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言學家的中國語言學家列表
中國語言文化豐富,因而不乏優秀的語言學家。我國現代語言學家列舉如下: 曹伯韓 曹先擢 岑麒祥 陳承澤 陳剛 陳建民
陳夢家 陳乃雄 陳其光 陳士林 陳望道 陳新雄
陳亞川 陳原 陳章太 陳振寰 陳治文 陳宗振
程祥徽 戴浩一 戴慶道 鄧守信 丁邦新 丁聲樹
董作賓 杜松壽 范繼淹 范曉 方光燾 方孝 費錦昌 馮志偉
符淮青 傅懋勣 傅子東 高更生 高華年 高名凱 高元白 格桑居冕 耿世民
龔千炎 管燮初 桂燦昆 桂詩春 郭良夫 郭沫若
郭紹虞 郭錫良 郭在貽 哈米提·鐵木爾 何九盈 何樂士 何融 賀巍 洪誠
洪篤仁 洪心衡 侯精一 胡厚宣 胡明揚 胡樸安
胡適 胡以魯 胡裕樹 胡增 胡竹安 胡壯麟
黃伯榮 黃淬伯 黃典誠 黃國營 黃家教 黃景欣
黃侃 黃綺 黃焯 季羨林 江藍生 姜亮夫 蔣禮鴻 蔣善國 蔣紹愚
蔣希文 金鵬 金兆梓 勞乃宣 黎錦熙 李方桂 李臨定 李人鑒 李榮
李如龍 李思敬李新魁李行健李學勤李英哲
李振麟梁東漢梁敏 廖秋忠廖序東林漢達
林茂燦林燾 林杏光林語堂劉復 劉堅
劉盼遂劉師培劉世儒劉叔新劉湧泉劉又辛
劉月華劉? 劉倬 盧戇章魯國堯陸儉明
陸志韋陸宗達呂必松呂冀平呂叔湘羅常培
羅福頤羅振玉羅竹風 馬國凡馬漢麟馬建忠馬慶株馬敘倫馬學良
馬真 馬宗霍毛宗武梅祖麟馬秋武 齊佩瑢錢乃榮錢玄同錢曾怡清格爾泰裘錫圭
屈承熹確精扎布 單周堯商承祚邵敬敏邵榮芬沈家煊沈 兼士
沈開木申小龍施文濤石安石史存直史錫堯史有為
蘇寶榮孫常敘孫德宣孫宏開孫良明孫錫信
孫詒讓 汪平 汪榮寶汪維輝王福堂王輔世王國維王國璋
王還 王敬騮王靜如王均 王理嘉王力王永華
王寧 王士元王維賢王顯 王堯 王?
王照 王宗炎韋愨 魏建功溫端政吳承仕
吳大?? 吳為章吳文祺吳玉章吳宗濟伍鐵平 向熹 項楚 蕭璋 邢福義刑公畹熊正輝
徐德 庵徐復 徐烈炯徐仁甫徐世榮徐思益
徐樞 徐通鏘徐中舒徐仲華許寶華許國璋
許嘉璐許紹早許世瑛宣德五 嚴學? 顏逸明楊伯峻楊春霖楊耐思楊樹達
楊順安楊欣安姚孝遂葉蜚聲葉籟士葉聖陶
葉祥苓殷煥先殷孟倫游汝傑游順釗於省吾
余靄芹余心樂俞敏 俞士汶喻世長袁家驊 曾憲通詹伯慧詹人鳳張斌 張滌華張弓
張公瑾張拱貴張靜 張清常張盛裕張世祿
張壽康張雙棣張舜徽張相 張洵如張永言
張振興 張政? 張志公章炳麟趙誠 趙金銘
趙克勤趙少咸趙世開趙淑華趙天吏趙蔭堂
趙元任趙振鐸趙仲邑照那斯圖甄 尚靈鄭奠
鄭錦全鄭林曦鄭張尚芳周辨明周長楫周遲明
周大璞周殿福周定一周海中 周薦 周清海周有光周祖謨
朱德熙朱起鳳朱星 竺家寧祝敏徹
(註:?表示生僻字無法正常顯示)
2. 漢語史的古代語言學家
荀子(約公元前303年 - 公元前238年) 名況,世尊稱荀子、荀卿,或稱孫卿,戰國 趙人,曾到過齊、秦等國,晚年應春申君之召入楚為蘭陵令。荀子是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語言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正名篇》一文中。該文著重討論了詞與概念、語言與思維、方言與共同語的關系,指出「名」與「實」的聯系是「約定俗成」,這一學說正確揭示了語言的社會本質,是我國古代語言研究的第一塊理論基石。
揚雄(公元前53年 — 公元18年) 或作楊雄,字子雲,西漢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辭賦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好學深思,善辭賦,官給事黃門,歷成、哀、平三帝。新莽時召拜大夫,後貧病而終。著作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訓纂篇》、《別字》、《蒼頡傳》、《法言》、《太玄》、《甘泉賦》、《長楊賦》、《羽獵賦》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餘字(今本十三卷,一萬一千九百餘字),歷時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漢語詞彚和方言的寶貴資料,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學專著,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傳至今。《別字》、《訓纂篇》、《蒼頡傳》等三種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劉歆(約公元前五53年 — 公元23年) 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西漢目錄學家、古文經學家。沛(今江蘇 沛縣)人,楚元王 交五世孫,劉向次子,幼承家學,善著文,博通詩書。成帝時為黃門郎,後歷任中壘校尉、京兆尹等職。曾奉詔與父劉向同領校群書,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校理六藝群書,並在劉向《別錄》基礎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具體包括輯略(總論)、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兵書略和方技略。