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年傳承的飲食習慣是否真的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民族基因
千年傳承的飲食或多或少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一個民族的基因。不要說區區一個民族了,縱觀人類的發展史,飲食習慣在整個人類的進化上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豪爽不羈的蒙古相對的就是溫婉似水的南方人,就像是蘇杭的糕點一樣,小巧精緻且講究。從小小的食物中就能看出當地人的性格特質,很難說是因為蘇杭居民溫婉精緻的性格造就這樣講究的飲食習慣還是這樣的飲食習慣造就了蘇杭人們的溫婉精緻。
Ⅱ 中國近代史的變遷(食物)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變遷(食物)
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場大的變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革顯得尤為突出。中國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並存、中西合璧的特徵。
由封閉走向開放
近現代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閉走向開放,不斷適應時代潮流的地域飲食文化,從而帶動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近代化的進程。例如,西方的麵粉加工及其製品的傳入,對中國近代食品工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自19世紀末期機器制面的方法行於中國後,進口麵粉越來越多,麵包和各種西式糕點也日益盛行。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麵粉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此外,西方的食品工業產品,如罐頭、餅干、蛋製品,也在20世紀初長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觀的銷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漢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頭、蛋品、啤酒等食品製造廠。西方飲食及其有關工業的建立,豐富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內容,也促進了長江流域食品工業的發展。
在西方現代食品工業技術傳入中國的同時,作為西方飲食文化綜合載體的西式餐館也在長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繼出現,正如《清稗類鈔》所雲:「我國之設肆售西餐者,始於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價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外加堂彩、煙酒之費。當時人鮮過問,其後漸有趨之者,於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萬丈春、吉祥春等繼起,且分堂設坐焉。」
這些西餐廳中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以及各種西式快餐,也漸漸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也加快了國人的生活節奏。另外,西餐中做、中餐西做,中西合璧也為人們所接受,可以說,近現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發展,就是在西方飲食文化的沖擊下,不斷變革圖存的過程。
輻射效應
近現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是以長江中下游的對外通商口岸為中心,逐漸向周圍地區影響和輻射的。
由於近代西方物質文化明顯領先於中國,因此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人普遍產生了一種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態,對西方飲食也懷有一種新奇感,總想開開「洋葷」,這就使上海成了近代中國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然而由於洋菜館的奢侈和西式食品的昂貴,開洋葷便成為一種中上階層的排場了。
為了適應中國人不同的消費水平,西餐館既有高貴的大酒店,亦有簡陋的小餐館,這些小餐館雖然小,但總有幾分洋味,「桌上總有雪白的檯布,再擺上亮晶晶的刀叉,菜牌子上還要寫兩個外國字,所以知識分子、公務員之類的人是常客。」
應該看到,這種崇洋風氣,在近代社會早期,有一定積極、合理的因素。從近代文明輸入與傳播的歷史軌跡來看,常常是構成近代文明的具體事物顯示出自身的優越性之後,便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對它由感到新奇到追求、享用、崇拜和仿造,於是便形成了近代文明的派生物——崇洋風氣。
這種社會現象最先是以上海及長江沿岸通商口岸城市為中心,逐漸向周邊擴散的。它對沖擊保守思想,革除陋俗,激發人們趨新求變,主動接受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上海的帶動影響下,長江沿岸的漢口、南京、重慶、宜昌、九江等城市的飲食生活,也先後發生了類似的變化,並對長江流域內其它地區形成了輻射,促進了整個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革新。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國門大開,西方飲食文化更是通過長江下游不斷進入長江流域,如麥當勞,肯德基的餐廳開遍了大江南北。
此外,長江流域內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也日趨加劇。川味東下,蘇味西上,武漢成了四方風味交匯之地。不同地區、不同風味的交流與融合,都使得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發生了較大變化,各種創新菜不斷出現。
飲食觀念的革新
伴隨著近代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變化,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烹飪方法,比較注重菜餚的整體效果,講究調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難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餚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諧調為目的。而西方傳統烹飪方法多從理性角度考慮,注重營養和衛生,對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講究,呈現出味道單一,營養價值一目瞭然的特點。
隨著近代長江流域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的頻繁,人們日益感覺到西方飲食注重科學營養的重要意義 ,特別是一些留洋回來的中國人,認識到「西俗於養身之道,無論貧富貴賤,皆較華人為講究。凡稍有身家者,每膳必食兼味,必有牛肉,有洋酒一二品。食畢,有水果,有咖啡,有雪茄煙。早晚必飲牛奶或牛肉湯。
雖工人仆御之流,每七日亦必食牛肉一二次,否則謂無以養生也」。這種重視營養的飲食思想傳至中國,便沖擊著中國傳統以味為主,以飽為足的飲食觀念。人們開始注意營養和衛生。知識界(主要是上海的知識界)也開始翻譯了一批西方的烹飪著作,然後又從烹飪原理和食物化學的角度來對傳統烹飪方法進行理論分析,出現了一批對食物成分和烹飪理論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專著與論文。
如高丕弟夫人編的《造洋飯書》、李公耳編的《西餐烹飪秘訣》、下田歌子編的《新編家政學》、楊章父譯的《素食養生論》、張思廷編的《飲食與健康》、龔蘭真編的《實用飲食學》、吳憲編的《營養概論》等數十種,這些書籍均為上海出版。正是由於上海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西方飲食科學知識在上海及長江流域,乃至全國得到了全面系統的傳播 。
