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貿易順差和逆差
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美國,對日本,台灣,韓國,澳大利亞等都是逆差。
B. 中國對美國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
一、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是逆差,但在對中國的服務貿易方面卻是順差。
二、具體分析:
1、為什麼美國對中國有貨物貿易逆差:
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包括美國在內的外企搬到中國來生產,然後再由中國出口到美國。在這種模式下,即使許多商品在中國並沒有產生統計數據中顯示的附加值,但在外貿統計上就算作中國的外貿順差。
2)不只對中國,美國對全球貿易長期存在逆差。美國與100多個國家之間都存在貿易逆差。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本國生產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需要進口大量消費品。貿易逆差實質上是美國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
3)其實,中美之間產業結構以及消費結構的差異,形成中美之間較大數量的貿易順差,因此結論很明顯,中國承擔了產業鏈條上很多國家的順差轉移,這些順差的最終受益者並非只有中國。
2、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業貿易順差:
美國的服務業貿易順差,主要得益於美國強大的科技優勢和金融優勢,以及美國先進的商業管理模式。美國科技領先、金融的主導地位以及商業模式的領先和創新,也成為了吸引全球人才和人口流動的中心,所以美國的旅遊業的出口順差也就順理成章了。雖然計算機通信等新興技術和服務起源於美國,但是出於低端的勞動密集型電信和計算機服務,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不僅占據的比例不高,而且處於貿易平衡狀態。說明信息產業的低端服務在產業興起階段就已經向低成本地區進行轉移了。
3、所以誰吃虧了:
事實上,美方通過大量進口源自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大降低了美國人的消費成本,提升了「消費者剩餘」,實際上是改善了美國消費者的福利,在宏觀上也有利於美國抑制通貨膨脹。「貿易逆差和利益逆差是兩碼事,在中美經貿合作中,美方是受益的,美國消費者享受到的實惠看得見。而中國承擔了產業鏈條上很多國家的順差轉移,這些順差的最終受益者並非只有中國。
C. 為什麼中國對日韓是貿易逆差,而對歐盟和美國卻是貿易順差
相對來說,歐美限制對中國出口他們的高科技產品,而對中國廉價的產品又有需求,所以造成中國大量的製造產品出口到歐美供他們享用,而因為進口受保護限制,進口量小,因此出現順差比較大.
日韓與中國的貿易,因為中國是個大市場,人多,錢多,因此日韓都把出口市場瞄準中國,雖然他們把最好的產品賣給歐美,功能一般的產品賣給中國,但中國的消費還是帶給他們很大的市場空間,而中國生產的產品,日韓自己一般也都能自產,因為不需要從中國再進口製造產品,因此,貿易上出現逆差.
D. 中日貿易是逆差還是順差
中日貿易中中國是順差國。
據日本海關統計,2018年日本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3175.3億美元,增長6.8%。其中,日本對中國出口1439.9億美元,增長8.4%;自中國進口1735.4億美元,增長5.5%。日本與中國的貿易逆差295.5億美元。
日本對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2018年出口額分別為620.1億美元、165.2億美元和139.2億美元,增長10.3%、18.5%和11.7%,占日本對中國出口總額的43.1%、11.5%和9.7%。
日本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傢具玩具,2018年進口額分別為789.0億美元、218.8億美元和107.5億美元,增長4.7%、2.0%和1.3%,占日本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5.5%、12.6%和6.2%。
日本企業對華投資:
2017年1-7月,日本在華新設企業329家,同比下降2.1%,實際使用金額18.4億美元,同比下降3.2%,占我吸引外資總額的2.5%。截至2017年7月,日本累計在華投資設立企業50745家,實際使用金額1067.6億美元,占我吸引外資總額的5.8%,在我利用外資國別中排名第一。
對日投資:
截至2017年7月,我對日本直接投資存量為36.9億美元。2017年1-7月,我對日本直接投資額為18357萬美元,同比增長15.9%,主要涉及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和能源礦產等領域。
E. 近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近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
1、歐盟
中國與歐盟貿易近年來穩步發展。歐盟對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製成品,其中技術領先的機械、電子產品、運輸車輛、成套設備、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國市場頗具競爭力。
2、美國
中國與美國貿易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中國出口豐富多樣的消費品適應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不斷擴大自美國的電子、航空、生物、醫葯、農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進口,也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3、日本
中國與日本貿易具有地緣相近的有利條件。中日貿易促進了兩國產業的持續合作和進步,也帶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深入發展。
4、東盟
中國與東盟全面實施自由貿易,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迅速增長。中國與東盟各自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商品自由進入對方市場,適應了雙方多方面的需求。
5、韓國
中國與韓國貿易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兩國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十分寬廣。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近年來快速增長,帶動了各自優勢產業的強勁發展,顯示了新興經濟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5)中國的貿易逆差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貿易的相關情況
1、調整國內資本結構
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下,產品優勝劣汰,所以在對外貿易中的優勢產業必然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報酬,形成循環的產業鏈。
2、提高中國的勞動生產總量
