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怎麼評價中國
我們對印度的了解幾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億之多,但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廣大人民生活在剝削與壓迫之中;科技很發達,軟體業名列世界第二;天氣太熱,每年都熱死幾千人,不適合人類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讓人感到驚訝的就是新德里國際機場的破舊,機場大廳的四面牆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沒有什麼廣告和宣傳畫,牆上面滿是污漬,很多大塊的牆皮已經掉了下來,露出黑乎乎的磚塊。
更令人驚訝的是,從新德里國際機場望出去:唯一一條公路的兩邊居然到處都是破舊的棚屋,還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邊上,甚至睡在汽車下面,公路兩邊的地面上還有很多象下水道井蓋大小的洞穴,據說這都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沿著公路進入市中心,我們驚訝的發現,馬路兩邊有很多窮人的房子。
所謂"窮人的房子",就是用裝石灰的編織袋和幾根樹枝搭成的,沒有四面的牆壁,一家十幾口人就住在幾平方米的屋頂下面;也有條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帳篷裡面,讓人聯想起了電影里的游牧民族;條件再好一點的就用廢棄的鐵皮搭成屋子,在城裡,很少見到磚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確。
進入城市,吃驚的目睹了傳說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駛的公共汽車上,不但車廂里擠滿了人,車頂上也坐著人,居然連車廂外面也掛滿了人,雖然扒著車窗,神情卻泰然自若,毫不緊張,其技術之高實在讓人佩服,我當時就想:美國的蜘蛛俠是不是從印度移民過去的。
再仔細一看,發現在車門的位置上沒有門,只有一個門框,連駕駛室也沒有門,後來才聽說:這邊的公共汽車路過站台時是不停車的,上車的人直接扒到車窗、車門框上,下車的人就直接從車門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時候車頂都做滿了人)進入新德里的繁華市區,失望的發現所有的建築通常只有二、三層,全城最高的建築也只有4、5層樓高,實在不像一個大國的首都。後來,經過當地人確認:得知整個德里的最高建築為9層。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國內的一個售報亭那麼大,無論店裡、店外都是極其的臟亂和破舊。由於面積太小,通常每個商店只賣一類商品,種類也非常之少,沒有什麼挑選的餘地。
比如說買鞋吧:一進門,老闆就會請你坐下,服務員跪在地上仔細觀察你的腳,估計一下號碼,然後拿一雙鞋給你,不滿意就再換一雙,直到大小合適為止,最多可以挑選一下顏色,基本沒有樣式可供選擇。盡管城市如此殘破,但是物價卻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價格都是國內的2-3倍,甚至10倍:洗發水要50多元一瓶,礦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塊;大白菜要10元錢1斤。。。。。。。
原因很簡單:當地的窮人用不到這些東西,這些都是用來給外國人用的。是這樣的,東西奇缺,還很貴,沒有大的超市盡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這里仍然買不到,比如:餐巾紙、洗潔精、一次性紙杯等。很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謂的"上廁所",就是在大街上解決問題,不論男女。很好笑的是,街邊的公共廁所沒有屋頂、也沒有四面的牆,只有幾個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裡。
印度人的飯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嘔的准備。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場也買不到消毒櫃。其次,就是他們的吃飯方法,將菜餚熬成糊狀,用手指將菜和米飯攪在一起成一團漿糊狀,再把牛奶、飲料倒進去,繼續用手指攪。看著他們用黑乎乎的大手攪拌的過程,大多數國人都會作嘔;不過通常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因為他們的飯菜發出一種熏天的酸臭氣,中國人聞到了都會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當地,很少中餐廳,也買不到任何中國的零食,很讓人難熬。吃飯是這樣的,中國餐館條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沒有消毒,吃飯用的餐具,他們都是用一條黑的發亮的毛巾給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窮是真正的"赤貧"。
在城市裡,即使是鬧市區,也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幾口人,住在用裝石灰的編織袋和幾根樹枝搭成的,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沒有四面的牆壁,一家十幾口人就住在幾平方米的屋頂下面。據說坐飛機在孟買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東西,好像我們中國的塑料大棚一樣,其實那就是窮人用編織袋做的屋頂。不過我倒覺得他們的治安不錯,房子既沒有牆壁也沒有門,居然都不會丟東西。
有一次,我在車上看到路邊一個走路的年輕女孩,身上的"衣服"質地很特別,朦朦朧朧的似隱似透,還發出閃爍的天藍色光芒,我當時就很奇怪這衣服是什麼做成的,在中國沒見過這樣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她根本就沒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層藍色的顏料。我估計:她可不是為了時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為了遮羞,主要是為了防曬:當地的氣溫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達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會把人曬死。
當地人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白天上班或睡覺,晚上拜佛,就連世界五百強企業里的員工也一樣。包括那些搞軟體的,離開計算機就開
