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分析中國建築

如何分析中國建築

發布時間:2022-05-16 14:48:07

⑴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如何回答

特點:

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

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裡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

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

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

同時,園林布局的自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道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也足以說明園林藝術之通過曲折隱晦的方式反映出人們企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現代建築中被廣泛借鑒。

外觀上和其它國家的許多建築一樣,分台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但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尤其大,有時幾乎和屋身同高,且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准做法。

「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亘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啟發著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

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舍下」(石崇《思歸引·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清泉環階,白雲滿室。

復於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

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

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系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

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布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1)如何分析中國建築擴展閱讀

建築風格

中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

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

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制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

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⑵ 描述中國建築特徵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中國建築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長,散布區域遼闊。在軍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國雖常與他族接觸,但建築之基本結構及部署之原則,僅有和緩之變遷,順序之進展,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它建築之影響。數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一貫以其獨特純粹之木構系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都會邊疆,無論其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為我國人民居處之所託,或為我政治、宗教、國防、經濟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飾、車馬、工藝、器用之細,無不與之息息相關。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系建築自身優劣之准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著意,對中國建築物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毀譽。
今略舉中國建築之主要特徵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系建築自身優劣之准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著意,對中國建築物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毀譽。
今略舉中國建築之主要特徵 選自梁思成著《中國建築史》
一、 於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面之特徵,有以下可注意者四點: (一)以木料為主要構材;(二)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既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樑柱式建築」之「構架制」;(三)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並為度量單位 在木構架之橫梁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作「斗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築物所必用。(四)外部輪廓之特異 外部特徵明顯,迥異於他系建築,乃造成其自身風格之特素。中國建築之外輪廓予人以優美之印象,且富於吸引力。
二、 屬於環境思想方面,與其它建築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一)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二)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三)著重布置之規制;(四)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

⑶ 如何評價當代中國建築

我覺得很好,我們現在的建築都挺好的,很符合我們的審美。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的美,或取中軸對稱院落式布局,或為自由式,以前者為主;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藝術性格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國建築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格。

⑷ 建築行業現狀分析

我國建築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築業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我國裝配式建築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建築業10萬家,達10.38萬家;建築業總產值達24.84萬億元,同比增長5.7%。2020年上半年,我國建築業企業數量為10.27萬家,實現總產值10.08萬億元。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建築業市場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⑸ 評價中國建築

中國現代主義建築 當我們討論"中國現代主義建築"這一論題時,相信許多人心懷疑慮:"中國是否有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借用了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評價標准來衡量中國的情況,至少,第一以"建築大師的傑作"作為衡量尺碼,第二以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轟轟烈烈發展的歷史作為參照。假如我們打破這種習以為常的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史觀的思維定勢,不是以西方體系作為參照,轉而將目光放在中國建築發展自身,我們驀然發現,無論在近代還是在當代,中國均有自己的優秀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中國也有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明晰的軌跡。一次大戰之後,以格羅皮烏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學和設計實踐為標志,並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國的建築活動為另一標志,在德國、法國、荷蘭乃至俄國,先鋒派們的建築設計實驗導致各種現代建築成果層出不窮,1925年前後,現代建築運動已達到蓬勃發展的勢頭⑴,並經此席捲整個歐洲,同時逐漸影響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1930年前後的中國建築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佔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築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志、建築師的交流、建築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並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築界與世界建築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作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築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設計實力,二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最大設計機構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設計,大廈10(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築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築設計的帷幕。公和洋行繼沙遜大廈之後,1933年建成河濱公寓,8~10層,平面結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簡潔,1933年及1934年先後建成漢彌登大廈及都城飯店,兩幢建築布局、層數、形式幾乎一樣,塔樓17層,外部處理僅在基座的上沿、頂層壓頂和中央塔樓等部位設局部裝飾;1934年建成峻嶺公寓,平面呈條形五折環狀對稱布局,中部19層,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⑵。這些摩天樓共同的特徵表現為突出建築的體量,只有極少的幾何圖樣裝飾,與沙遜大廈相比,明顯已更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特徵。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設計風格的轉變,說明30年代初上海建築界已以現代風格領導設計潮流,公和洋行設計的現代建築的大顯建成,對上海乃至全國建築界具有重要影響。 來源於網路知道的網路

