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工匠精神怎麼找

中國工匠精神怎麼找

發布時間:2022-05-21 13:36:17

㈠ 中國有哪些工匠精神

中國古代工匠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傾注著他們畢生精力,大到一項工程,小至一個工具的發明,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追求,更有著奉獻精神與濟世情懷。他們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所帶來的金錢。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於一雙巧手,創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鍾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被稱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時代都絕不可缺少的,若忽視了工匠精神,那社會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持續走向輝煌就會受挫。在當今社會,只有把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擁有競爭的優勢,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業才能永遠在復雜環境下立於不敗之地。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不僅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們需要重拾工匠敬業、勤奮、執著、創新精神,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和價值觀。
敬業創造財富
回顧中國歷史,春秋時期,魯班發明了木工工具、農業器具等,被視為工匠的典範與祖師;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北宋沈括撰寫《夢溪筆談》、明朝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增廣賢文》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底層人眼裡,再多的財富也有失去的時候,唯有一門手藝可以保證自己衣食無憂。正是出於這種樸素的認識,民眾願意學手藝,為了飯碗的堅固,才願意將手藝練得越來越好,無形中,形成了中國工匠獨特的敬業精神。
中國古代傢具的設計和製造主要靠手工勞動來完成,設計、製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學習技藝上也完全採用師父帶徒弟的方式,憑經驗和記憶,伸展繩墨、竹筆劃線、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測量,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經典傢具和工藝品。
我國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經做到了極致,一個家庭有一張好床,就是擁有了一筆財富。《金瓶梅》第九回說西門慶用十六兩銀子為李瓶兒買了一張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兩銀子順手買了兩個丫鬟。潘金蓮知道西門慶為李瓶兒的屋裡買了一張好床,就鬧了起來,不得已西門慶旋即用了六十兩銀子買了一張螺鈿敞廳床。可想一張床相當於多少個丫鬟的身價。
工匠的執著精神,還表現在農具的發明創造方面。據周昕《中國農具發展史》載:古代工匠經過長期反復實踐,發明了高效實用的耬車。它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播種器具,能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作業環節,達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勻,既提高了播種質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播一頃」的效果;元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對我國棉紡織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革,創造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她的敬業精神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使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勤奮促進發展
古代工匠的勤奮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國農業生產的排澇澆灌器具的發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傳統水車,即人們通常所稱的「翻車」和「筒車」,是一種能從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間斷持續汲水的大型農業機具,它不僅能用於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產領域,而且在濟漕保運、沿海制鹽等非農業方面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進技術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從機械學原理的角度來看,水車結構復雜,有連桿曲柄機構、輪軸齒輪機構、鏈輪調節機構等。從動力學看,由人力、畜力逐漸上升到水力和風力自然能的應用。據方立松《中國傳統水車研究》載:「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在動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與耕種等其他農具系列配合,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在那個時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國漢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來加工糧食,脫殼磨面。據張力軍、胡澤學主編的《圖說中國傳統農具》載:到魏晉南北朝時的崔亮發明了用一個水輪推動八個磨盤的「八磨」機,使糧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晉時有人將水輪轉動改為用牛牽引,達到「策一牛之任,轉八磨之重」,這樣就可以在沒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為我們留下很多寶貴文化遺產外,還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鈿、黃應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寶嵌、方於魯的制墨、張鳴岐的手爐、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藝品。這些工匠可稱得上是舉世聞名的能工巧匠。
執著鑄就輝煌
古代工匠的執著精神為我國陶瓷的發明、發展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畫得逼真生動,而且規模宏大,成隊成陣,不愧為世界奇觀。唐代的三彩陶朝著更為精緻的方向發展,人俑、馬俑、駱駝俑,色彩鮮艷,各具形態,有很多細微的動作和表情。
唐宋以後,瓷器的工藝越來越精,出現了許多名窯名瓷。唐代紹興有名的「越窯」青瓷,有「類玉」的美稱。河北內丘的「邢窯」,則以出產白瓷聞名。湖南長沙一帶的彩瓷,不但有繪畫,還使用貼花、模印,裝飾性很強。河南的鈞窯、汝窯、柴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定窯,陝西的耀州窯等名窯所產瓷器,都馳名海內外。當時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說法,被一般家庭爭相收藏。中國的瓷器,從唐代起就通過陸路和水路傳到亞洲、歐洲和世界各地,贏得了全球人的贊嘆。
說起中國人的傳統服裝,一項令國人自豪使全球人驚嘆的偉大發明——絲綢。毫無疑問,我國是世界最早養蠶和織絲的國家。祖先們很早就發現蠶吃桑葉吐絲又 「作繭自縛」的現象,經過仔細觀察和實踐,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養蠶、繅絲、織帛的全套生產過程。聰明的古人們把蠶繭用開水煮燙,去掉膠性,抽出絲頭,合成絲線,再織成綢、緞等帛品。這個過程說起來一句話,做起來難上加難。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襌衣,服裝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但重量僅有 49克,衣服可謂輕若煙霧,舉之若無,讓人著實驚嘆當時的織造工藝如此精湛。到目前為止,用現代化的工藝都很難復制。絲綢的發達,促進了服飾、染織、刺綉業的發展。與絲綢密不可分的刺綉,它的藝術創造,商代就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形成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四大名綉。中國的刺綉與絲綢伴隨著工匠的執著精神,名揚世界。
創新超越世界
我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工匠們除了以上各種發明創造外,還具有不斷追求創新的精神。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兩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旋轉式揚谷扇車,到18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谷扇車,比中國晚了兩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11世紀才出現獨輪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東漢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 「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 600多年;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等等。
我們在傳承中國工匠精神的同時,也要研究中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將這些寶貴文化遺產與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相結合,並引入科學研究范疇,拓寬中國工匠精神與人文研究的視野,加深我們對中國工匠精神在企業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員工地位的再認識。
中華民族是充滿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後的民族,今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我們要呼喚中國古代工匠那種敬業、勤奮、執著、創新精神,以此為企業鑄魂。企業更要為沖鋒陷陣者、為敢於亮劍者、為勇於改革者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讓人人敢擔當、個個能出彩,使中國成為創新大國、製造大國。清代鄭板橋有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有了這種精神,定能實現我們的強國之夢。

