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輝煌的朝代
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主要有秦、漢、唐、宋、明這幾個時期。
一、秦朝
秦始皇滅六國而一統,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建了萬里長城,可謂是千古一帝。
㈡ 中國歷史上的三個黃金時期
三個黃金時:西漢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 清朝康乾之治
黑暗時期:東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盛頓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 蒙元入主中原 明末戰亂及清軍的屠殺
㈢ 黃金時代指哪個歷史時期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把春秋戰國奉為中國的大黃金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被譽為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它不僅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物質成果——諸子百家的著作,而且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開創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道路。誠如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 ,「中國傳統社會的幾種主要的思想體系幾乎都在那個時期形成了雛形或具備了基本體系。哲學思想方面的成就更令人瞠目,不少精密深邃的論點,即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沒有失去光彩 ,許多毫無實證基礎的推斷竟然與現代科學的實驗結果完全符合。
㈣ 中國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了多少個朝代是哪些
23個,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楚、西漢、新莽、玄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武周、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1、夏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2、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
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3、新
新朝(8年—23年),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
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為是「偽君子」。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後世亦是按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有所改變。
4、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
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5、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㈤ 中國歷史的三個時期指什麼
第一階段。
從1927年8月到1935年1月,即從大革命的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初步探索形成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
第二階段。
從1935年1月至1940年1月,即從遵義會議後到《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進一步深化發展階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中國革命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非常關鍵時期。
第三階段。
從1940年1月至1949年10月,即從《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一階段可稱之為最後完成階段。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延安整風,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引向勝利,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完成了第一次飛躍。
黨的成立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的指導下,鄧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學秘密成立馬克斯(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又稱「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第二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登出啟事,對外宣告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在一次「社會主義是否適宜於中國」的辯論會上,李大釗上台演講,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就好比雛雞破卵而出,是必然之理。
此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迅速增加,研究會19名發起人中,至少有15人在1923年前加入中共黨組織。
1920年2月,陳獨秀離京南下上海,李大釗秘密護送,途中他們商談了建黨工作,由此留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分手後,他們倆分頭開始建黨籌備工作。
不久,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遠東局海參崴分局外國處派出全權代表維經斯基(在華期間化名吳廷康)、秘書馬馬耶夫及翻譯楊明齋一行來華。在維經斯基等人的推動下,上海、北京建黨的步伐加快。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共產黨」率先成立。
8月底,北大學生張國燾到上海與陳獨秀商談建黨工作,陳獨秀希望李大釗「先組織北京小組」。
9月中旬,北大講師張申府去上海接來華講學的英國哲學家羅素,住在漁陽里二號陳獨秀家,又同陳獨秀談起了建黨之事。下旬回到北京後,張申府把和陳獨秀談話的情況告訴了李大釗,兩人一致認為要盡快成立組織,發展黨員。
1920年10月,在北大紅樓一層東南角的李大釗辦公室,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
㈥ 中國歷史朝代按時間順序怎麼排列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㈦ 我國詩歌發展史上被公認的三個黃金時期的文學樣式分別是唐代的宋代的元代的
我國詩歌發展史上被公認的三個黃金時期的文學樣式分別是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
1、唐詩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
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魯迅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唐朝後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後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
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採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最初在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
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7)中國古代三個黃金時期有哪些朝代擴展閱讀: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麼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台,並成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幾乎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也幾乎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
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