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東那邊一般池塘里養的鯰魚叫什麼魚
鯰(nián)魚(Catfish)俗稱塘虱,又稱懷頭魚。鯰魚,即「鯰魚」,鯰的同類幾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里。普遍的體上沒有鱗,有扁平的頭和大口,口的周圍有數條長須,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這是它的特徵。
鯰(Silurus spp)屬鯰形目,鯰科,鯰屬。俗稱:鯰,鯰巴郎。泥魚。英文名:Oriental shea 鯰魚
tfish , Far east asian catfish 。 鯰魚同鯰魚,又叫土鯰,是鯰科中分布最廣的魚類。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整個亞洲東部都有分布。在我國廣布於東部各水系和台灣省。 鯰魚體長形,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末端達眼後緣的是大口鯰)。下顎突出。齒間細,絨毛狀,頜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梨骨齒帶連續,後緣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魚須2對,上頜須可深達胸鰭末端,下頜須較短。幼魚期須3對,體長至60毫米左右時1對頦須開始消失。鯰魚多黏液,體無鱗。背鰭很小,無硬刺,有4-6根鰭條。無脂鰭。臀鰭很長,後端連於尾鰭。鯰魚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雲狀斑塊。 鯰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坑塘的中下層,多在沿岸地帶活動,白天多隱於草叢、石塊下或深水底,一般夜晚覓食活動頻繁。秋後居於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攝食程度亦減弱。 鯰魚為底棲肉食性魚類,鯰魚捕食的對象多為小型魚類,如餐條、鯽魚、鰕虎魚、麥穗魚、鯉魚、泥鰍等,也吃蝦類(含天然界最強的抗氧化劑蝦青素英文簡稱ASTA)和水生昆蟲。鯰魚以吞食為主,牙齒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脫。鯰魚屬夜行性動物,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裡或樹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鯰的大型種 鯰魚
類會襲擊小型的水鳥或老鼠。鯰魚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 在水庫、池塘、湖泊、水堰的靜水中,多伏於陰暗的底層或成片的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下面。春天開始活動、覓食。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里過冬,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去侵動,它一般不游動。 鯰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須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鯰魚性成熟早,一般一齡即成熟。產卵期長江一帶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產卵時成群追逐,和達爾文蛙相似,雄性鯰魚也是把雌鯰魚產的卵含在嘴裡,以此孵出小鯰魚。不同的是,雄鯰魚在這段時期不能進食。幼魚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為食,其中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蝦類是它的美味佳餚。鯰魚貪食易長,500克左右的幼魚便大量吞食鯽魚、鯉魚等,最大個體可達40千克以上。鯰魚適宜生活在水溫20~25℃水域。鯰魚普遍的體上沒有鱗,身體表面多黏液,有扁平的頭和大口,上下頜有四根胡須,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鯰魚有三大,即嘴大、頭大、肚子大。其色別有兩種:一種是青灰色,一種是牙黃色,牙黃色的鯰魚身上有花斑。鯰魚的卵有毒,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情況嚴重的會造成癱瘓。
❷ 「鯰魚」是什麼意思
鯰魚,同鯰魚。分種較多,常見有鯰魚(土鯰)大口鯰魚、鬍子鯰(塘鯴)革鬍子鯰(埃及鬍子鯰)客家俗稱滑哥魚
鯰魚,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輻鰭魚綱-鯰形目-鯰科-鯰屬-鯰魚種。嘴上共4根胡須,上長下短,肉食性,多為野生,對水質要求不高,可人工養殖。生長速度較快,某些品種能長到很大。
❸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吃鯰魚了
鯰魚現在生存環境太惡劣了,這個鯰魚生活環境惡劣,吃的都是人類、動物的糞便,以及腐爛的動物屍體。所以沒人敢吃。鯰魚天生喜歡惡臭。在我們國家,他們大多數生活在骯臟的河流和池塘里,如骯臟的溝渠和污水溝。鯰魚本身喜歡吃這種腐爛的東西。大部分養殖鯰魚在這種環境中生長,並快樂地生長。
事實上,在水產養殖業中,動物糞便是一種非常廉價、純天然、無毒的肥料,為水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營養。因此,許多農民將雞、豬糞等作為飼料。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糞便中含有大量寄生蟲和致病菌,不能直接倒入池塘使用,會影響魚類的健康和安全。
❹ 長江的魚類有哪些
長江魚的種類有很多,像: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鱖魚、鯰魚、鮰魚、黃顙魚等魚類。
我們都知道作為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長江擁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占淡水魚總數的48%,大大超過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下面為介紹長江四大家魚,以及8大主要魚種。
