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

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

發布時間:2022-05-24 03:28:28

⑴ 林語堂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談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我曾經看過林語堂先生的論述,感覺挺有特色,今天抄錄下來:
他說:「孔子學說以其嚴格的意義,是太近乎人情,又太正確。人具有隱藏的情愫,願得披發而行吟,可是這樣的行為非孔子學說所容許。於是,那些喜歡蓬頭跣足的人走而歸於道教」「孔子學說過於崇尚現實,而太缺少空想的意象成分...故道家哲學乃所以說明中國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滿足之一面。一個民族常有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與天然的經典風尚;個人亦然。道家哲學為中國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則為中國思想之經典派...」
他又說:「中國人曾被稱為實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特性的羅曼蒂克的一面;這一面或許比現實的一面還要深刻,且隨處流露於他們熱烈的個性、他們的愛好自由和他們隨遇而安的生活..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常隱藏有內心的浪漫特性和愛好浮浪生活的癖性...所以,道教是中國人民的游戲姿態,而孔教為工作姿態,這使你明白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都是道教徒。道教的自然主義是一服鎮靜劑,所以撫慰創傷了的中國人之靈魂者。」

⑵ 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

中國哲學家是一個睜著一隻眼睛的夢想是觀察生活的愛和溫柔的嘲弄,他的玩世不恭和次混合一顆寬容的心,有時醒來,有時他們比過去睡覺,在夢中醒來感覺甚至更生動,從而把一個夢,夢見他清醒的生活的人們。他眼開,閉一隻眼,看穿周圍發生的事情他和他的努力是徒勞的,但保留了足夠的現實感,完成人生的道路上。他很少幻滅,因為他沒有虛幻的視覺很少失望,因為他從來沒有過多的希望。他的精神是如此的解放。對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終是一個生活的大觀的建設*人的看法。這種哲學的慈善精神,使人們寬容他的生活的嘲弄,擺脫名利的誘惑,但最終的一切,他接受了他的命運。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放盪的愛好,他的驕傲和冷漠的態度讓他。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一個人的自由和冷漠的態度,結果是深深溫暖和享受人生的樂趣。

⑶ 林語堂談中國人十大特點

特點如下:

1、穩健;

2、單純;

3、酷愛自然;

4、忍耐;

5、消極避世;

6、超脫老猾;

7、多生多育;

8、勤勞;

9、節儉;

10、熱愛家庭生活。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人物評價

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他談吐詼諧,熱衷幽默。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況。他富有創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從而使幽默一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

⑷ 中國現代有什麼著名的哲學家嗎

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胡適,馮友蘭,南懷瑾等。

1、金岳霖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字龍蓀,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出生於湖南長沙。

他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著有《論道》、《邏輯》和《知識論》。

2、熊十力

熊十力(1885.2.18—1968.5.24),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

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 。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1949年以後,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因文革期間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醫院病逝,享年84歲。

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

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網路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3、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4、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省棲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響很大,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熊十力的哲學思想。牟宗三較多地著力於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並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之匯通》《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

5、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哲學家

⑸ 關於林語堂

似乎 與魯迅有過交情,後來又反目。散文家,翻譯家

⑹ 在《中國文化之精神》中,林語堂先生如何概括中國人的「人生真義」

在《中國文化之精神》中,林語堂先生是這樣解釋中國人的「人生真義」:

自中國人的眼光看來,人生的真義,不在於死後來世,因為基督教所謂此生所以待斃,中國人不能了解;也不在於涅槃,因為這太玄虛;也不在於建樹勛業,因為這太浮泛;也不在於「為進步而進步」,因為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人生真義這個問題,久為西洋哲學宗教家的懸案,中國人以只求實際的頭腦,卻解決的十分明暢。其答案就是在於享受淳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樂,(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等)及在於五倫的和睦。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或是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村。這樣淡朴的快樂,自中國人看來,不僅是代表含有詩意之片刻心境,乃為人生追求幸福的目標。得達此境,一切泰然。
這種人生理想並非如何高尚(參照羅斯福氏所謂『殫精竭力的一生』),也不能滿足哲學家玄虛的追求,但是卻來得十分實在。愚見這是一種異常簡單的理想,因其異常簡單,所以非中國人的實事求是的頭腦想不出來,而且有時使我們驚詫,這樣簡單的答案,西洋人何以想不出來。鄙見中國與歐洲之不同,即歐人多發明可享樂之事物,卻較少有消受享樂的能力,而中國人在單純的環境中,較有消受享樂之能力與決心。
此為中國文化之一大秘訣。因為中國人能明知足常樂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處處想偷閑行樂的決心,所以中國人生活求安而不求進,既得目前可行之樂,即不復追求似有似無疑實疑虛之功名事業。所以中國的文化主靜,與西人勇往直前躍躍欲試之精神大相逕庭。主靜者,其流弊在於頹喪潦倒。然兢兢業業熙熙攘攘者,其病在於常患失眠。人生究竟兒多日,何事果值得失眠乎?詩人所謂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髯。伍廷芳使美時,有美人對伍氏敘述某條鐵道造成時,由費城到紐約可省下一分鍾,言下甚為得意,伍氏淡然問他,「但是此一分鍾省下來時,作何用處?」美人瞠目不能答覆。

⑺ 林語堂的生平簡介

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華民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

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最後定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生平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8月22日,林語堂生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父親是林至誠牧師,有9個小孩,林語堂排行第5。

1912年,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

接著他前往法國為YMCA(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同年轉赴德國攻讀語言學,先入耶拿大學,後轉入萊比錫大學並於1923年以《古漢語語音學(Altchinesische Lautlehre)》為博士論文獲該校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

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

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有人說這是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對譯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著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

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

《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為當代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

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各國。《生活的藝術》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1944年到重慶講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受聘擔任首任校長,但後來由於經費等問題,與南洋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離職。

有鑒於那個時代的中文檢字技術不夠發達,學術界普遍不滿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檢字法,乃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型大小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

終在1947年,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這架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深18英寸,儲有7000字(常用的漢字約5000字),1952年獲美國專利,歷時長達六年半。「上下形檢字法」後來也用於《當代林語堂漢英詞典》,並曾授權神通電腦作為其中文電腦之輸入法,神通電腦稱其為「簡易輸入法」。

由於研製打字機導致破產,林語堂曾向賽珍珠告貸遭到拒絕。林語堂和賽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後話,當時美國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稅;而賽珍珠代理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林語堂。

林語堂和賽珍珠打官司,賽珍珠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爸爸是不是瘋了」,最後兩人形同陌路。

1966年定居台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他於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林語堂有三位女兒,分別為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記父親之一生,出版了《林語堂傳》。

2015年,其散文《論趣》被列為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一的白話文閱讀篇章。

(7)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擴展閱讀:

一、作為作家

以作家言,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此外,他還致力於現代白話文的研究推廣,並對其作出了獨特貢獻。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留下了數量頗豐且涉獵頗廣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說、散文、文學批評、文化評論、人物傳記、英語教材、辭典、翻譯作品等。

林語堂的中英文作品質量都很高,而風格卻截然不同。他的中文著作多為各種形式的雜文。這些作品體現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之餘,亦顯露出他忱摯的真性情。

其筆鋒犀利而筆力剛勁,其見解深刻而其言辭恣意酣暢不拘一格;行文隨意隨情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嬉笑怒罵間每每發人深省。相對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則題材更為寬泛。

其小說及人物傳記主要以英語寫成:小說《京華煙雲》以純正的英文講述純乎中國人的故事,英文傳記《武則天傳》、《蘇東坡傳》則以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廣為人知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智慧》)則著力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介紹、對中國社會現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與探討。

此外,他還通過《孔子的智慧》等書闡述了對孔孟、老莊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國民間傳說及古典文學作品為素材,寫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編》。他對翻譯領域亦有所涉獵,以流暢優美的英文翻譯了《浮生六記》等文言作品。