它豐富了人們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理論思維,促使人們從世界文化的角度來認識自身的文化遺產。在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當中,古老的吳越、荊楚、巴蜀的飲食文化也都逐漸以新的面貌邁入到世界飲食文化的新時代。
近現代西方飲食文化由上海登陸,並廣泛傳播,在經過了一段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相沖突的過程後,正逐漸融合於中國飲食文化之中。由沖突走向融合的結果,是外來的許多習尚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須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的飲食生活呈現出與祖、父輩許多不同的風貌。
這就使中國傳統飲食生活出現了創新,而創新中又蘊含著傳統。近代西方飲食文化的傳入,國內不同地域飲食文化的交流,使長江流域各地區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既有傳統特徵,又有外來風格,而且也不是它們簡單綜合的近現代飲食文化,在文化形態上完成了傳統向近現代的轉型,並促進了中國社會更加開放。
Ⅲ 《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VQyvUQ6hxLgGeiE74oh__w
Ⅳ 飲食對人類的發展有何意義
食物與進化的關系──素食是人類未來進化的必由之路
有時候,一些在科學界尚未形成定論的推斷會在公眾中被當作真理流傳。「肉食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論斷就是其中一例。本論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告訴大家這其實只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推斷,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本文作者侯亞梅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曾在美國《科學》雜志以封面規格發表文章駁斥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假設──東亞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適應能力,並引起國際轟動,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對亞洲人類文明起源進行重新評估,2004年她曾獲得國家「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稱號。胡宏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而2009年11月則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達爾文不僅在自然科學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博愛與睿智也極大的影響了人文科學。在兩個世紀的時間里,沒有一個科學家對科學、政治、宗教、哲學和藝術的影響能與達爾文相比。達爾文的愛心包含了所有的動物。他說:「人與高等哺乳類動物在智力方面沒有根本的差異…在精神方面人與高等動物之間有很大差異,不過這種差異僅僅是量的差異,不是本質或類上的差異 (1)」。他明確的告訴我們:「對所有生物的愛是人類最高貴的品德 (2)。」 民以食為天,在人類進化史中飲食對人類的生存無疑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出於對動物生命的尊重與愛,達爾文本人是一位素食者。不過許多營養學家在飲食觀點方面並不認同達爾文的觀點,他們試圖通過史前考古從生命進化中發現一些為自己的肉食營養學觀點提供證據的事實。如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在其所著的《生命與脂肪》一書中指出「轉向食肉的時間正好與人科動物化石的顱腔迅速大的時間相吻合。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這種相互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食肉直接導致了智力的改善,從而為進化成為現代人鋪平了道路。所以,從史前到現在,肉食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一直是一種比較寶貴的食物。」使人體獲得完全蛋白、維生素以及其它各種營養物質的來源。特別是肉類能提供鋅、維生素B12、鈣、鐵和維生素A等基本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物質很難在素食中攝取」。 依據卡蘿琳·M·龐德博士的觀點,素食者會令人營養不良,而且還會使人的進化停止,智力減退。這段聳人聽聞的說法會使任何一個准備嘗試成為素食者的人望而卻步,而一個喜歡吃肉的人看了這段話就更會堅信素食者是自虐狂,反而更加相信吃肉有助於人類的進化。然而,如果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觀點並沒有科學的依據。下面我們來作一些詳細的分析。 生命的進化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最重要也是最為復雜的事件,科學界對此已有一定的了解,並且已經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生物進化框圖,然而依據這些有限的事實得出結論時仍需非常謹慎。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在其名著《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把科學的這種特性稱為可證偽性。他說:「應該作為分解標准(指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分界標准)的不是可證實性,而是可證偽性,換言之,我不要求一個科學體系能一勞永逸地在肯定的意義上被選拔出來;我要求它具有這樣的邏輯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義上藉助經驗被選拔出來:一個經驗的科學體系必須能被經驗反駁。」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中常有不同的觀點在相互爭論,要搞清事實的真相,我們不能只聽一面之詞,需要對各種觀點做辯證的分析,進行深入探究後才能獲得較為正確的結論。本文試圖通過對食物與進化關系的分析,為人類進一步邁向更高等的生命進化提出一些飲食方面的建議。 好的科學研究離不開人文的精神指導,在研究人的進化問題時,如果離開了道德的指導極易得出荒唐的結論。為了得出更為客觀正確的結論。下面我們列舉一些與此有關的各種觀點進行一些較為深入的分析,看科學關於肉食與進化之間關系的結論到底如何。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有關人類進化方面一些公認的事實。 依據人類學的研究,人類進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以下文字中的人類學資料來源於雅·雅·羅金斯基, 馬·格·列義著的《人類學》:人的前驅(南方古猿)時代,南方古猿從其樹棲的祖先那裡得到的重要遺傳特徵是能夠使用物體的手以及大腦皮層的相應部分。在生活習性上,南方古猿從其祖先那裡獲得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是高度發達的群居性。南方古猿首先應該具有了作為用手動物和群居動物所具有的那些能力,它們具有尋找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但還不具備有意識地製造工具的能力。由於年代久遠,南方古猿詳細的食物結構很難從田野考古挖掘事實進行推斷,我們只能粗略地推斷南方古猿可能是雜食動物。不過依據美國人喬治·薩勒研究在自然條件下山地大猩猩的生活和行為的著作以及英國科學家珍妮·古道爾在坦尚尼亞坦噶尼客湖東岸對黑猩猩的研究著作,我們可以知道一些關於猩猩飲食方面的詳細資料,以彌補考古學的不足。依據這些現代動物學家的觀察,在179個山地大猩猩的巢約有半數在地上,而黑猩猩的巢則通常建在樹上;大猩猩是和平的動物,而黑猩猩則往往具有攻擊性;大猩猩完全以植物為食(它食用約29種食物),而黑猩猩則經常食肉,它捕食的對象有疣猴、小狒狒、紅尾猴和蘭色的長尾猴等;大猩猩、黑猩猩與南方古猿有什麼關系?
