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功夫最早是什麼時候

中國功夫最早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05-25 00:16:49

① 武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起源於中國。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
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與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就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又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頻繁發生,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距離使用弓箭、投擲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武器。
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訣要術」,武術初見雛形。
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於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於定型。
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被稱為 「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了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競技體育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范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 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系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② 功夫的起源

回溯到中國功夫的起源,從古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學實物的發掘相印證,在史前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活所需和適應大自然的適者生存條件,因應人與人爭、人與獸爭,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絆、擒拿等動作。並且在原始社會里的節慶或祭典儀式中,常有干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抵舞的活動,這都是搏鬥技巧動作所組合成套的運動形式,是以歌舞來顯示武勇凱旋,展示榮耀,也是「武術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後,部落間的戰爭使格鬥的技術不斷發展,從西漢時期的儲具圓雕<格鬥>上手,就生動地展現出徒手相博的場景。在激烈的生存博斗,要求一定要有必勝的攻防格鬥技能,經過實際演練並能自覺的運用,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國功夫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稱謂,例如在夏、商、周時稱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戰國時稱技擊、相博、手戰;秦漢三國時稱武藝、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長手等;魏晉南北朝時稱武術、講武、相撲、拳法等;隨唐時期稱拳捷、試撲、手搏、相搏等;宋朝時稱武藝、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時稱白打、使拳、使藝、拳法等;清朝稱把式、對力、對拳、武藝;而民國以後稱國術、武術、國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稱謂雖因時代、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的相異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稱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一般並不經常出現,但都是代表著中國功夫在歷史中的演變及定位。現在我國稱為國術,大陸稱為武術,國際間最為流行的通稱則有中國功夫(Chinese Kung-Fu)、國術(Chinese Kuo-Shu;Martial Arts)、武術(Wu-Shu)等三種。
中國功夫來源於古代人類為了戰勝野獸,為了更好的保衛自己以及健身等思想的作用下,運用一些動作,器械等來達到這些目標,並在前人不斷的鍛練中形成固有的套路,並經過後人的不斷修改,不斷完善而形成中國功夫。

③ 中國功夫最早出現於何時

一: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二: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漢族)為基礎的、停止(止)戰斗(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
三: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④ 中國武術起源於哪個朝代

按照傳統的說法,中國武術起源於古代戰爭,戰國時期士兵們在戰爭中掌握的一些搏擊競技技巧經過慢慢的發展與演化就形成了後來的中國武術。但是也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國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人們覺得野獸可以和很多人對抗 ,就開始模仿野獸的動作,從最開始的熊、狼、到鶴、蛇、螳螂等等。少林武術有很多也是相形拳,這個時代叫做拳術時代。而商代產生田獵更被視為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武術的起源沒有確定的時間,先人在狩獵時掌握了搏鬥的技巧,這些都為以後士兵在戰場上應用搏鬥技巧鋪好了路。除了這兩種觀點之外《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卻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鬥。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對於中國武術的起源的觀點大致就這三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畢竟中國武術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時間某一項活動上。
中國武術自它出現之時起就和搏鬥有關,武術在各各朝代由於軍事等原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商周時期,武術為舞蹈的一種形式。通常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戰國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將領、游俠、劍客、一些帝王、大夫以上的人都必須配劍和日本一樣是一種禮儀。劍起源於黃帝時期,是短兵器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可見黃帝與蚩尤都已鑄劍為兵。弓劍的出現要比箭的出現早的多,弓箭至少出現於距今2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5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用劍殺人的實例。
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庄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顛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使得中國武術得到廣泛推廣。
三國時期四處彌漫在戰火之中,武術沒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士兵的格鬥術有很大的提高,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武術招式。
北魏時期少林寺的建立可謂是對中國武術文化具有深遠意義,少林寺僧眾習武源遠流長,少林建寺初期,即有武裝僧眾保衛寺廟財產。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混戰,割據洛陽的王世充與占據關中的李世民在嵩山一帶廝殺。少林寺洞察時局,決定站在李世民一邊。寺僧率眾以拒偽師,幫了一代英主的大忙。李家天下坐穩後,少林寺「屢被恩寵」,還被特准建立武裝僧兵。從此,少林寺形成育經拜佛與練武並重的傳統。之後少林寺慢慢就成了中原武林的泰山北斗。並且有著「北宗少林,南崇武當」的說法,可見少林寺對中國的影響之大。
到了唐朝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度,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此時武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這個時期武舉人的選舉大大刺激了武術的發展,並且產生了流派,各大武林門派紛紛成立。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武術開始影響到東南亞各國。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團體在鄉村習武成風,鏢局、幫會、派系、浪跡江湖,有習練槍棒的「英略社」,習練弓射的「弓箭社」等。也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所謂的武林也是繼宋元之後才出現的。中原武林給大家的印象應該是最深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 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中原是「北起並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這個范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客家之源在整個古中原地區,具體說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帶。」這樣說來,上面所說的中原,那就是個「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遷徙,「他們途中經過除河洛地區」之外的其他遼闊地區。受到秦隴文化、燕趙文化、晉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多元影響。可見「古中原」地區多麼廣闊。

