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的鹿種類有多少種
世界上的鹿種類,共16屬約52種。具體為:
一、鹿亞科(真鹿亞科)Cervinae
1、花鹿屬Axis
(1)花鹿(斑鹿)Axis axis
(2)加島花鹿Axis calamianensis
(3)巴島花鹿Axis kuhlii
(4)豚鹿Axis porcinus
2、鹿屬Cervus
(1)馬鹿(赤鹿、白臀鹿)Cervus elaphus
(2)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3)坡鹿(澤鹿)Cervus eldii
(4)阿氏鹿(菲律賓梅花鹿)Cervus alfredi
(5)菲律賓黑麂Cervus mariannus
(6)宿氏鹿Cervus schomburgki
(7)鬣鹿(爪哇鹿)Cervus timorensis
(8)沼鹿Cervus vaucelii
(9)梅花鹿Cervus nippon
(10)水鹿Cervus unicolor
3、黇鹿屬Dama
(1)波斯黇鹿(美索布達米亞鹿)Dama mesopotamica
(2)黇鹿Dama dama
4、麋鹿屬Elaphurus
(1)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二、麂亞科 Muntiacinae
1、毛冠鹿屬Elaphos
(1)毛冠鹿Elaphos cephalophus
2、麂屬Muntiacus
(1)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2)菲氏麂Muntiacus feae
(3)貢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
(4)赤麂Muntiacus muntjak
(5)小麂Muntiacus reevesi
(6)瘤麂(婆羅洲黃麂)Muntiacus atherodes
(7)越南大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
三、獐亞科 Cervinae
1、獐屬Hydropotes
(1)獐(河麂)Hydropotes inermis
四、空齒鹿亞科(美洲鹿亞科)Odocoileinae
1、駝鹿屬Alces
(1)駝鹿Alces alces
(2)北美駝鹿Alces americanus
2、馴鹿屬Rangifer
(1)馴鹿Rangifer tarans
3、狍屬Capreolus
(1)狍(西方狍)Capreolus capreolus
(1)西伯利亞狍(東方狍)Capreolus pygargus
4、空齒鹿屬Odocoileus
(1)白尾鹿(維基尼亞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
(2)黑尾鹿Odocoileus hemionus
(3)南美澤鹿屬Blastocerus
(4)南美澤鹿(沼澤鹿)Blastocerus dichotomus
(5)草原鹿屬Ozotoceros
(6)草原鹿Ozotoceros bezoarticus
5、普度鹿屬Pu
(1)北普度鹿Pu mephistophiles
(2)普度鹿(南普度鹿)Pu pu
6、馬駝鹿屬Hippocamelus
(1)秘魯馬駝鹿Hippocamelus antisensis
(1)智利馬駝鹿Hippocamelus bisulcus
7、短角鹿屬(墨西哥鹿屬)Mazama
(1)短角鹿(墨西哥鹿)Mazama americana
(2)小灰短角鹿(布氏鹿)Mazama bricenii
(3)小短角鹿(矮墨西哥鹿)Mazama chunyi
(4)灰短角鹿(褐墨西哥鹿)Mazama gouazoupira
(5)倭短角鹿(倭墨西哥鹿)Mazama nana
(6)小紅短角鹿(小墨西哥鹿)Mazama rufina
(1)鹿分布在中國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鹿科(Cervidae)是哺乳綱偶蹄目下的一科動物。體型大小不等,為有角的反芻類,分布於歐亞大陸、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北美洲、南美洲的南緯 40°以北地區及西南非洲,全世界約有34種,共16屬約52種。
② 中國的鹿最集中在哪個省份
總的來看,黑龍江、吉林、青海、新疆、西藏和內蒙比較多。
梅花鹿: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和西南各地。其中東北地區的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地區,更是梅花鹿的產地。
馬鹿,又名赤鹿:產區是新疆、青海、甘肅、東北和內蒙,野生馬鹿主要在新疆、內蒙古和大小興安嶺。
白唇鹿: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區
