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泥最早發明於哪個年代
1796年英國人J.帕克用泥灰岩燒制一種棕色水泥,稱羅馬水泥或天然水泥。1824年英國人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用石灰石和粘土燒製成水泥,硬化後的顏色與英格蘭島上波特蘭地方用於建築的石頭相似,被命名為波特蘭水泥,並取得了專利權。
20世紀,人們在不斷改進波特蘭水泥性能的同時,研製成功了一批適用於特殊建築工程的水泥,如高鋁水泥,特種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種已發展到100多種,2007年水泥年產量約20億噸。中國在1952年制訂了第一個全國統一標准,確定水泥生產以多品種多標號為原則,並將波特蘭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礦物組成改稱為矽酸鹽水泥,後又改稱為硅酸鹽水泥至今。
2012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21.84 億噸,產量佔全球50%以上。
㈡ 中國水泥最早是幾幾年
我國最早的水泥廠,座落在唐山市,誕生於1889年。當時只有4座石(土)窯,日產量不足30噸,年產量小於1萬噸,稱為細綿土廠。1907年從丹麥史密斯公司購進2台φ2.1m×30m回轉窯,1908年投產,成立了啟新水泥公司。翻開了我國水泥工業發展史的第一頁。
㈢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水泥的 [
中國的水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人用「白灰面」塗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變得光滑和堅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狀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細而成。姜石是一種二氧化硅較高的石灰石塊,常夾在黃土中,是黃土中的鈣質結核。「白灰面」是至今被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建樹膠凝材料。
黃泥漿
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地穴建築迅速向木結構建築發展此時除繼續用「白灰面」抹地以外,開始採用黃泥漿砌築土坯牆。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戰國時代,出現用草拌黃泥漿築牆,還用它在土牆上襯砌牆面磚。在中國建築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黃泥漿和草拌黃泥漿作為膠凝材料則一直沿用到近代社會。
石灰
公元前7世紀的周朝出現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殼燒制而成。蛤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將煅燒到碳酸氣全部逸出即成石灰。《左傳》中有記載:「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灰就是用蛤殼燒制而成的石灰材料,在周朝就已發現他具有良好的吸濕防潮性能和膠凝性能。在崇尚厚葬的古代,在墓葬中將蜃灰作為膠凝材料來修築陵墓等。在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有「燒礪房法的圖示」,這說明蜃灰的生產和使用,自周朝開始到明代仍未失傳,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很長的時間。
到秦漢時代,除木結構建築外,磚石結構建築占重要地位。
磚石結構需要用優良性能的膠凝材料進行砌築,這就促使石灰製造業迅速發展,紛紛採用各地都能採集到的石灰石燒制石灰,石灰生產點應運而生。那時,石灰的使用方法是先將石灰與水混合製成石灰漿體,然後用漿體砌築條石、磚牆和磚石拱券以及粉刷牆面。在漢代,石灰的應用已很普遍,採用石灰砌築的磚石結構能建造多層樓閣。
中國的萬里長城修築於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17世紀,先後有20多個朝代主持或參與建造。秦、漢、明三個朝代修築最長,在總長5萬公里的長城中修築了5000餘公里。在這三個朝代,石灰膠凝材料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大量用於修建長城。所以,長城的許多地段,後人發現它是用石灰砌築而成的。
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詳細記載了石灰的生產方法。清代《營造法原》一書中,則記載了石灰燒制工藝與石灰性能之間的關系。這些記載說明我國到明、清時代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石灰生產和使用知識。
三合土
在公元5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出現一種名叫「三合土」的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和砂子組成的「三合土」。清代《宮式石橋做法》一書中對「三合土」的配備作了說明:「灰土即石灰與黃土之混合,或謂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摻合,石灰四成,黃土六成」。以現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與黃土或其他火山灰質材料作為膠凝材料,以細砂、碎石後爐渣作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與羅馬的三組分砂漿,即「羅馬砂漿」有許多類似之處。
「三合土」自問世後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墊層。「三合土」經夯實後不僅具有較高的強度,還有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還將他用於夯築水壩。
在歐洲大陸採用「羅馬砂漿」的時候,遙遠的東方古國――中國也在採用類似「羅馬砂漿」的「三合土」,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巧合。
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
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發展中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採用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如「石灰-糯米」,「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石灰-白芨」,以及「石灰-糯米-明礬」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時,摻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機物。
據民間傳說,秦代修築長城中,採用糯米汁砌築磚石。考古發現,南北朝時期的河南鄧縣的畫像磚牆是用含有澱粉的膠凝材料襯砌;河南登封縣的少林寺,北宋宣和二年、明代弘治十二年和嘉靖四十年等不同時代的塔,在建造時都採用了摻有澱粉的石灰作膠凝材料。《宋會要》記載,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築和州城,「其城壁表裡各用磚灰五層包砌,糯米粥調灰輔砌城面兼樓櫓,委皆雄壯,經久堅固。」明代修築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磚石城垣,以條石為基,上築夯土,外砌巨磚,用石灰作膠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則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漿,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結頂,非常堅固。採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礬與石灰製成的膠凝材料,其粘結性非常好,常用於修補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築修繕中仍在沿用。
