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二時辰對應的字怎麼讀的求拼音。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基本字義:
1、子
用於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
2、丑
用於計時:丑時(凌晨一點至三點)。
3、寅
用於計時:寅時(夜三點至五點)。
4、卯
用於記時:卯時(早晨五點至七點)。
(1)鍾崗用中國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寅時[yín shí]舊式計時法指夜裡三點鍾到五點鍾的時間。
2、寅月[yín yuè]即農歷正月。古人把十二支和十二個月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農歷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簡稱寅月。
3、同寅[tóng yín]舊稱在一處做官的人。
4、寅生[yín shēng]猶同寅,同官。
5、寅正[yín zhèng]農歷正月。
㈡ 「戊」,「戌」,「戍」,「戎」分別怎麼讀
1、「戊」 wù(音誤)天乾的第五位(甲、乙、丙、丁、戊);常用做順序的第五;「戊更」指夜晚五更。
2、「戌」xū(音需),地支的第十一位;戌時指晚上七點至九點。
3、戍」shù(音術),軍隊守衛的意思,用做「邊戍」、「戍邊」、「衛戍」
(2)鍾崗用中國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 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
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 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35字了。
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 49964個。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不過此書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里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㈢ 戊、戍、戌、戎怎麼讀
戍 [shù] : 軍隊防守:戍邊、戍守. 。
戎[róng] :古代兵器的總稱,軍隊,軍事,.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古代稱兵車。
戊 [wù] :同誤,天乾的第五位,用作順序第五的代稱。如「戊更」,是指:夜晚五更。
戌 [xū]::同須,地支的第十一位,屬狗。用計時地支的第十一位.戌時,舊式計時法指晚上七點鍾到九點鍾這段時間。
形近字是指幾個字形結構相近的字,而形近字的含義卻不一樣。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規律,並有各自的特點。簡單的說 形近字指某幾個字看上去相似,但又不是同一個字的都稱為形近字。
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規律,並有各自的特點:
1、筆畫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和入。
2、字形相近,筆形不同,如己、已、巳。
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讀和續。
4、字形相近,筆畫不同,如木和本。
5、字形相近,讀音相同,如眯和咪。
6、字形相近,讀音不同,如膠和狡。
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㈣ 打更念geng還是jing 打更怎麼讀
dǎ gēng。
打更,讀作dǎ(聲母d,韻母a,聲調三聲) gēng(聲母g,韻母eng,聲調一聲),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
那時候大家晚上很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4)鍾崗用中國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古代把晚上的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
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00分00秒至2時59分59秒做飯,3時00分00秒至4時59分59秒開船」。
「五更三點」為五更的第三點,即3時48分00秒—4時11分59秒。「三更四點」為三更的第四點,即0時12分00秒—0時35分59秒。
㈤ 姓氏『鍾』繁體字是金童『鍾』還是金重『鍾』
鍾的繁體字是: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鍾,樂鍾也。秋分之音,物穜成。從金,童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鍾,樂鍾。代表秋分時節的音律,秋分時物種成熟。字形採用「金」作邊旁,採用「童」作聲旁。
三、相關組詞:
1、送鍾[sòng zhōng]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禁忌,緣在中國多種方言中「送鍾」與「送終」諧音,使得贈送時鍾這種行為被視為大不吉利。
2、子鍾[zǐ zhōng]
高精度天文鍾的輔助設備,它減少和代替幾乎所有後者的裝置,於是保證了性能的一致性。
3、鍾英[zhōng yīng]
極其優異。
4、鍾罩[zhōng zhào]
保護鍾的敞頂構築物。
5、鍾鳴[zhōng míng]
婦產科名詞。
㈥ 農夫山泉總裁叫鍾什麼後邊兩字拼音怎麼念
農夫山泉總裁叫鍾睒睒,睒的讀音為shǎn,聲母為sh,單純為an,聲調為三聲。
睒的釋義:
1、窺視:「瞢(復)~天,不睹其畛」。
2、〔~睗(shì)〕迅速地看,如「忘其所以~~,失其所以去就。」
3、閃爍。
方言音義:潮汕話讀iam2,表示很快地看一下,如:汝去睒睇伊在無(你去看一下他在不在);睒鏡(照鏡子)。
相關組詞:矆睒、睒忽、睒睗、睒瞲、睒熌、越睒、邆睒、睒閃、睒睒、睗睒、睒眒、矐睒、瞬睒
(6)鍾崗用中國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鍾睒睒:1993年創辦養生堂有限公司,打響了養生堂龜鱉丸、朵而膠囊等品牌。1996年在杭州投資創立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出農夫山泉、農夫果園、尖叫等國內知名飲料品牌。
現任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養生堂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以18億美元當選第1281位。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鍾睒睒排名第186位。2020年9月8日,農夫山泉上市,鍾睒睒晉升中國新首富。2020年10月,《2020胡潤百富榜》發布,鍾睒睒位居第三。
㈦ Chung 究竟怎麼讀!
這個字母拼寫形式應該讀作:「Chong」。
但這里有一些中文讀音元素。而已經不是純英文標准了。如果單從純粹的英文習慣組合發音的話,「Chung」的字母組合是很可能讀作:「Chang」的...
