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儀器發明有哪些

中國古代儀器發明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6 16:40:43

Ⅰ 中國古代發明了哪些氣象儀器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象儀器來觀測天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東漢的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Ⅱ 中國古代都有什麼發明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主要是中國古代所有發明創造的總稱。代表有: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

建造行業
喻皓建築 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李春橋梁設計 605~617趙州橋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數學
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更精確地算出了π——3.1415926〈π〈3.1415927

劉微 數學 225 ~ 295年 割圖術 劉微--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數學 元代 《四元玉鑒》 朱世傑--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 ——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秦九韶數學 1202~1247 創叫爺爺一天一iiygjhgjjyhj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

李治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孫子 三國時期孫子算經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天文學
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郭守敬 天文學 元代 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機械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馬鈞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地質學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四大發明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火葯》:「凡火葯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於無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烽子》:「﹝予﹞乃取火槍火葯下鉛子,向婦人發之。」 毛澤東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一節:「在很早的時候, 中國 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葯的應用,也在 歐洲 人之前。

物理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墨子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

Ⅲ 中國古代名發明有哪些

1、圓周率: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π的更精確的上下界。即3.1415926〈π〈3.1415927。

2、高表,玲瓏儀:郭守敬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3、雲梯:魯班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4、渾天儀: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

5、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

6、活字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Ⅳ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1、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於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製作而成,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裡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

候風裝置候風擺的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之一部關相互靠近。此處為底座上的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風擺運動到關的位置觸發牙機。就是記載的「施關發機」施讀音易四聲。

再機發吐丸。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

如果有地震被檢測,都柱之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動,此即可觸發牙機。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

2、《大衍歷》

《大衍歷》亦稱「開元大衍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歷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一行測各地緯度,南至交州北盡鐵勒,並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見食分數,復測見恆星移動。十五年而歷成。

《大衍歷》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3、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發明的一種大型天文儀器,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這台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5、蔡侯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這種紙很便宜,質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至東晉末期,紙的使用已經完全普及,並逐漸傳至周邊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發明

Ⅳ 中國古時候研製的光學儀器有哪些

凡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觀察或測量的裝置,叫作「光學儀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平面鏡、球面鏡及透鏡具有的奇特現象製作了大量光學儀器。

我國古代曾經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儀器銅鏡和潛望鏡。隨著對凸面鏡和凹面鏡的認識,後來又進行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探照燈等光學儀器的研製。

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邀請申天師及方士羅公一同賞月。3個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心悅,想到月宮游歷一番。

於是,申天師作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

羅公遠對唐明皇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明皇踏銀橋升入月宮,見仙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與廣庭之上,看得皇上如痴如醉。他原本精熟樂律,聞聽仙樂優美,便默記曲調,決定在他的皇宮奏出此曲。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王游月宮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遼代時期鑄有「唐王游月宮鏡」,以紀此事。此鏡直徑21.8厘米,厚0.75厘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

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著枝頭;搗葯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著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鑄造工藝。

其實,我國在3000年前就製造和使用銅鏡,並且很早就對光的反射有深刻的認識。

我國古代造鏡技術非常發達,並且對各種鏡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使用銅鏡,至今仍被人們看作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

除了銅鏡外,古人還利用平面鏡反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潛望鏡。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的記載。這個裝置雖然粗糙,但是意義深遠,近代所使用的潛望鏡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造的。

在利用平面鏡的同時,人們又發現了球面鏡的奇特現象。球面鏡有凹面鏡和凸面鏡兩種。

認識凹面鏡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鏡向日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我國把凹面鏡叫作「陽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陽光來取火的工具,這是太陽能的最初利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和他的學生就對凹面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記載在《墨經》一書中。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時,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小。當時墨家已經明確地區分焦點和球心,把焦點稱作「中燧」。

墨家對凸面鏡也進行了研究,認識到物體不管是在凸面鏡的什麼地方,都只有一個正立的像。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總結古代鑄鏡的技術說:如果鏡大,就把鏡面做成平面;如果鏡小,就把鏡面做成微凸,這樣鏡面雖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臉。

沈括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表述了凹鏡成像的原理。他指出:用手指放在凹面鏡前成像,隨著手指和鏡面的距離遠近移動,像就發生變化。

沈括用這個事例說明了凹面鏡成像和焦點的關系。當手指迫近鏡面的時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漸遠就看不見像,這就是因為手指在焦點處不成像;超過了焦點,像就變成倒像。他指出四鏡「聚光為一點」,他把這點叫做「礙」,就是近代光學上所謂的「焦點」。