直立人,即遠古時代。其最重要的特點是能有意識地製造工具,遠古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手斧。考古學家認為舍利時代的手斧的主要用處是發揮最符合其形狀與重量的功能,既用於砍砸與粗削;這些作用有兩個目的:(1)製造原始的棍棒與帶尖的木頭工具,比如木矛等;(2)用於分解已經打死的動物的屍體以及敲開動物的頭骨取髓等。所以直立人也是雜食動物。直立人的腦量比猩猩的腦量大幅增加(從435-650立方厘米增加到800-1225立方厘米)。美國卡蘿琳·M·龐德博士在其所著的《生命與脂肪》一書中所採用的「轉向食肉的時間正好與人科動物化石的顱腔迅速增大的時間相吻合」觀點可能就是基於關於直立人製作工具手斧等的功用提出的。
尼安德特人,或古人時代。對於古人文化,我們可以根據大量的莫斯特遺址的出土的工具作出判斷,莫斯特工具的特點是加工更為精細、規整,形狀更為多樣。出現了簡單的骨製品。根據在莫斯特遺址廣泛分布的篝火、燒骨、灰燼堆的遺址看來,完全可以推斷尼安德特人已經具有人工取火用火的能力。所以從尼安德特人時代起,人類開始熟食,尼安德特人也是雜食動物。尼安德特人的大腦比直立人不僅腦量更大而且結構也有較大變化,比如顱內模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主要是在頂骨部位)增大等。有人以此推斷熟食對大腦進化的重要性。
現代人或新人時代就不必多說了。 上述考古學家依據遠古人類(或直立人)製作的手斧的石器的功用推斷遠古人類是吃肉的,這個結論或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進一步推斷吃肉是人類進化的必要條件那就有問題了。營養是否全面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可以看一看《不吃肉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嗎?》一文。從文中可以看出素食不僅不比肉食營養差,而且比肉食營養好。如果再加上植物性中草葯的調理,素食的營養遠超肉類。有關這方面的詳細介紹大家可以看專業書《素食者膳食指南》
綜上所述,生命進化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也是最復雜的事件,促使進化的因素眾多,有多種理論解釋進化機理。「食肉的假設理論是其中的一種。但是這種理論,由於肉食動物比素食動物更為兇殘好鬥,容易導引出人類的進化是越來越多的依靠用來殺害的武器來獲取肉食,一種史前的武器競賽促進了腦的發展的結論,故很少有人認同該理論」。
Ⅳ 飲食文化也是一面人類歷史發展的鏡子,你對中國飲食走向世界有何建議
中國飲食是世界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飲食走向世界,既豐富人類飲食文化內涵,同時對於我們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是一次機遇和挑戰。
1,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面對其他飲食文化的沖擊和挑戰。每一類飲食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內涵,中國飲食可能與它們存在著食材選用的差異、料理做法上的不同、文化內涵的沖突…我們要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這些不同和差異;面對其他飲食文化的批評和指責時,既不是全盤接受,也不是全盤否定,要以去粗取精的態度去面對;因此化解沖擊和挑戰,各國飲食文化就更需要多多的溝通,交流。
2,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做好自己的傳承,苦練好自己的內功。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這仰賴於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以及自身的文化傳統。在我們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會觸及到其他飲食文化的渲染,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麻煩:一些其他飲食文化的糟粕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中,比如高脂肪,高血脂食物侵襲我們的生活,影響到大家的健康;有些人的飲食觀念出現了傾斜,極力貶損自己的飲食文化……在我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飲食傳統的丟失:因為商業模式的發展,使得自己的傳統飲食產業出現變化,傳統飲食做法無法適應當前商業環境,有的傳統飲食麵臨無人肯做,無人會做的窘境;有些傳統飲食,無法適應當前人們對健康的要求……總之中國飲食麵臨著一些淘汰和危機,需要我們做好傳承,練好內功。
Ⅵ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對人類的影響
中華飲食文化對周邊國影響 2009-06-11 深圳飲食網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甚至沒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那麼,中國的烹飪原料、烹飪技法、傳統食品、食風食俗等等,又是怎樣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製筷子。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一些的西南絲綢之路,北起西南重鎮成都,途經雲南到達中南半島緬甸和印度。這條絲綢之路在漢代同樣發揮著對外傳播飲食文化的作用。例如,東漢建武年間,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到達交趾(今越南)一帶。當時,大批的漢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築城居住,將中國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等食俗帶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仍然保留著吃粽子的習俗。此外,我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也很大,這種情況大概始於秦代。據《漢書》等記載,秦代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這么多的中國居民來到朝鮮,自然會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朝鮮。漢代的時候,中國人衛滿曾一度在朝鮮稱王,此時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最深。朝鮮習慣使用筷子吃飯,朝鮮人使用的烹飪原料、朝鮮人在飯菜的搭配上,都明顯地帶有中國的特色。甚至在烹飪理論上,朝鮮也講究中國的「五味」、「五色」等說法。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更大的國家是日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干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日本人稱這些中國點心為果子,並依樣仿造。當時在日本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種。鑒真東渡還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國的影響。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幾乎把中國的全套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如元旦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種菜,三月上巳擺曲水宴,五月初五飲菖蒲酒,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節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後,日本人又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並發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時,日本還從中國傳入了面條、饅頭、餃子、餛飩和制醬法等等。中國菜對日本菜的影響很大。17世紀中葉,清代中國僧人黃檗宗將素食菜餚帶到日本,被日本人稱之為「普茶料理」。後來又有一種中國民間的葷素菜餚傳到日本,稱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對日本的餐飲業影響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湯」等,至今還列在日本一些餐館的菜譜上。