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6 20:17:43

㈠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大家常常聽到的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

1、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成今天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2、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

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3、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5、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6、酥油花燈節

藏歷正月十五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會擺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鳥魚蟲和人物形象,歡慶酥油花燈節。


㈡ 我國各個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日有哪些

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

㈢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

蒙古族: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即「浴佛節」,是傣族的主要節日,相當於傣族的新年,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持續4——7天。當天清晨人們便沐浴禮佛,之後的幾天內大家用清澈的互潑灑,以清洗掉過去一年的不順與坎坷。活動有文潑和武潑,文潑用木盆裝滿清水,同時用樹枝沾滿水,輕灑在對方身上,而武潑是將一整盆水直接全潑出去。在潑水過程中,誰被潑的越多,誰越幸福安康。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傈僳族: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滾,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刃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桿上,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頂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哈尼族: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語音譯,又稱「大年「。時值農歷十月,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隻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在農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舉行,至屬猴日結束,歷時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節主要是祭獻天神和祖先。夏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過年,歷時五、六天至半月不等。節日期間殺豬宰羊,舂粑粑,蒸黃糯米飯祭祀天地和祖宗,並宴請鄰近村寨、民族的賓客。人們身著盛裝,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粑粑回娘家獻祖拜年。白日里開展盪鞦韆、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娛樂活動。夜晚,在村邊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戶抬來桌子,擺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飯,充滿友愛歡樂氣氛。

伊斯蘭教: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聖紀並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臨近古爾邦節三天,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製作大量的油炸饊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裡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准備充足的美食。節日也成為主婦們廚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成年男人皆去當地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聚禮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墳地去祈禱,懷念並為死去的親人祈福。在新疆,著名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結束後,樂師們會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敲起納格拉(鐵殼鼓),吹起蘇爾奈伊(嗩吶),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會適時跳起熱烈奔放的薩瑪舞,以表達喜慶之情。

刷題鞏固

01
下列是各少數民族在節日中舉辦的喜慶活動,其中正確的是哪一項( )

A.扎勒特是哈尼族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十月份舉行,故稱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頭牛,就地煮食,表示祭天。
B.彝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彝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彝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C.傈僳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
D.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解析】D。A項扎勒特是哈尼族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十月份舉行,故稱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隻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這里殺的是雞而非牛;B項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這里應是傣族而非彝族;C項傈僳族的刀桿節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這里應是傈傈族的刀桿節而非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因此,此題正確答案選擇D。

【解析】D。A項扎勒特是哈尼族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十月份舉行,故稱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裡殺一隻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這里殺的是雞而非牛;B項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這里應是傣族而非彝族;C項傈僳族的刀桿節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於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這里應是傈傈族的刀桿節而非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因此,此題正確答案選擇D。

02
下列依次與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有關的是( )

A. 酥油茶、饊子、青稞酒、饢、薩其馬
B. 馬頭琴、冬不拉、銅欽、葫蘆絲、蘆笙
C. 那達慕大會、開齋節、雪頓節、古爾邦節、潑水節
D. 《嘎達梅林》、《穆斯林的葬禮》、《格薩爾王傳》、《阿凡提的故事》、《劉三姐》
【解析】D。A選項的說法錯誤:酥油茶是藏族的傳統飲料;薩其馬是滿族的一種食物;B選項的說法錯誤:冬不拉是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銅欽是藏族佛教特有的銅管樂器;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蘆笙是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C選項的說法錯誤: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包括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雪頓節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古爾邦節是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等族共同的盛大節日;D選項的說法正確:《嘎達梅林》是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回族家族的興衰,獲茅盾文學獎;《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英雄史詩,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詩;《阿凡提的故事》描寫了維吾爾族的機智人物;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

㈣ 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共有56個主要的民族,在這些民族中,很多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歷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 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歷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為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㈤ 你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

1、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在傣歷六、七月,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潑水節,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拉鼓節:拉鼓節是苗族傳統節日,苗語稱希牛。大節每13年舉行一次,拉4米多長的鼓;小節每3年舉行一次,拉1.7米長的小鼓,節期均為3天。節慶活動分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階段,遠親近戚紛紛前來「吃鼓」,一起歡度節日;主人們分鼓吃豬肉,殺雞宰鴨,盛情款待,整個村寨沉浸在歡樂之中。拉鼓節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興旺,祭祀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

4、端節:端節是水族傳統節日,水語叫「借端」。端節原先是在統一的日子裡大家集中在一塊過的,後因人員過多,住地分散,為便於過節時互相往來,互相慶賀,經協商,定於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農歷八月至十月)間第一至第七個亥日分期分批過節。習慣上是長房住地的人先過,晚房後過。節期忌晴,以有雨為吉,預兆是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5、走坡節:仫佬族青年傳統社交節日,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5)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守歲、拜年、給壓歲錢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

