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繪畫中國輪廓地圖方法
第一步:從我國最北端「一筆三彎」繪到我國最東點,主要是針對版面,可控制中國地圖的高度和最東,同時該線也決定了中國地圖的大小。當然,不管先畫那一處,第一筆都決定著整個中國地圖的大小。
(1)如何在中國畫出長江擴展閱讀:
地圖分類
按區域范圍分: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
按專題學科分: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
按應用分: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遊圖等。
按使用形式分:掛圖、桌面圖、地圖集(冊)、野外用圖等。
按表現形式分:縮微地圖、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等。
按印刷開本分:16開、8開、4開,對開,全張、兩全張、三全張、四全張,九全張。
按地圖分類:地圖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衛星地圖,影像地圖等。
B. 中國最長的河流一長江的簡筆畫法
1、在干凈的白紙上畫一個大的貝殼,見下圖。
(2)如何在中國畫出長江擴展閱讀:
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簡筆畫,是指把復雜的形象簡單化,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畫,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
但要表現立體結構的物體形象,因主要只表現一個面的圖形,寫生時應選擇能充分顯示對象結構特點的角度和視向,使這些特點能突出地呈獻於平面圖形之中。
C. 如何在中國地圖上畫長江和黃河
看了你的問題,突然想起了兒時的往事。上小學大概是三年級的時候,突然非常迷戀地圖,不知從哪裡掏弄的一張中國地圖,那張圖很大也很奇怪,沒有省界、沒有江河,我就對照著姐姐的地理圖冊按分塊按比例地描畫,圓規、尺子、色筆全用上了,整整一個暑假,一有空就趴在大地圖上畫個沒完沒了,終於在開學前完成了,可惜那張圖早就丟了,想想當初的痴心真是有趣。
畫出江河,主要就是分區域、找參照、按比例。
D. 地圖中國怎麼畫教程
從我國最北端「一筆三彎」繪到我國最東點
主要是針對版面,可控制中國地圖的高度和最東,同時該線也決定了中國地圖的大小。當然,不管先畫那一處,第一筆都決定著整個中國地圖的大小。
由北向下繪出中國雄雞的頭和嘴
該筆學生最關注,整個中國圖好不好,就看雄雞的頭和嘴
由西北端向東繪「三彎一提」
基本可以控制東西方的地圖寬度,最東點、雞嘴、西北阿爾泰幾乎在一水平線,最東點—雞嘴與雞嘴—西北阿爾泰長度大約1:2
沿烏蘇里江向南「兩彎一直」
我平時在這一筆最畫不好,最後完工時往往會使學生覺得雄雞畫胖了或者雄雞頭大了……,這一筆還影響到渤海灣與山東半島的形態,覺得這一筆決定著中國圖的變形與否。
由西北「三彎一平」至最西
心有難處他鄉走,常常犯難時就畫這筆,緩解壓力。該區域國界線學生關注不高,大致輪廓出來即可,同時也控制了整幅中國圖的東西長度,最西端與遼東半島高度差別不大。
中國海岸線由北至南一筆完成
注意:遼東灣、渤海灣、黃河三角洲、山東半島、海州灣一線應經常練習,長江口與杭州灣、珠江口、雷州半島學生常常伸長脖子看你有沒有畫漏掉,很多老師常講海港、開放城市……,經常只畫海岸線。所以該線繪制多較為熟練自如,而且繪制規律、方法很多,除遼東半島、渤海、山東半島外,多大致按半圓弧來繪制。
自己覺得該線條最快、最順手
由帕米爾高原到滇藏分界處「兩彎一圓弧」
邊界處重要城市不多,學生關注不高,可以簡略處理,但要使整個中國地圖有形,喀喇昆侖山附近邊界和克什米爾地區附近的凹處將是關鍵之筆。
作為雲南人,從雲南西北方收尾到廣西沿海,感覺比較熟悉。
注意:雲南滇西和滇南有兩處凸出,滇南凸出處與北部灣大致持平,雲桂交界處向北近北回歸線。
台灣似香蕉、海南像菠蘿
畫好黃河「幾」
黃河源頭與鄭州附近東西向段大致在35°N附近,中游南北向段在110°E東,延伸可指向海南。類似兩個「幾」字組合。
長江類似「V」字母與「W」的組合。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板圖內的精神線、教學地物落實的參照線,一般到此就成了中國空白板圖(南海地區教學利用較少,涉及可單獨列出),該板圖可應用於整個中國地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需要填塗:地形、河流、城市、鐵路、每一事物的分布……。
部分山脈
我國主要山脈
我國主要山脈、高原、盆地
我國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及主要經緯線定位
中國地圖輪廓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順時針(畫這一步時,要觀看黑板的大小,把握好東北的大小,使中國地圖能在黑板范圍內完整畫出來)
第二步,逆時針(畫時用眼睛餘光看著東北,使西北與東北整體諧調,否則,不是頭太大,就是屁股太大)
第三步,逆時針(停下來,觀看整個圖是否諧調,如果不,則適當調整一下,往下畫時把握好屁股的肥瘦,並注意在何處轉折。)
第四步,畫半島(兩個半島內有三個海灣,最北的畫長些,南面的兩個畫成半圓就可)
第五步,順時針(畫一個大圓弧)
第六步,畫島嶼(畫兩個圓,一個像菠蘿,一個像香蕉)
基本上一步一筆,反復練習即可成型
E. 怎麼畫要技巧 還有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和黃河長江水系圖 有用必採納。謝各位大神 圖片是中國地形圖
很簡單啊,先勾畫出輪廓,再把知識點全部填上去
F. 中國地圖怎麼畫
1、首先畫出中國地圖的大致輪廓,注意中國地圖十分像一隻雄雞。
G. 中國地形圖怎麼畫
最好找一副紙質的中國地形圖來,把畫紙蓋在上面,把所有線描好,然後對著地圖上色就OK了。