水鹿,又名黑鹿、春鹿:主要分布於青海、西藏、四川、貴州、雲南、江西、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等省區。
坡鹿:目前只分布在我國海南省東方縣一個狹小的地區內。
③ 鹿一般生活在什麼地區
鹿分布於歐亞大陸、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北美洲、南美洲的南緯 40°以北地區及西南非洲。鹿屬於哺乳綱偶蹄目科動物,全世界種類約有34種,鹿科動物其特徵是生有實心的分叉的角,一般僅雄性有1對角,雌性無角。
④ 鹿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鹿是一種原始的反芻動物,從美洲至歐亞大陸都有分布。由於居住不同,鹿在體形大小、毛色、角的形狀等方面有明顯差異。所有的雄鹿都有角,雄鹿的角一般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在交配季節,同種雄鹿通常為了爭奪雌鹿而進行爭斗。鹿眼睛側面的眼下腺會分泌一種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它們往往把這種分泌物塗在樹幹上以表示自己的生活領地。鹿都生活在森林中,食物以樹葉和樹芽為主。
黃鹿
偶蹄目鹿科,全身淡棕栗色,頸背中央有1條黑紋。雄性具角,角叉短小,角尖向內下方彎曲,僅有1個分叉。雄性上犬齒呈獠牙狀,但不如麝和獠發達。額部有2條黑色條紋。胸腹部及後肢內側、臀部邊緣和尾的下方白色。個體間毛色差異較大。全年繁殖,妊娠期6~7個月,每胎產1仔,初生仔數小時後便能站立活動,全身有淺黃色花斑。分布於我國陝西、四川、安徽、江蘇以南和西南各地。
黑鹿
偶蹄目鹿科,全身和四肢以黑褐色為主。頭頸部和兩角之間及角基部周圍有棕色簇毛,而且明顯有別於體色相似的毛冠鹿的青灰色簇毛。尾在鹿類中最長,尾上黑下白,界限分明。雄性有角、角柄較長,角冠較短。妊娠期6~7個月,每胎產1仔。分布於我國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由於濫捕濫獵,數量極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毛冠鹿
偶蹄目鹿科,外形和鹿相似,額部有1簇馬蹄形的黑色長毛,雄性具短而不分叉褐色,尾背面黑色,腹面純白。妊娠期約6個月,每胎產1仔。在自然條件下,壽命約9年。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安徽南部及南方各地。
梅花鹿
偶蹄目鹿科,成體和幼體夏毛棕褐色,體側有成行的顯著白色斑點,背中線黑褐色。冬毛棕色,白色斑點不明顯,背中線深棕色。尾背面黑色,尾緣白色,臀斑白色。雄性有分4叉的角,眉叉斜向前伸,第2枝離眉叉較高。妊娠期223天左右,每胎產1仔。分布於我國吉林、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和台灣。野生種十分稀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
偶蹄目鹿科,冬毛棕灰色,毛長絨厚,夏毛稀疏呈赤褐色。雄性有角,主幹在前、無眉叉。尾特別長,尾端有長毛,下垂時達踝關節。妊娠期250~270,每胎產1~2仔。野生種群已經滅絕,其化石發現於黃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現在產京南苑和江蘇大豐自然保護區的是從英國烏邦寺引種並放養,目前已有100餘頭。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唇鹿
偶蹄目鹿科,體形較大,鼻端兩則,下唇和下頜白色。皮毛粗硬厚密,為灰褐色,腹部毛色較淺,臀部有土黃色斑塊。尾較短。角大,長130~140厘米,一般5~6叉,最多達8~9叉。妊娠期8個月。每胎產1仔,幼仔具斑點,秋季換毛後消失。分布於我國四川、青海、甘肅和西藏。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⑤ 鹿一般生活在什麼地區
鹿分布於歐亞、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南緯40°以北地區和非洲西南部。
分布於亞洲的麝、非洲的長頸鹿以及熱帶非洲與亞洲森林裡的水鼷鹿等雖然屬於廣義上的鹿,但在動物分類學上不屬於鹿科,而分屬麝科、長頸鹿科及鼷鹿科。
鹿科,是偶蹄目反芻亞目下的一科,目前全世界約有34種。其中包括白尾鹿、騾鹿、加拿大馬鹿、駝鹿、紅鹿、馴鹿、黇鹿、西方狍等。所有的公鹿(除了獐外)及母馴鹿頭上長有角並每年更新,此點可與其他頭上長有角但終生不換角的動物例如羚羊做區別。
(5)鹿分布在中國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雪是鹿最大的敵人之一,但如果雪並不是很大就沒問題。但當雪變得非常厚時,它們就很難找到食物,因為雪都把食物蓋住了。另外,雖然鹿跑得很快,但由於有些鹿可達300公斤重,當它們跑時就會陷到雪中,令它們的速度變慢。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追上它們。