草魚的俗稱有:鯇、鯇魚、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厚子魚(魯南)、海鯇(南方)、混子、黑青魚等。體延長,亞圓筒形,體青黃色,頭寬平,口端位,無須,咽齒梳狀,生長快,肉味美,魚膽有毒。棲息水的中下層,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以水草為食,在幹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鰱魚又叫白鰱、水鰱、跳鰱、鰱子。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頭較大,眼睛位置很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達肛門。鰱魚味甘,性平,無毒,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人工飼養的大型淡水魚,生長快、疾病少、產量高,多與草魚、鯉魚混養,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鱅魚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叫雄魚。外形似鰱魚,體型側扁,頭部較大而且寬,口也很寬大,且稍微上翹,眼位比較低。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層,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鱖魚又名鱖花魚、桂花魚、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花鯽魚、母豬殼等。體高側扁,背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兩頜,犁骨均具絨毛狀齒,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成犬齒狀;體色棕黃,腹灰白,圓鱗甚細小;體側有不規則暗棕色斑塊、斑點。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常以其它魚類為食,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
鯰魚即鯰魚,又稱作鬍子鰱、黏魚、塘虱魚、生仔魚。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上背較黑,腹面白色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鮰魚又名長吻鮠,貴州則喚之為「習魚」。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齶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
❺ 鯰魚和鰱魚有什麼不一樣
一、外形特徵不同
1、鯰魚:體長形,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下顎突出,齒間細,絨毛狀,頜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梨骨齒 帶連續,後緣中部略凹入;鯰魚多黏液,體無鱗;眼小,被皮膜;成魚須2對4根。
2、鰱魚:體側扁而稍高 ,腹部狹窄,腹棱自胸鰭直達肛門。頭大,約為體長的1/4。吻短,鈍圓,口寬。眼小,位於頭側中軸之下。咽頭齒1行,草履狀而扁平。
二、生活習性不同
1、鯰魚:鯰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坑塘的中下層,多在沿岸地帶活動,白天多隱於草叢、石塊下或深水底,夜晚覓食活動頻繁;屬夜行性動物,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裡或樹根下;鯰魚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超強,淡水鯰魚廣泛地分布於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淡水區域。
2、鰱魚:屬於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靠腮的特殊結構濾取水中的浮游生物。食慾與水溫成正比。鰱魚喜高溫,最適宜的水溫為23℃~32℃;性情活潑,喜歡跳躍,有逆流而上的習性,但行動不是很敏捷,比較笨拙。
三、棲息環境
1、鯰魚: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
2、鰱魚:鯰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坑塘的中下層,多在沿岸地帶活動。
❻ 寧波海鮮川烏魚是不是青鯰魚
寧波海鮮川烏魚不是青鯰魚,而是馬鮫魚。
每年清明前後,馬鮫魚到了一年中最鮮美也是身價最昂貴的時候,寧波象山港海域捕撈的藍點馬鮫魚被寧波人稱為"魚中極品",此時的馬鮫魚通體泛綠色光澤,肉質細膩,入口即化,極為鮮美,為區別於普通馬鮫魚,人們稱之為「川烏」。
❼ 鯰怎麼讀
拼音:nián
基本字義:
鯰或稱鯰魚、貓魚。鮎形目魚類的統稱。青鯰魚,地方名:鮐巴魚、青花魚、油胴魚、鯖魚、青條魚。 形態特徵:體粗壯微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20~40厘米,體重150~400克。頭大、前端細尖似圓錐形,眼大位高。
組詞如下:
鯰魚、鯰溜、鼠鯰、鯰緣竹、鯰出溜、鯰魚上竹
(7)青鯰魚在中國叫什麼魚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組詞解釋:
1、鯰魚
魚綱,鯰科。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體長,前端平扁,後部側扁,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須,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2、鯰溜
亦作「鯰出溜」。比喻像鯰魚一樣又黏又滑地很快溜走。
3、鼠鯰
南海產的一種小魚。
4、鯰緣竹
猶言鯰魚上竹竿。比喻上升艱難。
5、鯰出溜
比喻像鯰魚一樣又黏又滑地很快溜走。
❽ 鯰魚是八須魚
