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做了哪些重大貢獻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不僅沒有接受過良好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甚至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畢業過!也就是說,學生時代的李政道只獲得過博士學位!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
可以說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憑借頑強的毅力,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有超越同齡人的付出和收獲。1935-1937年,李政道在上海讀小學。
又一次遇到了難題只能想辦法去別的學校學習。李政道因沒有大學畢業文憑,難以入美國大學研究生院,差一點打道回府。李政道還算是是幸運的,在他全靠自己的努力下,最後竟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破例錄取。
B. 李政道為中國做過哪些貢獻
他積極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術機構,設立私人教育基金,對藝術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個人亦喜隨筆作畫並積極倡導科學和藝術結合。
李政道關心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他主張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並建議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1985年7月16日,鄧小平會見李政道時,對他說:「謝謝你,考慮了這么多重要的問題,提了這么多好的意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
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C. 楊振寧、李政道和丁肇中三人中,誰對中國貢獻最大依據是什麼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他們三個人,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依據我的調查研究,對中國貢獻最大的是楊振寧,然後就是李政道和丁肇中。
如果一定要給「對中國做貢獻」打分,楊振寧為100分,李政道為60分,丁肇中為55分。
之所以說楊振寧對中國貢獻最大,有下面幾個原因:
有時候,楊振寧一年回國3次以上,也就是說他回國停留三個月以上。其中,為了創建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楊振寧在中國停留了整整一年。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是楊振寧80年代初期一手創建,原研究室主任葛墨林,就是楊振寧培養出來的,後來做到了中科院院士。
到了90年代之後,楊振寧直接做了清華大學的教授。我給他算了一筆賬,截止2018年,楊振寧至少向清華大學和其它國內院校捐獻740萬美金以上。其中包括楊振寧在美國的房產,90年代就價值120多萬美金,也捐獻給了清華。
楊振寧在清華長期執教接近30年,親自為本科生上課,親自為清華創建了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這30年沒有拿過一分錢工資,全部捐獻給學校,用於引進人才,其中又有7個科學家做到了中科院外籍院士。很多傑出人才是楊振寧親自打電話邀請過來的,包括姚期智,大名鼎鼎的「姚班」創始人。幾任清華大學校長都高度評價了楊振寧對清華物理系的貢獻,認為「沒有楊振寧,就沒有清華物理系的今天」,「楊振寧對清華大學功不可沒」。
楊振寧在1977年到90年代,還在蘭州大學長期講學。還在電視大學擔任物理課主講。這些都是義務的,沒有任何報酬的。
第二,楊振寧的社會影響力最大。
原因在於楊振寧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會長,領導全美幾百萬華人,在促進中美合作上貢獻極大。……限於篇幅,不再詳談。
第三,對國家建言獻策的貢獻楊振寧最大……
(內容太多,以後談……)
李政道和丁肇中,也是傑出的愛國華人科學家。他們在中年之後也經常回國訪問,貢獻主要是在教育領域。李政道的主要貢獻在於倡導建立了博士後制度。丁肇中受鄧先生委託,在他的海外實驗室安排中國學者做研究工作。李政道和丁肇中,他們的弟子都有人後來做了中科院院士,其中有中科院物理所的所長。還有一些學者回國後雖然沒有從事科研,但也做了金融領域的俊才。
D. 李政道在物理學上有哪些貢獻
李政道,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同楊振寧一起共同發現了一個新規律——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定理。1957年二人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祖籍江蘇蘇州,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上海,家境比較富裕。小時候的李政道喜愛讀書,人也十分聰明,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非常強。他整天手不釋卷,甚至連上廁所都帶著書。抗戰時期,李政道與二哥被迫轉到浙江去讀書,兄弟二人多次在戰亂中聚聚散散,李政道每次都把衣服丟得剩不了幾件,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上了中學以後,李政道對數學和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兩科的成績在年級中總是數一數二。1945年,他中學未畢業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後來又轉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教授。吳教授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學術作風給李政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影響了他一生。李政道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成績十分優異,求知慾望也很強,吳大猷教授後來曾回憶說:「李政道那時應付課程綽有餘裕。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我無論給他什麼難題和書籍,他很快就做完了,又來索取更多的。我看他做題的步驟,發現他思路敏捷,大異尋常。」
受吳大猷教授的大力推薦,李政道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獲得了公費留學美國的機會,來到了芝加哥大學作研究生。在芝加哥大學,他對物理學的各個方面,如高能物理、統計力學、天體物理學都頗有研究,能夠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1950年,年僅24歲的李政道獲得了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被譽為「有特殊的見解和成就」,名列第一,並獲得獎金1000美元。第二年,他受聘於世界第一流科學家雲集的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任研究員,有了充分展示個人才華的舞台。
1951年,李政道和西南聯大的校友、他的師兄楊振寧(楊也曾師從吳大猷教授)在美國重逢了。雖然在此之前兩人並不熟悉,但校友相逢,分外高興,談得十分投機。從此,兩人開始了並肩戰斗的生涯。