H. 關於畫畫。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意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造型表現手段:造型藝術中創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繪畫藉助於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雕塑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這些手法和手段,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這些造型藝術各自獨具的特殊的藝術語言,並決定了這些藝術各不相同的表現法則,關繫到塑造藝術形象的成敗,以及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藝術家對造型表現手段的規律性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藝術創作能夠表現新的生活內容和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審美愛好的必要條件。
二度空間:繪畫術語。指由長度(左右)和高度(上下)兩個因素組成的平面空間。在繪畫中為了真實的再現物象,往往藉助透視、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造成縱深的感覺和物象的立體效果,即以二度空間造成自然對象那種三度空間的幻覺。有些繪畫,如裝飾性繪畫、圖案畫等,不要求表現強烈的縱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間中追求扁平的意味,來獲得藝術表現力。
三度空間:繪畫術語。指由長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縱深)三個因素構成的立體空間。繪畫中,為真實地再現物象,必須在平面上表現出三度空間的立體和縱深效果。
質感: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物體所具有的特質,如絲綢、肌膚、水、石等物的輕重、軟硬、糙滑等各種不同的質地特徵,給予人們以真實感和美感。
量感:藉助明暗、色彩、線條等造型因素,表達出物體的輕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覺。如山石的凝重,風煙的輕逸等。繪畫中表現實在的物體都要求傳達出對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實在感。運用量的對比關系,可產生多樣統一的效果。
空間感:在繪畫中,依照幾何透視和空氣透視的原理,描繪出物體之間的遠近、層次、穿插等關系,使之在平面的繪畫上傳達出有深度的立體的空間感覺。
體積感:繪畫術語。指在繪畫平面上所表現的可視物體能夠給人以一種佔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覺。在繪畫上,任何可視物體都是由物體本身的結構所決定和由不同方向、角度的塊面所組成的。因此,在繪畫上把握被畫物的結構特徵和分析其體面關系,是達到體積感的必要步驟。
透視:繪畫法理論術語。「透視」一詞原於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視是採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將所見景物准確描畫在這塊平面上,即成該景物的透視圖。後遂將在平面畫幅上根據一定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的科學稱為透視學。
明暗:繪畫術語。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顯現為五個基本層次,即五調子:① 亮面,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中間面,半明半暗;③明暗交界線,亮部與暗部轉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背光部分;⑤反光,物體受周圍反光的影響而產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層次來描繪物象,一直是繪畫的基本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在其《美術家列傳》中就曾論述:「作畫時,畫好輪廓後,打上陰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後又仔細做出明暗的表現,亮部亦然。」歐洲畫家中倫勃朗是擅長明暗法技巧的大師。
輪廓:造型藝術術語。指界定表現對象形體范圍的邊緣線。在繪畫和雕塑中,輪廓的正確與否,被視為對作品的成敗至關重要。
構圖:造型藝術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並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繪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種物體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於人的禮堂所顯現出的一種復雜現象。由於物體質地不同,和對各種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間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色相:色彩可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無限豐富的,如紫紅、銀灰、橙黃等。
色度:指顏色本身固有的明度。如七種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深暗,黃色色度最明亮。
色調:亦稱調子。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體表面籠罩在一種統一的色彩傾向和色彩氛圍之中,這種統一的氛圍就是色調。
色性:色彩的沒屬性。色彩基本分為暖色(也稱熱色)和冷色(也稱寒色)兩類。紅、橙、黃為暖色,給從以熱烈、溫暖、外張的感覺;綠、青、藍、紫為冷色,給人以寒冷、沉靜、內縮的感覺。