㈡ 工匠精神指的是什麼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2)中國工匠精神怎麼找擴展閱讀

精神內涵

1、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

3、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

㈢ 工匠精神典型事例有哪些

1、三菱的電飯煲

即使現在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許多智能產品取代了傳統手工產品,但製造者們並沒有因此而形成流水線作業,而是依然遵循傳統工匠們的精神精工細作,不為一時的利益而降低品質。

三菱電機集團便是其中一個,他們用沿襲工匠們的執著精神,製造出非同一般的電飯煲,贏得了消費者們的青睞和好評。

成立於1921年的日本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總部位於東京,憑著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良好的企業信譽,三菱電機有限公司在全球的電力設備、通信設備、工業自動化、電子元器件、家電等市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三菱電機公司排在第244位。

作為一家製造多種高端電子產品的企業,三菱電機集團完全可以不製造電飯煲這樣的普通小產品。因為在一般人看來,電飯煲在當今時代太普通了,就像以前的鐵鍋一樣尋常,而且根本做不出新意來。

但三菱電機集團並不這樣認為,他們看好電飯煲市場,並堅信只要把電飯煲做出新意,就一定能夠佔領市場,成為電飯煲的領軍產品。

他們調研發現,雖然人們已經進入簡便快捷的電氣化時期,卻非常懷念傳統土灶鐵鍋做出來的米飯,紛紛認為那是最美味的食物。或許平常人會覺得這只是一個懷舊的信息,但三菱電機集團的製造者們卻從中抓住了電飯煲的本質:那就是口感。

三菱電機集團於是專注於這一點上,把它列為電飯煲的主要功能,並力爭把它做到極致。為了做出與土灶相同口感的米飯,製造者們充分發揮執著的工匠精神,遍訪日本各地老建築與高級日料的土灶,徹底分析其構造及火勢,同時將土灶烹制米飯的軟硬、水分等數據化,並把這些數據應用到電飯煲的製造中去。

他們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請許多人試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利用純度為99.9%的炭材料製成內膽,這樣能加強電飯煲的加熱能力,使米飯有傳統土灶鐵鍋的香味,並最終讓電飯煲烹飪再現土灶品質。

三菱電機集團的電飯煲一經問世,就受到了主婦們的喜愛。因為用這款產品做出來的米飯能夠使家人胃口大開,而這也是主婦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家有著高端製作設備的企業生產電飯煲時,卻採用了看似非常落後的工藝。

三菱電機集團的電飯煲名為「本炭釜」內膽電飯煲,在這款產品中,凝聚工匠精神的點在內膽上。一個內膽全部都是炭製成,因此名為炭膽。生產炭膽的周期非常長,從最初加工到最終完成需要5個月,而且完全是人工作業。

這種做法看似落後於工業化時代的步伐,卻將米飯的口感做到了極致。而三菱電機集團也因其執著再現「土灶」米飯口感的匠人精神,贏得了消費者的尊敬和忠誠。雖然價格比同類產品要高兩三倍,卻在銷量上位居首位,成為電飯煲產品的經典之作。

工匠之美,並不是一味地創新,也不是固執地守舊,而是抓住本質,將守舊和創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產品的品質得到質的飛躍。


精神簡介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㈣ 什麼是工匠精神 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培養工匠精神:

1、教育是根本

在多年的應試教育思想指導下,人們關注理論,忽視實踐,淡化工程。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在他的新書《讓思維自由》中指出,改革教育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堅實一步,「心靈手巧」是創新者最本質的寫照。為此,要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讓實踐教育貫穿我們的中小幼教育。