⑹ 中國建築的特點

特點:

1、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權至上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

2、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的美,或取中軸對稱院落式布局,或為自由式,以前者為主;

3、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

4、藝術性格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國建築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格。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築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築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築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於西方,享譽全球。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

(6)如何分析中國建築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築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築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築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於西方,享譽全球。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大氣: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氣: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

而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性不在建築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築物自身帶來生氣。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布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

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⑺ 淺談中國建築

淺談中國建築建築技術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焊接技術,防火技術,保溫技術,節能技術,智能技術,抗震技術等種類眾多作用各異的建築工藝。我國的建築技術水平日益進步,尤其是在新世紀,眾多新材料新工藝的誕生促進了建築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卓越貢獻。本文通過重點介紹防水技術,裝飾技術,節能技術和智能技術這四項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技術來對中國建築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做一個小的歸納。

防水工程是建築工程中的重要組成成分,防水技術的發展不僅同建築本身及結構形勢密切相關,還受到地域環境,經濟發展和建築規模等諸多因素影響。建築防水技術在我國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也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建築裝飾自古以來就是建築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給人最多美感的一部分。千百年前古人就會使用大理石,琉璃瓦,玻璃等材料來裝飾建築物,如今新的材料更是層出不窮。



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帶來的是地球資源的緊張,相對於裝飾技術,節能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發展迅猛,在將來節能型建築也是我國建築的發展方向,節能技術將舉足輕重。