筆觸:指作畫過程中畫筆接觸畫面時所留下的痕跡。筆觸雖為一種技術因素,但也傳達出畫者的藝術個性和修養,因而,也是畫家藝術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畫:簡稱「國畫」。指在中國民族的土壤上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是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按表現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竹、禽鳥、畜獸、蟲魚、宮室等畫料。按表現手段和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色、水墨等畫法。按幅面樣式,可以分為立軸、橫卷、冊頁、扇面等款式。中國畫十分重視筆墨,運用線條、墨色和輕重彩色,通過鉤皴點染,干濕濃淡並用,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陰陽向背;並運用虛實疏密結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圖效果。中國畫的空間處理也比較自由靈活,即可以用「以大觀小」法,畫重山疊嶂;也可以用「走馬看山」法,畫長江萬里。中國畫物別講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不但主張要「外師造化」,而且還要「中得心源」,中國畫在畫面上還題寫詩文,加蓋印章,將詩文、書法、篆刻融為一體。
西洋畫: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包括油畫、水彩、水粉、版畫、鉛筆畫、鉛筆畫等許多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油畫: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雕塑:「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塑三種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木、石等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雕塑一般分為圓雕、浮雕兩種。由於用途的不同,也分為架上雕塑、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建築性雕塑等。
工藝美術:美術種類之一。指具有一定美術意味的工藝品製作,既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實用和審美的結合,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工藝美術分為兩類:①日用工藝。②陳設工藝。
書法:①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②寫漢字的方法。中國書法根據漢字的造型規則,運用點畫構成各種形態以表情達意。有正(楷)、草、行、隸、篆(大篆、小篆)等各種書體。書法美的基本因素是點畫,其次才是由點畫組成的結體。故書法用筆至關重要,是對提按、藏露、轉折、輕重、緩急、方圓等矛盾關系的掌握和運用,須講究指忌浮滑輕薄。就能篇而論,書法美在於字里行間氣勢、節奏、韻律及其所傳達的意興情緒。各種書體均講究結構橫直安排有致,顧盼呼應;布局疏密得宜,首尾連貫。
素描:一種主要以單色線條和塊面來表現物象的繪畫形式。通常所為鍛煉繪畫基本功的手段,以訓練觀察和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明暗、質感、量感和空間感的能力。素描亦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運用於創作。如畫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即其一例。
水粉畫:用水調合粉質顏料描繪出來的圖畫。水粉顏色一般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能力,可進行深細致的刻畫。運用得當,能兼具油畫的渾厚和水彩畫的明快這二者的藝術效果。
壁畫:繪在建築物的牆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分為粗底壁畫、刷底壁畫和裝貼壁畫等。壁畫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倫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畫,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創作十分繁榮,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品。我國自周代以來,歷代宮室乃至墓室都有飾以壁畫的制度;隨著宗教信仰的興盛,又廣泛應用於寺觀、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至今大量保存著著名的佛教壁畫和道教壁畫遺跡。)
漫畫:繪畫種類之一,又稱諷刺畫。高速畫一詞來源於義大利文Caricare,義為誇張,後來演變為專指具有諷刺和滑稽意味的圖畫,即Caricature一詞。通過誇張、變形、假定、比喻、象徵等手法,以幽默、風趣、詼諧的藝術效果,諷刺、批評(或歌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寫生:中國畫傳統的術語。將描寫花、木、鳥、獸等生物的繪畫稱為寫生。如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在現代通常的繪畫用語中,凡是直接以實物、實景為對象進行描寫,統稱為寫生。
速寫:以迅速而准確的觀察力,運用簡練的線條,扼要地描畫出對象的神態、形體、動作等特徵的一種畫法。它是培養作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把握對象特徵的概括力的重要繪畫手段,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篙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後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 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後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後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石濤、李 、吳昌碩、齊白石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國畫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雲:「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中國畫用墨技巧,並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一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國畫色彩: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由此可見中國畫設色,應該是以物象的固有色與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影響結合起來加以考慮。