原書早佚,主要內容多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在經學方面,劉歆為將《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書立於學官作出過巨大的努力,同時著有《春秋左傳注》、《爾雅注》等書,均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許慎(約公元58年— 約147年) 字叔重,東漢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縣東)人,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博通經籍,先後任郡功曹、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世稱「許祭酒」,曾校書東觀(皇家圖書館),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語。許慎的主要成就是《說文解字》一書,該書建立了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的理論並按照這種理論對書中所收九千餘字逐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每個漢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析漢字為五百四十部,創立了部首檢字法。這些成就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馬融(公元79年—166年) 字季長,東漢 右扶風 茂陵(今陝西 興平市東北)人,歷任校書郎中、議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職,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文學家,為人才高多識而達生任性,不拘小節,善鼓琴吹笛,生徒千餘,著名學者盧植、鄭玄皆出自其門下。馬融對古文經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著述頗豐,主要有《三傳異同說》、《孝經注》、《論語注》、《毛詩注》、《周易注》、《三禮注》、《尚書注》、《烈女傳注》、《老子注》、《淮南子注》、《離騷注》等,另有賦、頌、碑文、琴歌、對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詩歌作品,均佚,清人馬國翰有輯錄。
鄭玄(公元127年—200年) 字康成,東漢 北海 高密(今山東 高密縣西南)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後鄭」,以別於先鄭 鄭興、鄭重父子。少時曾為鄉穡夫,無意為吏,入太學攻《周易》和《公羊傳》,繼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等,後西行入關從馬融學古文經,遂博通群經,回鄉後客耕萊陽,從學者千計。黨錮禍起時被囚禁,獲釋後杜門不出,潛心著述,大將軍何進、袁紹等人先後召他為官而不就,後征為大司農,故世又稱為鄭大司農。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遍注群經,使古文經學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著《毛詩箋》、《三禮注》影響最大,流傳至今,其餘《周易注》、《論語注》、《尚書注》、《詩譜》、《六藝論》、《駁五經異義》諸書均佚。
劉熙(不詳) 字成國,東漢 北海(郡治在今山東 濰坊西南)人。所著《釋名》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語源學的專著。全書仿《爾雅》體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詞一千五百餘條,釋義以聲訓為主,即根據詞的語音探求詞得名的由來,雖不免穿鑿附會,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漢語聲同義通的特點,對於漢語語源、訓詁、音韻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郭璞(公元276年—324年) 字景純,東晉 河東 聞喜(今山西 聞喜縣)人,初官尚書郎,後為王敦記室參軍,因諫阻王敦謀反而被殺。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儀,博學多才,長於訓詁,尤好古文奇字。注書甚富,釋文注重古今比較,保存了許多晉代語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中《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楚辭注》、《子虛賦注》、《上林賦注》等均流傳至今,另有《三蒼解詁》、《爾雅音義》、《爾雅圖贊》、《易洞林》、《毛詩拾遺》等書已佚。