2、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㈥ 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

我國共有55個主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下面就列舉講講我國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的節日是比較多的,主要是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還有祖魯節、祭敖包、麥爾節、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

㈦ 我國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

民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

1、壯族

壯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蒙古族

蒙古族的「那達慕」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射箭等比賽,還有美妙動人的歌舞表演。

4、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那麼節日期間,滿族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項目活動。而頒金節則是滿族的「族慶」之日。在一九八九年十月,滿族正式把每年的十二月三日定為「頒金節。

5、藏族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

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㈧ 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藏族: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歷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歷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慶豐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後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台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聖母聖誕節等。
44、鄂溫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㈨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我國共有55個主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歷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回族、塔塔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宗教節日。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怒族主要節日有「吉佳姆」、祭穀神節。
滿族有六月六的「蟲王節」,八月添倉節。納西族有火把節、撒拉族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藏族有沐佛節、採花節、藏歷元旦、薩嘎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白來日追節。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瑤族主要有盤王節、達努節等。佤族有插種節、新米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錫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節和西遷節。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彝族有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節」。羌族的祭山會最為著名,京族的「唱哈節」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㈩ 你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寫6個.(除了漢族,還要寫哪個族)

1、苗族踩花山節

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節日踩花山。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銀,組織的鬥牛、斗畫眉、吹蘆笙、爬花桿等,爬花桿是苗族人特有的娛樂活動。

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在正月里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這一天,在踩花山的山坡場上,匯集了附近苗寨的人們,可以說是人山人海。

2、納西族三朵節

「三朵節」是納西族最具民族風情的節日,是納西人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三朵」的重要節日,也是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

在東巴古籍的記載中,三朵是玉龍雪山的神靈,是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豪,千百年被納西族崇奉為保護神、戰神。

3、景頗族目腦節

「目腦縱歌」,景頗語意為「大夥跳舞」。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

目腦節作為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景頗族最早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習俗。

4、毛南族分龍節

分龍節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慶祝活動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於祈求五穀豐登。因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穀收獲常無保障。

人們根據宗教意識,認為每年夏至後的頭一個時辰日,是水龍分開之日,水龍分開就難得風調雨順,所以要在分龍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為傳統的農業祭祀節。

5、彝族祭火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在雲南彌勒彝族阿細人都會舉行祭火節,神秘的祭火活動撼人心魄,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這是原始激情的豪邁釋放,也是屬於阿細人最原始的狂歡節!

祭火節是彝族阿細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精彩的回歸自然,如癲似狂,視火為萬物之靈的神秘慶典。這祭火神節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古老傳統,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6、蒙古族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

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10)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中國漢族過春節的習俗,主要有年糕、湯圓、糯米糕、湯圓等一些菜餚,並伴著除夕夜、洗被褥、備貨、貼春聯、守歲、拜年、給壓歲錢等許多活動,一家人歡天喜地。中國人也有在春節期間打中國結的習慣。

除夕夜前,天津人有在古老的文化街—橋香閣問中國結取橋香府之意的習俗,溫州人都有自己虔誠的祈禱,希望能和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得到幸福。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文化圈華人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之夜」,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的活動是在晚上吃湯圓和賞月。

後來,這個節日的名字演變為元宵節。將繼續從除夕的慶祝活動推向高潮。在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都掛滿了燈籠。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這已經成為世世代代的習俗。

3、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節、中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各民族和東亞各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每個季節又分為「三七九、鍾、季」三個月,漢代(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一半,故名。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古代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的儀式。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亮的崇拜。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圓月中放置無數美好的祝願。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賓館發票怎麼開 瀏覽:137
英國富人多少人 瀏覽:342
印度神話與泰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811
印度蝗蟲什麼時候回來 瀏覽:989
美國溫度84度中國多少度 瀏覽:973
十三行在中國哪個地方 瀏覽:931
印尼的特色植物是什麼意思 瀏覽:480
印度人怎麼評論他們的芒果乾 瀏覽:614
和印度人做生意什麼感覺 瀏覽:996
去伊朗開店辦理什麼簽證 瀏覽:738
華人在伊朗工作怎麼樣 瀏覽:935
義大利語英語哪個好 瀏覽:607
印尼選票有多少 瀏覽:929
中國到盧安達空運多少一噸 瀏覽:272
中國新歌聲前身是什麼 瀏覽:358
跟義大利人吃飯有哪些禮儀 瀏覽:534
義大利黃油怎麼做 瀏覽:840
伊朗眼鏡怎麼樣 瀏覽:557
中國政界名人有哪些人 瀏覽:315
義大利人眼睛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