諾貝爾獎提名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林語堂曾於1940年、1950年被賽珍珠及斯文·赫定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二、作為學者

以學者言,林語堂學貫中西,對東西方文化均有相當通透的領悟與頗為獨到的見解。在各種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家國故土的熱愛,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傳統的理解與尊重,以及跨越國族界限的人文關懷。

通過早期創辦的《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他將當時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紹給中國讀者。另一方面,作為一名華人學者,他有意於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乃至中國式的生活理念介紹到國外,並始終為此不遺餘力。

他的英文著作,以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察力、豁達的胸懷為根基,以一片赤誠之心貫徹始終,語言通達典雅,措辭機智幽默,行文靈動瀟灑,在文學界獲得很高的評價,在英語讀者當中也相當受歡迎,遂為西方人士認識中國搭建起一道橋梁。

在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普遍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這一點尤顯難能可貴。事實上,《吾國與吾民》及《生活的智慧》在美國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成為一時熱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銷量居高不下;多年後仍數次重新出版,成為了華人作家的作品暢銷於美國的先例。

三、作為發明家

以發明家言,林語堂早年即已立志發明中文打字機。當時,科學嚴謹的漢字檢索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又由於漢字本身是符號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長期以來人們對製成中文打字機的可能性多持懷疑態度。

為解決這一難題,林語堂在數十年間鍥而不舍地研究探索,自斥資金,購置設備,堅持不懈地一再嘗試,以致一度傾盡家財、負債累累,而最終成功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幷於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六年半以後,到了1952年,他才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

此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託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順利操作使用的心願。除開「明快中文打字機」,他另有若干項小發明亦獲得了專利——例如,其中一件是可以擠出牙膏的牙刷。

四、作為語言學家

以語言學家言,林語堂編有《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等教材,還著有關於語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並首創了漢字筆劃、筆順、漢字偏旁部首的概念,進而開辟了以筆劃、筆順、偏旁部首為依據對漢字進行拆分、解構、歸類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上下形檢字法」。

這套系統性、普適性、操作可行性並具的全新方略,不僅為漢字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為當時中文輸入法的研究開發創造了條件,更被後來者繼承改進,而演變成如今全國通用的標准化「部首檢字法」。

除此以外,對於漢字注音體系的建立與發展,林語堂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同樣可圈可點。他曾向另一位語言學家趙元任提議制定一套以羅馬字母來標注漢字讀音的方法。趙定下基本方案後,帶同林語堂及另外三名語言學家作進一步的研究設計,歷時兩年,創造出「國語羅馬字」的漢字注音方法。

「國語羅馬字」曾被定為國家正式推行的注音方案,並為當時及後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所接納採用。它對現行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對後者的誕生起到了啟發與促進的作用。

林語堂晚年的心願是編寫一套漢英辭典,將畢生所學凝聚其中,以供後人之用。為此,他傾注了大量心血,雖漸年高體弱而未嘗放棄,終於以七十七高齡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代漢英詞典》。

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但他詳盡探索中西方哲學思想後,於晚年才真正成為一名基督徒,其哲學探索歷程記載於《信仰之旅》一書,他嘗自提一副對聯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⑻ 林語堂的生平事跡,誰知道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

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並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委員,並出版《末筆檢字法》。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出版《京華煙雲》,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歲。

林語堂的主要作品:

1、譯作

《詠悵集》、《幽夢影》、《西廂記序》、《華陽散稿自序》、《蘭亭集序》、《秋醒詞序》、《賣花女》等。

2、小說

《京華煙雲》、《風聲鶴唳》、《賴柏英》、《啼笑皆非》、《唐人街家庭》、《逃向自由城》等。

3、散文雜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剪拂集》、 《吾國與吾民》、 《歐風美語》、 《大荒集》等。

林語堂的軼事典故:

在法國蒙頓舉行的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上,輪到林語堂發言時,他向主席要求講15分鍾,但主席拒絕了,說別人發言都是5分鍾,不可破例。林語堂表示,5分鍾他不講,經過商量,主席終於答應了,而大會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鍾。

林語堂登台後,全場鴉雀無聲,他講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覺10分鍾已到。主席說時間已到,請林語堂結束發言。林語堂二話不說,徑直走下台。與會者正聽得入神,於是熱烈鼓掌,希望林語堂繼續講下去。但林語堂卻說什麼也不講了,於是便留下了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講。

林語堂此舉,並非生氣,而是借這種幽默的做法,,讓他的演講與眾不同,這是林語堂在演講史上留下的又一段佳話。

(8)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擴展閱讀

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他談吐詼諧,熱衷幽默。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況。他富有創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從而使幽默一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

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品。林語堂抗戰前寓居上海近九年,並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里,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

林語堂經常撰寫文章,闡發幽默,林語堂及其同人積極提倡幽默文學,主張文風「清淡」、「雋永」、「甘美」,作品具有「性靈」、「閑適」的特點,逐漸自成一個小品散文流派。

⑼ 轉帖:看林語堂怎麼評價儒家治國的

閑來讀到林語堂先生的一篇評價辜鴻銘先生的文章,文中對辜老先生鼓吹「中國雖有盜賊貪官污吏,然中國的社會整個是道德的,西洋社會是不道德的。」頗不以為然。
林語堂先生寫到:「余謂儒家之弊,正在蔑視法律,以君子治國,殊不知國之中,哪裡有這許多君子可為部長,為所長,為縣長,為校長乎?君子不夠分配,而放小人於位,以君子之道待之,國欲不亂,豈可得乎?既為君子,則不必監察也,君子橫征暴斂,不必得百姓同意,憑其良心可也;君子營私舞弊,不必查看其賬簿,聽其逍遙可也;君子勾結外敵,不必通過立法院聽其自訂條約可也。向來中國的政治只是一筆糊塗君子賬。君子有德政,則為之豎牌坊;君子犯法,則不拘之下獄。是猶一商人公司,以君子之道待經理,無查賬,無報告,捲款亦不追究,此種公司誰敢投資乎?不意,辜氏正以此為中國政治哲學之優點。其言曰:『中國所以不需憲法,一則因中國人民有廉恥觀念——有極高的道德標准,二則因中國政府系創立於道德的基礎,而非創立於商業的基礎。』好聽固然好聽,然吾甚不願為此公司的股東也。今則不願為股東,亦非投資不可。」
看來林語堂先生不僅僅是幽默大師,在政治上也是很有見地的。
那些人在1945年時堅決要求憲政、民主,等自己登堂入室後,又說憲政與社會主義無法兼容,只能是緣木求魚……。如此出爾反爾,讓人汗顏,簡直是無恥之極。
歷史往往是由小人推動向前的。
當然,小人的本意絕不是要為歷史作貢獻,他們只是為了一己私利。正如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曾經寫道的那樣:「我們期望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
亞當·斯密的這段話揭示的是個體行為的外部性。某一個體或組織為了自身利益而採取的行為舉措除了對自身造成影響之外,也會影響周遭環境中的其他個體或組織。這就是外部性。