⑤ 武術的產生源於什麼

中國武術最早起始於原始時代,當時的人們為了生存經常需要和各種動物打鬥,在打鬥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劈、推、踢等技巧配合當時用木頭和石頭製作的簡單武器,產生了一系列的格鬥技巧和防護技巧,也就是武術最初的階段。

⑥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它到底起源於什麼時候

我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但是到晉代時期,武術的雛形才開始出現。在原始社會各部落之間的爭斗,他們用的長矛,石斧等工具就是後來各種兵器的前身。直到商周時期,利用舞蹈的形式把武術表現出來,用以鼓舞士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訓練武士的搏擊技巧。

我們所熟悉的練武要有口訣,是直到晉代才出現的。因為兩晉南北朝時期,王公貴族都在追求所謂的長生之術,就用木劍取代了冷兵器,武術出現停滯,直到晉代,出現了練武的「口訣要術」。到了唐代,人人開始練武,還能得到稱號。此後幾朝起起落落,像太極拳,八卦掌之類的,都是後來清代形成來的。

⑦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武術的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

傳說炎黃時代,東方有個以野牛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別善於徒搏角抵(摔跌)。他們頭戴牛角或劍戟樣的裝束,當與人交斗時,除用拳打、腳踢外,最善抓扭對方,用頭頂觸對方,使之不敢接近。後人稱其為「蚩尤戲」。蚩尤的角抵是一種徒手搏鬥,包含賜、打、摔、抵、拿等多種方法,既可用於戰場,又可用於平時演練,對後世對抗性項目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二)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當時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出眾者都很重視。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制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才問罪。每年春秋兩季,齊國都舉行全國性的「角試」,選拔武藝高強的豪傑充實到軍隊中去。因面齊軍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閃電,發兵如風雨,前無人敢阻,後無人敢傷,獨出獨入,如入無人之境,趙國人荀況(又稱苟子)目睹齊人崇尚武技的情況,回國後與趙王談起齊國強盛的原因時說:「齊人隆技擊。」而劍本在當時的吳越則十分興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擊劍家就出在越國,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出眾,而且有一套技擊理論。據《吳越春秋》記載:「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井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時鑰「鴻門宴」的歷史事件,其中有一個著名典故——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後漢名將甘延壽就是通過「試棄」,被選用為「期門」軍職的。

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木。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38篇,《手博》6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三)

隋唐時期,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停滯狀態相比,武術可以說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又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未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未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

僧徒一度達2000餘人,練武之風日盛。傳說少林寺稠禪師「拳捷驍武」,能「引重千鈞,橫塌壁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四子李元吉驍勇善戰,是率軍獨擋一面的將軍,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結納山東豪傑」,在秦王府蓄養「勇士」800餘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義》中的歷史人物——尉遲恭、程咬金、秦瓊,他們都是武藝超群的驍將。尉遲恭能空手奪槍,臨陣作戰時,常單槍匹馬沖入敵陣,雖然刀槍如林,終不能傷他,反會被他奪槍刺殺,出入重圍,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與他比試「空手奪槍」,元吉執槍躍馬拼殺,尉遲恭左避右閃,不一會兒將元吉手中的搶奪走三次。可以看出當時尉遲恭的武藝已是十分高超了。

