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喪葬風俗及入殮儀式,流程是什麼樣的
中國傳統喪葬風俗及入殮儀式是怎麼樣的?接下來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
這里要數誦經的事宜最為繁雜,在傳統的死者往生經中,作為家屬,要選擇誦經幾遍,這應該是在後來的喪葬事宜文化發展中,變相發展的一個環節,因為誦幾遍經是跟給多少錢相聯系的,一遍經多少錢都有明碼標價,如果死者的子女多,那麼為了面子多誦幾遍也可以,如果死者的子女少那麼誦一遍也有。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雖然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都是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所以不免有變相的環節。
❷ 中國喪葬禮儀是怎樣來的都有哪些禮儀程序
你好、我國喪葬禮儀在近現代以來已經進行了簡化,比如胡適提出9個步驟,已經與我國古代喪葬禮儀完全不同。
按照皇家喪葬的禮來看,主要有18個步驟:
1.初終:病危的人斷氣後叫「初終」,此時人要在正室、正寢內。
2.復:這是為死者招魂的一種儀式。招魂時由復者拿著死者的衣服,一手執腰,向幽冥的北方,拉長聲音高呼死者的名字。
3.殮:復後把死者遺體安放在正寢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柶插在死者上下齒之間,把口撐開,以便日後飯含,叫作楔齒。
4.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級、親屬和朋友報喪。
5.弔唁:親友接到訃告後即來吊喪,並慰問死者家屬,叫作唁。
6.銘旌:在堂前西附用竹竿挑起明旌,上書「某某之柩」。
7.沐浴:先在堂前西階前西面的牆下掘坎為灶,把洗米水燒熱,為死者潔身,又要為死者櫛發,修剪指甲,然後把這些東西再埋入坎中。浴罷把水倒在坎中。
8.飯含:就是把珠、玉、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9.設重:也叫設燎重。製作一塊木牌,放在堂前庭中,大小也以也死者身份分等級,其作用就是暫時代替神主牌位,象徵死者亡靈。
以上9項禮儀都要在初終一天內完成。
10.小殮:一般在人死亡後第二天,要正式穿著入棺的壽衣,這叫小殮。
11.大殮:死亡第三天舉行入棺儀式,稱為大殮。
12.成服:即殯之後,死者家屬分別按血緣關系的遠近,穿著不同等級的喪服,叫成服。
13.朝夕哭、奠:成服後到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殯所哭奠,稱朝夕哭、朝夕奠。遇賓客來弔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哭踴如儀。
14.筮宅、卜日:請人占卦選擇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
15.既夕哭:在下葬前兩天的晚止,在殯所對靈柩作葬前最後一次哭奠,稱既夕哭。
16停靈:.遷柩下葬前一天,先把靈柩用靈車遷入祖廟停放。
17.發引:即下葬之日柩車啟行,前往墓地。
18.下葬:在墓地上先前挖掘好的墓壙,並鋪墊石灰、木炭,樹碑壙前。如有墓室,亦已先成。靈車到達墓地,抬下靈柩,又有祭奠。
❸ 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❹ 中國的葬禮習俗各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哪裡的最有特點
這是農村地方風俗文化,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對去世人的一種紀念,是期盼親人能夠一路走好,在另一個世界能夠過好,更是期盼親人早日投生的一些儀式。
老人都說人去世以後,魂魄可以在人間轉悠七七四十九天,有什麼牽掛的事情可以在四十九天里看看。
一七,是水餃,一七里親人會包幾個素餡水餃,在墳前擺供,二七,是面條,面條意思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更加思念親人了,三七,是餑餑圓上圓,四七,是荷包蛋,到了四七,只需要打個雞蛋水放在碗里,然後還是擺供,五七,五七是大七,是和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並列大的燒七日,六七,是包子,家裡有閨女的,六七上的包子是閨女包的,七七結束,七七可以做前面所有七里任何一種食品。
七七也叫斷七,是人亡七七四十九天後最後的一個,但是這個七不大,在祭祀的時候要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全部拿到墳上焚燒掉。從此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隨之化為烏有,死者徹底與人世斷絕關系,再也沒有還陽的可能,做完這個儀式,就可以把黑紗燒掉,回到正常的生活當中來。
喪俗,南北差異較大,各地風俗又不同,沒有所謂的正宗之說,這就是為什麼人去世以後要燒七個七的風俗。
❺ 中國的葬禮整個流程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和黃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伴有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屍體凈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 葬禮