『貳』 新印度報紙和媒體怎麼看中國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時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時報》(Hinstan Times)、《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這是兩份英文日報,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報攤買這兩份報紙的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和遊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車車廂的人,而買土著語言報紙的似乎多是中下階層的小店主之類,當然,更多的人不買也不看報紙他們更喜歡看有歌舞劇的電視。 印度媒體有新聞報道自由,我喜歡看他們吵吵嚷嚷縱論天下大事的熱鬧勁。難免,我會特別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可有點驚訝的是報紙上對中國的看法如此負面涉及中國的環境污染、拆遷爭議之類的新聞我倒覺得正常,畢竟這是中國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和評論家對中國懷有的強烈戒備心理,比如,中國參與斯里蘭卡的工程,他們就認為這是中國在印度洋牽制印度,華為在印度出售電信設備也被懷疑有礙他們的軍事安全,他們似乎認為中國人在南亞的每一個動作即使外人看來是商業性的都是針對印度的陰謀。 這些報紙上的發言者一點也不諱言他們最大的假想敵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前者似乎正越來越遠地落後於印度,但後者則是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對中國過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來表達,讓他們焦慮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兩國發生的沖突,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夥伴關系,而現在則是經濟發展方面和中國的比較。 我想怨恨的源頭是1962年,在那次邊界沖突中印度遭到挫敗,但就對那片荒僻土地的戰友而言他們現在並不吃虧。可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總是對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於懷,就像今天在中國不少憤青也對日本有仇視一樣。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同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盡管在國家利益上有局部沖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業合作對雙方的利益更有好處。比如,盡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關系更為親密,經濟合作也得到政府強力支持,但貿易額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在全球市場的自發作用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年度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各自給對方提供的就業機會、稅收收入是巨大的。 對中印經濟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不僅僅是印度人喜歡說的話題,實際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些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在過去幾年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報道,這些比較在印度引起的反響要比在中國強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裡面提到的內容,比如印度在信息產業上的優勢、印度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等等,他們的媒體也經常把孟買和上海做比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接觸的媒體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對印度並不了解,也沒有和印度比較的慾望,北京、上海人喜歡和倫敦、紐約、巴黎看齊,而不是和孟買、新德里拉關系。 在孟買海邊的小餐館我曾經和從班加羅爾來度假的塔魯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位電子工程師並沒有去過中國,但他說的話卻深得我心,他說別太相信媒體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編輯的看法,因為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敵人,他們就不斷說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人們相信了,就真的以為有了敵人。 問題是,如果雙方都真的以為對方就是敵人,那可就不妙了。 讓我們無言,他喝了一口咖啡,這是英國人傳入印度的飲料,而我喝馬沙拉茶,茶源自中國,也由英國人在印度普及,不過當地人喜歡煮茶的時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類似巧克力奶茶,濃稠甜蜜。
『叄』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人
有不少印度人參與其中總結自己同中國人交往時的隻字片語,想總結出其中大致的輪廓。
一些經常往返於中國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紛紛寫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人喜歡看印度寶萊塢的電影,比如說《三傻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等電影在中國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國人認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種姓制度制約了印度的發展。在中國人的眼裡,印度有寶萊塢出品的優秀電影,盛產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業比較發達,印度人英語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發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夠發生戰爭,但是中國人有部分人會有軍事教訓印度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兩國都知道爆發戰爭意味著什麼,因此這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體總是告訴他們,中國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中國的媒體總是在辱罵印度。但是實際上,中國並不怎麼關注印度,更多的是關注他們真正的對手美國,中國的媒體也能如實專業的報道印度發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廢鈔的舉措和印度成功發射衛星,但是在社交媒體,中國網友總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於嘲笑。
事實是,印度對中國的關注遠超於中國對印度的關注,這種不成比例的關注度,不僅在中印兩國國內如此,在美國網站上也是如此,對中國感興趣的印度人遠超對印度感興趣的中國人。印度人認為,中國人對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對他們有利,因為這是印度向中國展示自己的一個契機。
『肆』 印度網友熱議:中國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和我們印度一樣