日本人調味時經常使用的醬油、醋、豆豉、紅曲以及日本人經常食用的豆腐、酸飯團、梅干、清酒等等,都來源於中國。饒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稱豆醬為唐醬,蠶豆為唐豇,辣椒為唐辛子,蘿卜為唐物,花生為南京豆,豆腐皮為湯皮等等。為了紀念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還將一些引進的中國食品以傳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僧人澤庵學習中國烹飪,用蘿卜拌上鹽和米糠進行腌漬,日本人便將其稱之為澤庵漬。清朝順治年間,另一位日本僧人隱元從中國傳入菜豆,日本人便稱之為隱元豆。除了西北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之外,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它擴大了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泰國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加上和我國便利的陸上交通,因此兩國交往甚多。泰國人自唐代以來便和中國的漢族交往頻繁,公元9~10世紀,我國廣東、福建、雲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東南亞,其中很多人在泰國定居,中國的飲食文化對當地的影響很大,以致於泰國人的米食、掛面、豆豉、干肉、臘腸、腌魚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國內地的有許多共同之處。在中國的陶瓷傳入泰國之前,當地人多以植物葉子作為餐具。隨著中國瓷器的傳入,當地人有了精美實用的餐飲器具,這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大為改觀。同時,中國移民還把製糖、制茶、豆製品加工等生產技術帶到了泰國,促進了當地食品業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對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的影響也很大,其中以緬甸較為突出。公元14世紀初,元朝軍隊深入緬甸,駐防達20年之久。同時,許多中國商人也旅居緬甸,給當地人的飲食生活帶來很大的變革。由於這些中國商人多來自福建,所以緬語中與飲食文化有關的名詞,不少是用福建方言來拼寫的,像筷子、豆腐、荔枝、油炸檜�油條等等。距離中國稍遠的幾個東南亞島國,像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也不小。菲律賓人從中國引進了白菜、菠菜、芹菜、萵苣、大辣椒、花生、大豆、梨、柿、柑桔、石榴、水蜜桃、香蕉、檸檬等蔬菜和水果,菲律賓人還愛吃中國的飯菜,如餛飩、米線、春餅、叉燒包、雜碎、烤乳豬等,日常飲食則離不開米粉、面干、豆乾、豆豉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國式的尖底鍋和小煎平鍋。菲律賓人特別愛吃粽子,他們不但端午節吃,聖誕節也吃,平時還把粽子當成風味小吃。菲律賓的粽子,造型依照中國古制,呈長條形,而味道則很像浙江嘉興的粽子。馬來西亞在飲食文化上也受到中國的影響。據考證,馬來人的祖先主要是來自我國雲南一帶種植水稻的民族,馬來人的某些食俗同這些先民大有關系。例如,馬來人的大米從種植到收獲,都有類似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和禮儀。馬來菜的烹制方法和中國菜相似。馬來語中稱作「塔夫」的中國豆腐,在當地十分受人喜愛,有些地方還把豆腐的色、香、味揉和在本土傳統的咖喱菜中。中國的飲食文化對印度尼西亞的影響歷史悠久。歷代來到印度尼西亞的中國移民,向當地人提供了釀酒、制茶、製糖、榨油、水田養魚等技術,並把中國的大豆、扁豆、綠豆、花生、豆腐、豆芽、醬油、粉絲、米粉、面條等引入印度尼西亞,極大地豐富了當地人的飲食生活。茶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最大。各國語言中的「茶」和「茶葉」這兩個詞的發音,都是從漢語演變而來的。中國的茶改變了許多外國人的飲食習俗,例如,英國人由於中國的茶而養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而日本人則由於中國的茶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道」。 中華飲食文化的影響
食者,性也。「吃」是每個人生下來,就天賦的本能。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們就知道了這句話。人雖然作為高級動物,但仍需要與普通動物一樣:「吃」。所以,零零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飲食行業也成為三百六十行常展長新的行當,而飲食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說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當今世上,凡是有華人甚至沒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子。那麼,中國的烹飪原料、傳統食品、食風食俗等等,又是怎樣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
原來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如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就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此外,我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也很大,據《漢書》等記載,秦代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可以想像這么多的中國居民來到朝鮮,自然會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朝鮮。朝鮮人習慣使用筷子吃飯,他們使用的烹飪原料、他們在飯菜的搭配上,都明顯地帶有中國的特色。甚至在烹飪理論上,朝鮮也講究中國的「色、香、味,俱全」等說法。
而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更大的國家是日本。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干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日本人稱這些中國點心為果子,並依樣仿造。
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幾乎把中國的全套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其中,端午節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後,日本人又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並發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饒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稱豆醬為唐醬,蠶豆為唐豇,辣椒為唐辛子,蘿卜為唐物,花生為南京豆,豆腐皮為湯皮等。
除了西北絲綢之路之外,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它擴大了中國飲食文化在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像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都受中國飲食文化不小的影響,其飲食風俗和中國內地有許多共同之處。
而茶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最大。各國語言中的「茶」和「茶葉」這兩個詞的發音,都是從漢語演變而來的。中國的茶改變了許多外國人的飲食習俗,例如,英國人由於中國的茶而養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而日本人則由於中國的茶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道」。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上古雄風,威恩澤四方。悠久的歷史,促使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強盛的國勢,使得中華飲食文化傳向四面八方。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美食都「食出有門」。古人對食物都相當講究,也留下了許多關於「吃」的傳說。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的《論語》中就有關於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論述。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Ⅶ 食肉的生活習慣,乾隆年間的3億人口可能會怎樣變化