⑻ 中國傳統建築特點

A、中國古典建築特點: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B、清代社會和建築概況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一個在經濟、政治上帶有特殊性質的社會階段,是封建主義經濟日趨沒落,並逐步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化的歷史階段。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後的民族統治全國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積極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漢族文化,任用漢人為官,學習漢語及傳統的文學藝術等。同樣,在建築上也接受了漢族的建築藝術與技術,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宮殿建築,陵寢制度亦是沿襲明代規制,少有改進,至於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漢族的四合院形制。同時,清廷對蒙古族、藏族亦實行「懷柔」政策,「因俗習為治」,大力提倡藏傳佛教,以為統治的助力。清初經幾十年的努力,配合以武力鎮壓,終於在中國鞏固了多民族的國家體制。在建築上也出現了各民族建築之間相互交流的情況。例如:藏式碉房建築形式移入蒙古族地區及京畿熱河地區;回族建築接受了漢式結構方式及裝飾手法;苗族、壯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區亦採用漢族的建築方式等。 清初平定三藩之亂以後,中原得以休養生息,在康熙、乾隆時期形成了一個經濟復興小高潮,史稱「康乾盛世」。國家積累了財力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宏偉的離宮、園林及宗教建築,至今仍為古代建築遺產的重要實例。特別是宮苑建造集歷代造園經驗之大成,規模之大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在民間,中產階級也將園林引入宅內,形成宅園建造的高潮。清代對宗教採取普遍開放的政策,尤對藏傳佛教給予極大的重視,成為協助政府統治蒙藏的得力工具。藏傳佛教建築具有神秘的藝術色彩,其空間布局、藝術造型、裝飾風格等方面都有創造與發展,為傳統佛教建築增添了新的藝術營養,並為其他宗教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清代的府、州、縣等地方城市基本沿用明城,數量增加不多,但規模多經改造擴展。同時,集鎮、村落的數量增加很多。城鄉居民點中的公共建築,如書院、祠堂、旅店、飯館等有了巨大的增長。同時由於人口繁殖,用地緊張,許多地區的民居加高了層數,並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典型形制。由於商業、運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沿河湖交通幹路附近形成新的工商業集鎮。
元明時期社會與建築發展概況元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境內宋、金、西夏諸政權之間對峙的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西藏、台灣、漠北等地都歸入版圖,元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 元朝政權以蒙古貴族和西域半世襲性色目貴族為核心。對國內各民族實行歧視政策,分民族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享有各種特權;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即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族居民和契丹、女真居民;第四等是南人,即原來南宋境內的各族居民。中央政權的要害部門例由蒙古人和少數幾家色目貴族任最高長官,地方政權也多以蒙古人、色目人為達魯花赤(彈壓官,即最高長官),用以監督同級漢人、南人官員。 蒙古貴族通過連年征戰,囊括了大量手工工匠,使元朝的官營手工業有所發展。政令與貨幣的統一,驛站體系的擴大與完善,國外貿易的開拓,又有力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各地出現了許多商業都會。京城大都就是舉世聞名的貿易中心,歐、亞各地商販雲集。長江、運河沿線的城鎮蓬勃發展。沿海城市如廣州、泉州、福州、溫州、慶元、杭州、上海等,都成為重要港口。為了保證京城的糧食需求,元朝政府開通了海上運輸線,疏鑿了杭州至大都的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元朝的宗教信仰比較自由,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有所發展,其中尤以藏傳佛教(喇嘛教)因被奉為國教而有著特殊地位。 蒙古人以其軍事進攻征服了亞洲和東歐的廣大地區,但其社會發展仍處於游牧生產的階段,住居方式是氈帳,在征服其他民族以後建立的都城仍利用當地的建築形式與技術。這種現象在京城、在各地方均可看到。例如大都的宮殿採用了蒙古習俗和漢地建築相結合的辦法,使之產生一種特有的風貌:主要的建築都是漢地傳統的木構架、琉璃瓦屋頂式樣,其間散布著許多蒙古帳殿,有些還是西域地區的建築式樣,如維吾爾殿等。陵墓形式則十足表現了蒙古人特有的處理方式,帝後死後送漠北「起輦谷」埋葬,用馬群踏平,不留痕跡,不立標志,以致至今人們仍不能找到元代帝後們的陵墓所在。又如西藏地區的佛寺,由於有內地漢族工匠參與建造,帶去了木構建築技術,琉璃瓦、坡屋頂、典型的內地元式斗拱和梁架結構都在藏地寺廟中出現,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築式樣——琉璃瓦坡屋頂和藏地平屋頂相摻雜的混合式建築。這種新建築形式又傳入青海、內蒙古等地,成為該地區明清喇嘛廟的基本形式。 域外建築文化也有新的輸入,其中以伊斯蘭教的拱券、穹窿頂建築的東來最為突出。
北宋東京東京創建於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年),到唐代已成為中原地區的一座州城,五代時期(907~960年)又曾成為地方政權的都城,稱汴京。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對汴京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開拓街坊,展寬道路,疏浚河道,加築外城。北宋統一全國後,認為汴京城市建築基礎好,地理位置適中,便於利用南方物資,政治環境好,於是便定都在此,名為東京。自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開始,對東京進行了擴建和改建。 1.城市布局 東京有皇城、內城、外城三重城牆,皇城居於城市中心,內城圍繞在皇城四周。最外為外城(亦稱羅城),平面近方形,東牆長7660米,西牆長7590米,南牆長6990米,北牆長6940米。羅城東、西、南三面皆三門,北面四門,此外還有專供河流通過的水門十座。
2.城市道路與河流系統 全城道路從市中心通向各城門,主幹道稱為御路者有三條:一條從皇城南門至外城南門的南北向幹道,寬200米,成為全城的主軸線;第二條為皇城南側的東西向幹道;第三條是在皇城東側的南北向幹道。此外,還有一些次要道路,組成不規則的道路網,反映了不受里坊約束的特點。 在東京,河道也成為城市的重要經濟命脈,史稱「四水貫都」。四水即指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在城牆外又各有護城河一道,四水通過護城河相互溝通,使得河道在城內作為運輸通路非常方便,可將東南方糧食
3.城市結構 宋東京因襲五代舊城,從開始即沒有封閉的里坊。以坊巷為骨架的宋東京,城市面貌頗具特色,有諸多變化。其一,主要街道成為繁華商業街,皇城正南的御路兩旁有御廊,允許商人交易,州橋以東、以西和御街店鋪林立,潘樓街也為繁華街區。其二,住宅與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橋以北為住宅,州橋以南為店鋪。其三,有的街道住宅與商店混雜,如馬行街。其四,集中的市與商業街並存,如大相國寺,被稱為「瓦市」,其「中庭、兩廡可容萬人」,「每一交易,動計千萬」。在一些街區還存在夜市,如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有許多酒樓、餐館通宵營業。《清明上河圖》真實地反映了東京商業街的面貌。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出現了集中的娛樂場所——瓦子,由各種雜技、游藝表演的勾欄、茶樓、酒館組成,全城有五六處。北宋末,東京人口估計約有130~190萬,可算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城市了。它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商業文化中心。東京的城市結構沖破了傳統的里坊制,較多的服從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中國歷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轉折點,對以後的幾代都城有較大的影響。
和物資運入城內。金水河通往宮殿區,供給宮廷園林用水。

