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中國人造太陽的原理是什麼
今年“中國製造”又迎來新的重大突破!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後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12月4日,中國的核聚變實驗迎來新的重大突破,研發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其建造時間約為10年,耗費50億元美金巨資,最終在四川成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它是我國一個成功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電影鋼鐵俠裡面的人造太陽),也被叫做“人造太陽”。
我國的太陽能發電贏得新的突破,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現在的所有產業都和電離不開關系,我們的生活起居,平常使用的工具,以及出行如果沒有電的供應,將會是毀滅性的災難,很多人的工作都離不開電腦,而電腦沒有電是不可能運行的,像這樣的工作太多太多,乃至於在未來幾個世紀店都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但點的供應主要來源於煤炭,而煤炭是幾億年才慢慢形成的,一個循環都需要幾千萬年,對於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這一次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發電是有歷史性意義的,他和太陽能發電有所不同,人造太陽幾乎是模擬太陽內部的核反應,100%還原,為以後更大的工程墊下基礎。
造太陽也是近幾年才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其實人們對這一個概念的實際根本不是很了解。簡單來說,人造太陽就是一個可以暫時替代太陽,給予世界萬物能量的一個東西。但是在實際上,人造太陽的功能實現的范圍是很小的,它僅僅可以照耀幾個城市的食物和人類而已。所以人造太陽並不能這從根本上解決太陽衰老而導致的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它僅僅是暫時的緩解一下而已。
然而我國製造人造太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蘇聯人手中用400萬人民幣的羽絨、瓷器、中國傢具換來了一個1800萬盧布的裝置。當時這個裝置還是比較好的。為什麼?因為在那時候,一個盧布相當於3.6美元,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把它全部拆掉,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把它裝起來,在這上面做了大量的實驗。在其他國家在這個裝置上面都只能做幾秒鍾高溫的情況下,我們最多能做到60秒鍾一千萬度,因此成為了全國的十大新聞。
㈡ 中國人造太陽正式誕生,不過這個「太陽」到底有什麼用
ITER主要目的在於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因此其核心裝置「托卡馬克」被稱為「人造太陽」。
ITER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耗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ITER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耗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
根據協議,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ITER項目,其中歐盟承擔約45%,其他6方各承擔約9%,資助包括資金和實物兩個部分。
(2)中國人造太陽什麼時候上市擴展閱讀
28日的安裝啟動儀式標志著ITER進入安裝階段,由此前接收成員國部件等前期籌備工作正式轉換到組裝工作。到2024年年底,ITER施工方將按照工作進度表接收和安裝托克馬克裝置的各主要大型部件及輔助設施。
完成主要部件安裝後,計劃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底開始進行冷測試調試工作,並在2025年12月實現第一束等離子體,這將標志著ITER由安裝階段轉入運行階段。
㈢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時候問世的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志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據悉,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
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㈣ 中國將啟動「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無限能源要來臨了嗎
目前人類在地球上面已經生存了這么長的時間了,人類經過一系列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了主導地球的生物,可以掌握著地球大部分的事物,雖然現在人類的社會發展越來越發達,但是人們在發展過程當中肯定會對環境造成一系列的影響,人類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肯定離不開地球資源。
現在中國的人造太陽已經是全球最新一代,能夠把核聚變轉換成地球上可利用的能源的儀器,目前中國製造出來的人造太陽,肯定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一座里程碑。據了解,中國製造的人造太陽採用了先進的結構和控制方式,把等離子的溫度不斷加熱超過了2億攝氏度,由於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核裂變要多,而且更容易形成少的放射核廢料,這被很多人認為在未來是極有可能代替清潔能源,而我們國內的人造太陽可以更高效更穩定的控制核反應堆。
㈤ 中國人造太陽的成功時間~~
現在尚未完全成功。核聚變控制環的技術還不成熟,盡管走在最前面的中國在2007年3月1日宣布核聚變控制裝置EAST(內部代號「人造太陽」)試驗成功,但是還不能裝填真正的核聚變反應堆,離真正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可控熱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距離。