用有機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築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屢有所見。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在中國建築史上看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北京盧溝橋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築河堤數里,使北京南郊從此免去水患之害。在石橋建築史中記載,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築石橋,凝固後與花崗石一樣堅固。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築物非常堅硬,還有韌性,用鐵鎬刨時會迸發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葯才能炸開。
中國歷史悠久,在人類文明創造過程中有過輝煌成就,作出過重要貢獻。英國著名科學家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寫道:「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這西方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那些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雜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發展的過程是,從「白灰面」和黃泥漿起步,發展到石灰和「三合土」,進而發展到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從這段歷史進程可以得出與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相似的結論,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有過自己輝煌的歷史,在與西方古代建築膠凝材料基本同步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廣泛採用石灰與有機物相結合的膠凝材料而顯得略高一籌
1889年河北唐山開平煤礦附近設立的用立窯生產的唐山「細綿土」廠。1906年在該廠的基礎上建立了啟新洋灰公司,水泥這個名詞在中國得以流行以廣泛運用。
㈣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水泥的
水泥這個詞的意思是粘合劑。所以骨膠和漿粘也可以說和水泥是同一類物質。但今天我們所說的水泥,只指硅酸鹽水泥。硅酸鹽水泥雖是在19世紀發明的,但早在1700年前的古代,羅馬人在建造磚房時,就對如何使磚和磚相粘合進行熱心的研究。
羅馬人首先使用石灰做磚的粘合劑。普通的石灰叫做生石灰,加水則變成粘粘的熟石灰,摻進砂子則是灰漿。灰漿在空氣中吸進二氧化碳,變成碳酸鈣而逐漸凝固。所以,可以利用灰漿做為磚的粘合劑。
然而,羅馬人又進一步用石灰、石膏和火山灰混合焙燒而發明了更優質的粘合劑。這與今天所使用的水泥在性質上及其相似,羅馬人還把這種粘合劑當作鋼筋水泥那樣使用。在羅馬的建築中,多是採用石、磚分兩層砌牆,中間加進這種「水泥」,使其凝固的建築方法。
由於羅馬人發明了這種優秀的「水泥」,所以後來在歐洲一直使用這種羅馬式「水泥」。
㈤ 中國古代有水泥嗎
沒有出現過。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幾乎很少使用粘著劑,而石構建築中,粘合一般使用粘土、沙、白膏泥、糯米汁等,中原地區沒有使用類似水泥的發現和記載。
在古代,用作建築的土大致可分為兩種:自然狀態的土稱為「生土」而經過加固處理的土被稱為「夯土」,其密度較生土大。
古代的城牆、台基往往是夯築的。夯土是一層層夯實的,結構緊密,一般比生土還要堅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樣一致,並含有古代的遺物,最明顯的特點是能分層,上下層之間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窩,夯窩面上往往有細砂粒。
西方水泥的原型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了,而且使用較多。新疆的一座古城中發現了古代類似水泥的材料製成的地面,不過這屬於西域建築類型,可能是從羅馬傳過來的,應該不屬於中國本土。
(5)中國什麼時候有水泥擴展閱讀:
水泥:
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後成漿體,能在空氣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
早期石灰與火山灰的混合物與現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膠結碎石製成的混凝土,硬化後不但強度較高,而且還能抵抗淡水或含鹽水的侵蝕。長期以來,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膠凝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水利、國防等工程。
水泥產生歷程:
1756年,英國工程師斯米頓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時發現:要獲得水硬性石灰,必須採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來燒制;用於水下建築的砌築砂漿,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這個重要的發現為近代水泥的研製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796年,英國人帕克用泥灰岩燒制出了一種水泥,外觀呈棕色,很像古羅馬時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為羅馬水泥。因為它是採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經配料直接燒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別適用於與水接觸的工程。
1813年,法國的土木技師畢加發現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製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國建築工人約瑟夫·阿斯譜丁(Joseph Aspdin)發明了水泥並取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他用石灰石和粘土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後,在類似於燒石灰的立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後的顏色與英格蘭島上波特蘭地方用於建築的石頭相似,被命名為波特蘭水泥。
它具有優良的建築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水泥也就真正意義上產生了。
㈥ 我國歷史上啥時候有的水泥
我國歷史上從1906年開始生產水泥
1889年,中國河北唐山開平煤礦附近,設立了用立窯生產的唐山「細綿土」廠。1906年在該廠的基礎上建立了啟新洋灰公司,年產水泥4萬噸。
中國在1952年制訂了第一個全國統一標准,確定水泥生產以多品種多標號為原則,並將波特蘭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礦物組成改稱為矽酸鹽水泥,後又改稱為硅酸鹽水泥至今。
2012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21.84 億噸,產量佔全球50%以上。
(6)中國什麼時候有水泥擴展閱讀:
中國水泥工業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產量佔全球50%以上,雄居世界第一位。
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懂得用「白灰面」塗抹山洞,此後又學會用黃泥漿砌築土坯牆,至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了石灰。
在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出現了一種名叫「三合土」的建築材料,然而,由於社會與經濟的停滯,我國建築膠凝材料發展到「三合土」階段似乎就停止不前了。
中國水泥工業在各個時期的發展都與當時國內外所發生的政治事件有關。清朝末期,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世界列強紛紛入侵中國,輸入商品,開辦工廠,恣意掠奪,其中包括輸入水泥和在中國開辦水泥廠。
清末的「洋務運動」中,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建設需要大量水泥,促使中國民族水泥工業興起。
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後,日本水泥資本隨日本侵略勢力的入侵進入中國,開辦了一批日資水泥企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列強熱衷於國內戰爭,無暇顧及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中國民族水泥工業乘機獲得較大發展。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民族工業遭挫折和破壞,敵後的西南、華中和西北地區由於戰爭和經濟建設需要而產生了一些小水泥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國家建設了一大批水泥企業,改革開放使中國現代水泥企業紛紛誕生。
㈦ 中國5000多年前,究竟有沒有可能出現水泥混凝土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然而這個時代也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也許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很忙碌的,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5000多年前,也許那一代人他們過得很辛苦吧,中國5000多年前,我認為是沒有可能出現水泥混凝土的。因為在5000多年前,那時候人們都住在一個木房子裡面,所以他們也不會用到水泥混凝土。
生活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在中國5000多年前,那一代的祖先的生活,也許是非常艱苦的。在那一個時代,也許他們還沒有出現水泥混凝土,因為人類的發展還沒有那麼的成熟,所以我們也在等待歷史驗證。
㈧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水泥的
中國的水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人用「白灰面」塗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變得光滑和堅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狀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細而成。姜石是一種二氧化硅較高的石灰石塊,常夾在黃土中,是黃土中的鈣質結核。「白灰面」是至今被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建樹膠凝材料。
早期石灰與火山灰的混合物與現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膠結碎石製成的混凝土,硬化後不但強度較高,而且還能抵抗淡水或含鹽水的侵蝕。長期以來,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膠凝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水利、國防等工程。
(8)中國什麼時候有水泥擴展閱讀:
水泥的命名按不同類別分別以水泥的主要水硬性礦物、混合材料、用途和主要特性進行,並力求簡明准確,名稱過長時,允許有簡稱。
通用水泥以水泥的主要水硬性礦物名稱冠以混合材料名稱或其他適當名稱命名。專用水泥以其專門用途命名,並可冠以不同型號。
以火山灰性或潛在水硬性材料以及其他活性材料為主要組分的水泥是以主要組成成分的名稱冠以活性材料的名稱進行命名,也可再冠以特性名稱,如石膏礦渣水泥、石灰火山灰水泥等。
㈨ 請問水泥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水泥是1889年傳入中國的。
1889年,中國河北唐山開平煤礦附近,第一次設立了用立窯生產的唐山「細綿土」廠。1906年在該廠的基礎上建立了啟新洋灰公司,年產水泥4萬噸。
中國在1952年制訂了第一個全國統一標准,確定水泥生產以多品種多標號為原則,並將波特蘭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礦物組成改稱為矽酸鹽水泥,後又改稱為硅酸鹽水泥至今。
2012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21.84 億噸,產量佔全球50%以上。
(9)中國什麼時候有水泥擴展閱讀:
水泥起源
1756年,英國工程師J.斯米頓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時發現:要獲得水硬性石灰,必須採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來燒制;用於水下建築的砌築砂漿,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這個重要的發現為近代水泥的研製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796年,英國人J.帕克用泥灰岩燒制出了一種水泥,外觀呈棕色,很像古羅馬時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為羅馬水泥。因為它是採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經配料直接燒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別適用於與水接觸的工程。
1813年,法國的土木技師畢加發現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製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㈩ 水泥是哪一年製造出來的呢
水泥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國秦安大地灣人,他們鋪設了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後來古羅馬人在建築中使用的石灰與火山灰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與現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
1824年英國工程師阿斯普丁(AsPdih)獲得第一份水泥專利標志著水泥的發明。水泥的發明為建築工程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 礎,使其由陸地工程發展到水中、地下工程一。水泥發明至今已有一 百多年的歷史,它始終是用途最廣、用量最多的一種膠凝材料。
中國最早的水泥廠是1889年,清政府李鴻章批准由開平礦物局總辦唐廷樞在唐山創辦水泥廠,時稱「唐山細棉土廠」,1892年建成投產。1906年北洋大臣袁世凱命令周學熙從英國人手中發出重辦,改名為啟新洋灰公司,1907年,唐山細綿土廠更名為「唐山啟新洋灰股份無限公司」。水泥商標定為「龍馬負太極圖」牌,(俗稱馬牌)。馬牌水泥是中國最早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