食物主要以樹葉為食。它們的胃較小,主要吸收各種植物性食物中的礦物質以在每年生成新的鹿角。與牛和羊不同,它們在食物方面很有選擇性,只挑選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嫩葉、嫩草、軟芽、水果、蘑菇等等。
⑥ 中國現存的鹿有哪些
中國是世界上產鹿種類最多的國家。屬於鹿科的動物,全世界共有17屬,38種,其中有10屬、18種在中國曾經產或現在仍產。這就是說,中國產的鹿,佔世界鹿屬的一半以上,佔世界鹿種的將近一半。相形之下,前蘇聯的國土比中國大1倍多,但只有5屬、6種;美國和加拿大面積和中國大小相近,各只有4屬、5種;印度的面積固然沒有中國大,但印度素以鳥獸種類「最豐富」著稱,卻只有鹿屬4個、鹿種8個,仍遠不及我國。更應指出,這四個國家,誰都沒有一個特有屬或特有種的鹿科動物,可是在中國產的鹿科動物中,至少有一個麋鹿屬是特有屬,有麋鹿、白唇鹿、毛額黃麂、小黃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個種是特有種。另外還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屬2種,除緬甸和朝鮮各產少數外,中國分布既廣,數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視為我國的特產動物。
四不象就是麋鹿。麋鹿是古書上的名稱,四不象則是民間的俗名。《封神演義》里講到過四不象,說這是武王伐紂大軍主帥姜子牙的乘騎。小說把四不象描述成「麟頭豸(Zhi)尾體如龍」,這當然與真實形象相去十萬八千里。但這書中所說並不是純粹出自想像。從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紂的時代,正是麋鹿最為繁盛的時代,長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為最豐富,之後逐漸稀少,周朝以後更急劇減少,到秦漢時代已變得極少了。有人認為,麋鹿作為一種野生動物,可能在漢朝時就已經滅亡了。但也有人考證說,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長江以北的蘇北地區,還有殘余的麋鹿生存,只是數目已微不足道了。
在動物學史上,關於麋鹿的現代敘述是從1865年開始的。一個住在北京城裡的法國神甫通過種種渠道,結識了皇家獵苑北京南海子的守衛人員,幹了一樁盜買盜賣麋鹿標本的勾當,在1866年1月弄走了兩張鹿皮和兩個鹿頭。鹿頭和鹿皮被送到巴黎,很快便引起歐洲各國動物學界和自然愛好者的巨大興趣。各國動物園紛紛找路子,都想得到它。由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種種手段,陸續從南海子獵苑搞到幾十隻麋鹿,運回國展覽。從此中國的「四不象」遂名揚四海。我國特產動物中,最聞名於世的,人們都說是大熊貓,殊不知麋鹿揚名海外,還遠在大熊貓之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麋鹿的遭遇是悲慘的。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種群的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種群,連遭打擊與浩劫。1894年永定河決口,洪水沖破了獵苑的圍牆,逃出來的麋鹿和其他動物,被災民吃去不少。接著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獵苑裡的獸群全部被殺光。據說還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四不象,在國內完全滅絕。
這時歐洲各家動物園里還剩下18隻麋鹿。英國有一位貝福特公爵,素愛豢養動物,他花大價錢,把這18隻全部買回,養在他的庄園里。麋鹿在裡面繁殖順利。結果,本來是中國的特產動物,中國卻一隻也沒有了,中國人想要看它一眼,卻不得不到國外去看。可見即使是一種動物,它的命運也是同祖國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的。
在英國的那群麋鹿,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幸運地保存下來,而且逐漸增多,到1948年已增至255頭。1956年春,倫敦動物學會派人將兩對年輕的麋鹿送到北京。於是,時隔50餘年,中國人民重新見到久聞其名但無緣相見的「四不象」。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合它們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朋友又送來兩對年輕的麋鹿。1984年春,國內的麋鹿總數是12頭,其中雌雄各6頭,有9頭在北京動物園,其餘3頭分別在上海、廣州和保定的動物園。而外國動物園中所飼養的麋鹿總數,據1982年的調查,已超過1100頭了。所有這些麋鹿,全部是百餘年前弄出國去的那幾十隻的後代。