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劑餘缺,節約成本,讓可利用的生產要素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生產總量,提高國家工業生產的效益,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必不可少的條件。
3、促進國內市場競爭
對外貿易不單單是出口貿易,中國也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產品,這樣的國際市場競爭必然影響到國內市場,給國內相關企業造成壓力,從而促進其改革發展。
4、加強國內各經濟部門聯系
隨著國際貿易范圍的擴大,對外貿易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國內圍繞自身優勢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也被帶動起來,各個產業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最終形成今天中國對外貿易多角度全方位的戰略格局,不再只是單單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來實現對外貿易的。
5、外資引入
國外資本的引入不僅解決了國內資金不足的問題,也帶來了就業的機會,使得勞動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也讓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在國內落戶,這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F. 2020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是多少
2020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400億美元,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
報道稱,根據印度商務部的臨時數據,中印之間的雙邊貿易額2020年達到777億美元。盡管這一數字低於2019年的貿易額——855億美元,但這足以使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商業夥伴。疫情暴發後,由於對商品的需求低迷,印度與美國2020年雙邊貿易額為759億美元。
印度自中國的進口總額為587億美元,超過其從美國和阿聯酋進口的總和,兩國分別是印度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夥伴。
(6)中國的貿易逆差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印度開始放開對於中國投資的審批
近日,印度方面似乎開始放開對於中國投資的審批。英國路透社2月22日獨家爆料稱,印度政府和行業消息人士透露,隨著中印邊境緊張局勢趨緩,印度將批准來自中國的45項投資提案,其中可能包括長城汽車和上汽集團的投資提案。
2月20日,中印兩軍在莫爾多/楚舒勒會晤點中方一側舉行第十輪軍長級會談。雙方對前期班公湖地區一線兵力實現脫離接觸給予積極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重要進展,為解決中印邊界西段實控線地區其他問題提供了基礎。雙方就西段實控線地區其他問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雙方同意遵照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繼續保持溝通對話,穩控現地局勢,穩步有序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
G. 什麼是中美貿易逆差
意思是中美之間的經濟、資源流出加劇,增加國內經濟壓力。
貿易逆差亦稱「貿易入超」。各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額大於出口額的現象。一般表明一國的對外貿易處於較為不利的地位。
貿易逆差反映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狀況,也是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2011年一季度,中國六年來首現季度貿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凈出口為正值時,稱為貿易黑字、貿易順差、貿易盈餘或出超。凈出口為負值時,稱為貿易赤字、貿易逆差或入超。
美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比出口貿易數據所顯示的要大得多。美國出口貿易數據沒有包括在中國運營的美國子公司在華銷售額及其為母公司創造的大量收入。
實際上,美國企業在中國的銷售額已大幅度超過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2015年美資(含美資參股)企業在華銷售額(包括商品和服務)高達4814億美元,遠高於中資企業在美國256億美元的銷售額,也大大超過美國對華出口額。
(7)中國的貿易逆差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美國逆差問題不是中美貿易所特有的,自1976年以來,美國對全球貿易一直存在逆差。近20年來美國一直是高消費、低儲蓄,導致國內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需要,要靠大量進口國外商品來補缺,導致貿易失衡。
中美貨物貿易表面上看是失衡的,但從全球價值鏈角度深入分析則並非如此,而是兩國經濟結構互補以及美國企業欲維持其比較競爭優勢的產物。
事實上,中國對美國的貨物貿易順差被高估了,在以商品附加值為基礎來計算的美國全球貿易赤字中,僅有16.4%來自中國。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50%以上的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來自美國品牌商品——包括蘋果產品的出貨量。
H. 中國和美國貿易的逆差和順差
中美貿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金額的擴大和中美經貿關系其他問題的解決,逆差問題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徵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以及對華紡織品設限、彩電反傾銷等問題,主要源於中美貿易逆差問題。
中美貿易差額真相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由於中美兩國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國內需求旺盛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1696億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承認,與中國貿易是其發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出口總額達到34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14%。而同期,美國對德國的出口僅增長了7%,對加拿大的出口增長了6%,對日本的出口則減少了17%。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國之後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國。