由於我國古代沒有應用玻璃,對於透鏡的知識比較差。但是具有聰明才智的我國古代人民,通過特殊的方法,還是認識到凸透鏡的聚焦現象。

晉代的科學家張華著的《博物志》一書中說:「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

冰遇熱會融化,但是古人把它製成凸透鏡,利用聚焦,來取得火。這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事實上是可能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對凸透鏡的聚焦已經有充分的認識。

古人不僅認識到了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還利用這一原理製造瞭望遠鏡等光學儀器。

望遠鏡在明清時期稱為「遠鏡」、「千里鏡」、「窺遠鏡」、「窺天鏡」等。1631年,科學家薄珏創造性地把望遠鏡裝置在自製的銅炮上。這一創舉是很有意義的。後來,望遠鏡也被配置在天文觀測與大地測量儀器上。明代歷法家李天經領導的編訂歷法的「歷局」也製造過望遠鏡。

明代末期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最早研製成功望遠鏡。他曾經和一位近視朋友文康裔同登蘇州郊外的虎丘山,使用自製的「存目鏡」清楚地看到城內的樓台塔院,就連較遠的天平、靈岩、穹窿等山也歷歷如在目前。

孫雲球的「存目鏡」據說能「百倍光明,無微不矚」,大概就是放大鏡。他還發明一種「察微鏡」。

清代科學家鄭復光在其所著的《鏡鏡詅痴》中對望遠鏡的種類、結構、原理、用法與保養,介紹得十分詳細,而且切於實際,後人給予很高的評價。書中介紹過一種「通光顯微鏡」,基本上也還是放大鏡,只是配上平面反射鏡,能夠減輕目力負擔。

鄭復光《鏡鏡詅痴》專門介紹過「取景鏡」,不但有舊式的與改進式的,而且對於它的原理構造以及優缺點一一作出說明並附有裝置圖。這個取景器是在毛玻璃或在透明玻璃上鋪上白紙攝取景物的實像。

大概在1844年至1867年之間,科學家鄒伯奇在《鏡鏡詅痴》所介紹的取景器的基礎上,去掉反射平面鏡,加上照相感光片和快門、光圈等部件,製成了照相機。這在當時還是十分新奇的技術。

鄒伯奇還摸索配製感光材料,又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他用自己研製的全套設備材料拍攝了不少照片,這些照片成為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攝影作品之一。

其中一張現存於廣州市博物館,雖歷時百餘年仍然形象清晰,表明了鄒伯奇研製的全套照相設備材料具有很高的質量。

據史籍記載,探照燈在我國明代末期,是將燭焰放在凹面鏡附近的焦點上,燭焰所發出的光經凹面鏡反射後,照到壁上,猶如月光照到壁上一般。

明代末期青年發明家黃履庄也製造出「瑞光鏡」,最大的直徑達五六尺。據說「光射數里」,「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其射程和輻射熱量有些誇張渲染。

由於當時只有蠟燭之類的光源,凹面鏡的口徑大,它所能容納的光源也就大,這就使得人們可以提高光源強度,這樣經過反射形成平行光以後,照在身上就有「遍體生溫」的感覺,亮度也大大增加了。

明清時期我國民間研製的光學儀器還很多,例如萬花筒、映畫器、西湖景等,這些東西的研製也已經受到西方知識的啟發。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光學儀器製造是我國古代物理學中的顯著成就之一,表明我們祖先對人類科學的貢獻。

Ⅵ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發明

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此外,還有:計時器、橋牌、馬鞍、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Ⅶ 中國古代的科學儀器有哪些