中國畫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繪畫是否具有意境,這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齊白石的繪畫,除了在表現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外,耐人尋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老舍曾請白石老人作畫,並要求以查初白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畫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詩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終於畫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作品。看過這幅作品的人,無不折手稱絕。畫面以淋漓的水墨畫出了山巒映襯的山澗,亂石中清泉湧出,6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作品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將至十里之外;由6尾活潑的蝌蚪自然地聯想到在山澗里生活著無數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聯想起青蛙和蛙聲,聯想中蛙聲又伴隨著山泉的水流聲組成動人的交響曲。以虛寫實,畫中體現了深邃的意境。
色彩的含義和象徵性:人們對不同的色彩表現出不同的好惡,這種心理反應,常常是因人們生活經驗、利害關系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聯想造成的,此外也和人的年齡、性格、素養、民族、習慣分不開。例如看到紅色,聯想到太陽,萬物生命之源,從而感到崇敬、偉大,也可以聯想到血,感到不安、野蠻等等。看到黃綠色,聯想到植物發芽生長,感覺到春天的來臨,於是把它代表青春、活力、希望、發展、和平等等。看到黑色,聯想到黑夜、喪事中的黑紗,從而感到神秘、悲哀、不祥、絕望等等。看到黃色,似陽光普照大地,感到明朗、活躍、興奮。人們對色彩的這種由經驗感覺到主觀聯想,再上升到理智的判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雖有正確的一面,但並未被科學所證實。因此,我們在進行選擇色彩作為某種象徵和含義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決不能隨心所欲,但也不妨礙對不同色彩作一般的概括。這些事基本常識,繪畫的藝術博大精深,如果要學的話最好專攻一門。
I. 如何在中國地圖上畫出長江和漢江
在地圖上,找到武漢,東西長江,北邊是漢江。
長江幹流從西向東貫穿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自北向南輻射,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等部分地區。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大部分淮河也通過大運河流入長江。
長江上游位於宜昌上游,全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
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流經陝西和湖北兩省,並在武漢漢口龍王寺與長江相連。這條河的長度是1577公里。
(9)如何在中國畫出長江擴展閱讀
流域地貌特徵
流域絕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積約123000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70%,丘陵地面積約22000平方千米,佔13%,平原面積約27000平方千米,佔16%,湖泊面積約2000平方千米,佔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鍾祥以下,之間為丘陵地區。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積佔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積僅佔4%。從全流域各地的絕對海拔的差別來說,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嶺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達4100餘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約2500米。
巴山最高峰的海拔達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約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據它們的走向大致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東西走向的山脈,如秦嶺與大巴山脈;一組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J. 怎麼畫出長江和黃河
黃河是一個「幾」字形
而長江中游有「W」字形
簡易畫法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