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歷史改名城市有哪些

中國歷史改名城市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4 00:33:37

1. 中國改名的城市有哪些

城市名稱是一座城市的符號,承載著歷史和標記著特徵。顯而易見,城市名稱會力求響亮、優雅、品位和底蘊。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由於各種原因,更改城市的名字是非常普遍的。那麼中國有哪些城市是更名的?



1.張家界

原名大庸市,1994年更名叫做張家界,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

2.九寨溝

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屬於四川省。1998年,南坪縣更名為「九寨溝縣」。一年四季,九寨溝景色各異,東方人稱之為「人間仙境」。

3.都江堰

1988年經批准,灌縣改為都江堰市,都江堰市旅遊資源富集,擁有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

4.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縣,2001年,經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5.廬山

2016年5月,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是江西省第二個以景區命名的縣級市。

6.合肥

原名廬州,是醉里挑燈看劍的廬州。

7.駐馬店

原名「汝南」,從西漢走來,走過歷史滄桑。

8.石家莊

原名「常山」,常山可是武略文韜之地。

9.棗庄

原名「蘭陵」,這個名字的美,美得霸氣,美得溫潤。

10.包頭

原名九原,即九州大地上的蒙古草原。

中國改名的城市有很多,比如有張家界、九寨溝、都江堰、香格里拉、廬山、合肥、駐馬店、石家莊等等。

2. 中國3座因改名而被遺忘的城市,為什麼這些城市要改名

事實上,現在中國正在走上城市發展的道路,並且可以說,它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就城市發展中的基礎設施而言,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但事實上,人們對城市的印象仍然是城市的名稱,也許許多人對某個城市有不同的第一印象。那麼,中國3座因改名而被遺忘的城市,為什麼這些城市要改名?


第三個這樣的城市是合肥,在合肥之前的名字是瀘州,瀘州這個名字相對於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名詞,也是一個非常有十一的名字。後面因四川也有一個地方叫瀘州,很多人容易把此瀘州當成四川瀘州,當地政府為了不給國人造成誤會,故改名為合肥。

3. 中國改名最成功的3大城市分別是哪三大其中有你家鄉的嗎

90後旅行,只為遇見:中國改名最成功地3座城市:改名後從無人知曉變成了旅遊勝地

最後一組城市就是非常浪漫的香格里拉了,我們都知道香格里拉同樣是位於雲南,其實提起香格里拉的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風景十分好了,香格里拉是坐落於穿上川藏省的交界處,今天把兩地的自然風光非常好的交匯在了一起,而且它憑借著城內的獨特風光以及非常幽靜的山林,給遊客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有很多人來到香格里拉的時候,除了感嘆它的美好之外,更沉迷於這樣非常寧靜的快樂,這也是很多小情侶選擇在香格里拉這座小城市結婚的重要原因,畢竟對於這樣的一個浪漫的城市,很多人應該都無法拒絕吧。

以上說到的城市你最喜歡哪一個呢?歡迎屏幕下方說出你的看法

4. 建國後都有哪些城市改了名字,這些城市現在的名字你喜歡嗎

建國後有好些城市都改了名字,這些城市現在的名字,你喜歡嗎?

一、張家界

普洱市:原來叫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這個名字改的非常成功,要不然誰知道有個思茅市。普洱市有16個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全國接近三分之一的物種,普洱的自然環境非常好,空氣質量狀況優良率100%,中心城區空氣1中負氧離子最高濃度達每立方厘米12500多個,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指標8倍以上,被聯合國環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當然也有改名不是很成功的,比如安徽黃山市,原來為徽州,是個古色古香、飽含失意的名字,因為境內有黃山改為黃山市,發展旅遊,目前總體發展並不是很好。

5. 我國有哪些城市改名之後大獲成功,分別位於哪些省份

歷史上許多城市都有過改名的經歷,有些城市改名後被人吐槽越改越糟,有一些城市改名後被廣為人知,我國改名最成功的三座城市,一座在雲南,一座在四川,還有一座在哪裡呢?