顧野王(公元519 年-581年) 字希馮,南朝 梁 陳 時吳郡 吳(今江蘇 蘇州市)人,文字訓詁學家。歷官太學博士、金威將軍、太子率更令、黃門侍郎、光祿勛等職,曾主修梁史。所著《玉篇》,是繼《說文解字》之後出現的文字學著作,在我國文字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全書三十卷,依仿《說文》體例,共分五百四十二部,收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個,說解詳明。原書已佚,流傳至今的是宋 陳彭年等人的重修本,改名為《大廣益會玉篇》,收字增多,體制亦非舊時,所幸日本尚流傳有唐 宋間的寫本《玉篇》殘卷,從中可以看到《玉篇》的原貌。顧野王的其它著作有《輿地誌》、《符瑞圖》、《通史要略》、《國史紀傳》、《爾雅音》等,均佚。
陸法言(公元562年—?) 名詞,一作「慈」,字法言,隋 魏郡 臨漳(今河北 臨漳縣)人,音韻學家。曾官承奉郎,後因其父陸爽得罪朝廷而被免職。所撰《切韻》一書,反映了漢語中古音的面貌,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同時也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不可缺少的參照和依據,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書共五卷,分韻一百九十三部,編寫大綱由顏之推、蕭該等八人共同制定。原書在宋以後亡佚,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 吐魯番、故宮等地發現了一些唐傳寫本或增修本,且多是一些殘卷。不過,《切韻》的內容、體例等被完整地保留在宋人增修的《廣韻》一書中。
陸德明(公元556年—627年) 名元朗,字德明,經學家、訓詁學家。陳 隋 唐之際蘇州 吳(今江蘇 吳縣)人。在陳官國子助教,陳亡歸故里,隋煬帝時復征為國子助教,唐 貞觀中拜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吳縣男。著作主要有《經典釋文》、《老子疏》、《易疏》等,均傳世。其中《經典釋文》匯編漢 魏 六朝二百三十餘家的音切及注釋材料而成,是研究漢 、魏至隋 、唐時期漢語音韻訓詁及經籍版本的重要數據。全書三十卷,涉及典籍十四種,包括《周易》、《詩經》等十二種經書以及《老子》、《莊子》兩種子書。不收《孟子》是因為唐時《孟子》尚未列為經書,收入《老子》、《莊子》是因為受到玄學的影響。
徐鉉(公元719年 -992年) 字鼎臣,北宋初會稽(今浙江 紹興市)人,文字學家。初仕南唐,歷任尚書右丞、翰林學士、御史大夫、吏部尚書等職;入宋後,官拜散騎常侍。善屬文,好小篆,工隸書。奉詔與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訂《說文解字》一書,糾正訛誤,補出原書正文所脫者十九字,新增原書所未載者四百〇二字(即新附字),給每個字加了反切,部分字尚作了注,同時將原書十五卷分為三十卷,在卷首列有五百四十部部目表。經過校訂的《說文解字》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該書的原貌,提高了實用性,是學習和研究《說文》的最通行的校本,世稱「大徐本」。
徐鍇(公元920年 —974年) 字楚金,徐鉉弟,文字學家。仕南唐官集賢殿學士、內史舍人等職,宋軍攻佔金陵時死於城中。四歲時喪父,從兄鉉學,博聞強記,精於小學,成就與兄鉉齊名,世稱「大小徐」。所撰《說文解字系傳》,三十卷,是一部全面傳釋和研究《說文》的著作,成書先於大徐本。該書對許意每有闡發,所論「假借」、「古今字」、「引申義」、「因聲求義」諸事多開了清人研究《說文》的先河,受到歷來研究《說文》者的重視,世稱「小徐本」。
周德清(公元1277年 —1365年) 字挺齋,元代 瑞州 高安(今江西 高安)人,音韻學家。擅長音律,於泰定帝 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中原音韻》一書。該書取韻定音以當時北方的實際語音為依據,與《切韻》以來的正統韻書有很大差別。全書分韻十九部,分平聲為陰陽兩類,中古部分上聲字被歸入去聲,中古入聲被取消,這些特點與今北京話的讀音已很接近。由於該書反映了漢語語音在元代時的重要變化,對於研究近代音及漢語語音史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故為學界所重。
陳第(公元1541年 — 1617年) 字季立,號一齋,又號溫麻山農,明代 連江縣(今福建 連江縣)人,音韻訓詁學家。青年時曾從軍,官至游擊將軍。精於音韻訓詁,對待古音具有歷史發展的觀念,反對「葉音」說,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這種正確認識對後來清人的古音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著作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讀詩拙言》、《伏羲圖贊》、《尚書疏衍》等。