中美貿易關系基本不受中美關系的影響,過去的25年中,盡管中美關系經歷了炸館事件、考克斯報告等事件的影響,但中美經貿總額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貿易關系受美國經濟周期影響不大。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1993年美方開始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億美元,11年增長了近12倍;而根據美國的統計,1983年美方開始有逆差,為3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億美元。按美方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進入美國的前10位逆差國行列,1989年就從第9位發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2大逆差對象。2000年以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繼續攀升,到2004年,中國佔美國全部貿易逆差達到26.2%。
中美貿易差額統計口徑不同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在貿易統計數據上一直存在著差異,突出表現為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一差額不僅由來已久,且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美國商務部把從中國大陸直接進口和從香港轉口但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所有貨物都算成是從中國的進口,也就是說,美國把所有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產品價值都算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國海關的統計只包括中國大陸直接向美國出口的和出口時已知最終目的地是美國但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然而,許多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的最終目的地並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許多最終運往美國的中國產品沒有包括在中國的貿易統計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國大陸向香港的出口。
中國經香港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值與香港公布的轉口貿易價值不同,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大陸出口到香港的許多商品,因最終目的地不明確而未被統計到中方的數據中。第二,美方的進口統計,因包括了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考慮到香港為大陸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安排運輸、保險、尋找客戶等,因此,對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當可觀的。
中國從美進口統計差異
中國統計的來自美國的進口與美國統計的向中國的出口,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5年兩者差額為43億美元,2003年為55億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到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按離岸價格計算導致出現運輸費用的差價,可以說兩者大體相當。這說明中美雙方統計的貿易順(逆)差存在著較大差異,盡管與中國統計的進口和美國統計的出口有一定關系,但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雙方均未將服務貿易統計在內
美國在總的對外貿易持續逆差的情況下,商品貿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而服務貿易則相反呈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
根據WTO的報告,美國服務出口佔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出口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盈餘國。2003年美國服務貿易5495.9億美元,增長5.77%;出口3048.1億美元,增長4.3%;進口2447.8億美元,增長7.64%;服務貿易順差600.3億美元,減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務隱性化影響了我們對中美兩國服務貿易情況真實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於大量非跨境服務交易沒有被納入統計,造成對中美服務貿易的低估。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報告,1999年,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外的服務銷售額達到3380億美元,比當年對非居民提供的基於國際收支方法統計的跨境服務出口額2790億美元還高21%,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盡管這兩個數字不能簡單相加,但隨著美國跨國公司境外投資的增加,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東道國提供的服務作為服務貿易出口的一種形式已越來越引起關注。
在我國,許多美國製造業的跨國公司同時投資於我國貿易、營銷或金融領域,這些企業在為國內提供產品的同時,為了獲得內部化收益並支持其貨物製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務。如,汽車製造廠商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石油製造企業自己投資設立加油站、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設置在國內,如IBM和GE等。目前,由於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內提供的服務並沒有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中美服務貿易統計並沒有包含這部分內容。
第二,伴隨外商直接投資的追加服務往往被「資本化」,在我國,外資「以技術入股」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實際上使一些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提供的隱性化,盡管我國也為此付出昂貴的成本,但在服務貿易進口中卻無法體現出來。
第三,我國以購買設備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務費用也沒有被統計出來。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說中美雙方貿易數據均不準確,中方的數據被低估,美方的數據被高估。中美貿易統計數據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於對轉口貿易特別是中國從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商品貿易是否包括在兩國雙邊貿易統計的不同而產生的。
中美貿易差額究竟有多少