⑦ 馬鹿分布在中國那些地區,馬鹿的鹿角為什麼會再生
馬鹿分布於中國東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型鹿類,體長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叉,最多8個叉,茸角的第二叉緊靠於眉叉。夏毛短,通體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面積的黃白色斑,幾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亞種不同,故亦稱"白臀鹿"。
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到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葯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馬鹿在我國廣為養殖。
馬鹿(Cervus elaphus)屬偶蹄目牛科大型食草動物。大新疆有三個亞種,除生活在准噶爾盆地山地森林中的北疆馬鹿和哈密一帶的東疆馬鹿外,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平原胡楊林中,還分布有塔里木馬鹿,體型稍小。馬鹿毛色為較暗的灰褐色,臀部和腹部白色,雄鹿體重可達200多公斤,肩高1.2米多。雌鹿無角,體型稍小。馬鹿幼仔體背有抓色斑點,有點像梅花鹿。雄鹿大角可長達1米以上,最多可有9叉,重達20多公斤,配在頭頂,顯得非常俊美。大角到春天生動脫落,5-6月份又長出20-30厘米長,多蜂窩狀孔隙而富含血液的茸角,但若有人追逐,在感到絕望時就會將頭頂向岩石或樹干碰去,把茸角碰掉,好像是已猜到獵人的目的,以圖保全自己的生命。8-9月份,角已長大骨化,它便在樹枝上將角上的干皮磨去,變得又白又光滑。自此以後,這對大角便成了裝飾頭部、防禦敵害及進行爭偶的得力工具。
馬鹿以優質禾本科牧草、喬灌木枝葉、小楊樹皮、菌類、藻類、苔蘚及一些葯用植物為食,定時到河邊或湖邊飲水。大炎熱夏天的中午,它們有的在濃密的針葉樹下,有的則爬到山頂迎風處,甚至雪線附近休息,以躲避討厭的蚊蠅。當遇到敵害襲擊時,雄鹿便挺身而出,讓仔鹿和母鹿先逃,自己斷後保護。雪豹、猞猁、狼和棕熊都是馬鹿的天敵。塔里木馬鹿主要以蘆葦、羅布麻、芨芨、胡楊及禾本科草類為食,有時也到農田偷吃西瓜、玉米等。
馬鹿全身是寶,除珍貴的鹿茸已為大家熟悉外,鹿胎、鹿肝、鹿腎、鹿鞭、鹿筋、鹿血、鹿肉均可入葯。馬鹿是禁獵的二類保護動物。為了發展這種動物資源,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庫爾勒等地,常於馬鹿繁殖季節,有組織地捕捉小鹿,由國營農場、牧場及個人進行飼養和繁殖。目前,新疆家飼馬鹿已發展到1.5萬只左右,每年為國家提供6-8噸鹿茸。 馬鹿的鹿角為什麼會再生 鹿可以長出新鹿角是鹿角中幹細胞的再生能力發報[了巨大的作用
⑧ 長頸鹿在中國哪些地區有分布
長頸鹿
長頸鹿 Camelopardalis
長頸鹿是非洲的一種特有動物,長長的脖子,抬起頭來,最高的雄長頸鹿身高可達6米,因此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
長頸鹿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衣索比亞、蘇丹、肯亞、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等國。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從兩千多萬年至二三百萬年前,曾經生活著長頸鹿的祖先,不過頸和腿沒有現代那麼長。後來,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食物缺乏,脖子短點的長頸鹿因為夠不著高樹上的樹葉而相繼死去,脖子長點的則頑強地生存下來。
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椎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長頸鹿科 Giraffidae
屬:長頸鹿屬 Giraffa
種:長頸鹿 Camelopardalis
長頸鹿通常生一對角,終生不會脫掉,皮膚上的花斑網紋則為一種天然的保護色。長頸鹿喜歡群居,一般十多頭生活在一起,有時多到幾十頭一大群。長頸鹿是膽小善良的動物,每當遇到天敵時,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奔跑。當跑不掉時,它那鐵錘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