C、唐宋建築特點及其優缺點
唐代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
唐代建築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唐都長安(今西安)和東都洛陽都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且建築布局也更加規范合理。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長安城內的帝王宮殿大明宮極為雄偉,其遺址范圍即相當於清明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朴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
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佛塔大多採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尋塔在內的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

宋代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築都有了新發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面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模巨大的建築了,只在建築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築,並大力發展建築裝修與色彩。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築。
宋代磚石建築的水平不斷提高,這時的磚石建築主要是佛塔和橋梁。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築的典範。
宋代,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於一體,以建築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界。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
宋代頒行了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著。此書的頒行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建築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新的水平。

D、中國傳統建築特點
一、圍院的平面空間

眾所周知,外國建築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圍房子,中國建築則相反,院在內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圍院子。房屋、牆垣等圍合成院落,以院為中心;或是以主單元(即正殿、正廳)為中心,次單元(即兩廂)圍繞主單元,一正兩廂,並以抄手廊連接,組成一座建築。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間。其特點就在於把「院子」作為建築平面的組成部分,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以房廊作為過度空間,富有生活氣息。院周圍建築互不獨立,相互聯系。但合院建築不是群體,而只是「一座」建築。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於一樣的空間形態——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共同體現或服務於一個社會系統。國,古為城的廣稱,即政治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國」合為大統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范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御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牆。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布局為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築空間模式,尤以傳統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築或粉牆,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牆垣或建築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中外建築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築、空間布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築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於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築位於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調軸線空間布局的實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後左右。「左閣右藏」、「左鍾右鼓」等。空間層層遞進,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興寺的布局。此寺始建於隋,改建於宋,保存至今。

當然,中國傳統建築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經濟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這里不再贅述。

三、誠實的結構

中國傳統建築,論其結構,不論是皇家的宮苑,還是散見於各地的各類型的建築,包括民居,其結構特點在世界古代建築史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結構形式主要有兩種: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兩端並承檁;這樣層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檁。這種結構的建築,室內少柱或無柱,空間較大,在我國應用很廣,特別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這種結構的特點是由柱徑較細柱距較密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無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系,並以挑枋承托出檐。這種結構用料小,但室內柱密,空間不夠開闊,在我國南方使用很普遍。由於是以木構架為主,柱承重,牆不承重,所以門窗可自由布置,體現了形式與結構的統一。在皇家建築和重要的壇、廟建築中,還以斗拱支撐在柱頭、屋檐間,使得建築出檐深遠,保護木結構的屋身。在這里,斗拱一方面是結構構件,另一方面也成為建築上的裝飾物,即以結構構件為裝飾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結構真實,功能合理,也是一種真善美的統一。但不論是何種建築,結構上的基、柱、梁、檁、椽、斜撐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狀上也加工成裝飾構件,結構、構件間用榫卯結合,不施釘子。

外觀上和其它國家的許多建築一樣,分台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但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尤其大,有時幾乎和屋身同高,且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准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亘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 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啟發著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舍下」(石崇《思歸引 .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系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布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五、「以人為本」的建築