6. 在歷史上,都有哪些改名非常成功的城市,名字分別是什麼

我們知道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著名事件等。所以到現在,我國有眾多的名勝古跡,不過有時候在看這些名勝古跡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名字都改變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們今天看一下,歷史上那些改名非常成功的城市。改完名之後,可以說每一個都是家喻戶曉。

第一個是香格里拉。提到這個地方,大家都會隨口而出美麗的香格里拉,可見,在大家的心目中都知道這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香格里拉原名叫中甸縣。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改名之後,這里迅速活遍全國,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個旅遊勝地。


看完這些地方之後,是不是發現,名字對一個地方的發展很重要。其實,只要對當地的發展好,名字只是一個稱呼,叫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7. 改名的城市有哪些

【河南省】

汝南——駐馬店。看不懂,也不想懂!

朝歌——鶴壁。本來是多麼美的名字,改的真太失敗了!

鶴壁

懷慶——焦作。焦作?「叫做、叫座」,這個名字有點難受!

應天——商丘。還是沒有之前好聽。

陝州——三門峽。借用名勝,還是不錯的。

陳州——周口。陳改成周,祖宗改姓了?挺坑。

【內蒙古自治區】

主要是把漢語名字改成蒙語名字,然而卻還是用漢字標注!

東勝——鄂爾多斯。本來挺好的名字,改的莫名其妙,不過聽習慣感覺蒙語還是很有意思的。

海拉爾——呼倫貝爾。這個也是亂彈琴,毫無關系。

集寧——烏蘭察布。繼續亂彈琴,毫無關系。

臨河——巴彥卓爾。臨河,是濱臨黃河的意思,本來挺好。改成淖爾,就是水泡子的意思。

葫蘆島

【遼寧省】

錦西——葫蘆島。擦,那個島怎麼看也不像是葫蘆,瞎改名。

鐵法——調兵山。本來是很氣派的名字,非要調兵,是否還要有了「遣將」?

【吉林省】

渾江——白山。這是要借長白山的光,並意會白山黑水。江改成山,江中有才,山上有盜,是敗落之象。況且,長白山也不是你家的。

扶余——松原。擦,挺好的名字亂改,到底有幾棵松樹?還松原~

大理

【雲南省】

下關——大理。這個屬於亂改。本來挺好聽,非要借用「大理國」改成「大理」,你叫大理,你就有理了?

路南彝族自治縣——石林彝族自治縣。路南,確實莫名其妙。石林名氣大,改的有道理。

中甸縣——香格里拉縣。為了經濟也是拼了!

思茅——普洱。本來挺詩意的名字,改壞了,難道就為了普洱茶。

商洛

【陝西省】

商州——商洛。很多城把「縣」改成「州」,還不如改成商鞅,反而把「州」改沒了。

【甘肅省】

西峰——慶陽。本來挺好的名字,改的很庸俗。

8. 中國哪些城市是更名的

著名的有:

幽州,燕京,范陽——北京;
吳,姑蘇——蘇州;
大梁,汴京,汴梁——開封;
餘杭,臨安——杭州;
豫章,洪都,龍興——南昌;
廣陵,江都——揚州;
江州,潯陽,柴桑——九江;
巴陵,岳州——岳陽;
南海,番禺 ——廣州;
金陵,建康,江寧,集慶——南京;
平城,雲州——大同;
楚州——淮安;
潤州——鎮江;
並州,晉陽——太原;
通州——南通;
襄平——遼陽;
長安——西安;
鄂州——武昌;
廬州——合肥;

