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旗是什麼形狀
中國國旗(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 (一說為301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美國國旗(星條旗),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旗面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成,左上角還有一個包含了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間紋則象徵著美國最早建國時的13塊殖民地。
華盛頓特區屬於首都。這面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真理,藍色則象徵正義。旗幟稱作「星條旗」(Star-spangled banner)。
它在正式成為美國國旗後曾經過28次修改。國旗是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所保障的所有自由的象徵。大多數時候它還是個人自由的象徵。
⑵ 我國的國旗的形狀是什麼
我國的國旗的形狀是長方形。
我國國旗是五星紅旗,為我國的象徵和標志。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
注意事項
《國旗法》規定: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戰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秒之間。
⑶ 我國國旗的形狀是怎麼樣的
我國國旗的形狀是長方形。
長方形(rectangle)也叫矩形,是一種平面圖形,是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也定義為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是四條邊長度都相等的特殊長方形。
長方形的性質為:兩條對角線相等;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有2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具有不穩定性(易變形);長方形對角線長的平方為兩邊長平方的和;順次連接矩形各邊中點得到的四邊形是菱形。
判定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長方形。
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長方形。
3、鄰邊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長方形。
4、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長方形。
5、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長方形。
⑷ 我國的國旗是什麼形狀
我國的國旗是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之通用尺度定為如下五種,各界酌情選用:
甲、長288公分,高192公分。
乙、長240公分,高160公分。
丙、長192公分,高128公分。
丁、長144公分,高96公分。
戊、長96公分,高64公分。
⑸ 中國國旗是什麼樣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2992幅[2](一說為3012幅[3] )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超清)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同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求啟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從收到的3012幅圖案中選出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在關於國旗的討論中,會議研究決定去除原設計稿中意識形態濃厚,且與蘇聯國旗相仿的鐮刀斧頭標志。最後形成以紅色為底色,四小星拱衛大星的五星紅旗方案。[4]
曾聯松
曾聯松先生的國旗設計稿
毛澤東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革命人民大團結,因此,又是團結,又是革命。[2]
而《史記·天官書》中也提到:「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這一設計滿足了各個階級,各文化,各民族人群對於國旗的需求和想像,因此得到了普遍的歡迎。
規定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第四點規定:「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底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⑹ 我國的國旗的形狀是什麼
我國的國旗的形狀為:旗面為紅色,長方形,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詳細介紹如下:
根據1949年9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的《國旗製法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旗桿套為白色 。
象徵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⑺ 五星紅旗是什麼形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
紅旗象徵革命,大五角星代表共產黨,其餘4顆小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象徵著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
該旗的設計者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曾聯松。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取得勝利,1949年7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中國的國旗。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作同樣規定。
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於同日通過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的第2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布,並於1990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國旗法》不僅規定了國旗的製法、懸掛場合及懸掛方式,還強調了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因此每個公民與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⑻ 國旗是什麼形狀的
長方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徵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
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旗桿套為白色,以與旗面的紅色相區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
相關信息: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同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求啟事。
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
在關於國旗的討論中,會議研究決定去除原設計稿中意識形態濃厚,且與蘇聯國旗相仿的鐮刀斧頭標志。最後形成以紅色為底色,四小星拱衛大星的五星紅旗方案。
⑼ 中國國旗是什麼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 ,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於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開始徵求國旗圖案 。1949年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 (一說為3012幅 )國旗圖案。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通過了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的議案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
2020年4月4日,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⑽ 各個國家的國旗是什麼樣子的是什麼旗
1、中國國旗(五星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 (一說為301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