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

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

發布時間:2022-05-20 21:31:33

1.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2.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基本方針是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

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爭取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2)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關於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問題

我國雖然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但我們的國土空間開發很不均衡,開發格局亟須優化。一是經濟、產業、資源空間布局不協調。市場消費地與資源富集區空間錯位,造成能源資源的長距離調運和產品、勞動力大規模跨地區流動,經濟運行成本和生態環境風險加大。

二是部分地區國土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國土開發強度接近或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遍趨緊甚至超限。

三是國土開發利用還存在著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性矛盾。農業和生態用地空間受到擠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矛盾加劇,保護耕地壓力持續增大。

(二)關於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問題

我國多年形成的產業結構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徵,高能耗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創造的GDP與消耗的資源不成比例。1978—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9倍。

高耗能產品產量增速大大快於經濟增長,高耗能產品的大量生產將能耗、物耗、污染留在了我國。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三)關於資源高效利用問題

我國資源稟賦並不優越,資源人均少,質量總體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時還存在著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遠高於發達國家。

(四)關於環境質量改善問題

當前,我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30多年時間里集中顯現,呈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增加了環境的治理難度,空氣污染特別是細顆粒物污染以及水、土壤等污染問題突出。我國環境問題成因復雜,改善難度較大。

(五)關於生態保護與修復問題

我國生態承載力不足,布局性、結構性矛盾突出,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生態服務功能低、全國生態整體惡化勢頭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生態系統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不到日本的1/4、德國的1/6。

全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積分別占陸域國土面積的31%和30%。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災害頻發。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刻不容緩。

(六)關於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問題

目前,社會上還存在一些有悖於生態文明理念的不良風氣,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尚未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低碳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還需進一步普及,過度消費、奢靡鋪張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要靠法律、制度、工程等硬實力,也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軟實力,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人有責、共建共享的過程。

(七)關於健全制度體系問題

由於歷史等原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制度體系尚不健全,一些體制機制瓶頸亟待突破。只有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長效保障。

(八)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全球第一個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確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京都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指標。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確立了「自主貢獻、自下而上」的氣候行動模式,明確了2℃溫升控制目標、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發出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明確信號。

我國在談判中始終堅持公約框架,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決維護我核心利益和發展權益。同時努力抓好階段性目標落實,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引領作用。

3. 怎樣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美麗中國要珍惜每一寸國土、建立綠色低碳、提高生產綠色化程度等等。

1、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珍惜每一寸國土,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佔用。

2、要按照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

3、要大幅提高生產綠色化程度,改變過去靠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換取物質財富的老路,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4、要以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為主滿足消費需求,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負面影響的生活行為。



(3)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建設美麗中國的注意事項:

1、環境保護必須走出新路。書中指出,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看環境問題,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問題。要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形成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李克強總理強調,決不能以犧牲結構和環境換速度,在保護生態中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2、保護生態必須嚴守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紅線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列入後全黨全國就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書中指出,要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

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

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任務有哪些方面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3.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4.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5.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其分量在今後的各歷史時期會越來越重。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並且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這一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
此外,報告還將中國未來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從2020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階段要確保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生態文明等五大文明將全面提升。在這里,十九大報告在1987年十三大報告和2007年十七大報告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把「美麗」作為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奮斗目標。
可見,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建設將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既然生態文明建設如此重要,怎麼能確保其不斷取得成績呢?關鍵要確保路子走對,「發動機」不熄火。
十九大報告對此做出了立體的戰略布局。在政府層面,十九大報告指出,將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以助推生態文明進步,還將「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等。作為「看得見的手」,政府主要負責定方向、設計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對市場的監管,確保走對路。
十九大報告還突出強調,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報告指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在環境治理體系中,企業要承擔起主體作用。

5. 如何建設美麗中國

1、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珍惜每一寸國土,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佔用。

2、要按照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

3、要大幅提高生產綠色化程度,改變過去靠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換取物質財富的老路,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4、要以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為主滿足消費需求,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負面影響的生活行為。

建設美麗中國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建設美麗中國,描繪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美好藍圖。當前,中國社會正步入一個特殊的環保敏感期,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也不斷增多,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建設美麗中國,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求,維護人民群眾生態利益。這不僅是我們黨對人民群眾迫切訴求的現實回應,而且將使我們執政的群眾基礎更加深厚堅實,實現永續發展、長治久安。

6. 建設美麗中國,應樹立怎樣的生態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應樹立的生態理念:

1、更加註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行為的基本要求。就如西北地區開發未利用地時要注意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一樣,全國各地在制訂各類涉及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和實施具體開發利用行為前,應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承載能力,認真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科學確定開發規模與程度,配套實施有力的環境防治措施,切實保護現有生態環境不受大的破壞。

2、更加註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改善與再造。這是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就如部支持一些地方推行的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通過有效的政策引導,建設項目大量上山,平壩地區優質良田得以保護,田園風光和農耕文化得以保留,「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現代山水田園城市圖景隱約可見。類似政策還有很多,比如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廢棄工礦地復墾利用等等,都已經在實踐中發揮出國土資源管理政策對環境改善和再造的重要引導作用。

3、建立健全規劃引導體系。盡快編制實施具有綜合性、基礎性、戰略性和約束性的國土空間規劃,對國土空間組織、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籌安排。同時,根據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加強和改進土地規劃、礦產規劃及土地整治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實施,引導各類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行為科學展開。

4、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和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開發補償制度,嚴格資源保護利用責任追究制度;對涉及國家糧食、能源、生態和經濟安全的戰略性資源,納入國家戰略,實行開發利用總量控制、配額管理制度;根據國土規劃和相關規劃,劃定「生存線」、「生態線」、發展線」和「保障線」,全面加強國土空間開發管制,防止並逐步減少無序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5、健全完善引導政策體系。動態跟蹤各地開展的低丘緩坡開發利用、廢棄工礦地復墾調整利用、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試點進程,及時將行之有效的做法轉化為全國性政策,在更廣范圍施行,更加充分地發揮國土資源管理政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促進作用。

7. 建設美麗中國的措施是什麼

建設美麗中國的措施包括:

1、推進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2、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3、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4、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7)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新的戰略層面,必將推動全社會形成善待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只有在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8.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堅持哪些基本國策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國策。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8)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閱讀全文

與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哪些生態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疫情七月六號怎麼樣 瀏覽:999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9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49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6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90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
英國什麼人可以坐馬車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