顧炎武(公元1613年—1682年) 初名絳,字寧人,後改名炎武,號亭林,明末清初崑山(今江蘇 崑山)人,著名的音韻訓詁學家、經學家。明末舉秀才,自幼受嗣母愛國思想教育,以報國為懷,曾加入復社,與宦官豪強作斗爭。清兵入關後,積極投身崑山地區的抗清起義,失敗後亡命北國,終身為學不仕。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朝廷曾詔纂《明史》,被斷然拒絕。顧氏治學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重考據,開清代朴學之風。於天文地理、經史百家、音韻訓詁、金石文字,無所不及,無不專深,著述極豐,卓然成一代宗師。所撰《音學五書》三十八卷,歷時三十年,五易其稿,為清代古音學的奠基之作。除《音學五書》外,顧氏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尚有《金石文字記》、《石經考》、《九經誤字》《左傳杜解補正》、《日知錄》、《京東考古錄》、《唐宋韻補異同》等。
江永(公元1681年 — 1762年) 字慎修,清 江西 婺源縣(今江西 婺源縣)人,經學家、音韻學家。一生好學深思,無意仕途。於經書、小學、典章、制度、地理、鍾律等無不涉獵。治經以考據著稱,開皖派經學之風。治音韻以審音見長,為審音派之祖。分古韻為十三部,對顧炎武的十部之說多有糾正。其語言學著作主要有《古韻標准》、《四聲切韻表》、《音學辨微》等,經學著作主要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儀禮經傳通解》等。
戴震(公元1723 年— 1773年) 字東原,號果溪,清代 安徽 休寧 隆阜(今安徽 屯溪市)人,經學家,音韻訓詁學家。曾問學於江永,後中鄉試,但試禮部不第。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詔充《四庫》纂修官,不久賜同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博聞強記,所涉極廣,而專精於小學、數學和地理,是考據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研究音韻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第一個提出上古音陰陽入三聲相配的格局。著作主要有《聲韻考》、《聲類表》、《續方言》、《方言疏證》、《六書論》、《爾雅文字考》、《孟子字義疏證》、《毛鄭詩考證》、《屈原賦注》、《儀禮考證》、《古歷考》、《勾股割圜記》、《策算》、《考工記圖》等。
錢大昕(公元1728年— 1804年) 字及之,又字曉微,號辛楣,又號竹汀,清 江蘇 嘉定(今上海 嘉定縣)人,歷史學家、音韻訓詁學家。乾隆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等。後因丁父憂辭歸鄉里,居家三十餘年,著書講學,主持鍾山、婁東、紫陽書院,授徒計二千餘人。少時曾從惠棟、沈彤等名師學,於辭章、歷史、文字、音韻、訓詁、天文、歷算、地理、金石、官制等無不通曉,撰《二十四史考異》一百卷、《十駕齋養新錄》二十三卷、《潛研堂文集》五十卷,另有《經典文字考異》、《唐經石考異》《音韻問答》以及詩集等數十卷,均傳世。在音韻學方面,錢氏首次得出了「古無舌上音、古無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古影曉匣喻雙聲」的結論,為古音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段玉裁(公元1735年 — 1815年) 字若膺,一字懋堂,清江蘇 金壇縣(今金壇縣)人,文字音韻學家,曾師從戴震,乾隆舉人,先後任貴州 玉屏、四川 富順、南溪、巫山等縣知縣。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辭歸,居蘇州 楓橋,閉門著書三十餘年。畢生多致力於《說文》研究,著《說文解字注》三十卷,歷時十九年,勇於自信,破字取義,深稽博辨,研究《說文》在清代成就最著,影響也最大。又撰成《六書音韻表》,分古韻為十七部,創獲頗多,並提出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著名論斷,解決了擴大古韻歸字的重要課題。除以上二書外,段氏的著作尚有《汲古閣說文訂》十六卷、《聲韻考》四卷、《毛詩小學》三十卷、《重訂毛詩故訓傳》三十卷、《春秋左氏古經》十二卷、《周禮漢讀考》六卷,等等。
桂馥(公元1736年—1805年) 字冬卉、天香,號未谷,清 山東 曲阜縣(今曲阜縣)人,文字訓詁學家。乾隆進士,先後官雲南 永平、順寧知縣。一生博涉經籍而專精小學,治《說文》成就與段玉裁齊名,並稱段、桂。著作主要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說文段注鈔案》、《說文諧聲譜考證》等。其中《義證》五十卷,用力四十年,一義之證,力窮根柢,遍及群書。
王念孫(公元1744年—1832年) 字懷祖,號石臞,清 江蘇 高郵(今高郵縣)人,音韻訓詁學家、校讎學家。曾師從戴震,乾隆時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工部主事、郎中、陝西道御史、永定河道等。著作以《廣雅疏證》、《讀書雜志》最為著名。《疏證》十卷,因聲求義,不限形體,嚴而不亂。《雜志》八十二卷,校經、子、史書流傳刻抄之誤,一字之校,遍及群籍,為校勘典範。在音韻學方面,分古韻為二十二部,貢獻也很大。著作另有《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說文解字校勘記殘稿》、《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疏證》等,均傳世。