2、強化對工匠的獎勵機制

德國工匠勃蘭登堡在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工作,本來研究的是「傳輸高保真音樂」技術,但他對「去除多少聲音信號而不讓耳朵聽出失真」技術更感興趣,並且取得了成功。值得重視的是,他的成功背後有一個有力的獎勵機制,即德國政府要求僱主將一部分專利收益讓發明者分享。這樣的政策,使得勃蘭登堡所收取的專利費大大超過他在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工資。

3、建立讓工匠專心於技術的組織

微軟前首席技術官納森·梅爾沃德創辦的高智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個「資助新發明」的公司。保護發明家的利益不受大企業的侵害,給工匠們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相應的,有100位高級發明家相助,高智公司現在擁有世界第七大專利組合。

4、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建立創新失敗補償機制

技術、發明、創新屬於高風險活動,因此,我們要破除在科技創新上存在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老觀念,大力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和氛圍。創新創業來不得浮誇,回歸「工匠精神」,用實干與可靠的技術、發明來扎扎實實地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產業技術進步的瓶頸,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核心和根本保障。

㈤ 工匠精神源於哪裡

工匠精神來源: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聖哲曾呼籲:「中國製造」是世界給予中國的最好禮物,要珍惜這個練兵的機會,決不能輕易丟失。「中國製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

「中國精造」穩定了,不怕沒有「中國創造」。千萬不要讓「中國製造」還沒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動化(手藝活)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

一流工匠要從少年培養,有些行業甚至要從12歲開始訓練。要盡早恢復學徒制。稅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對製造業重視的局面。中國的教育要學德國、日本而不是美國。

(5)中國工匠精神怎麼找擴展閱讀:

精神內涵:

1、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3、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

4、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㈥ 你身邊的「工匠精神」有哪些

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等,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隨著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工匠精神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產物,它是一種精緻化生產的要求,它對農業生產同樣適用。從農業生產來講,實際上就是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從種植開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證安全,還有就是它的品質和質量,這里也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業如同一個工匠一樣,琢磨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業要追求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如果說企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那麼一個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主體的企業,就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源泉,是國家財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

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於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國製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現象,多少與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顯現有關。

㈦ 中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找回它

「工匠精神」是評價產品的好壞時不再以機械化生產程度的高低來評判,而是要看產品的設計、創意、文化內涵,看產品的人性、溫度和活著的靈魂。這些都有了,產品才能有「品質」。這個「品質」,更多的應該是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精緻文化的回歸。
中國是一個很精緻的國家,我們現在提「工匠精神」,實際是要回歸到精緻文化的本來面目,回歸到它的文化本體。對於精緻文化的內涵,我覺得包括了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忠誠等重要特徵。從生產的角度看,我們不應該把生產者個人的創造性、個人的審美、個人的情趣、個人的技藝、個人對產品的理解,淹沒在工業化、機械化的生產之中。
隨著消費領域的不斷擴展,產品的工藝品質、個性內涵、性價比成為關注的重點,只有品質過硬、個性突出、性價比好的產品,才會越來越佔領市場。「工匠精神」,就是在為工匠正名,要讓他們有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嚴,要對他們做新的價值判斷,讓他們有應有的價值。
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傳承、創新和追求。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中面臨的最大困境與瓶頸,就是社會對傳統藝術地位與價值的認知,尤其是青年一代普遍缺乏對傳統非遺文化和手工藝術傳承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認知,導致中國工匠精神日益面臨缺失的危機。這不能簡單地責備青年一代功利與浮躁,要真正改變這種狀態,需要政府、專家、學者與大師傳承人共同重視、研究對策,從制定振興中國工匠精神制度政策,到提升中國手工藝人與工匠精神的社會地位與認知,鼓勵藝人對傳統手工藝的市場創新,重視對手工藝術人才培養等,從政策制度和輿論導向等多方面去做務實與長期的努力和改善。

㈧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8)中國工匠精神怎麼找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於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的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

「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地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

閱讀全文

與中國工匠精神怎麼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麼臟 瀏覽:295
為什麼英國人的廚藝差 瀏覽:178
印尼盾10000等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04
印尼什麼手機卡信號好 瀏覽:281
怎麼寄東西到印尼 瀏覽:973
義大利熊油治什麼病 瀏覽:459
義大利黑手黨的基地在哪裡 瀏覽:609
印度捷豹路虎多少錢 瀏覽:924
義大利虐狗怎麼判 瀏覽:447
印度面條多少錢一碗 瀏覽:282
亞投行為什麼幫印度 瀏覽:166
中國的睡衣出口怎麼樣 瀏覽:442
德軍為什麼有印度兵 瀏覽:192
中國五千年有多少次被滅族 瀏覽:940
朝鮮什麼時候屬於中國 瀏覽:575
伊朗美金和歐元怎麼貿易 瀏覽:480
50元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667
義大利女褲44對應國內什麼尺碼 瀏覽:418
義大利餐館怎麼走的 瀏覽:706
什麼號碼列印尼手機劃算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