自從1990年以來,多位經濟學家對中美貿易差額實際規模進行了估算。美國加州經濟學家K.C. Fung和劉遵義,經過調整後估算,2002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766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為743億美元,這一數字與中美雙方統計數字的平均數(729億美元)大致相當。按照這一數據,美國統計的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估了288億美元,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低估了316億美元。
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原因
美方對巨額逆差的認識
美方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國產品遭遇中國貿易壁壘、缺乏對中國的市場准入;(2)中國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執行兩國簽署的協議;(3)中國對人權、勞工權和環保的濫用以及拒絕遵守這些領域的國際標准,從而獲得不公平的對美國貿易優勢;(4)未來的不可預見性;(5)中國有意壓低工人工資,壓低人民幣幣值,以促進出口。
上述五個方面的主要歸納為對中國市場開放不夠的指責。然而,中國對美國的大量貿易盈餘並不能說明中國正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應該說,中國是當前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最開放的市場。中國市場的高度開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近年來中國的全球進口規模增長速度是驚人的,進口額從1990年的53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億美元,14年間增長了9.5倍。進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並實行了較低的進口關稅。
巨額順差產生的真實原因
原東亞各國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
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競爭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工序而發展起來的,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其產品在我國加工、組裝後依賴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中國大陸從上述國家和地區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組裝,而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這種貿易流程,導致了中國加工貿易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與出口市場的分離。由於各國對進口商品的原產地認定以「實質性改變」為原則,加工產品的出口國就從上述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
從美國自身的貿易逆差來看,近十年來,美國總的對外貿易逆差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不斷增加,但是這一逆差占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的比重卻並沒有顯著提高,近年來維持在20%左右,遠低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的50%多。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取代日本,成了美國對外貿易最大的逆差國,但由於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對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及其他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在絕對額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在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中所佔的比重卻不斷下降。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見表四)。
如果把東亞作為一個整體看,美國對東亞的貿易逆差是在相對減少。因此,中國現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由於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地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來,它們對美國的出口也因此轉移為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了。
從出口來看,一方面是許多中國現在出口的產品其實是原來在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生產和出口的,只是現在轉移到中國來了。另一方面,從市場來看,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的市場規模總體上比歐美小,而且進入的限制也確實要比歐美嚴一點,因此大量的中國出口產品就主要銷往歐美而不是東亞。
從進口來看,中國之所以大量從東亞進口而不是從美國進口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美國對向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實行嚴格的限制,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國願意進口的產品無法進口。第二,由於中國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進行加工貿易生產,而中國目前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進口用於加工貿易的各種投入品在美國和日本都已經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較優勢,因此中國更多地從韓國、中國台灣和東盟進口。
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導致四類最大宗商品的順差
貿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兩國的比較優勢差異。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美國的優勢則在於它的科研能力、技術及人力資本。從產業來說,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而美國則在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中美貿易順差最大的產品是體現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普通機械電器、傢具玩具、鞋帽和紡織服裝,2004年這四類產品貿易順差為522億美元,占當年中美貿易順差的89.2%。