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於清明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❻ 在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儀式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編輯本段其他注意原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還有特別需要一說的是犯七。何謂犯七?就是從亡故之日以農歷推算,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於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以山西為例,其具體的做法是:用麻紙剪紙人,其數目是比亡人之壽多三個,扎於谷桿上,還要剪一把傘,一架梯子,一座橋。把這些紙人圍成一圈,扎到墳頭,中間放傘、梯和橋,然後用水澆放有核桃和棗的漏瓢以淋紙人,並虔誠地念種種提醒亡人的話語,如躲雨了,過橋了,打雷了等等。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後、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❼ 傳統葬禮上有什麼規矩
埋葬流行於世界各地。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合葬的。
漢族土葬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講究入土為安,因《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新中國建國後則統一改為了火葬。愛斯基摩人居於冰天雪地無法土葬,每築一小型圓頂雪舍安葬死者。
葬死者,最初視為聖地,但後來則視為不潔之地加以迴避,並用石灰塗成白色俾便辨認而免誤入,此即隱喻之語源。但此類洞窟墓地極多民族仍視為聖地並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里蘭卡數以千計之岩窟廟即是。
(7)中國葬禮儀式怎麼樣擴展閱讀:
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對方位每與宗教有關,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側朝著聖地麥加;佛教徒頭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當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謂。
非洲達加里族男女有別,據某學者謂:男屍面東,意指日出而作——狩獵耕種;女屍面西,意指日落應炊晚膳。巴比倫及蘇美人卧姿僅限高階層身分,賤役只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
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時踡伏作胎兒狀,似有返本歸源之意。若干民族采立葬,1970年維也納有所謂「立葬愛好者俱樂部」,會員死後置入塑膠筒,掘地為洞直立埋葬。
❽ 為什麼中國式的葬禮給人一種「俗」的感覺,而西式葬禮則給人一種「雅」的感覺
我個人就很喜歡國外的葬禮模式,念悼詞默哀,不會像國內這樣過於熱鬧繁雜。
❾ 中國喪葬的禮儀有哪些
中國喪葬的禮儀有哪些
1、通知親友
如果死者家屬有人不在時,在場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屬。並通知一到二位能乾的、與死者關系親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屬及親密朋友應以電話通知近親戚,即使他們住地遠,也應以電話予以通知,但如果打電話花費太貴時,朋友及較遠遠親則可以用電報予以通知。
2、死亡證明書
死亡證明書應由負責照料死者的醫生填寫。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時因某種原因沒有醫生在場時,則應由公醫檢驗,確定死亡原因,填寫死亡證明書。這種手續必須立即完成,因為其他一切事項均需等死亡證明書完成簽證之後才能開始進行。
3、發布訃告
訃告是死者所屬單位組織的治喪委員會或者家屬向親友或有關單位報喪時使用的通知或文書。訃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職銜、死亡時間、直系親屬名字、殯葬時間及地點等。
4、陪葬衣物
負責安排喪葬的人,應在死者家屬協助下,將死者陪葬的衣服准備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裝無嚴格的規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歡的服裝,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場合穿用的服裝。年輕女子死亡時多穿白色服裝,小孩子則著學生裝。結婚戒指一般都給死者帶著下葬,而其他首飾都取下。現在大家都習慣在殯儀館舉行弔唁儀式、開追悼會。死者的家屬也常常在這里接見前來弔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
