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死字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死字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7 08:19:20

⑴ 死的委婉說法與中國傳統文化

我也有同感,覺得現在知道上有很多人總是粘貼一堆冗長的答案。看似完整,其實有時候是對提問人的不尊重。

工作也忙,手工答的雖然不會很多字,但我覺得還是得手工來答才好。

樓主的問題其實是深邃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所有的理念,也許還是歸結於仁、義、理、智、信這五個字。這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綱常。正因為這五條,才形成了中國人的尊卑觀念。尊卑兩個字,現在的眼光看,是多麼不平等,但事實上還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根深蒂固。中國人眼中的清潔工人和省長,絕對是不同形象,這就是尊卑觀念的體現。誰也不要強說人人平等,我覺得那是自欺欺人。

扯遠了,回來說死亡的問題。
也正因為尊卑上下井然有別。所以不僅是吃穿,職業上有高低,就連死亡的說法也得分個尊卑。
皇帝死了,叫作崩。崩這個字,形容高山倒塌,氣勢不可比擬,而山嶽倒塌自然是大事,那按著尊卑思想,就得把這個崩字用在皇帝身上。

而王公貴族死了,叫作薨。薨這個字,有雷鳴的意思。跟山塌相比差一點,但聲勢也很壯大。王公貴族們下天子一級,用這個也是理所當然。

其它的,當朝大臣死,叫卒。再下級死,叫不祿。也都是委婉的說法。這幾個最有名的死法,都是平民不能用的。在這幾個死法上,體現的是尊卑觀念。

而如果按職業、各人特質的不同,還可以另分出很多種說法。
如和尚死叫作圓寂,道士死叫作羽化,美女死叫作香消玉殞。。。
也都能代表他們的職業身份。

其實還有更多的死法,也就不舉例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博大,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不知道樓主自己如何理解,我才學有限,只能隨便聊幾句。

⑵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雙簧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釋、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形意、少林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

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

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釋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⑶ 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http://ke..com/view/40254.html?wtp=tt

⑷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佛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現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⑸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體都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5)死字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⑹ 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是怎樣的

套衫。為死者准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⑺ 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

紀 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古代節日及有關習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准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

��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綵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庄《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禮儀習俗

��1.年齡稱謂

��襁褓:嬰兒。

��孩提:2~3歲的兒童。

��總角: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13歲女子。

��及笄:15歲女子。

��冠、加冠、弱冠:20歲男子。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歲。

��花甲、平頭甲子:60歲。 耆:60歲。

��古稀:70歲。

��耋:70~80歲。

��耄:80~90歲。

��期頤:100歲。

��2.避諱

��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用改字、缺筆、空字,用同義詞等方法加以迴避。 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陞官職。

��遷:調動官職陞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人名稱謂

��(1)人名 古人有名、字、號,當大官的死後有謚號。如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謚文忠。名和字間一般有聯系,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義的,如韓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稱謂。直稱姓名,用於自稱,稱輕視的人或客觀介紹。稱字、號、齋名、謚號表示禮貌發尊敬。還有稱官爵名,稱籍貫(如康有為稱康南海)。有幾項邊稱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貫,後姓名,如"余在史館,聞翰林(官名)天台(籍貫)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馬副使(官名)鳴錄(名)。"

��(3)謙稱。王侯自稱孤、寡人,大臣自稱臣,一般人自稱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稱妾。晚輩自稱小子。

��古代年齡稱謂

��孩提:幼兒時期。

��童齡:換牙時期(七八歲)。

��弱冠:二十歲左右。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歲。

��知(天)命: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文化典籍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和《楚辭》的並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離騷》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典。

��六藝經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歲時歷法

��1.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號紀年 (從漢武帝開始,皇帝即位要設立年號) 如崇禎十四年。

��3.紀月常用序數 (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 陰歷每月初一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稱"晦"。

��4.干支紀日 如:元豐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紀時

��十二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時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於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和護從;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工作;太僕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詩文集命名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詩文集,這些詩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號式。古時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集名。如明代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其作品集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其作品集有《王荊公詩箋注》。

��②謚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後,朝廷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謚號"。"謚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死後加謚"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為《範文正公集》;歐陽修謚號"文忠",其作品集為《歐陽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④籍貫式。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並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⑥書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⑦年號式。以皇帝的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⑧顯志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鑒》。

⑻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⑼ 中國十大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閱讀全文

與死字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榴槤如何進入中國 瀏覽:597
義大利佛羅倫薩lv在哪裡 瀏覽:679
怎麼區分印度和非洲小葉紫檀 瀏覽: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麼 瀏覽:264
中國哪個省古城最大 瀏覽:679
中國哪個縣最有機場 瀏覽:676
如何成為英國大學代理 瀏覽:775
中國龍和劍龍哪個好看 瀏覽:346
滿洲里屬中國哪個省管轄 瀏覽:539
越南為什麼不分裂 瀏覽:611
印度如何轉錢到中國 瀏覽:648
伊朗男籃為什麼拒絕戴銀牌 瀏覽:898
義大利踏板車有哪些 瀏覽:336
哪裡有中國神獸 瀏覽:481
保定哪裡有義大利菜 瀏覽:324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有多少個 瀏覽:348
面臨機遇和挑戰中國怎麼辦 瀏覽:236
英國首相多少人 瀏覽:492
印尼使館多少人員 瀏覽:478
越南燒魚怎麼做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