【生命科學】電泳儀/電泳槽 細胞樣品收集器 自動部分收集器/自動樣品采樣儀 PCR擴增儀/PCR熱循環儀 紫外檢測儀/紫外分析儀 液氮生物容器(液氮罐) 冷凍乾燥機(凍干機) 乾式恆溫器/恆溫混勻儀 血紅蛋白儀 核酸蛋白儀/酶標儀/生化分析儀 雪花製冰機 組織晶元制備儀/細胞程式控制降溫儀 動物人工呼吸機/溶劑過濾器 層析柱 微波化學反應器 移液器/移液槍/分液器 微孔板恆溫孵育器 氮氣吹掃儀
【光學儀器】可見分光光度計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熒光分光光度計 紅外分光光度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光澤度儀(計) 旋光儀/圓盤旋光儀 火焰光度計 白度測定儀(白度計) 測色儀/色差儀/羅維朋比色計 應力儀 熔點測定儀/熔點儀 照度計/日照計/測光儀 紫外輻照計 光度計/光強計/亮度計 光電霧度計/透光率霧度測定儀 阿貝折射儀/棱鏡折射儀
【箱類器材】真空乾燥箱 鼓風乾燥箱 電熱恆溫乾燥箱 遠紅外乾燥箱(烘箱) 膠片乾燥箱 精密節能乾燥箱 黴菌培養箱 振盪培養箱 隔水式培養箱 電熱恆溫培養箱 光照培養箱 生化培養箱 人工氣候箱(培養箱) 恆溫恆濕箱 高低溫試驗箱(濕熱試驗箱) 鹽霧試驗箱 二氧化碳培養箱(CO2) 植物培養箱/植物生長箱 老化試驗箱 真空手套箱(惰性氣體操作箱) 電熱恆溫水箱 高溫燒結箱 定碳爐 低溫冷阱/半導體冷阱
【溫控儀表】電熱板/加熱板/控溫板 電熱套/加熱套/控溫套 箱式電阻爐(馬弗爐) 管式電阻爐/管式高溫爐 坩堝電阻爐/坩堝電爐 單管定碳爐/雙管定碳爐 封閉電爐/萬用電爐 恆溫水(油)浴/恆溫水槽 恆溫水浴鍋 低溫恆溫槽/低溫恆溫浴 控溫儀/溫控儀/溫度控制儀 電砂浴/電沙浴
【無損檢測】轉速表/頻閃儀 測振儀(振動監測儀/變送器) 機械故障檢測儀/機械故障聽診器 地下管道/管線探測檢漏儀 麥式真空計/壓力真空計/熱偶計/電阻計/復合計 泄漏檢測儀 電火花檢漏儀/電火花針孔檢測儀 現場動平衡儀 洗片機/觀片燈 超聲探傷儀 磁粉探傷儀 X射線探傷機 其它無損檢測設備 焊縫外觀檢測工具箱 表面粗糙度測量儀 紅外測溫儀 看譜鏡(驗鋼鏡) 黑白密度計 油質分析儀
【量具量儀】數顯卡尺 游標卡尺 帶表卡尺 千分表/百分表 千分尺 高度尺/深度尺 數顯萬能角度尺 扭矩測量儀/扭力測試儀 卡表/卡規 數顯標尺 管形測力計/管形拉力計/管形推力計 推拉測力計/拉壓測力計/拉力計
【除濕凈化】除濕機/抽濕機/吸濕機 超聲波清洗器 空氣凈化器 自動蒸餾水器/電熱蒸餾水器 滅菌器/蒸汽消毒器 臭氧消毒機 超凈工作台 消毒殺菌凈手器 電動氣溶膠噴霧器 純水機/超純水機 防潮櫃/防潮箱/氮氣櫃 不銹鋼存屍冷藏櫃
【常規設備】電動攪拌機 磁力攪拌器 研磨機/球磨機/沙磨機/平磨機 勻漿機/分散機/均質機/搗碎機 萬能粉碎機/中葯粉碎機/破碎機 錐形磨/膠體磨 恆溫搖床/脫色搖床/搖瓶櫃 振盪器/恆溫振盪器 旋渦混合器/梯度混合器 空氣壓縮機/無油空壓機 粉末壓片機(油壓機)/模具 切割機/鑲嵌機 拋光機/預磨機/磨拋機 定時器/定時計 旋轉蒸發器 層析實驗冷櫃 玻璃反應釜/真空恆溫反應器
【石化儀器】石油產品閃點和燃點試驗器 石油產品恩氏粘度計 石油產品密度試驗器 銅片/銀片/潤滑脂/液相腐蝕試驗器 石油產品蒸餾(餾程)試驗器 石油產品酸值/酸度試驗器 石油產品灰分測定儀/色度測定儀 石油產品水分試驗器 石油產品硫含量試驗器 機械雜質/殘留物/殘炭/沉澱物測定儀 石油產品運動粘度測定器 傾點/濁點/冰點/凝點/冷濾點試驗器 抗泡沫特性/抗乳化性能試驗器 潤滑脂滴點試驗器 飽和蒸汽壓試驗器/實際膠質試驗器 原油中蠟含量測定儀 氧化安定性測定儀 潤滑油蒸發損失測定儀 液體石油采樣器/取樣器 絕緣油耐壓測定儀 絕緣油體積電阻率測定儀 潤滑油空氣釋放值測定儀 萘結晶點試驗器/苯胺點試驗器
【葯檢儀器】切片機 澄明度檢測儀 片劑多用測定儀(硬度.脆碎度.崩解度.溶出度) 葯物光照試驗儀 制丸機 細菌內毒素檢查儀 葯物透皮擴散試驗儀 葯物溶出度儀 片劑脆碎度測定儀 微機熱原測溫儀 崩解時限測定儀(崩解儀) 包衣機/小型包衣機
【塗料儀器】塗料比重杯 漆膜附著力試驗儀/劃格試驗儀 建築塗料耐洗刷儀/磨耗儀 粒子細度試驗儀(刮板細度計) 三輥機/平磨機 塗膜器/成膜器 乾燥性能試驗儀 柔韌性測試儀(杯突試驗儀/彎曲試驗儀/彈性試驗器) 樣品雜質分析儀 漆膜沖擊試驗機 目視比色箱/鐵鑽比色計