長頸鹿除了一對大眼睛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外,還會不停地轉動耳朵尋找聲源,直到斷定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喜歡採食大喬木上的樹葉,還吃一些含水分的植物嫩葉。它的舌頭伸長時可達50厘米以上,取食樹葉極為靈巧方便。
長頸鹿懷孕期14個多月,每胎產1仔,生下來的幼仔身高1.8米,出生後20分鍾即能站立,幾天後便能賓士如飛,幼仔4歲後成熟,壽命可達30年。
長頸鹿生活在乾旱而開闊的稀樹草原地帶,群居。它們的食物是各種高樹的葉子和枝椏。 長頸鹿的聽覺和視覺非常敏銳。眼睛可以看到身後的東西,但它們卻沉默的像個啞巴,很少發出聲音。雄性長頸鹿比較「好戰」,交起手來時間相當長,互相圍繞著,象兩個人打架相持不下一樣,誰也不肯首先離去。
長頸鹿是非洲的代表性動物,通常組成小集團群居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乾草原或樹木稀少的半沙漠地帶。在分類學上,長頸鹿為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Giraffidae)長頸鹿屬(Giraffa)。
長頸鹿科Giraffidae是偶蹄目中最獨特的一類,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類型,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頭較長,可以用於取食,頭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長頸鹿科現存僅分布於非洲,有2種,而史前分布較廣泛,可以分成古麟亞科(古長頸鹿亞科,古羚亞科)Palaeotraginae、長頸鹿亞科Giraffinae和西窪獸亞科Sivatheriinae。古麟亞科是長頸鹿科的原始類型,體型較小,四肢和頸均較短,生活於森林中,史前時期分布較廣泛,我國也能見到。古麟亞科至今仍有一個代表生存,即霍加狓Okapia johnstoni,分布於非洲剛果東部的熱帶雨林中,保持著很多原始特徵。長頸鹿亞科是生存於稀樹草原地帶的長頸鹿,由於稀樹草原的樹木多為傘型,樹葉集中在上層,長頸鹿進化出較長的頸和四肢,可以吃到樹葉。長頸鹿亞科現存僅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一種,廣布於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帶,是現存身材最高的動物,也是人們最熟悉的非洲動物之一。西窪獸亞科是比較特化的長頸鹿,體型較粗壯,角大而扁,現在已經全部滅絕。
動物園中常見的長頸鹿屬於分布在東非的亞種,稱為網紋長頸鹿。除此之外還有十一種不同的亞種,這些亞種的棲息地、角的發達狀態及斑紋的形狀等均各異。然而有些學者則指出,剛果長頸鹿和蘇丹長頸鹿、三比亞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克魯格長頸鹿和南非長頸鹿卻無法細加區分。
長頸鹿何時來中國
1985年 7月 11日,原郵電部發行 J. 113《鄭和下西洋五八零周年》紀念郵票一套 4枚,最後一枚「航海史上的壯舉」描繪的是鄭和一行在非洲的場景,其中出現了兩頭長頸鹿,這是中國郵票上首次出現長頸鹿的圖案.為紀念鄭和下西洋 600周年,國家郵政局、香港和澳門特區郵政部門今年 6月 28日聯合發行了同主題紀念郵票一套 3枚及小型張,各自設計了不同的圖案和內容。香港、澳門特區紀念郵票的第二枚不約而同地都用長頸鹿來表明鄭和船隊的非洲之行(圖 2)。
現在世界最高大的動物長頸鹿,是非洲的代表性野生動物。在分類學上,長頸鹿為偶蹄目長頸鹿科,屬哺乳動物。中國自古不出產長頸鹿,但 1979年,在徐州賈旺發現的東漢畫像石上繪有多隻「麒麟」,其中至少三隻具有非洲長頸鹿的典型特徵。 600年前明代的鄭和遠航世界,史有定論的遠達非洲。之所以跑那麼遠,據說就是為尋找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神獸「麒麟」。中國古代傳說中世有麒麟出,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吉兆,可誰也沒見過這種古籍中形容為鹿身、牛尾、獨角神獸的模樣,故一直有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明永樂十二年(公元 1414年)九月二十日,鄭和手下的楊敏帶回榜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一隻長頸鹿,明朝舉國上下為之喧騰。