其他:
七星關——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後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 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後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佔。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 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於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 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 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 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後,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並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並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後蔡國先遷新蔡,後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並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後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木刺夷——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派別,約創立於1090年,秘密傳教,對敵用暗殺手段。在裏海南岸建國。旭烈兀西進時滅木刺夷。
木骨都束國——今非洲索馬里的摩加迪沙一帶古國。鄭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長洲縣置。先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至此三縣同城而治。民國並入吳縣。
元城——古縣名,與大名同城而治。民國並入大名縣。
雲中——秦漢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北魏雲中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雲中郡即雲州,治定襄(後改雲中,今山西大同)。漢郡在長城以北,唐郡在長城以南,漢郡的西南面。北魏郡與漢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雲州——見上條。
雲陽——秦漢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
雲間——舊時江蘇松江府的別稱。
雲南——雲南省舊以在雲嶺之南得名。今雲南祥雲縣東南雲南驛,西漢曾設雲南縣。蜀漢曾設雲南郡,以雲南縣為治所。雲南古有滇國等,唐為南詔,宋為大理。元置行中書省。明置雲南省。
雲夢澤——古澤藪,在南郡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范圍不大。
雲梯關——在今江蘇濱海西南,明中葉以前為黃河河口所在。
雲中都護府——唐雲中都護府治原北魏雲中城,轄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後改稱單於都護府。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於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間(460—494年)。現存五十三窟,造像五萬一千多尊。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國悉蘇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紀)都城,在今比哈爾邦巴特那南。法顯曾至其地,玄奘去時,已成遺址。
開平——元開平府,見上都條。
開州——唐改萬州為開州,即今四川開縣,明改為縣。金以澶州為開州,即今河南濮陽。民國改開州為濮陽縣。
開封——公元907年,五代後梁建國,以汴州為開封府。
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太行八陘之一。
天水——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我國古指麥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我國古指印度。玄奘謂應以作印度為是。
天津——明永樂初置天津衛,以成祖「靖難」起兵時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時改州,不久改府。民國廢府存縣。1928年設天津特別市。1930年改天津市。現為直轄市。
天井關——在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
天津橋——隋唐東都南洛水上的浮橋,-宋尚修建加固,金漸歸廢壞。
夫椒——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說夫與椒各為一山。
豐鎬——周文王建都於豐,在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河以西,武王又建鎬(鎬京),在今長安縣韋曲公社西北,與豐同為國都。
韋曲——唐有韋曲鎮,在今陝西長安縣,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五嶽—一漢宣帝以今河南嵩山為中嶽,今山東泰山為東岳,今安徽天柱山為南嶽,今陝西華山為西嶽,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為北嶽。後改以今湖南衡山為南嶽。明改以今山西渾源的恆山為北嶽。
五原——漢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
五丈河——五代後周與北宋先後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運。河自宋東京向東經今蘭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
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時開通,從今四川宜賓至今雲南曲靖。
五羊城——廣州古稱五羊城,簡稱羊城。傳古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櫃到此。
五國城——遼金時有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當塗。
太和——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建太和城,在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縣,即今大理。民國改大理。
太原—一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太和嶺——《元史·速不台傳》所說太和嶺,即今蘇聯高加索山。
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在今河南濟源西北)、太行陘(在今沁陽)、白陘(在今輝縣)、滏口陘(在今河北磁縣)、井陘(在今井陘北)、飛狐陘(在今淶源北)、蒲陰陘(在今易縣)、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
歷陽——今安徽和縣。秦置縣,晉以歷陽為治所,置歷陽郡。隋唐歷陽郡即和州。
車里——亦作徹里、撤里、車厘。元明土司,治今雲南景洪,轄境大體相當於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東,後先分設普洱府,民國又設車里等縣。
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羽破秦兵於此。
巨野澤——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北。古為大湖,五代後南部涸為平地,北部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漢宣帝許後陵所在地。
少梁——今陝西韓城南。本為梁國,春秋時秦滅梁,為少梁,戰國時曾屬魏,後又歸秦,改名夏陽。
日南——漢郡,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以後,為林邑國所有。
中山——①中山國,戰國都顧(今河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②漢郡、國,治盧奴(今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⑧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④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改今名,中山故里在縣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興——元以江陵一帶為中興路,治江陵。
中牟——《論語·陽貨篇》「佛腫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鶴壁市西,以在牟山之側得名。今河南中牟縣,西漢置。
中吳——舊時蘇州的別稱,亦作潤州(今鎮江)的別稱。
中京——①遼中京大定府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②金後期以河南府(洛陽)為中京。
中都——①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建為中都大興府。②明太祖曾以臨濠府(今鳳陽)為中都。
中東鐵路——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1903—1907年,帝俄築,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南至大連。日俄戰爭後,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後,北段由中蘇合辦。抗戰勝利,全線合稱中國長春鐵路。
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宋仁宗時改為恩州。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牛頭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長勺——春秋魯邑,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長平——秦白起破趙軍處,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長安——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漢長安城東南。參「西安」專條。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三國演義》作長坂坡。
長沙——秦長沙郡治臨湘,隋唐潭州或長沙郡治所,明長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長沙。清為湖南省會。

