步。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基本建設投資近千億元,石油電力工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業也有較大發展,但「大躍進」三年造成了我國工業的畸形發展。③文革時期(1966-1976年):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除交通運輸業外其他版均處於倒退的局面,新中國工業出現了嚴重挫折。④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中權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城市中企業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從而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❾ 甲午中日戰爭致辛亥革命初期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與列強交戰記錄中,我方軍隊裝備與敵軍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但是這場戰爭也是敗得不可思議的一次,因為,甲午戰爭從頭到尾,清軍從來沒有打過一次勝仗,連偷襲都能被反殺,而日本發動的偷襲卻此次都可以重創清軍,這場戰爭,是真正的恥辱。
甲午戰爭讓洋務大臣們幾十年洋務運動發展工業的嘔心瀝血一瞬間化為灰燼,剩下的,只有幾條鐵路,以及沒錢造戰艦的江南船政,福州船政。問題既然不出在裝備上面,那就是出在了思想上,國民的思想太過於落後,因此屢戰屢敗,軍隊雖然有了先進武器,但是士兵不知道如何揚長避短,所以,國家必須從根基開始更新一遍。
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辛亥革命的初期其實並沒有什麼工業發展,因為中國近代史上1890年上下是工業高峰期,到了1895年工業發展由於經濟原因停止,自此,中國工業一蹶不振,此後大半個世紀內,船政在也沒有自主研發過戰艦,軍工業也沒有研製出後新型裝備(1891年我國自主研發陸軍用的前膛速射炮,1893年研製出後膛速射炮,讓英國人稱奇),因此辛亥革命初期的工業發展頂多隻能算是恢復,算不上進步,甲午戰爭是導致中國近代工業從1895~1951年從未有過突破的直接原因,但是沒有甲午戰爭,近代中國的有識之士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國家的根基已經腐爛,這個朝代,已經無力回天。
望您採納
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下面原因最全面了
客觀上:
國內: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給資本主義發展清除了一些障礙,提高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鼓勵實業發展,這些是政治基礎;
2)「民主共和」、「實業救國」的思想不但表達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要求,也成為當時中國的主流社會思潮,是當時中國人認為中國發展的正確的方向。這是思想基礎。
3)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特別是抵制外貨運動,這是社會基礎。
國外: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於廝殺,無暇東顧,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是外部條件。
主觀上:資本家投資辦廠的熱情:
1)實業團體的紛紛涌現,華僑回投資設廠;
2)有識之士的提倡和引領,如南張北周,上海二榮等。
3)愛國心的驅使,利潤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