從表五中可見,雙方貿易量最大同時也是差額最大的是機械電器產品。此類商品中,特別是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上,如核反應堆,高性能儀器、儀表等,美國原來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美國對華技術出口實行嚴格控制,2003年僅對華出口114億美元。相反,中國向美出口的普通機電產品以及由外商投資、在中國加工組裝的高技術機電產品高達394億美元,這樣,在這個美方本來具有優勢的項目下出現了2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雙方貿易量和貿易順差均位於第2的是傢具、玩具等雜項,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徵。2003年中方逆差的產品依次是植物產品、化工產品和紙製品,逆差分別為21億美元、15.7億美元和9.5億美元。
美方順差第三大的項目是紙製品,這恰恰反映了中國森林資源的貧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可是中美貿易當中,美國卻需要依靠其農業和林業部門來創造貿易順差。
對華技術出口限制限制了美比較優勢發揮
在科技推動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有利於美國貿易赤字的減少,但美國始終對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進行管制,不願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計算機、數控機床、衛星技術等中方需要的產品,甚至連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產品都有限制。
美國的儲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國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結構上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根據國民經濟恆等式,總投資與總儲蓄的差額要用貿易差額平衡�這就是貿易逆差和順差的根源。比如美國從1960年到1971年的總儲蓄大於總投資�所以年年有貿易順差,並表現為美對外凈投資和債權;但由於美國近30多年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盡合理,是低儲蓄、高消費的國家,導致求過於供。美國的儲蓄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2001年只有2.3%,2001年10月達到最低點,只有0.3%。高消費導致總儲蓄小於總投資,產生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
重估貿易逆差對美影響
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相當有限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國企業在全球化范圍內不斷膨脹,10年前,美實行全球經營的企業僅佔全美企業總數的20%,當前這一比重已超過60%。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也表明,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銷售商品750多億美元,另有同等規模的商品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實現了出口。據中國美國商會200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美資企業在中國的業務回報率相當可觀。
美國是中美貿易的巨大受益者,它至少在就業和維持國內的高生活水準等方面得到較大的好處。雖然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指責中國奪走了美國工人的工作,實際上,如果按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國每出口10億價值的商品和服務,就能給美國國內帶來近萬個工作,僅其每年對華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萬個高薪水的就業崗位。而且雙邊貿易也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勢。可以這么說,如果跟中國的貿易斷裂,美國的失業率將急劇攀升,同時美國的股票市場將會急劇動盪。
此外,從美國國內市場價格看,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有助於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廣大消費者得到實惠。
對美國負面影響被美一部分利益集團嚴重誇大
不可否認,中美貿易逆差確實對美國部分製造業的就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中美貿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國製造業大量失業的說法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首先,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新技術的大量採用和由此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同樣的產量所需人員減少。其次,經濟周期決定就業形勢。每當GDP增長強勁時,就業人數就大幅增加。生產工人失業也會減少。再次,歐洲、日本經濟不景氣,從美國進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也是影響美國製造業和就業的因素之一。總體上看,美國製造業失業同對華貿易逆差沒有因果關系。
美方不應逃避責任
美國不僅對華實行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樣加強了技術管制。美國在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與出口上佔有較大比較優勢,多年來美國在此類產品的出口上一直擁有較大順差。其次,長期以來進口石油一直是美國貿易逆差中最大的單項商品。
I. 除了美國世界上還有沒有出現貿易逆差的國家
還有很多國家也存在貿易逆差,比如日本、剛果、朝鮮、歐盟的一些GDP為負的國家,以及大部分戰亂國。
其次,除非我國出現長期性、百分比較大的貿易逆差,否則人民幣不會大幅度貶值。因為我國有政府進行調節,出現逆差時將會借貸或是消耗中央銀行儲存的外匯,匯率會保持在一個范圍內。
我們必須轉變追求貿易順差的傳統觀念,應該努力追求外貿平衡。
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
然而,長期的出超未必有利於我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
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
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適當的入超未必有弊於我國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 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
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
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 第三,逆差能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