China's economy is very developed,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but I do not know what the living standard of China looks like, should we not exceed our India?【中國經濟確實很發達,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生活水平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應該不會超過我們印度吧?】
I heard that many places in China can't afford to eat rice, even tea and eggs can't afford to eat. We should not have a good standard of living in India. Our staple food can also eat meat regularly 【聽說中國很多地方還吃不起飯,連茶葉蛋都吃不起,應該生活水平沒有我們印度好,我們的主食還能經常吃肉】
No, we haven't seen it. Do you often see Chinese tourists visiting India? If China's standard of living is really good, why would he come to India? It must be India that attracted him 【沒我們好,你沒看過經常會有中國遊客來我們印度旅遊嗎?如果是中國生活水平真的好,他為什麼會來我們印度?肯定是印度吸引到了他】
The last time I received a Chinese tourist, he said he admired Indians to have no scruples to eat with their hands. In China, if someone wants to kill their hands, they have to be reprimanded by their elders 【上次我接待過一個中國遊客,他說他很羨慕印度人可以毫無顧忌的用手抓飯,在中國如果有人要死手抓飯的話,要被長輩訓斥的】
I have been in China's network. They have a general called Zhang, who likes India very much, even their generals like India, and it is definitely better to live in India than in China 【我進過中國的網路,他們有個叫張什麼的將軍,很喜歡印度,連他們的將軍都喜歡印度,肯定是印度的生活水平比中國更好】
We haven't seen it in China. Who knows? Bu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ally fast, and its living standard is not high enough. 【這個我們又沒到中國去看過,誰會知道?不過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真的快,生活水平高不高就不知道了】
『伍』 印度網民怎樣評價中國
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啦
『陸』 印度網民談中國援助稱不想低人一等,不懂感恩的人有必要幫助嗎
其實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予理會,因為這件事情本來就是我們國家願意去幫助他們的,所以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沒有想著去得到印度政府的回報。這僅僅是我們出於人道的一種心理而去選擇幫助他們,既然他們不願意去接受中國的好意,那麼我們在之後的時間里也不會因此去拒絕幫助他們,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大國的風范。我們國家的人是不會因為旁人一些錯誤的認知而選擇去落井下石,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嗎?
『柒』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捌』 中國800台制氧機運抵印度,我國在印度網友眼中是怎樣的
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4月26日發推表示:800台制氧機已從香港運抵印度德里。很多印度網友在這條推特下熱情留言,對中國表示感謝。還有人感慨“遠親不如近鄰”:“印度應該認真想想和所謂的‘最好的朋友’美國的關系了,這是地球上最自私的國家。”
中國800台制氧機運抵印度,我國在印度網友眼中是友好的,印度網友紛紛點贊中國助力印度。
『玖』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人
有不少印度人參與其中總結自己同中國人交往時的隻字片語,想總結出其中大致的輪廓。
一些經常往返於中國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紛紛寫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人喜歡看印度寶萊塢的電影,比如說《三傻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等電影在中國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國人認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種姓制度制約了印度的發展。在中國人的眼裡,印度有寶萊塢出品的優秀電影,盛產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業比較發達,印度人英語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發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夠發生戰爭,但是中國人有部分人會有軍事教訓印度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兩國都知道爆發戰爭意味著什麼,因此這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體總是告訴他們,中國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中國的媒體總是在辱罵印度。但是實際上,中國並不怎麼關注印度,更多的是關注他們真正的對手美國,中國的媒體也能如實專業的報道印度發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廢鈔的舉措和印度成功發射衛星,但是在社交媒體,中國網友總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於嘲笑。
事實是,印度對中國的關注遠超於中國對印度的關注,這種不成比例的關注度,不僅在中印兩國國內如此,在美國網站上也是如此,對中國感興趣的印度人遠超對印度感興趣的中國人。印度人認為,中國人對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對他們有利,因為這是印度向中國展示自己的一個契機。
『拾』 在中國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在國內定居的印度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
這幾年來,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內也相繼涌現出一批經濟強市。很多外國友人都對中國的發展感到十分好奇,紛紛前往中國旅遊,見識中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