鯰(nián)魚,俗稱塘虱,又稱作鬍子鰱、黏魚、塘虱魚,生仔魚。鯰的同類幾乎是分布在全世界。
鯰魚普遍的體上沒有鱗,身體表面多黏液,有扁平的頭和大口,上下頜有四根胡須,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鯰魚有三大,即嘴大、頭大、肚子大。其色別有兩種:一種是青灰色,一種是牙黃色,牙黃色的鯰魚身上有花斑。對於是否是八須魚,沒有聽說,因為世界真奇妙,什麼奇跡都有。
❾ 請問這種是哪一種類的鯰魚
土鯰魚
土鯰魚這一名號,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輻鰭魚網新鰭魚亞網鯰形目鯰科鯰屬鯰魚,學名叫Silurus asotus,俗稱土鯰,鯰巴郎。體態前部粗圓,尾部側扁,頭部寬平。吻短而寬圓。兩對鼻孔,口裂大,下頜稍突出。幼魚時有須3對,成魚時退化為2對,上頜須比頭稍長,下頜須為上頜須長的1/3~1/5,平時大家只注意到1對長須,常常誤認為土鯰魚只有兩根須。鯰魚通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黏液發達。背鰭短小,僅具5軟條;臀鰭長,後方與尾鰭相連,具70-85軟條;胸鰭具有一鋸齒狀之硬棘,12-14軟條。體呈暗灰色或灰黃色,體背側灰黑色,腹部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白斑或不明顯的斑紋。它是初級淡水魚,通常個體很小,難得超過1公斤以上,主要棲息於水生植物叢生的靜水域或緩水流處,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而貪食,以蝦、小魚及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 土鯰魚數量較少且不易釣獲,味道極其鮮美,屬珍貴魚種。
鬍子鯰
鯰形目胡鯰科胡鯰屬鬍子鯰,學名叫Clarias fuscus,是一種市場上常見的鯰魚,其實是它跟上段所提鯰魚體型相似,也是光滑無鱗頭扁有須,最典型的區別就是背鰭,它的背鰭基部長,有軟條55-63根;臀鰭與背鰭同形,其軟條39-46,不與尾鰭相連。另外它有四對須,即我們常說的有8根須,其鼻須與頦須各一對,較短;上下頜須各一對,較長。體色通常呈黑色,棲息於河流、溝渠、湖沼與稻田等泥質水體之中。食性廣,不僅捕食小魚、蝦,也攝食腐敗的動植物碎屑。鬍子鯰與土鯰魚差別很大,土腥味較重,很多人棄之不食,價格比較低廉。
大口鯰
又稱南方鯰,是我們常見的很好吃的那種鯰魚,小隊長常釣的鯰魚應該就是這種鯰魚。大口鯰與土鯰魚同屬鯰形目鯰科鯰屬。學名叫: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成魚有須2對,幼魚階段有須3對;大口鯰與鯰魚最明顯的區別是胸鰭剌內側光滑,而後者有鋸齒,手摸很容易區分。此外它的常見個體重約2~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0公斤以上,大口鯰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其攝食對象多是魚類,也吃水生昆蟲和鼠類等。鯰魚餐廳所用的鯰魚絕大多數是大口鯰,它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產地群眾極為推崇的高級魚種之一。
烏江魚
烏江魚其實是指在烏江里生長的各種野生魚類,並不是某種特有的魚類。譬如小餐廳的菜譜上標的烏江魚,具體品種其實就是鯉魚和草魚兩種。而在西南地區廣大食客大力追捧的是烏江魚,其實是烏江野生大口鯰,只不過大多餐館用的都是人工飼養大口鯰,還有些餐館用其他魚充數,號稱江團,更有用鬍子鯰來充數的。
江團
長吻鮠,學名叫Leiocassis longirostris,鯰形目鱨科鮠屬,俗稱:鮰魚,江團,肥沱,肥王魚。它體長,吻錐形,向前顯著地突出。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長吻鮠也是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生長速度較快,為同類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常見者多為2-4公斤。其肉嫩味鮮美,富含脂肪,又無細刺,蛋白質含量為13.7%,脂肪為4.7%,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此魚最美之處在帶軟邊的腹部。而且其鰾特別肥厚,干制後為名貴的魚肚。鮠魚的背鰭刺和胸鰭刺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中毒性較強者,被刺後立即發生劇痛、灼熱,傷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腫脹,個別會引起發燒,患處疼痛帶癢,半小時至1小時後方止。可以看出,江團跟鯰魚的外型有顯著不同,只要記住其典型特徵,是很容易區分的。
此外,肉質鮮美細嫩的黃辣丁,其實也是鯰形目,但屬於鱨科黃顙魚屬,有14種之多。而整個鯰形目下分34科418屬2441種,數量極其龐雜。
至於鰱魚,跟鯰魚壓根兒就是兩碼事了,它是四大家魚「青、草、鰱、鱅」之一,屬新鰭魚亞網鯉鯰形目鰱屬,學名叫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又稱白鰱,鰱子,邊魚。它通體銀白小鱗,鰭灰白,體側扁,頭較大,口闊,以浮游植物為食。跟鯰魚口感最大的區別就是小刺頗多,吃起來費勁。
你看看你那的屬於那種
❿ 鯖魚在中國叫什麼名字
鯖魚又名「鯖花魚」。俗名鮐魚、鮐巴魚、青鯰魚、油胴魚、鯖魚、青條魚。
鯖魚(Mackerel)有許多品種,但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捕獲的正鯖魚才是真正的鯖魚。品種包括白首鯖(或稱西班牙鯖魚)、竹莢魚(又稱馬鯖魚)、加州竹莢魚、琥珀魚和美洲與南亞水域的鯧參。鯖魚是一種很肥、肉色深暗的魚類,因此很適合烤、煙熏或扒烤。
它可以和白酒一起烹煮,也可以淋檸檬汁或類似的酸料生吃,以保留它的美味。鯖魚全年都有供應。
生活習性
密集的鯖魚群游弋在水面,綿延32公里(20英里)之長。它們主要靠貝類的幼蟲、蠕蟲、魚卵和小魚為食,而它自身卻是鯨魚、鯊魚、海豚、金槍魚和海鳥的食物。
春季,鯖魚向海岸遷徙產卵。雌魚產卵數量達200,000至400,000個。每個卵中都含有一小滴油脂,這樣它們就可以漂浮在水面。魚卵孵化需要四到六天。小魚長得很迅速,兩個月內就能長到平均5厘米(2英寸)的體長。秋季,鯖魚游回深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