孔廣森(公元1752年— 1786年) 字眾仲,一字撝約,號顨軒,清 曲阜(今山東 曲阜縣)人,孔子六十八代孫,經學家,音韻學家,又長於數學和文學創作,曾師從戴震、姚鼐。乾隆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散館檢討,無意仕途,尋歸。著《詩聲類》,分古韻分為十八部,主張「東、冬」分立,首創「陰陽對轉」說。其餘著作有《春秋公羊音義》、《大戴禮記補注》、《禮學卮言》、《經學卮言》、《少廣正負術內外篇》等多部。
阮元(公元1764年—1849年) 字伯元,一字伯梁,號芸台,又號雷塘庵主,清 江蘇儀征(今儀征縣)人,經學家、校勘學家。乾隆進士,選庶吉士,歷官湖 廣、兩廣、雲 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等職,謚文達。生平以興辦教育、提倡學術為己任,先後在杭州、廣州創立詁經精舍、學海堂以培養人才。博學融通,著作主要有《詩書古訓》、《孟子音義校刊記》、《曾子注釋》、《釋文校刊記》、《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兩浙金石志》、《山左金石略》、《學海堂經解》、《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等,主編《經籍籑詁》、《十三經註疏校刊記》,主持校刻《十三經註疏》、匯刻《皇清經解》。其中《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共二百四十三卷,為《十三經註疏》最佳校本。
王引之(公元1766年—1834年) 字伯申,號曼卿,清 江蘇 高郵人,王念孫子,訓詁學家。嘉慶進士,授編修,擢侍講,官至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幼承父學,精於考據,諳熟語法,著作主要有《經義述聞》十五卷、《經傳釋詞》十卷、《字典考證》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詁》二卷等。嚴謹專深,精博過於惠(棟)、戴(振),學術成就與父齊名,世稱「高郵王氏父子」。
江有誥(?— 1851年) 字晉三,號古愚,清 安徽歙縣(今歙縣)人,文字音韻學家。年二十二為學官弟子,一生無意仕途,杜門著述。成就主要是音韻學,撰《詩經韻讀》、《楚辭韻讀》、《群經韻讀》、《先秦韻讀》、《廣韻諧聲表》、《廣韻入聲表》、《四聲韻譜》、《唐韻四聲正》等十部,合稱《江氏音學十書》。分古韻為二十一部,創見頗多,為學界盛贊。晚年更研文字,撰成《說文六書錄》、《說文分韻譜》、《說文質疑》、《說文系傳訂偽》、《說文匯聲》、《經典正字》、《隸書糾謬》等書,惜遭宅中失火而盡焚,唯《音學十書》傳世。
王筠(公元1784年 — 1854年) 字冠山,號菉友,清 山東 安丘(今安丘縣)人,文字學家。道光舉人,游學京師三十年,後官山西 寧鄉知縣。自幼喜好篆籀,博涉經史,尤精《說文》,是清代四大《說文》學家之一,著作有《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文字蒙求》、《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廣義》、《說文部首讀補注》、《說文韻譜校》、《說文新附考校正》、《正字略》等,其中《釋例》、《句讀》是王筠的代表作,影響最大。前者系統研究了《說文》的體例,後者博採諸家之說對《說文》作了全面的解釋。除《說文》學著作外,王氏尚有《禮記讀》、《四書說略》、《讀儀禮鄭注句讀刊誤》、《毛詩雙聲迭韻說》等他類專書多種。
朱駿聲(公元1788年— 1858年) 字豐芑,號允倩,晚號石隱山人,清 元和(今蘇州)人,文字訓詁學家,《說文》四大家之一。出錢大昕門下,嘉慶舉人,屢試進士不第,被薦主江陰 暨陽書院講席,又先後主持吳江、蕭山書院,道光時選授黟縣訓導小官。咸豐時因獻所著《說文通訓定聲》一書而被授予國子監博士,遂升任揚州府教授。一生涉獵極廣而著述甚豐,著作除《定聲》外,又有《說文讀若例》、《說文引書分錄》、《六書假借經征》、《七經緯韻》、《古今韻准》、《小爾雅約注》、《說雅》、《左傳旁通》、《離騷補注》、《詩集傳改錯》、《易學雜記》、《春秋評議》、《六十四卦經解》、《秦漢郡國考》、《淮南書校正》等數十種。其中以《定聲》最著名,全書十八卷,在《說文》所收字之外增收七千餘字,釋義兼顧引申與假借,並打破原書列字次第按古韻排列,為觀察字音與字義的聯系帶來了方便。