在物理學上有一些定律是討論物理過程的對稱性質的,宇稱守恆定律就像是討論左和右之間性質的一個所謂「定律」。打個比方說,一個物體在鏡子裡面成的像,左和右的次序是顛倒的,而所謂的宇稱守恆定律就是說,一個過程互相調換一下,它們進行的方式仍然不會改變。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宇稱守恆定律被人們稱為金科玉律。但科學家們在實驗中逐漸發現,這個定律和一些物理實驗產生的現象相矛盾。然而,許多科學家並不敢去對宇稱守恆定律提出質疑。
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年輕科學家並不為傳統理論所束縛,大膽地提出了舉世聞名的「李一楊假說」。兩個年輕的物理學家在這個「假說」中明確地指出:「在基本粒子間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是不守恆的。」
他們對以前的實驗證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明確提出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有的實驗確實相當精確地證明了在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守恆的。而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觀念僅僅是一種推廣的假設,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能支持它。如果認為宇稱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也確信無疑,只能說是一種因襲的成見。」
1957年1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實驗報告「宇稱守恆定律的推翻」,肯定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發現,頓時好評如潮,各種鮮花、榮譽接踵而來。1957年10月,兩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李政道年僅31歲,是歷年獲獎者中第二位最年輕的科學家。
成名後李政道並沒有滿足,繼續致力於科學研究,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中美外交解凍以後,李政道多次回國訪問,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1974年來訪時,李政道就婉轉地向周恩來總理建議,既然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可以從小培養,為什麼科技人員不可以從小培養呢?他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科技專家和發明家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國政府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了少年班。粉碎「四人幫」以後,李政道根據國內建設的需要,幫助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聯系學校,培養人才。20世紀80年代他又向中國領導人提出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制度,建議得到採納後,他又為此事出謀劃策。1992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成功建造,也凝聚了李政道教授的心血。
李政道教授對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能完全用實物來衡量的。他的國際影響和聲譽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筆無形的寶貴財富,他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
E. 楊振寧與李政道,誰的貢獻更大
李政道是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李政道想留在哪裡,完全是他個人的自由。一個充分尊重別人自由的國家,才是值得被尊重的國家。李政道雖然回國次數不如楊振寧多,當年也是風雲人物,受到了很多人的接見。而中國也通過李政道的關系,送了很多人才到國外進修。1986年,李政道還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而論愛國之心,李政道與楊振寧是一樣的,在大是大非面前都很可靠。莫偉給中科院領導寫信,提出:海外科學家都有私心,只有楊振寧和李政道完全沒有私心,一心一意想中國發展的好。宇稱不守恆的發現,被譽為20世紀物理學中的革命。根據《李政道傳》所寫,這一發現是由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的。
李政道覺得十分有道理,同時覺得如有楊振寧的參加,會使整個事情做的更好。兩人開始了友好的競賽。他們在大約兩周內完成了全部的β衰變分析。這需要進行大量計算。兩人在計算能力上不相上下,都做出了貢獻。一個月後他們完成了對這些過程的分析,寫出了論文。這篇論文是由李政道執筆,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這就是轟動一時後來獲得1957年諾貝爾獎的那篇論文。
F. 楊振寧,李政道 有什麼成就,後來他們是怎麼公開決裂的
楊振寧:一生最大的兩個成就就是提出楊-米爾斯場和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從而獲得諾貝爾獎。注意,他的成就都是跟別人合作的。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出生於中國上海。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因為名字排序之爭。
在第一篇論文投稿時,楊振寧以自己年歲大為由,要求署名在前。由於事出突然,李政道當時雖感到很窘,但勉強答應了。稍後,李政道看了文獻,察覺這樣做是不對的。在寫第二篇論文時,李政道把一些文獻給他看,以說明年歲大並不是排名的考慮因素。
而且,李政道又解釋,第一篇文章里的兩個定理,主要是他證明的,可是他的名字卻排在了後面這樣不合理。楊振寧被李政道說服,同意他的意見,於是第二篇論文名字的排列次序便倒過來了,在第二篇論文中只有一個定理,只有最後的一步是楊振寧想出來的。由於有這樣不愉快的經歷,李政道後來中止了與楊振寧的合作。
善良的李政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楊振寧竟親自找來了記者說是自己「在一個節骨眼上,想到了證明『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對這種觀點,經過我的說服後才同意的」雲雲。1962年6月,李政道與楊振寧徹底決裂,斷絕一切往來。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范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數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G. 楊振寧和李政道對中國物理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楊對中國學生講,羅貝爾獎是他的。李喊話羅貝爾獎本來不是楊的。他們都給中國學生講授相關知識。李給鄧建議培養物理留學生,推動中國博士後制度誕生。所以中國博士後們都認李政道為總導師爺。一言以蔽之曰,李對中國的貢獻主要在高端人才培養上,楊主要是講台上重復過去的物理故事,也扣人心弦,尤其是女生愛聽。
H. 李政道,楊振寧,相對而言,誰對中國的貢獻更大
楊振寧為清華捐了好幾百,清華前物理學院院長曾說過「沒有楊振寧,就沒有清華近代物理系」,為中國引進了一大批海外人才(包括姚期智),對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李政道對中國做得貢獻也很大,他們兩位都值得人們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