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農歷如何編年

中國農歷如何編年

發布時間:2022-05-11 17:15:57

⑴ 中國的農歷紀年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

農歷: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歷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歷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樣的陰陽歷,有的人把農歷叫做陰歷,就叫錯了。 陽歷: 陽歷的由來 陽歷來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歷,它的產生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據傳說,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當混亂。後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隨著歲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去,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據天文學家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歷進行改革。修改後的儒略歷稱為格里歷,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視為制歷依據的一種純太陽歷,因此俗稱陽歷。它不僅解決了復活節與天時不合的問題,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

⑵ 農歷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農歷一年為12或13個月,每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個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農歷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自冬至開始,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如輪到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即為上一個月的閏月。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2)中國農歷如何編年擴展閱讀

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並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屬於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⑶ 中國農歷年份怎麼排列的

我國農歷年份的排列是按照十大天干配合十二地支輪流來的,排列一個輪回是六十年,所以也叫六十花甲子。
天干第一位是甲,地支第一個是子,合並起來就是甲子,輪到的年就是甲子年,子對應鼠,民間稱鼠年。

⑷ 中國農歷是怎麼樣計算的

農歷是一種陰陽歷,它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來計算,今年公元2016年,是農歷開元4713丙申猴年,我國傳統歷法比西方通行的公歷早2697年,用公元年份+2697即可得出我國傳統歷法的年份。
關於農歷的起源,大量的古代典籍記載農歷始於黃帝時代,其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產生於商代。農歷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
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農歷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歷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設閏;另外農歷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所以農歷實為陰陽歷。
1912年,我國開始採用西元歷法和我國傳統歷法農歷並用的紀年方式,民國時期同盟會創辦的《民報》就採用的農歷黃帝紀年,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也採用農歷紀年,各省政府也跟著使用。
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發布了《改歷改元通電》規定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農歷開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而民間還繼續沿用農歷,我國各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均以農歷計算,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至今大多亦仍遵循農歷的傳統節日。

⑸ 中國目前使用的農歷現在由誰編排

中國的農歷是傳教士:湯若望編著的,你知道嗎?

一直驚嘆於我國現行的農歷,覺得很精確。曾經的宣傳教育講的,這是中國幾千年樸素的勞動人民在勞動耕作過程中對地球運行、氣候變遷的經驗總結。
結果直到看了CCTV10的探索發現,才知道目前現行的農歷是一個叫湯若望的德國傳教士編著的,這才揭示了歷史的真面目。 
湯若望在明朝崇禎年間來到中國傳揚天主教,他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當時中國的歷法已經暴露出諸多弊端,存在眾多偏差。 而對於中國這樣的農耕帝國,一部准確的歷法對整個中國的生產和經濟影響巨大。湯若望根據他的西方科學理論開始研究編制適合中國現行的歷法。因此他受到崇禎皇帝的最高禮遇,他是唯一一個能自由進出皇宮的外國人。  腐朽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讓明朝走向了沒落和毀滅。而歷法的編制在帝王眼裡都顯得格外重要。湯若望同樣受到李自成的禮遇。這個德國人以自己的親生經歷目睹了中國朝代的更迭,而那時的西方還在研究中國的夏商周歷史。 
後來大清帝國建立,多爾袞下令3天內北京城的非滿人都必須搬出,否則殺無赦。 而湯若望冒死寫信給多爾袞,提到歷法編制的重要,由於自己身邊諸多的資料不能及時搬出北京城。多爾袞很欣賞這位傳教士,破例讓他待在北京城,並請他繼續編寫歷法。 期間由於他精通醫術,治好了孝庄皇後的病,所以他被請進朝廷做官,並和孝庄、順治建立非常好的關系。 當時順治很小,多爾袞的野心不斷膨脹,湯若望還安慰順治說:多爾袞太過霸道,上天會懲罰他的。結果後來多爾袞從馬上落下摔傷,於是人們一直堅信這個德國人有知曉未來的能力。 
湯若望完成了歷法的編著,大清王朝開始沿用新的歷法,即現在通行的農歷。
順治後來染上了天花,可是順治一直對傳位給哪位皇子猶豫不決,他臨終前請湯若望給他建議。 湯若望是當時唯一一個能知道天花的破壞性影響的人,於是他從大清帝國的長遠考慮,建議一定立一個曾經出過天花的皇子接班,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康熙——玄燁。  湯若望在康熙當上皇帝後已經是年近70的遲暮老人了,他對於東方文明的熱愛以及懷揣傳播基督教義的思想,一直留在了古老的中國。他不求功名,不參與宮廷斗爭,他的官級一直被提升到了一品。 對於這樣的人生經歷可算非常輝煌了,可是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沒有絲毫的自豪感,而是對自己未能完成的使命的深深憂慮。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在康熙初年迎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由於宮廷中利益團體的明爭暗鬥,他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鰲拜等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慫恿一名自稱通曉天象的低級文官彈劾湯若望,並將湯若望打入大牢。在長達數月的審訊中,年邁的湯若望受盡了屈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歷法案。  後來湯若望被判處凌遲。在判決極刑後的第三天,北京通縣竟然發生6級以上地震,建築毀壞,皇宮也部分倒塌並著火。民間議論紛紛,出於這樣的壓力,鰲拜才免以湯若望的死刑······ 這位中風半身不能動彈的德國老人請自己傳教弟子代筆書寫了自己長長的懺悔錄,他在自己的懺悔中離開了人世,再也沒能回到德國的故土。
後來康熙掌握實權,宣布全國祭奠湯若望,並把他葬在了皇家陵園,葬在了著名的利瑪竇陵墓旁。從此湯若望的新歷法開始被廣泛推行並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仍然指導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