陳澧(公元1810年—1882年) 字蘭甫,號東塾,清 廣東 番禺(今廣州)人,音韻訓詁學家。道光舉人,先後任河源縣訓導、廣州學海堂學長,晚年主講菊坡精舍,從學者甚眾。博通天文、地理、樂律、文字、數學等,尤精音韻訓詁學,著作有《切韻考》、《說文聲表》、《聲律通考》、《漢儒通義》、《東塾讀書記》、《東塾雜俎》、《水經注西南諸水考》、《公孫龍子注》等。在《切韻考》一書中,陳澧發明了「反切系聯法」,並首次考訂出《廣韻》的聲類和韻類,為通過反切研究古音開辟了道路,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羅振玉(公元1866年—1940年) 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清 浙江 上虞(今上虞縣)人,古文字學家。十六歲中秀才,繼而兩舉鄉試落第,後創辦農學堂、東文學社、江蘇師范學堂及《農學報》、《教育世界》等雜志。辛亥革命後曾勾結日本支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並任監察院長、文化協會會長等職。畢生熱衷搜集史料、古器物、金石文字等,為發現甲骨出土地、保存甲骨片及甲骨文的分類、考釋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著述極豐,多達數十種,或說一百多種,主要者如《殷虛書契前編》、《殷虛書契後編》、《殷虛書契菁華》、《殷虛書契考釋》、《流沙墜簡考釋》、《三代集金文存》、《石鼓文考釋》、《秦漢瓦當文字》、《雪堂所藏金石文字錄》、《老子考異》等。
馬建忠(公元1845年—1900年) 字眉叔,清 江蘇 丹徒(今丹徒縣)人,語法學家。早年留學法國,畢業於巴黎大學政治學院,受任於駐法使館翻譯、外交官。歸國後為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幕僚,協理新政,官至道員。馬氏少好學,諳熟古籍,工古文辭,又精通英文、法文和拉丁文。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仿拉丁語法撰成《馬氏文通》一書。該書全面揭示了漢語語法的特點和規律,建立了漢語語法的體系,是系統研究漢語語法的奠基之作。
3. 著名的語用學家都有誰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曾參加抗清斗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 他對切韻學 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貧寒輟學,在家自學。1924年赴上海求學,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返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並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
呂叔湘(1904-1998)江蘇省丹陽人。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70多年以來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涉及一般語言學、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語文教學、寫作和文風、詞典編纂、古籍整理等廣泛的領域。
丁聲樹(1909-1989)語言學家。號梧梓。河南省鄧縣人。1932年自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國考察。1952年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會委員、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雜志主編、1959~1964年中國政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丁聲樹在語言文字領域奮斗近半個世紀,研究范圍很廣,在漢語語法、漢語音韻、漢語方言、古代漢語及詞典編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4. 譽為我國語言學界泰斗的是誰
朱德熙(1920~1992),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語法學家、教育家。江蘇省蘇州市人。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財政部鹽務局一個高級職員家庭, 家境富裕。早年習字、背誦古詩詞,十一二歲起讀古典小說。中學時代接受了進步思想,在上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數學、英語基礎都很好。一年後轉入中文系,師從唐蘭、聞一多學習研究古文字學和古音韻學,並得到羅常培和陳夢家等教授的教導。1945年畢業後在昆明中法大學中文系任教並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1952年晉升副教授,同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受國家委派赴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任教,1955年回國,此後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晉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於美國,享年72歲。