中國歷史上頗有幾個「著名」的小人,雖人物猥瑣,職輕權微,卻長袖善舞,工於心計,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幾乎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楚國費無忌,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個。如陳禹安在其《鞭楚》一書中詳細寫到,費無忌也許不會想到,當他開始為自己的利益作考量時,他此後所採取行為的外部性竟然會影響到三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以及身處這三個國家的無數家庭及個體(上至國君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的悲歡離合、生死沉浮。楚平王為兒子娶親,派大夫費無忌前往迎娶。費無忌看到新娘如此美貌,便心生邪念,不顧一切快馬回宮對楚平王細述姑娘之美,並進言趁太子尚未見面大王先娶之。好色的楚平王被巧舌如簧的費無忌說動了心,轉眼間,這位本該成為太子夫人的秦國姑娘,便成了公爹楚平王的妃子。移花接木的費無忌,也成了楚平王的心腹。但他卻做賊心虛,因為他知道太子遲早要接班的。於是他對楚平王誣陷說太子要謀反。楚平王遂下令捕殺太子及老師伍奢父子。後來,太子與伍子胥只好逃離楚國。數年後,伍子胥率大軍復仇,楚國就這樣被滅掉了,尋根溯源,費無忌實在是「功不可沒」。
西漢江充,是小人中最有「魄力」的一個。他先是攪得趙王父子不得安寧,為報復私怨,誣告趙太子穢亂後宮,導致趙太子險些被漢武帝判了死刑,雖赦其死罪,太子地位卻被廢。後又蠱惑漢武帝,挑唆其父子關系,製造大量冤假錯案,最後逼得太子**被殺。這場大亂,史稱「巫蠱之禍」,不僅白白死了好幾萬人,就連漢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殘,國家險些覆亡。
南北朝人鮑邈之,是小人中最陰險的一個。他原來是太子蕭統身邊的一個太監,頗受信任。太子母親病故不久要做「生忌」,要一太監值宿一夜,太子便讓這個小太監去。不料他竟擅離職守,跑去和宮女鬼混,正巧被太子巡視時撞見。要是別人不殺也得嚴懲,太子寬厚,沒有治他罪,只是不如從前親近了。哪知這小太監不識好歹,不思圖報,反而懷恨在心,探聽得皇上身體不適,便跑去密告太子請道士作法,埋蠟鵝咒皇上早死,密謀**篡位。太子受此不白之冤,又無法辯解,氣急交加,一病不起,不久竟駕鶴西去,時年31歲。須知,此太子是編纂著名的《昭明文選》的昭明太子,「《文選》爛,秀才半」,就是對他的高度評價。想不到竟然死於卑鄙小人之手。
龔半倫,也是我們不想提起又無法繞過去的一個「著名」小人。他的父親龔自珍是清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愛國詩人,萬萬沒想到,兒子龔半倫卻**求榮,成了英法侵略**燒圓明園的幫凶。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所以焚掠圓明園者,因有龔半倫為引導。英以師船入京,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取金玉重器而歸。」為一己私利,不惜引狼入室,害宗滅族,燒毀「萬園之園」,龔半倫死後禁止埋入祖塋。
迄今為止,在對《韓非子》的研究中,存在著許多爭議,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韓非是否性惡論者?韓非的道德觀是否屬於非道德主義?《韓非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是勢治、法治還是術治?秦朝的滅亡是否意味著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治國思想的徹底失敗?等等學者們對《韓非子》的認識之所以存在上述諸多分歧,除了各人理解上的偏差,也與《韓非子》一書某些具體論述中存在的自相矛盾有關。《韓非子》是由韓非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所寫的幾十篇論文編纂而成,書中論述確實存在一些前後不一及矛盾之處。這致使後世學者在論述《韓非子》時,大多採取「六經注我」的方式,執其一端以闡己說;有的則乾脆把《韓非子》中一些與自己所理解的韓非思想宗旨不合的篇章列為他人之作。以致古往今來,治《韓非子》者頗眾,而真正能為眾人接受的論述寥寥。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韓非子》的認識和評價只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呢?我認為不是的。因為當我們不拘執於《韓非子》關於某一問題論述時的只言片語,而深入到對《韓非子》內在邏輯的把握時,許多矛盾與疑惑便可迎刃而解。

那麼,《韓非子》一書的內在邏輯又是什麼呢?本人不揣冒昧地認為:以人性論為基礎,以對君子小人的特點和現狀的把握為中介,以對治國之道的具體論述為主體內容,就是《韓非子》的內在邏輯。

把人性論看作是韓非關於治國之道的基礎,這似乎已是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而對君子小人的論述在《韓非子》中並不佔有重要篇幅,它怎麼竟會成為《韓非子》內在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呢?