Ⅷ 中國古代發明有哪些

這還用問啊!告訴你把,一定要採納啊!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龍首渠、京航大運河等。隋朝興建的京杭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航行運河。這些工程無論在建築規模、技術水平 還是在農業灌溉、航行、運輸的獲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紀歐洲無法比擬的。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經》一書中提出了點、線、 方、圓等幾何概念。《周髀算經》已有勾股定理的運算方法。成書於漢代的 《九章算術》共收有應用題的解答方法246個,內容十分豐富,在算術、代數 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遠遠勝過古希臘的數學 體系。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出的圓周率十分精確,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 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四大發明,它 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 指南針發明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被稱為「司南」。北宋時 已用人工磁化方法製造指南儀。曾公亮1044年編輯的《武經總略》一書記載 了「指南魚」的製造方法。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進一步說明了 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指南針發明不久,被用於航海,它指引著中 國遠洋船隊航行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並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以 後傳入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從漂絮和漚麻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始於西 漢。新疆羅布卓爾漢烽燧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都是植物纖維紙,質地還比 較粗糙,東漢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倫,他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總結工 匠經驗的基礎上,以破布、樹皮、舊麻為原料,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一批 質量比較高的實用紙。造紙技術首先傳到朝鮮和越南,七世紀傳到日本,八 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三世紀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發明,大體經歷了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兩大階段。大約在隋代, 人們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啟示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北宋時期(約在 公元1041-1049年),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它用膠泥製成 活字,然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研製成功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 火葯的發明始於煉丹術。煉丹士在煉丹過程中,偶然發現點燃硝、硫、木 炭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會引起燃燒和爆炸。火葯發明後,被用於軍事,結 果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葯把騎士 階層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戰爭中,宋軍使用了「霹靂炮」、震天響等殺 傷力很大的火葯武器。宋代後期,又發明了火葯砂槍、火葯炮。火葯大約於 1225至1248年,由商人傳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後傳人西方。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對 我國祖先科學創造、發明的揭示與探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啟迪廣大青少 年勤奮好學、開拓進取之心。 歷史發展到今天,已進入聲光電的影像時代,知識信息的傳播,形象、直 觀。本書選用「圖話」的形式,以「圖」展現歷史風貌和各種形象,以「話」 敘說史實,圖文互補,有景有情地向讀者展示了祖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累累 碩果。 本書雖名為《中國古代發明圖話》,但是其中的一些條目並不是嚴格意義 的發明,如一些天文現象,是我們祖先最先觀測到的,是屬於發現方面的內 容,但由於對社會生產實踐和人民日常生活起過重要作用,意義重大,又有 開創性,我們也放在本書中一並講述。 再如,有些學術著作,對某一領域里的發明創造作了真實、完整的記錄和 描述。歷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總結、流傳下來,如《周髀 算經》、《王禎農書》等。我們也收到本書中。對同一學科,內容相近的學術 著作,我們只選擇撰寫年代比較早的,加以介紹、講述。 本書沒有採用編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歷法、物理、化學化工、地 學、生物學、農學、醫葯學、輕工、冶金機械、建築、航行航空、軍事、文 化藝術的順序編排,但又未作嚴格的分類有些條目在內容上有交差,如:四 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火葯的發明中作了介紹,在火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種桑養蠶,在桑基魚塘中講述,在紡織的有關條目中又進一步闡述。我們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照顧敘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為了使讀者更加全面、 准確地掌握有關知識。並且在條目內容有交差的同時又有側重。 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厚、絢麗,有許多文獻典籍流傳下來。以往的同類出版 物只介紹科技領域里的發明發現,其實,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祖先同樣有 獨特的發明創造,如:漢字、詩詞歌賦、音律和古代樂器等等。它們都是人 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 為此,我們增加了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有關條目,這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在圖片的選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們還注意表現古代科學家在著 述、發明時的情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向讀者展示百折不撓的科學巨匠 在發明創造過程中,一個個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強歷史感和藝術感染力,使讀者進一步體會到發明者的艱辛。