⑹ 中國農歷怎樣記年

農歷記年在三皇五帝時期是按照王的名字記年;從夏開始是按君王尊號記年,秦開始按照皇帝的尊號記年,到漢武帝開始,出現第一個年號「建元」,大概到了清朝用廟號記年,民國時期用國號記年,到了共和國,用了公歷,農歷沒有年號了。於是一些人開始胡扯,用干支記年。農歷用干支記年就出現了一些錯誤和問題,因為干支記年是以立春為歲首,農歷又是以正月第一為歲首,所以,就在立春前後出現了一些錯誤,比如春節在立春前,就出現提前變了干支的年,春節在立春後,就出現干支年到立春應該變卻沒變的問題,這就是農歷記年借用干支歷記年出現的問題。所以,大家要清楚,干支歷和農歷是不同的。干支歷是星辰歷,應該是按北斗星斗柄方位確定,立春是歲首;農歷是陰陽歷,按照月相周期。正月初一為歲首。

⑺ 陰歷年號是怎麼排的

中國古代採取天乾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乾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

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干支紀年以每年立春換年。

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7)中國農歷如何編年擴展閱讀

公元前的演算法:

年干=8-N(N﹤8)或8-N+10(N≧8),N=年號除以10的余數=年號個位數。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號除以12的余數。

公元後的演算法:

年干=N-3(N>3)或N-3+10(N≤3),N=年號除以10的余數=年號個位數。年支=N-3(N>3)或N-3+12(N≤3),N=年號除以12的余數。

⑻ 中國的農歷紀年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我國的農歷由來已久,其淵源可溯於夏朝,故又有「夏歷「之稱。農歷平年為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農歷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名夏歷、中歷、舊歷,民間也有稱陰歷的。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農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⑼ 中國農歷是根據什麼制定的

我國的歷法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充實、完善,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用的農歷。農歷實質上就是一種陰陽歷,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

二十四節氣

節氣就實質而言是屬於陽歷范疇,從天文學意義來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360度,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兩等分點相隔15度,每個等分點設有專名,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屬,逢單的均為「節氣」,通常簡稱為「節」,逢雙的則為「中氣」,簡稱為「氣」,合稱為「節氣」。現在一般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逐漸確立完善起來的。我國周朝和春秋時代是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來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測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桿子在正午時測量日影的長短。秦朝《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所記載的節氣已增加為八個,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還有一些記載是有關驚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節氣的萌芽:一月「蟄蟲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到了漢朝《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與今天的完全一樣。

我國民間有一首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一歌訣是人們為了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各取一字綴聯而成的。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穀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 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范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干支紀法

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乾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六十甲子。

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這只是一個傳說,干支到底是誰最先創立的,現在還沒有證實,不過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干支紀法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歷如何編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疫情七月六號怎麼樣 瀏覽:999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9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49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6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90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
英國什麼人可以坐馬車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