更多:
古今地名對照
http://hi..com/svem/blog/item/042f4b311c7aa218eac4af79.html

9. 我們中國改名最成功的四座城市,分別是什麼

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每一座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這是區別與其它城市最顯著的特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城市的名字都發生了變更,有些城市因歷史背景而得名,還有些城市因當地名人而得名。不管城市的名字如何變更,都是為了提升知名度,希望以後能夠發展得更好。我國改名最成功的4座城市,原名無人問津,更名後則名聲大噪。


這4座城市的原名想必很多人都沒聽過,是無人問津,默默無聞,更名後的城市名聲大噪,被更多人所熟知。我國很多城市的名字都發生了變更,但並不是所有名字都非常成功,也有不少城市因改名而苦惱。比如開封的原名是北宋時期舉世聞名的東京,而如今僅為四線小城,西安原名長安,更名之後很多人覺得缺少了原來的霸氣和輝煌。在你們看來,我國還有哪些更名成功和失敗的城市呢?

10. 中國有哪些城市的改名讓人惋惜

1、棗庄—蘭陵。據傳,「蘭陵」由楚大夫屈原命名,有「聖地」的寓意。蘭陵這個名字的美,不僅美在霸氣,還美在溫潤。再加上歷史上著名的蘭陵王,讓人覺得有風度有內涵。

而改名棗庄之後,聽起來只剩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試想想,蘭陵王改名為棗庄王;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成了「棗庄美酒鬱金香」;「蘭陵笑笑生」成了「棗庄笑笑生」,畫風變得讓人不忍直視……

2、臨沂—琅琊。琅琊自古是卧虎藏龍、人才輩出的地方,也是諸葛亮的故鄉。琅,意為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琊也做邪,意為象牙。後來改名為臨沂,寓意臨近沂水,雖然不難聽,但小U還是覺得可惜了~

3、淇縣—朝歌。朝歌,曾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商朝古都,《封神榜》故事演繹地,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當年的朝歌可謂是天下帝都,最繁華之所。

後來改名為淇縣,不僅氣勢全無,如今更是逐漸沒落成了河南北部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地方。從一個繁華古都到現在無人知曉的小縣城,說真的挺可惜的。

4、寶雞—雍城。雍城,又稱陳倉,是歷史上有名的地方,淮陰侯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此地還是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是個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

雍城更名為寶雞,是在唐朝的時候。一說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為石雞所救,一說唐肅宗因石雞啼鳴取得勝利,於是改名為寶雞。

5、包頭—九原。九原,早在秦朝便設郡。九原這個名字,在內蒙古的地域背景下,可謂是名副其實。原,本來就很大,九個原可想而知是多麼遼闊,讓人聯想到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改名城市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食物是怎麼過冬的 瀏覽:983
伊朗的貨物有些什麼 瀏覽:140
印尼用什麼餌料 瀏覽:174
中興為什麼要賣晶元給伊朗 瀏覽:450
印度一九年gdp是多少 瀏覽:338
也想你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4
內閣制為什麼是英國的 瀏覽:336
越南什麼時候審批中國人過關 瀏覽:309
中國垃圾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瀏覽:358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2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6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4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8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4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2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
中國部隊房產最長可以租多少年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