「鍾」並不一定都拼寫為「Chung」,外界的拼寫形式很大程度都是受到中文方言的影響以及各地對於英文字母搭配習慣的影響。
「鍾」拼寫為「Chung」主要出現在香港和台灣,香港粵語的「鍾」讀作平舌「Zong」,而香港的拼音體系是不單純存在字母「Z」的音的,於是變根據英文習慣接近以「Ch」來表示「Z」的音。
而台灣所謂的國語的「鍾」的讀音基本相同於我們大陸普通話的讀音,但台灣拼音體系中也不存在字母「Z」,於是也用「Ch」來表示捲舌的「Zh」的音。至於平舌的「Z」則以「Ts」來代替。
中國的拼音中(不論香港或台灣)每一個單獨字母基本都是發它的本音,除了某些特殊搭配外,不會想英文那樣變音復雜。那麼「ung」的發音自然是追求「ong」的音了。
「鍾」目前存在的拼寫形式:
中國普通話漢語拼音:Zhong
中國香港粵語拼音:Chung
中國台灣所謂國語通用拼音:Chung
中國普通話英文接近拼寫:Choong
漢字姓朝鮮語(韓語)英文拼寫:Chong 或 Jong
由此可見拼寫並不統一,而多半都是受到了方言的影響。
㈧ 半夜三更的「更」到底讀(geng),還是(jing)
GENG
你用拼音打一下就知道啦~~[半夜三更]ban
ye
san
geng
一起打
「半夜」大家都明白,「三更」還是半夜之意,這要說說才能清楚。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及「三更、四更、五更」了,不過若是年古今小說,卻常可見到用其表示夜晚或凌晨時光,而且「半夜三更」已成成語。
中國古代直至本世紀初,沒有鍾表之時,城鄉都很流行夜間打鼓報時。大城市設有「鼓樓」,小鎮或是鄉村大宅院有「更樓」,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視兼報時僕役),按時辰從更樓走出巡視一番,一路擊鼓報時。
今天在個別偏遠鄉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來「打更」報時的。
「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鍾)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鍾;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鍾了。
這樣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說的確實是夜已至半。人們說「起五更」也不難理解,是趕大清早起床了。
㈨ 香港的拼音和大陸的不一樣啊請問從香港 呂 這個字用拼音應該怎麼拼 國內的LV或者LU他們都不認識
Lui/Lu 都可以。以下是姓氏的香港拼音,希望對你有幫助。
A:
艾--Ai
安--Ann/An
敖--Ao
B:
巴--Pa
白--Pai
包/鮑--Paul/Pao
班--Pan
貝--Pei
畢--Pih
卞--Bein
卜/薄--Po/Pu
步--Poo
百里--Pai-li
C:
蔡/柴--Tsia/Choi/Tsai
曹/晁/巢--Chao/Chiao/Tsao
岑--Cheng
崔--Tsui
查--Cha
常--Chiong
車--Che
陳--Chen/Chan/Tan
成/程--Cheng
池--Chi
褚/楚--Chu
淳於--Chwen-yu
D:
戴/代--Day/Tai
鄧--Teng/Tang/Tung
狄--Ti
刁--Tiao
丁--Ting/T
董/東--Tung/Tong
竇--Tou
杜--To/Du/Too
段--Tuan
端木--Duan-mu
東郭--Tung-kuo
東方--Tung-fang
E:
F:
范/樊--Fan/Van
房/方--Fang
費--Fei
馮/鳳/封--Fung/Fong
符/傅--Fu/Foo
G:
蓋--Kai
甘--Kan
高/郜--Gao/Kao
葛--Keh
耿--Keng
弓/宮/龔/恭--Kung
勾--Kou
古/谷/顧--Ku/Koo
桂--Kwei
管/關--Kuan/Kwan
郭/國--Kwok/Kuo
公孫--Kung-sun
公羊--Kung-yang
公冶--Kung-yeh
穀梁--Ku-liang
H:
海--Hay
韓--Hon/Han
杭--Hang
郝--Hoa/Howe
何/賀--Ho
桓--Won
侯--Hou
洪--Hung
胡/扈--Hu/Hoo
花/華--Hua
宦--Huan
黃--Wong/Hwang
霍--Huo
皇甫--Hwang-fu
呼延--Hu-yen
I:
J:
紀/翼/季/吉/嵇/汲/籍/姬--Chi
居--Chu
賈--Chia
翦/簡--Jen/Jane/Chieh
蔣/姜/江/--Chiang/Kwong
焦--Chiao
金/靳--Jin/King
景/荊--King/Ching
訐--Gan
K:
闞--Kan
康--Kang
柯--Kor/Ko
孔--Kong/Kung
寇--Ker
蒯--Kuai
匡--Kuang
L:
賴--Lai
藍--Lan
郎--Long
勞--Lao
樂--Loh
雷--Rae/Ray/Lei
冷--Leng
黎/酈/利/李--Lee/Li/Lai/Li
連--Lien
廖--Liu/Liao
梁--Leung/Liang
林/藺--Lim/Lin
凌--Lin
柳/劉--Liu/Lau
龍--Long
樓/婁--Lou
盧/路/陸魯--Lu/Loo
倫--Lun
羅/駱--Loh/Lo/Law/Lam/Rowe
呂--Lui/Lu
令狐--Lin-hoo
M:
馬/麻--Ma
麥--Mai/Mak
滿--Man/Mai
毛--Mao
梅--Mei
孟/蒙--Mong/Meng
米/宓--Mi
苗/繆--Miau/Miao