朱德熙歷任清華大學、昆明中法大學、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等知名大學教授;在北京大學,他先後擔任中文系副主任、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北大計算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北大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朱德熙無比熱愛教學工作,對教學精益求精,教學藝術爐火純青,以淵博的學識把枯燥的語法課講得引人入勝。他一生正直純粹,光明磊落,追求真理,實事求是,不愛虛榮,淡於名利,嚴以律己,嚴謹治學,為祖國、為語言學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為人謙虛質朴,溫和敦厚,尊重前輩,篤於友情,喜愛音樂和繪畫,尤愛崑曲,能笛,會唱。尤其擅長京劇,拉得一手好京胡,唱起來稱得上是「字正腔圓",在系裡表演常常博得陣陣喝彩。 朱德熙是漢語語法學界偉大的語言學大師,是一位富於開創精神的傑出學者,在中國語法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朱德熙在語法研究上以其獨特的語法思想、科學的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漢語語法現象,奠定了漢語描寫語法的基礎。他的豐富而深邃的語法思想是我們的寶貴遺產,對漢語語法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學術成就也讓他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保加利亞、美國、法國、泰國、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先後邀請他去講學,做研究,出席會議。1986年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為推動漢語走向世界,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5. 我國研究語言的著名學者有哪些
五四時搞語言文字改革的急先鋒,是錢玄同(錢三強父)與劉半農。後來的語言學家有夏丏尊、葉聖陶等。專門詞章修飾之學的,首推錢鍾書。他早年的《談藝錄》是最淵博的詩話,晚年的《管錐篇》則是文獻累積的登峰造極,但其學術重點,只是語文修辭,不出詞章之學耳。其師是吳宓,以反新文化運動出名,以教授西洋文學為本業,後來又以風流韻事吸引人眼球。北錢南饒,後者是指饒宗頤。也是博學,他是學人,是文人,還是藝人。研究歷史與比較語言學的大家有趙元任、李成桂與羅常培,後來有名的有王力與呂叔湘。
季羨林:本行是梵文、吐火羅文等比較語言學與佛學研究,主要成果是在留德時期。
他是考據家,但晚年則輕易發表觀點談義理,有些不嚴謹。金克木:與季羨林類似,也是搞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研究的。他有特點是有一顆童心,對一切新鮮的東西都好奇,85歲學還會用電腦寫作和傳稿。張中行搞語言文字工作,是個雜家,80年代後寫散文,反倒成了暢銷書。代表作是《順生論》,哲理豐富。
但後來寫得多了,就成老生常談了。啟功:早年為陳垣識拔,屬於舊式的書畫學家。書以《論書絕句》為最佳。據說他的書法是當世第一。與李慎之又有「南王北李」之說。這一派的道統往前推,是顧准,再往前就是陳獨秀或者胡適了。
6. 近代文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近代文學家有:魯迅、巴金、林語堂、老舍、茅盾等著名人物。
1、魯迅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筆名魯迅,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2、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青年」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3、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貧窮的牧師家庭。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4、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5、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說《子夜》。
7. 中國語言學界的大師都有誰呢
知道呂叔湘和丁聲樹就可以了吧,當然民國天才趙元任和他的學生王力算得近代語言學宗師。。
8. 我國近現代語言學家有哪些
語言學家:
五四時搞語言文字改革的急先鋒,是錢玄同(錢三強父)與劉半農。後來的語言學家有夏丏尊、葉聖陶等。
專門詞章修飾之學的,首推錢鍾書。他早年的《談藝錄》是最淵博的詩話,晚年的《管錐篇》則是文獻累積的登峰造極,但其學術重點,只是語文修辭,不出詞章之學耳。其師是吳宓,以反新文化運動出名,以教授西洋文學為本業,後來又以風流韻事吸引人眼球。