不會有任何變化,這是歷史專業討論臭的問題。
唯物史觀當中有一條客觀道理:一個人類種群的飲食習慣只和生存環境和生產方式有直接關系。
中國人自古就是不素食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是習慣吃肉的,當然和游牧民族不同也不會把肉類作為主食,農耕文明的中國人以糧食作物作為主要食物來源,有錢吃肉沒錢不吃,因為中國腹地適合大規模畜牧牛羊的地方幾乎沒有,怎麼食肉?中國人自古以雞鴨鵝等家禽當做主要肉食來源,山地養雞,濕地養鴨,肉類供給並不豐富。
肉類永遠是貴族和商人地主階級的特權,承擔絕大部分人口基數的勞苦大眾就算是食肉習慣又能如何?不吃罷了。況且肉類並不能明顯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生育能力,難道吃肉多人口繁衍就快了么?殊不見吃糧食的漢族人人口永遠大於吃肉的北方游牧民族。乾隆執政63年社會生產力根本就沒有太大變化,為何?盡在不言中。
所以,區區一個飲食習慣就能改變一個王朝的人口變化?笑話。
Ⅷ 百年來中國人飲食方面的改變
飲食的起源
一.食物的來源
人類早期的歷史,是一部以開發食物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結構,促進了社會向前發展,創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跡相當豐富,最著名的有屬於早期直立人的元謀人、晚期直立人藍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頂洞人的化石等。這些古人類生活的時代在100多萬年至1萬年前,即舊石器時代,他們是一群群、一代代飢餓的獵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人類要與形體和力量上遠遠超出自己之上的許多動物搏鬥,龐大的犀牛、兇猛的劍齒虎、殘暴的鬣狗,都曾經是人類的腹中之物。其他溫順柔弱的禽獸,還有江河湖沼的游魚蝦蚌,就更是逃脫不了這些原始的獵人和漁人的搜尋了。
除動物而外,古人類更可靠的食物來源是植物,是長在枝頭、結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類果實和野蔬。在連這些果蔬一時也尋覓不到的時候,人類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轉向植物莖桿花葉,選擇品嘗那些適合自己胃口的東西。不知通過多少世代的嘗試,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價,才篩選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實。
, 在距今1萬年前後,隨著農業的發明和制陶術的出現,人類社會進入到考古學家所說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數以千計,如星羅棋布,其中尤以黃河兩岸分布最為密集。黃土地帶和黃土沖積地帶,在距今1萬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有了一些原始的農耕部落,創造了粟作農業文明。這些農耕部落賴以生存的就是黃土與黃河,他們創造的文化被考古學家們分別命名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們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這些早期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仍然是以粟類種植作為獲得食物來源的主要生產手段。長江流域的開發史也與黃河流域一樣古老,在距今近1萬年前,也有了原始農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樣的旱作,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中國古代將栽培穀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主要包括稷(粟)、黍、麥、椒(豆)、麻、稻等,除麥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使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變,變索取為創造,變山林湖海養育為黃土大河養育,飲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內容。原始農耕的發展,同時還使得另一個輔助性的食物生產部門——家畜飼養業產生了。家畜中較早馴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馴化而來。中國多數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有狗的遺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農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豬,馴化成功的年代與家狗基本同時。中國傳統家畜的「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在新石器時代均已馴育成功,我們當今享用的肉食品種的格局,早在史前時代便已經形成了。
二.火的利用
人類最初的飲食方式,自然同一般動物並無多大區別,還不知烹飪為何物,獲得食物時,生吞活剝而已,古人謂之「茹毛飲血」。《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又見《淮南子·修務訓》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蛖之內,時多疾病毒傷之害。」
人類也並不甘願長久生食,當他們認識了火以後,就跨入了一個新的飲食文化飲食時代,這便是火食時代。掌握了用火技能的人類,接著又發明了取火和保存火種的方法,這樣就有了光明,有了溫暖,也有了熟食。人類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包括火山熔岩火、枯木自然火、閃電雷擊和隕石落地所燃之火等。"
中國史前時代最早用火的確鑿證據還沒有找到,所以開始用火的年代尚不能知曉。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遺址發現過用火遺跡,考古發掘見到厚達4——6米的灰燼層,中間夾雜著一些燒裂的石塊和燒焦的獸骨,還有燒過的朴樹籽,這是確定不移的皰廚垃圾,也是明確的用火證據,年代在距今50萬年以上。
在火成了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資料以後,人類又發明了一些人工取火的方法,可以創造出火種來。在中國文化傳說中,流傳最廣的人工取火故事便是「鑽木取火」了:上古之間人們因生食而傷胃生疾,於是便「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有了火以後,熟食的比重逐漸增加,火熟的方式也由簡單向復雜演進,烹飪技藝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這時的烹飪方式主要還是燒烤,將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這方法流傳使用到現代,仍可制出美味佳餚。當初還進一步發明了「炮」法,是用粘泥包住食物後隔火烤熟,這方法現代也還在使用。
火的使用,首先使腥臊難咽的魚、肉類變成了可食之物,擴大了食物來源。如從考古發現看,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就經常獵獲鹿類、野豬、野牛、羚羊、狗獾、狐狸、刺猥、野兔、鼠類和鴕鳥等,同時還可在水中捕獲一公尺長的青魚,並常常撈取厚殼河蚌和撿取蝸牛及鴕鳥蛋。火的使用,也改變了食物的內部結構,使其更有利於人體吸收,而火又有消毒殺菌的作用,這就使熟食比生食更衛生,從而減少了腸胃疾病,從而增強了人類的體質。
三.陶器的使用
陶器在很大程度上是為穀物烹飪發明的,是原始農耕部落的創造。農耕部落有比較穩固的生活來源,不再頻繁遷徙,開始有了定居生活,陶器正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人類世界的。最初的陶器多炊器,也有食器,證實它確實是飲食生活發展到高一級階段的產物。制炊器的陶土羼和有砂粒或谷殼、蚌殼末等,具有耐火、不易燒裂和傳熱快等優點。制食器的陶土經過淘洗,由於不直接接觸火源,所以一般不羼砂粒,表面較為光滑。