閔--Min
穆/慕--Moo/Mo
莫--Mok/Mo
萬俟--Moh-chi
慕容--Mo-yung
N:
倪--Nee
甯--Ning
聶--Nieh
牛--New/Niu
農--Long
南宮--Nan-kung
歐/區--Au/Ou
歐陽--Ou-yang
P:
潘--Pang/Pan
龐--Pang
裴--Pei/Bae
彭--Phang/Pong
皮--Pee
平--Ping
浦/蒲/卜--Poo/Pu
濮陽--Poo-yang
Q:
祁/戚/齊--Chi/Chyi/Chi/Chih
錢--Chien
喬--Chiao/Joe
秦--Ching
裘/仇/邱--Chiu
屈/曲/瞿--Chiu/Chu
R:
冉--Yien
饒--Yau
任--Jen/Yum
容/榮--Yung
阮--Yuen
芮--Nei
S:
司--Sze
桑--Sang
沙--Sa
邵--Shao
單/山--San
尚/商--Sang/Shang
沈/申--Shen
盛--Shen
史/施/師/石--Shih/Shi
蘇/宿/舒--Sue/Se/Soo/Hsu
孫--Sun/Suen
宋--Song/Soung
司空--Sze-kung
司馬--Sze-ma
司徒--Sze-to
單於--San-yu
上官--Sang-kuan
申屠--Shen-tu
T:
談--Tan
湯/唐--Town/Towne/Tang
邰--Tai
譚--Tan/Tam
陶--Tao
藤--Teng
田--Tien
童--Tung
屠--Tu
澹臺--Tan-tai
拓拔--Toh-bah
U:
V:
W:
萬--Wan
王/汪--Wong
魏/衛/韋--Wei
溫/文/聞--Wen/Chin/Vane/Man
翁--Ong
吳/伍/巫/武/鄔/烏--Wu/NG/Woo
X:
奚/席--Hsi/Chi
夏--Har/Hsia/(Summer)
肖/蕭--Shaw/Siu/Hsiao
項/向--Hsiang
解/謝--Tse/Shieh
辛--Hsing
刑--Hsing
熊--Hsiung/Hsiun
許/徐/荀--Shun/Hui/Hsu
宣--Hsuan
薛--Hsueh
西門--See-men
夏侯--Hsia-hou
軒轅--Hsuan-yuen
Y:
燕/晏/閻/嚴/顏--Yim/Yen
楊/羊/養--Young/Yang
姚--Yao/Yau
葉--Yip/Yeh/Yih
伊/易/羿--Yih/E
殷/陰/尹--Yi/Yin/Ying
應--Ying
尤/游--Yu/You
俞/庾/於/余/虞/郁/余/禹--Yue/Yu
袁/元--Yuan/Yuen
岳--Yue
雲--Wing
尉遲--Yu-chi
宇文--Yu-wen
Z:
藏--Chang
曾/鄭--Tsang/Cheng/Tseng
訾--Zi
宗--Chung
左/卓--Cho/Tso
翟--Chia
詹--Chan
甄--Chen
湛--Tsan
張/章--Cheung/Chang
趙/肇/招--Chao/Chiu/Chiao/Chioa
周/鄒--Chau/Chou/Chow
鍾--Chung
祖/竺/朱/諸/祝--Chu/Chuh
庄--Chong
鍾離--Chung-li
諸葛--Chu-keh
㈩ 鄱陽湖怎麼讀
鄱聲母是p,韻母是o,讀第二聲。陽的聲母是y,韻母是ang,讀第二聲。湖的聲母是h,韻母是u,讀第二聲。
鄱陽湖讀音是pó yáng hú。
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位於江西省北部,地處九江、南昌、上饒三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
鄱陽湖,是長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重要湖泊。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米~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 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 平方公里。
鄱陽湖主要由贛江、修河、信江、饒河、撫河等水源供給,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縣石鍾山附近匯入長江。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10)鍾崗用中國話怎麼讀擴展閱讀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湖體分屬江西省的九江市的廬山區、湖口縣、星子縣、共青城市、都昌縣、永修縣;南昌市的新建區;上饒市的鄱陽縣、余干縣、南昌縣、進賢縣等地區。
當湖水位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平方公里。湖體南北長173公里,東西平均寬16.9公里,最寬74公里,最窄3公里,湖盆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比降12~1米,湖岸線長約1200公里,湖泊形態系數109,發展系數(彎曲系數)為6。湖中有島嶼41個,面積103平方公里。
湖體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長40公里,寬3~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
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