北錢南饒,後者是指饒宗頤。也是博學,他是學人,是文人,還是藝人。
研究歷史與比較語言學的大家有趙元任、李成桂與羅常培,後來有名的有王力與呂叔湘。
季羨林:本行是梵文、吐火羅文等比較語言學與佛學研究,主要成果是在留德時期。他是考據家,但晚年則輕易發表觀點談義理,有些不嚴謹。
金克木:與季羨林類似,也是搞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研究的。他有特點是有一顆童心,對一切新鮮的東西都好奇,85歲學還會用電腦寫作和傳稿。
張中行搞語言文字工作,是個雜家,80年代後寫散文,反倒成了暢銷書。代表作是《順生論》,哲理豐富。但後來寫得多了,就成老生常談了。
啟功:早年為陳垣識拔,屬於舊式的書畫學家。書以《論書絕句》為最佳。據說他的書法是當世第一。
南王北錢,這里的王是王元化,他本行是文學理論家。但開放後好像成了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李慎之又有「南王北李」之說。這一派的道統往前推,是顧准,再往前就是陳獨秀或者胡適了。
文學史研究的:
鄭振鐸、聞一多,以前都講過了;鍾敬文研究民間文學,袁珂研究神話。錢理群、謝冕前面也講過了。
搞政治的文人:
羅隆基:政治活動家,民盟創始人之一,解放後打成右派,含冤去世。此類人中還有張瀾、黃炎培等。
章士釗:又名行嚴,直活到92歲,晚年在大陸還算過得不錯。愛國者。
張君勵:組國社黨,二擬中華民國憲法。政論頗多。張東蓀也是此類。
左舜生:中國青年黨骨幹,49年後移台港。
張申府:張岱年之兄,是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後脫黨。
共產黨一派的:周揚、康生、陳伯達、胡繩、胡喬木
國民黨一派的:陶希聖、戴季陶、陳布雷
陶希聖:武松,黃岡人,早年屬國民黨的改組派,治的是社會學,用的是唯物史觀。三十年代後,改為重史實而不是空用名詞了,創《食貨》雜志,重點研社會經濟史,有成績。抗戰後,先追隨汪精衛,後退出投蔣,《中國之命運》《蘇我在中國》即出其手。後至台。
戴季陶:國民黨的理論家,離政治很近的。
陳布雷:老蔣的文膽、筆桿子。
拾遺:
劉師培:壽僅36,但著作極多,有舊有新。政治上也主排滿,入暗殺團、光復會,在日變為無政府主義,歸又成籌安六君子,後為蔡元培隈為北大中國文學教授,有《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劉氏與章太炎並稱「二叔」,為晚清國粹派雙峰。當年博浪椎車客,竟是籌安會里人。
徐中舒:王國維門下弟子,最能繼其學者。
嚴靈峰:曾是軍統特務,後竟成了知名學者。
尚秉和:象數派象學家。
瘳平:康有為之師,人稱經學畸人。
曹聚仁: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記者和傑出的愛國人士。
許壽裳:教育家及傳記文學作家。
黃裳:(1919—),當代散文家、高級記者。
鄒韜奮:著名報人、記者。
俞椒:俞平伯之曾祖,章太炎之師,主研詩詞、戲曲、小說。
葉德輝:治文字學,思想頑固守舊,1926+1年革命時為農2支槍決。
沈曾植:清之遺老類,名過其實。
9.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精通多門外語的大人物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精通多門外語的大人物?歷史上精通多門外語的大人物有趙元任、陳寅恪、錢鍾書等等。語言是打開另一扇大門的鑰匙,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現代人掌握一兩門外語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了。不過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有名的人他們不僅有自己專攻的領域,同事還精通好幾門語言。
三、錢鍾書
錢鍾書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中國現代作家、文學家,他與楊絳先生相濡以沫的感情是一段文壇佳話。據說錢鍾書參加高考時數學只有十五分但由於優秀的國文和滿分的英語還是被清華大學錄取了。錢鍾書懂得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他也很愛做外文筆記,據說有四萬多頁。
10. 中國誰精通18種國家語言
王力。
王力(1900.8.10—1986.5.3),王力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有諸多頭銜,中國的語言學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翻譯家、散文家和大詩人。王力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任教,他有40多種語言方面的著作,200多篇論文,涉及到語言的各個領域,許多都是具有開創性的。王力、梁實秋、錢鍾書被現代史學家推崇為抗戰時期三大學者散文家。建國後他參加漢字簡化工作,制訂了漢語拼音方案、普通話推廣、漢語規范化研究工作,取得多豐碩成果。被認為中國百年最卓越的語言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