中國陶器大約創始於距今1萬年前,南方和北方都發現了將近有一萬年歷史的破碎陶器,而且多是所謂夾砂陶器。早期的夾砂陶器多為敞口圜底的樣式,都可以稱為釜。陶釜的發明在烹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後來的釜不論質料和造型產生過多少次的變化,它們煮食的原理卻沒有改變。更重要的是,許多其它類型的炊器幾乎都是在釜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成的。例如陶甑,是有了釜才會有的蒸器。
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居民都用甑蒸食,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則發現了迄今所知的年代最早的陶甑,其年代為公元前4000年上下。從目前的發現看,新石器時代的陶甑出土地點多集中在黃河中游和長江中游地區,這似乎表明華中地區史前居民的飯食對粥食的比重,可能要大大超過其他地區。值得提到的是,蒸法是東方烹飪術所特有的技法,它的創立已有不下6000年的歷史。西方古時烹飪無蒸法,直到當今,歐洲人也極少使用蒸法。
在史前時代火食普及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的陶器,不只是釜甑之類,還有陶鼎,又是一種兼作食器的重要炊具。黃河中下游地區7000年前,原始陶鼎使用已相當普遍,幾個最早的農耕文化共同體都以鼎類器為飲食器,鼎的造型和製法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鼎是一種三足器,使用比較方便,比起圜底的釜更為實用。
新石器時代的炊具,還有爐與灶。爐以陶土塑成,與陶器一樣入窯燒成。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居民比較喜愛用陶爐烹飪。陶爐是活動的灶,機動性較大。火灶為固定建築,其重要性遠在陶爐之上。生活在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居民,已經有了穩固的定居傳統,一座座簡陋的房屋聚合成村落,人們按一定的社會和家族規范生活其間。這些或大或小的住所,既是卧室兼餐廳,同時又是廚房,沒有更多的設備,但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有一座灶坑,再就是不多的幾件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火灶多為凹下地面的灶坑,或者稱為火塘。火塘在中原地區沿用了青銅時代,不過那時高台火灶已經出現,烹飪設備又有了改進。高台火灶的使用至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盡管燃料有柴草、煤塊、天燃氣這些品種的改變,灶台變化卻並不很大,而且至今使用最廣的仍然還是柴灶。
飲食的發展食物的發展
隨著原始時代飲食的產生和初步發展,中國飲食到了先秦兩漢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表現在食物原料方面,便是豐富多樣,五彩繽紛。首先表現為糧食作物已作為日常食源,三代時作為糧食作物的五穀已備,除了此前已得到廣泛種植的黍、稷、粟外,麥、梁、稻、菽、菰已在人們日常食物中佔有較大比重。在最早的農書《夏小正》中,已記載種植有麥、黍(黃米)、菽(大豆)糜。
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豐富。《詩經》和《爾雅》、《山海經》中記載最多的陸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青、蘿卜、苦菜、薺菜、豌豆苗、竹筍、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蓮藕、水匠、水藻、蒓菜、蘋(冷盤)、水葵、荸薺、菱角,調味蔬菜有韭、蔥、蕎頭、蒜頭、紫蘇及秦椒、姜(姜)等,此外還有採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石耳等。關於水果的豐富,《山海經》記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棗、柤(山楂)、板栗、橘、柚,《詩經》中除以上水果外,還有桑葚、木瓜、枳。西漢時張騫通使西域,從西方傳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無花果、石榴、西瓜、哈蜜瓜等。而江南還有甘蔗、荔枝、龍眼、檳榔、橄欖、香蕉、椰子等。可見後代一些常見的水果,此時已初具種類。
第三是動物性食物在飲食中的地位日漸重要,這些食物主要靠畜牧和狩獵獲得。在甲骨文記載中,就有馬廄,而殷代對畜養的馬、牛、犬等分類很細,並有役使、祭祀和食用的各種區別。商代後期的婦好墓出土的玉雕動物中有馬、牛、羊、狗、猴、兔、龜、鵝、鴨、鴿等逼真造型的家養畜禽,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家畜家禽就已定向馴養了。《周禮》中記載中原貴族馴養食用的禽畜有野豬、野兔、麋鹿、麝及雁、宴鳥鶉、野鵝等。到了漢代,漢族地區畜養牛羊數目達一二百頭的農家大量出現,而一般百姓逢年過節都要烹牛宰羊,大擺宴席。
三代捕魚業也有很大發展,據專家鑒定,殷墟出土的就有鯔魚、黃顙魚、鯉魚、青魚、草魚、赤眼鱒等。而池塘養魚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肉類的食物,動物脂膏也被食用。先秦時人們食用動用脂肪,到周秦兩漢時油脂已被廣泛食物。兩漢時,已普遍開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當時除麻籽油、菜籽油,還有胡麻油、大豆油等。各種調料的發現和利用,為烹飪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時期的自然調味品有鹽、梅子、蜜、姜。人工調料有醯、酒、醬、醢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食物原料,主要記載於《齊民要術》中。這一時期,一是糧食作物品種的極大豐富,如當時小米就有三十八種,大米有十三種,糯米有十一種,芋艿有十四種,並培植出了甘薯。蔬菜有地芝(冬瓜)、瓠瓜、蓮藕、芡實、菱角、荸薺、連子、茄子、豆角、蘿卜、蔓青、豌豆苗、芸豆苔、芥菜、芹菜、苦麥菜、蒿菜、莧菜、鹿角菜(龍須菜)、澤蒜(蒜台)大蒜、蔥、胡荽、韭菜、紫蘇、姜、竹荀、筱(竹蓀)、蘧蔬(草菇)、木耳、石菭(石耳)、花椒、胡椒、橘皮等,水果有桃、李、杏、梅、棗、栗、柰、柿、梨、沙果、桑椹、木瓜、石榴、葡萄、(櫻桃)、楊梅、草莓、枸椽(佛手)、豆蔻、蕉等。
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一書中記錄了唐代當時南方的飲食原料,其中以水產類最為豐富,有鯔魚、嘉魚、鱟魚、黃臘魚、竹魚、魚舀魚、鯇魚、章魚、鯢魚、烏賊魚、石頭魚、比目魚、雞子魚、鹿子魚、狗瞌睡魚、蚝、水母、海鏡、瓦屋子及各種蛤類、蚌類、蟹類、蝦類等數十種。禽鳥類則有鴞、孔雀、鷓鴣等。果類食物有偏核桃、石栗、龍眼、枸櫞子、椰子、山姜等。
兩宋一直到元明清,可以說是中國飲食原料結構的較大變化期,這種變化,首先主要表現為主要原料的不斷增減更替,比如延續了近兩千年、在人們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菰米,在宋代時逐漸減少,明清已完全淘汰,而小麥、小米、高粱的比例不斷增加,成為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麻籽逐漸由全食變成了油料,大豆、綠豆、扁豆、莞豆等豆類作物,隨著豆製品的發展,成為了主副兼用的糧食。其次是人工培育蔬菜瓜果的日漸增多,而食用野菜日漸絕跡。同時數百年來陸續從域外引進的甘藍、苴藍、菜花、絲瓜、黃瓜、苦瓜、南瓜、辣椒等,大大地豐富了中國飲食的原料和味道。此外肉類原料中,此前的野禽野獸已逐漸被家禽所代替。第四,花卉類原料進入飲食原料的行列,參與了飲食的製作,各種花卉可以入茶、釀酒,如茉莉、玫瑰、芍葯、薔薇、茱萸、玉蘭、菊花、金銀花、桂花、臘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卉還可以用來製作各類糕餅飯粥,美味佳餚、制醬,甚至可以直接食用。
總之,中國飲食的廣采博納精神,使得歷代人們不辭勞苦地去探求各種食物原料,使其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擴展,而食物原料的豐富和擴展,又為中國飲食的五彩紛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食器的發展
中國飲食的器具,可以說在新石器時代已基本齊備,後來所有的食具和炊器,除了所用原材料和造型的變化外,其功用方面鮮有超出其用途者。
夏代堯時,飲食器具還是「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停留於土質陶的燒制階段。到了商周時代,由於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和青銅器的廣泛使用,食器有了較大發展。從現存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看,約有以下各種:
|燒烤器:
烹煮器:鼎、鬲、甗、甑、釜、鼎井、鼎於
黍稷器:簋、簠、敦、彝、盨、盂.