當時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有詩贊曰:「西南之諏,大海之滸,實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紅雲紫霧,趾不踐物,游必擇土,舒舒徐徐,動循矩度,聆其和嗚,音協鍾呂,仁哉茲獸,曠古一遇,照其神靈,登於天府。」因為長頸鹿的形態、習性與中國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進一步了解後更發現長頸鹿的原產地在東非一帶,當地的索馬里語稱之為「基林」( G ir i),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國人確信長頸鹿就是麒麟。於是鄭和的船隊第四次下西洋前往西亞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航東非,到了長頸鹿的故鄉,時間是永樂十三年。同一年,鄭和的船隊回到了中國,一同前來的各國使者中,包括了東非的麻林國(其所在地,一說是肯亞的馬林迪;一說是坦尚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使者,他向永樂帝獻上了產自本國的長頸鹿。永樂十四年(公元 1416年),麻林國第二次向明朝進貢「麒麟」。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中就此瑞獸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餅。」不難看出,所謂「麒麟」即長頸鹿也。《明史》記載,正統三年(公元 1438年)榜葛剌國又進貢過一次「麒麟」。不產長頸鹿的南亞榜葛剌為何能屢屢進貢?史學研究者認為,這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海上貿易有關。在地理大發現之前,阿拉伯人控制了東西方海上貿易。他們的單桅三角帆帆船除了載運一般貨物,還將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的馬匹輸往印度,甚至將緬甸和斯里蘭卡的大象運往印度。單桅三角帆帆船既然能夠載運馬匹和大象,阿拉伯人把長頸鹿從其部分佔據的東非載運到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榜葛剌當然不成問題。
近年海外有媒體稱,在非洲肯亞發現貌似亞洲人的土著,自述系鄭和船隊水手後裔,透露其祖先曾送長頸鹿給中國。
奇特的外貌
長頸鹿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雌雄都有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宜遠望。遍體具棕黃色網狀斑紋。
出眾的脖子
長頸鹿的長脖子在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獨樹一幟,這樣它們在非洲大草原的上,就可以吃到其他動物無法吃到的,在較高地方的新鮮嫩樹葉與樹芽.但長頸鹿和其它動物的脖子椎骨同樣只有7塊,只是它們的椎骨較長,一塊椎骨有兩公尺長.
由於它們要時常咀嚼從樹上摘下的樹葉,這就使得它們的下顎肌肉不停的運動,而臉部的運動缺少運動生長緩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長頸鹿總是一付僵硬的表情.
沉默是金
長頸鹿的的長舌是雪青色的。這是薩克斯管的顏色,一種令人心顫的顏色。然而它們並不是「長舌婦」它們安靜的象修女一般,從不發出聲音。因為它們沒有聲帶。也許沉默是金的該是它們吧。(其實長頸鹿能發出一些聲音)
長頸鹿的高血壓
長頸鹿身高上的優勢要求他們要擁有比普通動物更高的血壓,以便於心臟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其血壓大約是成年人的3倍。
長腿帶來的不便
由於腿部過長,長頸鹿飲水時十分不便。他們要叉開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時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群居的長頸鹿往往不會一起喝水。
生活形態
長頸鹿生活在稀樹草原和森林邊緣地帶。是現存最高的動物。集群,有時和斑馬、鴕鳥、羚羊混群,日行性。嗅、聽覺敏銳,性機警、膽怯,平時走路悠閑,但奔跑迅速(時速可達56千米/小時)。晨昏覓食,主要吃各種樹葉,耐渴。長頸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個月,每產1仔,3.5~4.5歲性成熟,壽命約30年。
起源
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長頸鹿類動物進化上還有一支,稱為西窪獸,是一種長有四支角的體態粗壯的動物。現已滅絕。在蘇美爾(Summarian)文化遺址里曾發現了的一些動物的青銅像,酷似西窪獸。這說明西窪獸很可能在中東一直殘存至數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