當時在軍旅之中,劍已逐漸被刀替代,但民間仍很盛行,不僅武人練,文人也以佩劍、舞劍為榮。濤人李白、杜甫青年時皆學過劍術。將軍斐旻的劍術、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被譽為唐代的三絕。有人贊美斐旻的劍是「劍舞若游龍,隨風縈且回」,難怪畫家吳道子請求斐旻舞劍,以激發創作豪情。更可嘆為觀止的是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舞劍:「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說明當時劍術套路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此時武技在農村及邊遠地區多側重軍事實用性;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多側重套路,把武術做為表演內容,統稱「百戲」,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的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刀牌」等。「十人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上18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四)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僅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

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明代武術的大發展與明太祖先元璋重視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開。他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這說明脫胎於軍事格鬥技術的武術,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為主的運動形式,並遠遠超過對抗性運動的發展。

以往的武術技巧多靠口傳身授,以文獻形式保留者甚少。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的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吳朵的《手臂錄》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五)

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御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面促進傳播與發展,並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武術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國家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報表演,還在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發展體育運動,全國各地還建立了武術協會,吸引武術愛好者前去習武健身;國家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武術也不斷走出國門一展風采,對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我國武術最早是傳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據記載,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至於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泰國的遢邏拳,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

中國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近幾年曾派人先後到五大洲60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不僅宣傳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增進了國際友誼。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正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

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健身、技擊、藝術欣賞等作用兼備的獨特功能越來越吸引了國外的武術愛好者。論打鬥技擊,在國外不乏拳擊、空手道等技藝,但這些過於野蠻,缺乏美感,比起內涵豐富的中國功夫來,真是相去甚遠。

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

⑧ 中國武術起源於什麼時候

■武術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時代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與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就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又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頻繁發生,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距離使用弓箭、投擲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武器。
■商周時期: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
商周時期,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故認為武術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練。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以及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宴樂興舞
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庄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秦時盛行的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隋唐:練武有「口訣要術」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在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訣要術」,武術初見雛形。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初天罡拳開始流行。
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予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這時的唐朝,阿拉伯人開始大量定居於中國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術開始形成。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明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明洪武年間,洪武拳開始流行,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及民國:「社」、「館」等傳播和發展了武術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術廣泛傳播,影響力很高。清代人對回族的認識顯得更深入了一層,有了一句乾隆眾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將種。」的評價。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⑨ 中國武術在世界上稱為中國功夫,來源於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中國武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傳統文化,而中國武術在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被叫做中國功夫,中國功夫是一種在世界上比較受歡迎的一種中國文化。中國功夫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我國宋朝時期,然而它真正被推廣以及全面發展起成為中國文化是在我國明朝末期以及清朝初期。

三、總結

功夫是中國傳統文化,它起源於宋朝時期。

⑩ 中國武術起源於哪個年代最開始叫做什麼拳

中國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強弱爭斗,一方動戈,繼而出現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而來。最開始並沒有名字。
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漢族)為基礎的、停止(止)戰斗(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與中國功夫最早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疫情影響如何應對疫情 瀏覽:414
泰國人多久可以回中國 瀏覽:324
月氏人如何入侵印度的 瀏覽:295
義大利餐酒有哪些地區 瀏覽:215
印度尼西亞橡膠多少錢 瀏覽:251
越南和寮國旅遊哪個好 瀏覽:12
為什麼中國男人那麼短 瀏覽:988
越南的蔬菜沙拉放的什麼汁 瀏覽:104
義大利與浙江哪個好 瀏覽:1002
英國哪裡買韭菜最好 瀏覽:417
國外如何看待中國建黨100周年 瀏覽:973
為什麼火山噴發引發印尼海嘯 瀏覽:599
為什麼義大利人那麼好看 瀏覽:720
為什麼伊朗援助敘利亞 瀏覽:50
伊朗有中國多少武器 瀏覽:615
海運香煙去印尼可以多少條 瀏覽:373
印度辣椒青豆怎麼吃 瀏覽:222
1元rmb在越南可以買什麼 瀏覽:70
中國伊朗的寶寶應該是什麼族 瀏覽:934
英國車為什麼會故障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