酒器:尊、罍、壺、卣、觥、盉、爵、觚、觶、角、斝、勺、鈁、枓。
脯醢器:豆、籩、錡
載鼎食器:匕:
切肉器:刀、俎
盛酒器:案、禁
盛冰器:鑒、匜,
盥洗器:盤、匜、缶
至於金、玉、陶、瓷、漆、木、骨、角、象牙、竹等飲食器具,更是品種繁多,應有盡有。所有這些青銅器,其器形紋飾或雕琢,或刻鏤,紋樣精製、形制端莊。到了西周,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飲的青銅器還被統治階段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統治者至高無上地位和權威的象徵,也成為區別社會尊卑貴賤的具象表徵,此即所謂「藏禮於器」。如按照禮制組合而成的所謂列鼎制度,對不同地位的人使用器具的數目有嚴格規定,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美食日盛,舊有的食器改制或隱退,新的食器不斷出現。如三忠鼎、鬲、簋、方彝、卣、觥、爵、觚、觶等飲食器已完全消失,而另一些器具卻大為興盛,如壺,春秋時的蓮鶴方壺,形體高大,壺蓋四周有蓮瓣兩層,中央立一振翼長鳴之鶴。壺身上飾有蟠曲龍紋,旁有兩鏤孔龍形大耳。圈足下雙獸匍匐。此壺構思精美巧妙,一改商周以來莊重、靜態的器具風格,體現了社會處於巨變中的風貌。灶具方面,這一時期出現了注意通風、排煙的台式土灶,並有銅爐出現。周代的一系禮器這時已逐漸不被人們所重視,所以禮器的體量也逐漸減少,所以這一時期的食器體量比較適宜,更加接近實用,以實用為其首先考慮的功用。此外,由於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銅器、漆器的大量使用,所以這時器具製作的技術更加先進,器具工藝更加精細,各種圖案紋飾更加形象逼真,這就使其具有了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到了漢代,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在融合了前代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所以這一時期的飲食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品種齊全。中國飲食的器具這一時期不僅在數量上大為增加,而且在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一方面是各種飲食器具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全部出現,另一方面是各種食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並且每一套餐具,都講求完整搭配。
其次是分工精細。各種食器定型完備,杯盤碗碟、鍋盆盂瓮,品種齊全,功用完備,如飲器,就有盛湯之勺和匙、盂,飲器以大小功用的不同,有盞、杯、盅之別,可見其各司其責、分工明確。
再次是輕巧精緻。在春秋戰國時代體量適宜的基礎上向著更進一步,向前輕巧精緻的方向發展,使其更加生活化,具有更高的實用性。不僅如此,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這一時期的食器變得更加精緻,從史書記載看,當時的食器非常講究「雕文雕漆」。
此外,這一時期的食器還表現為其製作材料完備。一方面是青銅器逐漸減少,而被漆器、瓷器所取代。到了東漢,瓷器不斷成熟,玻璃質的盤、碗大量出現;另一方面,隨著青銅器的逐漸隱退,戰國時出現的鐵已被較為廣泛地運用到了飲食器具的製作,鐵釜、鐵刀等炊具已普遍使用。除此之外,漢代陶、銅、玻璃等器具以及鏤銀錯金的各種食具被廣泛使用,不僅如此,還出現了玉石、象牙、骨頭、漆木等各種食具。
唐代經濟上的強大,必然使飲食極為豐富,飲食的豐富,又使食器品種多樣。而宋代市井文化的興起,更是促進了飲食的繁榮和昌盛。所有這種社會形態,都促使美妙的食器與之相配,這樣,唐宋時代食器的主要特點,便是食與器的搭配和諧自然,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絕妙境地。
首先,隨著美食品種的不斷增加,燒制各種瓷具的窯遍布全國各地。至今仍然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唐三彩」,在當時就已是各類高級筵席上的名貴食器。當時的瓷質五彩紛呈、各有千秋,邢瓷如銀類雪,白瓷若玉似冰,龍泉瓷色彩蔥翠,鈞州瓷紅若胭脂,而最著名的青瓷,則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質地,受到中外青睞。除了瓷器之外,南宋宮廷的食器皆「金、銀、錂、漆盌木枼也。」
其次,這時在食與器的結合上,已十分注重色彩的對比與形制的和諧。如在杜甫古今傳唱的佳作《麗人行》中「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的描寫,就將人們的日常飲食行為,帶入了色彩和諧的藝術審美的境界。
再次,當時不僅注重食、器在形與色上的和諧搭配,而且在整個一席菜餚的搭配上,十分講求構圖的整體美。
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的繁榮,飲食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瓷器燒制工藝在技術上也有很大進步,所以這一時期瓷餐具式樣豐富,品種繁多,而紋飾上多「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當時著名的瓷器,如按其燒制年代,就有洪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正德窯和嘉靖窯等,所有這些窯燒制的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可見當時不僅器形多樣,而且燒制技術極高,色彩豐富艷麗,紋飾五彩繽紛,質地光澤細潤。單就紋飾來看,各種花卉果實形象逼真,蟲魚鳥獸呼之欲出,人物舉止惟妙惟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意境。而這些飲食器具與當時品種繁多的各類餚饌相結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的內涵。
清朝初年,因兵火未停、戰亂連年,故當時瓷器的燒制技術亦日漸衰落,以至窯無美器。這時「富者用銅錫,貧者用竹木為制。然而我盛饌餚,不堪經宿,洗滌亦不能潔,遠不如瓷器之便。」到了康熙初年,「窯器忽然精美,佳者直勝清窯。」從工藝上看,這一時期宮廷的食器開始出現了琺琅彩,並且還飾有「五福」、「萬壽無疆」等吉祥祝福之語,此外還針對某一種菜餚,在食器上繪飾與菜餚內容相關的圖紋,如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清宮御膳房所做的巧果,要放在繪有「鵲橋仙渡」圖案的琺琅彩瓷碗中,其圖案取材於喜鵲搭橋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神話傳說,這種菜餚與食器在內容上一致、色彩上和諧的結合,可以說在食與器的配合上,從內容到形式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總之,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史中,器具是一個重要的內容,或者說飲食器具本身就參予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創造,如果沒有歷代工匠在食具上的苦心經營和革新創造,中國飲食文化將會大為遜色。
Ⅸ 飲食變化有哪些方面的變化
上世紀70年代: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
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蘿卜、大白菜一度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並代替了糧食。家家戶戶都在腌制鹹菜,似乎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飯。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裡的長輩和男人們。