為了較好地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在此有必要簡述一下先秦以孔、孟、荀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內在邏輯。因為《韓非子》幾乎是在與儒家德治學說的交鋒中著述而成的,儒家思想的內在邏輯可以幫助我們看出《韓非子》思想的清晰脈絡。

詳細地研究以《論語》、《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不外三個方面:一是關於仁、仁政、禮治的思想,二是關於君子小人的豐富論述,三是關於人性善、惡的學說。其實,這三個方面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而且,進一步的研究將使我們發現,儒家的上述三個方面的思想並不是互不相乾的,而是互相聯結,構成了儒家思想嚴密的內在邏輯:人性論是君子小人之分的基礎,對君子小人的深刻認識和嚴格區分又是儒家治國之道的依據。具體說來,就是儒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相同的本性,這一本性決定了人在後天為善為惡的可能性;通過後天嚴格的道德教化,人人都可成為君子;但在現實社會中,由於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君子與小人並存,所以最好的治國之道,就是用仁義道德培養人,即孔子所謂的「道之以德」(《論語·為政》),最終使人人都成為道德君子。

在儒家看來,在一個人人都是君子的社會里,就會充滿和睦、安寧和歡樂,就不會有爭斗、欺詐和暴虐。因此,無論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以把全體百姓培養成君子作為他們最崇高的目標,這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他們確定君子的標准,劃分出人的不同修養層次,無非是希望人人都能照此實行,最終成為君子。

孔、孟、荀確定的這個目標,雖然被當時的許多人看成是迂闊而不切實際的,但孔、孟、荀卻認為是很容易實現的。因為按照他們的邏輯: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存在著君子,而且,除了極個別者,大多數的君子都是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既然君子是可以培養的,「君子國」的狀況又是如此的令人神往,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為實現「君子國」的理想而奮斗呢?

當然,他們也承認,在現實生活中,君子的影響力仍然有限,社會上充斥著小人,但不能據此就放棄通過施仁義道德把小人培養成君子的目標。孟子曾以「杯水車薪」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因為在他們看來,之所以會造成目前社會這種混亂的局面,完全是由於統治者沒有認識到培養君子的重要性而造成的,一旦最高統治者認識到培養君子的重要性,並以身作則,加以實施,那麼「君子國」的產生將是極為容易的事:「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離婁》)而君主以德治國的影響力之所以會如此之大,是因為道德的推行,將會像春風的流行一樣迅捷,即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當然,我們說儒家提倡德治,只是從儒家最根本的治國方略的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儒家並沒有否認法治的作用,孟子就明確說過:「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但從德治與法治的地位來說,儒家是重德治而輕法治的。因為儒家認為道德完善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光靠法治是不行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高尚的道德只有靠道德手段來建立,所以德治才是最重要的。

⑽ 簡述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的思想內涵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的思想內涵有以下三點:

1、中國人之聰明以和讓為美德,求一心之安,適時自保,卻於國無益;

2、中國人之聰明以糊塗為幌子,實則避世清高、自私自利,缺少民族擔當;

3、作者既借「中國人之聰明」表達了對民族智慧和傳統的關注,又表達了對國家文化命運的擔憂。

(10)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擴展閱讀:

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巨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中國人為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為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

或謂此系由於天擇,實非確論,蓋留學者未必皆出類拔萃之輩,出洋多由家庭關系而已。以中國農工與西方同級者相比,亦不見弱於西方民族。此尚系題外問題。

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巨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閱讀全文

與林語堂如何評價中國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的貨物有些什麼 瀏覽:140
印尼用什麼餌料 瀏覽:174
中興為什麼要賣晶元給伊朗 瀏覽:450
印度一九年gdp是多少 瀏覽:338
也想你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4
內閣制為什麼是英國的 瀏覽:336
越南什麼時候審批中國人過關 瀏覽:309
中國垃圾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瀏覽:358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1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6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4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8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4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2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
中國部隊房產最長可以租多少年 瀏覽:757
中國移動的信箱是多少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