參加弔唁和追悼會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殯儀館。死者家屬可請一人專門負責花圈有關事宜,並記錄送花圈的人名和單位,以便日後表示謝意。如果訃告已寫明有「懇辭花圈」時,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贈送鮮花給失去親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義。喪事過後若能經常性地贈送一些鮮花,會使失去親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弔唁
現代喪事弔唁儀式大多都在殯儀館舉行。死者家屬也在殯儀館接見前往弔唁的親友,這樣的話,主持喪事的人應在發布訃告時把家屬到達殯儀館接受親友前往弔唁慰問的時間予以公布。其他時間,人們想前往弔唁,但又覺得自己與喪家的關系不夠密切而不便打擾時,則到殯儀館會客間,在預先准備好的簽名簿上簽名後離開即可。
7、追悼會及其儀式
不論城市或鄉村,不論單位或民眾家庭,人死了,開追悼會來寄託哀思,是現在人們常用的應當提倡的一種新式喪禮。開追悼會既是悼念死者,也體現了社會文明,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8、遺體告別儀式
近年來,除了那些極有成就的名人學者以開追悼會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進行遺體告別儀式。
9、送葬
死者所有的家屬得知殯葬時間,應即行參加送葬,如果訃聞寫明為「家奠」時,則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屬另有通知請求他們參加送葬。若訃告寫有殯葬時間,地點時,可認為是正式邀請參加送葬。是否願意參加,一切由自己決定。當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與死者家屬為密友,不參加送葬,就會被認為是無情無義了。
10、骨灰安放儀式
安放骨灰盒的禮儀,一般在墓地進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時間。碑的背面不刻寫碑文。死者親屬肅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緩緩放入墓穴。然後封穴蓋頂。封穴畢,在墓碑前的親屬獻上花圈、鮮果,並行禮致哀。
11、服孝
我國傳統的喪服禮制比較復雜,講究「穿白帶孝」,不同的親友穿不同的喪服,持服期也不等。現在喪禮、喪服大大簡化,大多數人都盡可能地設法節哀,並避免讓自己悲愁心情影響別人。而穿孝服則很容易讓人回想起過去。況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礙著穿著者過正常的生活。
❿ 中國的九大喪葬方式
1。土葬。
對中國來說,土葬是最古老的,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喪葬方式。在十大殯葬模式中,它也是該地區分布最廣、涉及人數最多的民族,也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
2。火葬。
在古代都信奉落葉歸根,並強調遺跡的完整性。因此,火葬被認為是異端,甚至是違背孝道道德的壞習慣。然而,直到宋朝、遼朝、晉朝、元朝,它才逐漸普及。
3。海葬。
它是將灰燼撒入大海,這被認為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是社會文明的標志。這樣的葬禮將有利於土地的保護,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國家風俗習慣的變化。
4。風葬。
這種方法也被稱為露天葬,包括懸崖上的凍結和膨脹等,一般分布在東亞國家地區、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很早時期。但在中國的東北部和西南部並不流行。這樣,死者的屍體就被裸露在樹木和荒野之下,還有人則把屍體放在棺材裡,然後放在茅草和木板做的棺材棚子里。
5。天葬。
這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常用的喪葬方式。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死後,他或她會把屍體帶到指定的地方,讓鳥類和其他動物吃掉,以為它會把死者的靈魂帶到天堂。
6。塔葬。
戰爭是中國藏族的喪葬習俗之一,被認為是最高尚以及最高的待遇,甚至是喪葬的最高標准。因此,埋葬被稱為靈魂塔。一般來說,活佛升天或圓寂後,葬禮就會以這種方式進行。
7。樹葬。
在中國古代,只有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才普遍採用這種喪葬方式。然而,在現代,樹葬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形式,就是把死者親屬的骨灰撒在樹下。
8。懸棺葬。
人死後,木棺被掛在插入懸崖表面的木樁上,或放置在懸崖洞、懸崖裂縫中,或部分懸吊在懸崖表面。往往險峻險峻,無法攀登。其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受歡迎,懸置的越高,就代表越尊重死者。
9。洞葬。
當一個人死了,幾十個人把棺材搬來搬去,把沉甸甸的棺材搬到山上的死人洞里,然後一起轉身離開。誰都不能再一次回首逝者,而且誰也不能再走進安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