㈥ 中國人造太陽
還在安徽的實驗室
〖聚焦創新〗中國「人造太陽」即將放電
--------------------------------------------------------------------------------
2006-8-24 9:05:10 中國工業報
8月中旬,由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將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進行首次正式放電實驗。記者了解到,這次放電實驗,已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實驗一旦成功,意味著安徽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此類核聚變實驗裝置並能實際運行的地方。
如何解決能源危機
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發展節能技術,力圖掌握能源命脈,維護國家安全。但是人類目前可利用的能源資源非常有限,主要能源將在未來幾十年至100多年的時間內枯竭。據日本權威機構專家測算,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儲量和可開采年限計算,石油資源的儲量為10195億桶,可供開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人類開采240年;天然氣埋藏量為144萬億立方米,可開采63年,高成本氣田可供開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可開采231年。同時傳統能源還會帶來環境問題,如溫室氣體的增加可引起氣候變化等。而世界上已有的核電站,都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的電站,主要原料鈾的儲量僅夠維持數百年之用,況且核電站有著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核燃料埋藏處理等重要隱患。
無奈,科學家將最終解決能源危機的希望,寄託在了受控核聚變的實現和推廣身上。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鍾學儒高速記者,其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核聚變能源使用的氘、氚可從海水中提取,也不產生室溫氣體及高放射性核廢料,可以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一種無限、清潔和安全的能源。據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全完的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釋放的能量。
其實,人來早已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種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馴服核能使核聚變在人為控制下發電,是件異常艱難的事,國際間聯合攻關勢在必行。
鍾學儒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的准備和醞釀,今年5月,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7方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正式啟動。該計劃前期投資約50億美元,計劃用8~10年的時間完成,預計最終總投資將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歐盟承擔50%的費用,其餘6方分別承擔10%,超出預計總花費10%的費用將用於支付建設過程中由於物價等因素造成的預算超支。此外,參與各方完全平等地享有項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據悉,這是國際空間站之後,國際間最龐大的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中國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告訴記者,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核聚變研究主要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來進行。
20世紀80年代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就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為我國在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20世紀90年代,該院又建成了中國環流器新一號裝置,達到國際上同類型、同規模裝置的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核聚變界的關注和肯定。2002年,該院成功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托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萬元熙透露,科學院等離子所於1994年底建成中國的一台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HU-7U後被命名為EAST,從2003年開始,EAST開始進入總裝。據介紹,該所耗資1.65億元人民幣的全超導托卡馬克研究計劃為,建成一個以具有非圓小截面的全超導托卡馬克為核心的核聚變實驗系統,並在其上實現近堆芯高參數,長脈沖和穩態運行。
萬元熙認為,我國進行的與未來聚變堆相關的工程和物理問題的探索性實驗研究,將為未來穩態、安全、高效先進聚變堆的物理和工程技術基礎做出重要貢獻,從而使中國在開發清潔而又無限的核聚變能的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做出更大貢獻。他說,成功設計和建造EAST的經驗構成了中國參加ITER的重要基礎,同時EAST的成功建造和運行將為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下一步計劃奠定堅實的物理、工程技術和人才隊伍基礎。
不過,跟蹤國際聚變能科技動態40餘年時間的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嚴建成坦承:「目前,英國、美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大型裝置,已經在秒量級(幾秒鍾之內)下達到了億度溫度。中國和國際最先進的水平還有差距。」