Ⅸ 古代光學儀器的發明製作有哪些

凡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觀察或測量的裝置,叫作「光學儀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平面鏡、球面鏡及透鏡具有的奇特現象製作了大量光學儀器。

我國古代曾經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儀器銅鏡和潛望鏡。隨著對凸面鏡和凹面鏡的認識,後來又進行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探照燈等光學儀器的研製。

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邀請申天師及方士羅公一同賞月。3個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心悅,想到月宮游歷一番。

於是,申天師作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

羅公遠對唐明皇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明皇踏銀橋升入月宮,見仙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與廣庭之上,看得皇上如痴如醉。他原本精熟樂律,聞聽仙樂優美,便默記曲調,決定在他的皇宮奏出此曲。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王游月宮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遼代時期鑄有「唐王游月宮鏡」,以紀此事。此鏡直徑21。8厘米,厚0。75厘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

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著枝頭;搗葯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著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鑄造工藝。

古代在造鏡技術上的反射認識體現在哪裡?

我國古代造鏡技術非常發達,並且對各種鏡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使用銅鏡,至今仍被人們看作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

除了銅鏡外,古人還利用平面鏡反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潛望鏡。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的記載。這個裝置雖然粗糙,但是意義深遠,近代所使用的潛望鏡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造的。

在利用平面鏡的同時,人們又發現了球面鏡的奇特現象。球面鏡有凹面鏡和凸面鏡兩種。

認識凹面鏡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鏡向日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我國把凹面鏡叫作「陽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陽光來取火的工具,這是太陽能的最初利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和他的學生就對凹面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記載在《墨經》一書中。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時,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小。當時墨家已經明確地區分焦點和球心,把焦點稱作「中燧」。

墨家對凸面鏡也進行了研究,認識到物體不管是在凸面鏡的什麼地方,都只有一個正立的像。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總結古代鑄鏡的技術說:如果鏡大,就把鏡面做成平面;如果鏡小,就把鏡面做成微凸,這樣鏡面雖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臉。

沈括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表述了凹鏡成像的原理。他指出:用手指放在凹面鏡前成像,隨著手指和鏡面的距離遠近移動,像就發生變化。

沈括用這個事例說明了凹面鏡成像和焦點的關系。當手指迫近鏡面的時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漸遠就看不見像,這就是因為手指在焦點處不成像;超過了焦點,像就變成倒像。他指出四鏡「聚光為一點」,他把這點叫做「礙」,就是近代光學上所謂的「焦點」。

Ⅹ 計時器、橋牌、馬鞍,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創造發明

四大發明自然不用說

此外,還有:

計時器、橋牌、馬鞍。

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儀器發明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語英語哪個好 瀏覽:607
印尼選票有多少 瀏覽:929
中國到盧安達空運多少一噸 瀏覽:271
中國新歌聲前身是什麼 瀏覽:358
跟義大利人吃飯有哪些禮儀 瀏覽:534
義大利黃油怎麼做 瀏覽:839
伊朗眼鏡怎麼樣 瀏覽:556
中國政界名人有哪些人 瀏覽:314
義大利人眼睛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178
伊朗玫瑰純露怎麼樣 瀏覽:208
中國還要嚴打掃黃多久 瀏覽:702
在中國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瀏覽: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265
印度多地爆發沖突死亡多少人 瀏覽:964
英國六一兒童節在哪裡 瀏覽:179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7
義大利今天晚上穿什麼顏色 瀏覽:224
印度冬天溫度現在多少度 瀏覽:893
印度與中國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244
美國為什麼窮追猛打伊朗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