在上世紀50年代前,健康的標準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後,這個標准似乎沒有什麼改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還沒有那麼多的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紅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們偶爾才能享受的。這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的傢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上世紀80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
這個時代,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過去限量供應的大白菜,已經讓位於木耳、絲瓜、西紅柿、蘑菇和荷蘭豆。尤其到了中後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
從初期的糧油、副食品敞開供應,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台時,預示著一個新飲食時代的到來:以往逢年過節才端上餐桌的紅燒肉,已經慢慢開始增多。過去聞所未聞的三文魚和鱸魚,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餚。每個人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雖然如此,能夠明顯提高身體素質的牛奶,依然還是沒有在這個時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里統籌解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成了配角。一些粗糧已經被淘汰,與此同時,野味和海鮮也逐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上,各類蛇鼠,還有娃娃魚、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紛紛出籠。那時候沒有禁止捕食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們都十分喜歡大啖那些美味的紅燒山珍野味。從這些菜餚中人們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經到來。
上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從這個時代初期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億元人民幣,菜餚的種類和檔次也開始步入歷史頂峰期。在這個時代的餐桌上,尤以鮑魚最吸引眼球。自古以來,這道菜就是尊貴生活的象徵。在各個朝代,吃鮑魚往往是豪門貴族、帝王將相才能擁有的幸福享受。盡管它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最齊全的,但它給人的心理滿足卻非同一般。就在這個「追逐心理滿足」的時代,有位美食家對鮑魚在中國內地受到熱烈歡迎的程度,一針見血地指出:「美食與營養是有一定距離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營養。雞蛋有營養價值,但它不能代替人們對美食的感受。另外還有一種文化的追求在內。」
已經消失的粗糧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睞,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新寵。與此同時,國人把牛奶從特種營養品的位置擺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國乳業於是開始高歌猛進,進入一個超常發展時期。
隨著生活的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胃口。俄羅斯美食、法國大菜、義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麥當勞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這個時代的你無論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肆都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惡果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數持續攀升,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減肥。
21世紀:吃並選擇著
麻辣小龍蝦、香辣蟹、水煮魚都是這個時代的餐桌文化。但在本世紀初突如其來的一場SARS,以及層出不窮的諸多「黑幕」曝光,讓很多都市人腹中的饞蟲都被殺死。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回歸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被重視起來。調查顯示,當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納入每日健康必備品。大批商家針對市場,及時推出各種自然綠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當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很低。
牛奶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純牛奶、脫脂牛奶、加鈣牛奶應有盡有,數不勝數。過去的人們喜歡買冷凍室大的電冰箱儲存雞鴨魚肉,現在也開始講究食用有營養的鮮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要吃現宰的,魚要吃歡蹦亂跳的。帶著露水的嫩黃瓜,空運來的鮮荔枝,放在餐桌上還活的蝦,葉子翠綠的鮮桃,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什麼食品有營養,什麼食品能防衰老,怎樣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鹼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的初期,清醒而及時地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但從科學的眼光來看,似乎做得還是不夠。
Ⅹ 中國30年來人們飲食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社會資源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報告顯示,一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隨之而來。
肉食搶佔了蔬菜份額。在我國的傳統飲食中,動物性食物偏少。但上述研究顯示,在過去幾十年間,這一飲食結構已發生明顯改變。1982年到2012年,中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蔬菜攝入量從316.1克下降到269.4克;
動物性食物攝入量卻不斷增加,尤其是豬肉,從37.1克增加到64.3克,增長了73%;49.9%的國人畜禽類食物攝入量超過推薦量,水產品攝入量卻從平均每人每天27.5克降到了23.7克。
(10)食物如何改變中國人類擴展閱讀:
30年來,我國居民主食攝入量明顯下降。1982年到2012年,平均每人每天谷類攝入量從509.7克下降到337.3克。很多年輕人因為擔心長胖不敢吃主食。可事實上,不論是碳水化合物,還是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都會長胖。
通過縮減主食來減肥還容易反彈,帶來疲勞、月經不調、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保持適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僅能保證膳食平衡,還有助於將蛋白質、脂肪攝入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建議每人每天攝入谷薯類250~400克,注意粗細搭配,多吃各種雜糧雜豆。
蛋奶攝入增加。近些年,國人補充優質蛋白的意識提高,雞蛋人均攝入量從每天7.3克增加到24.3克,奶製品從8.1克增加到24.7克,但仍處於較低水平。為了健康,還需加強。雞蛋的營養價值毋庸置疑,但很多人會因為蛋黃中的膽固醇高而將其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