嚴建成透露,中國將在ITER裝置建設期間,提供總造價10%、也就是40多億元人民幣的核部件,並承擔了兩大核心技術的攻關任務:中子屏蔽技術、超導技術。前者是聚變反應中避免污染環境的關鍵技術,後者則將提供反應所需的強磁場。「預計本世紀中葉,聚變核電站就將步入商用階段。我國三大動力等轉北製造巨頭有著開發新產業的良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人造太陽"下月放電 如獲成功將成世界之最
【來源: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南方日報】
合肥消息 8月15日前後,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將在合肥科學島上進行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這意味著這一裝置進入正式運行階段。
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
其運行原理就是在這台裝置的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等離子體,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在未來的核聚變電站中,反應產生的能量可以通過能量輸出轉換裝置供人類使用。據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釋放的熱能。
首次放電實驗,已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而放電過程是否具有危險性更為世人所牽掛。據參與這一工作的科研人員解釋,核聚變實驗裝置只有在放電的時候才會產生中子輻射,一旦實驗結束就沒有了輻射,而產生的中子輻射不會影響到大廳之外。整個核聚變實驗大廳是全封閉式構造,四周牆壁的厚度達到1.5米,屋頂的厚度為1米,內部全部為鋼筋捆紮,表面用水泥澆築而成,「是非常安全的」。
目前,這一核聚變實驗裝置真空室內的二次總裝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一旦成功,將意味著合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此類核聚變實驗裝置並能實際運行的地方。
據《新安晚報》
參考資料:http://www.mei.net.cn/page/news/news.asp?CD=176053
㈦ 2020年什麼時候,中國做出人造太陽請各位答復謝謝
啊咧,人工可控核聚變永遠號稱將在下一個50年實現,在座的各位,包括在實驗室里的那些位,誰也不可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科技上的事誰能說的清咧,不過基本上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2020沒戲,如果非要一個日子那就是2020.12.32,沒錯只要到了這一天,鐵定成!!
㈧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這個「太陽」怎麼造出來的
今年“中國製造”又迎來新的重大突破!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後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12月4日,中國的核聚變實驗迎來新的重大突破,研發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其建造時間約為10年,耗費50億元美金巨資,最終在四川成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它是我國一個成功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電影鋼鐵俠裡面的人造太陽),也被叫做“人造太陽”。
然而我國製造人造太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蘇聯人手中用400萬人民幣的羽絨、瓷器、中國傢具換來了一個1800萬盧布的裝置。當時這個裝置還是比較好的。為什麼?因為在那時候,一個盧布相當於3.6美元,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把它全部拆掉,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把它裝起來,在這上面做了大量的實驗。在其他國家在這個裝置上面都只能做幾秒鍾高溫的情況下,我們最多能做到60秒鍾一千萬度,因此成為了全國的十大新聞。
後來,我國又積極和國際進行科研合作,自家技術有了新的突破,並成功讓我國的人造太陽放電!
㈨ 中國人造太陽升級改造預計什麼時候完成
東方超環(EAST),俗稱「人造太陽」,是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自主設計、研製並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科學島。東方超環正在進行升級改造,預計將於2021年5月完成此次升級改造。
2010年12月24日,東方超環2010年度實驗結束,已獲得1兆安等離子體電流、100秒1500萬度偏濾器長脈沖等離子體、大於30倍能量約束時間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3兆瓦離子迴旋加熱等多項重要實驗成果,大大推進了「東方超環」實現其總體科學目標的進程;實驗中廣泛開展的國際合作,使「東方超環」已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高參數長脈沖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平台。
(9)中國人造太陽什麼時候上市擴展閱讀
東方超環升級技術難度高:
據報道,EAST去年7月份開始改造升級,在尖端材料、關鍵部件、主要子系統等方面實施一系列重大提升。
新華網援引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中心主任吳傑峰的話說,「裝置升級的技術難度高,工作量大!」
吳傑鋒表示,「人造太陽」非常復雜,要讓上億攝氏度高溫與零下269攝氏度低溫1米內共存,上萬個零部件,有一點點瑕疵,未來實驗可能就會失敗。
改造完成之後,EAST將挑戰新的目標,意圖實現1億溫度下、100秒長脈沖等離子體的新紀錄,力爭將世界可控核聚變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
㈩ 中國人造太陽哪一年發射升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