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選擇題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指的是什麼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指的是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❷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深遠影響和歷史啟示是什麼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使中國人民找到了正確的革命的道路,為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壯大革命力量,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開辟了新途經。
啟示:要堅持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要尊循國情,實事求是。
❸ 中國革新道路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革命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其主要內容是
:
1、中國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的分析。
第一,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國民革命的影響。
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
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確。
2、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
第一,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中國對內沒有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沒有合法斗爭的權利,對外沒有民族獨立,受帝國主義壓迫,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點。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工人階級人數很少,因而不可能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有一個本身強大的無產階級作為革命的主力,從而依靠無產階級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起義並取得勝利,再聯合農民的革命力量,把革命推向全國。中國民.主革命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就必須深入農村,發動農民起來革命。
第三,中國革命的敵人力量異常強大,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農村的統治相對薄弱;中國農村可以不依賴於城市而獨立存在。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的城鄉關系,決定了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
❹ 如何認識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及意義
基本內容: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意義: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並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
(4)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形成:1936年到1939年,毛澤東先後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理論著作;
從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特點和主要形式,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的成熟。
❺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含義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月召開的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隨後,黨連續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
其中,毛澤東領導發動了湘贛邊界地區秋收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並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中國革命新道路: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在中國共產黨倡導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從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一條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對日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這一路線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旗幟。
在這一路線的指引下,全國人民以高昂的愛國熱情投入抗日洪流,使得抗日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南方8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除瓊崖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為了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黨作出了開辟敵後戰場的重要戰略決策。
改編後的人民軍隊迅速開赴抗日前線,取得了平型關大捷等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精神和抗戰信心。
隨後,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人民軍隊在敵後實行戰略展開,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辟抗日根據地。
隨著敵後抗日游擊戰的發展,中國抗日戰爭逐漸形成了戰略上互相配合的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的開辟,為穩定全國戰局起了重大的作用,是中國抗戰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的重要條件。
1938年10月後,中國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繼續奮勇作戰,取得了百團大戰和歷次反「掃盪」作戰等一系列勝利。敵後戰場鉗制和殲滅了日軍大量兵力和大部分偽軍,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在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政策,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以實際行動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致破裂。
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在根據地實行了抗日民主制度,在國統區推動了民主運動的開展,並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完整系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極大地提高了黨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
另外,中國共產黨還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強調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工程,提出了「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從1942年起,中國共產黨還進行了整風運動,有力地加強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增強了黨的戰鬥力,成為一次成功的實踐和偉大的創舉。
經過中國軍民,特別是敵後戰場抗日軍民艱苦卓絕的斗爭,抗日戰爭從戰略相持階段逐漸進到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開始扭轉困難局面,在一些地區開始發起攻勢作戰。
進入1944年,各根據地軍民普遍對日、偽軍展開局部反攻,恢復和擴大原有根據地,並向敵後進軍,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
1945年4月至6月,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解放區軍民也開始對日全面反攻作戰。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中國解放區軍民的沉重打擊下,日本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這樣,日本侵略者徹底失敗,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
黨在抗戰中發展成為120多萬黨員的大黨,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260多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在整個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❻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什麼為什麼走這條路有什麼意義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由中國革命所處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在大革命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而失敗之後,中國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國共產黨在反動分子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在強大的反動勢力面前,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才能夠與反動勢力繼續斗爭,才有可能繼續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在八一南昌起義後,中國共產黨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革命軍隊,八七會議確定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斗爭路線,並決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裝反抗反動勢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義(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革命軍隊在攻打大城市中損失慘重,中國共產黨意識到想在敵人力量強大的大城市中斗爭取得革命勝利是無法成功的,而農村地區敵人力量相對薄弱,並且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中在農村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有利與革命力量的發展.加之反動軍閥的分割統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夠在敵人統治邊緣地帶生存下來.由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轉入了井岡山地區,與當地的農民武裝共同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最具獨創性的理論。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實踐的開始。毛澤東從理論上分析認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眾基礎、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主客觀條件。
(3)革命根據地是革命武裝斗爭的戰略基地;武裝斗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
(4)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在於:第一,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在內部沒有民主,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沒有和平斗爭的條件,只能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而中國革命的敵人又占據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農村發動集聚力量,最後奪取政權。
(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
❼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意義
1、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中國長期革命戰爭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客觀規律,指明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為奪取革命在全國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理論依據,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2、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中國國情出發,開辟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它的正確之處,就在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這一結合的實現,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形成。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發展。
3、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得來的,帶有強烈的求實、實踐精神和敢於沖破理論禁區、勇於創新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闡明的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極端重要性。這對於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功探索具有明顯的示範作用以及啟迪意義。
(7)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的基本國情,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國民革命的政治影響的存在,為紅色政權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全國革命形式的繼續發展,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又一客觀條件。 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
❽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指什麼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把新的革命實踐上升為革命理論,逐步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位一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這條道路,把大革命失敗後革命的退卻與革命的進攻結合起來——在國民黨嚴密統治的城市實行退卻,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發動進攻。這是一條與俄國革命以城市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這條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的正確發展方向,引領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
(8)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秋收起義雖然開始以攻佔中心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變中央要求攻打長沙的指令,選擇向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全黨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起點,為各地起義部隊建立、發展農村根據地樹立了榜樣。秋收起義和由此而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❾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是什麼
內容如下:
一)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
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隨著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特點如下: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而決定的。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革命隊伍相對還比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農民,手中沒有政權,也沒有足夠的武裝與反動派進行斗爭,這些就決定我們不能像蘇聯的十月革命那樣以城市暴動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必須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道路。走上這條道路之後,我們就避開了敵人統治集中的城市,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依靠當地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
這條道路的重要意義在於找到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擺脫了反動敵人的鎮壓,尋找到了能夠與敵人抗衡的方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開辟的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指什麼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
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蔣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權後,經過一系列新軍閥混戰,建立起在全國范圍內的統治。
這個政權對外實行反蘇、親帝的政策,對內竭力維護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限制和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殘酷地鎮壓、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因此,同北洋軍閥一樣,它仍然是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獨裁專制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