在西方,建築不僅是遮蔽風雨的居住場所,而且是遮蔽靈魂的場所,人們從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建築高大空曠並賦予神性,傳統建築中一開始就以建造各種神廟為主。而在中國,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是崇拜族長、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國古代,神權從來都是依附、從屬於皇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歷代建築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後來的宗教建築也是這樣。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裡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同時,園林布局的自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道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也足以說明園林藝術之通過曲折隱晦的方式反映出人們企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現代建築中被廣泛借鑒。

尤其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論及審美行為時西方人偏於寫實,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國人偏於抒情,重在意境的創造;西方人偏於現實美的享受,中國人偏於理想美的寄託。這種理想美的寄託,滲透到各個門類的藝術中,也滲透到建築藝術中。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以及各地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上僅僅從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空間、結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建築與人的關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這雖不是中國傳統建築特點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布局、結構、裝修、裝飾、文化等諸多方面。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事物巨細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建築獨有的個性,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中國建築的發展。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所在。

⑼ 中國建築的特徵包括幾個方面

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下列九點:
1、個別的建築物,一般地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下部的台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
2、在面布置上,中國所稱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這種建築物以及一些聯系性的建築物,如迴廊、抱廈、廂、耳、過廳等等,圍繞著一個或若干個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3、這個體系以木材結構為它的主要結構方法。這就是說,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付梁架。每一付梁架有兩根立柱和兩層以上的橫梁。每兩付梁架之間用枋、檁([lǐn]架在屋架或山牆上面用來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長條形構件。也叫桁或檁條。)之類的橫木把它們互相牽搭起來,就成了「間」的主要構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兩柱之間也常用牆壁,但牆壁並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分劃內部空間而已。
4、斗拱:在一付梁架上,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的稱做「拱」的弓形短木,兩層拱之間用稱做「斗」的斗形方木塊墊著。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叫做「斗拱」。
5、舉折,舉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層的;上一層總比下一層短;兩層之間的矮柱(或柁[tuó]:房柁,房架前後兩個柱子之間的大橫梁。墩)總是逐漸加高的。這叫做「舉架」。屋頂的坡度就隨著這舉架,由下段的檐部緩和的坡度逐步增高近屋脊處的陡斜,成了緩和的彎曲面。
6、屋頂在中國建築中素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彎曲的,已如上面所說。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它的壯麗的裝飾性也很早就被發現而予以利用了。
7、大膽地用朱紅作為大建築物屋身的主要顏色,用在柱、門窗和牆壁上,並且用彩色繪畫圖案來裝飾木構架的上部結構;如額枋、梁架、柱頭和斗拱,無論外部內部都如此。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種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
8、在木結構建築中,所有構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們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成建築本身的裝飾部分。
9、在建築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磚瓦;盡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裝飾潛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裝飾浮雕,磚牆上也加雕刻。這些也都是中國建築體系的特徵。

⑽ 中國建築的特點

傳統是一個民族或地區在理與情方面的認同和共識,屬於文化范疇。傳統系指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總體決定傳統建築的基本形態,傳統建築也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兩者是不可分的。因而,傳統的特點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國傳統建築正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觀的傳承載體和表現形式。
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性不在建築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築物自身帶來生氣。
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築不僅重自然的山林風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風水,讓人工的與自然的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築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慾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築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分析中國建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煮吃怎麼做好吃 瀏覽:539
伊朗花園房價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308
地板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66
越南椰子粒怎麼吃才好吃 瀏覽:670
義大利十大瓷磚品牌有哪些 瀏覽:858
2021中國有多少hiv患者 瀏覽:882
印度洋海域有哪些未發現的生物 瀏覽:670
哪些國家使用義大利語言 瀏覽:499
印度在英國之前是個什麼樣的 瀏覽:330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啊 瀏覽:952
印尼什麼島比較繁華 瀏覽:572
龍州有多少條馬路通越南 瀏覽:282
中國有哪些好的神經內科醫院 瀏覽:672
伊朗用的錢叫什麼名字 瀏覽:44
中成葯寄英國用什麼快遞 瀏覽:460
在越南尿毒症透析一次多少錢 瀏覽:86
中國多少通信基站 瀏覽:505
義大利回國直航機票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84
英國大帝有多少 瀏覽:930
伊朗氣候溫度怎麼樣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