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文學格律「詩」、「詞」、「歌∕曲」與「賦」到底有什麼區別
詩的實質就是:有節奏感的話語。很多詩都押韻,不壓韻也要有節奏感、韻律感。雖然趙麗華的梨花體被大家批判,但是她寫的確實是詩,因為通過斷句,使一句普通的話語具有了節奏感,它也就是詩了。什麼是詩的兩個事實:第一個事實:什麼是使得詩和普通的話語區分開來的形式上的區別?——是節奏感。第二個事實:並非只有好的詩,才能叫詩。所以梨花體是詩,但不一定是好詩;所以章太炎說《百家姓》、《醫方歌訣》是詩,所以打油詩也是詩,但這些都不是好詩。歌也具有節奏感,歌是詩嗎?唱出來的是歌,不唱也具有節奏感的話語是詩。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風」采自民間樂曲,「雅」是王都附近的樂曲,「頌」是祭祖祀神的樂曲。所有詩歌均可歌唱,但樂譜今已不傳。其內容對統治者征戰田獵,貴族集團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勞動生活和婚姻愛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為主,採用了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些創作手法為後代詩人所繼承。漢代將《詩》列入儒家經典,稱為《詩經》,為「五經」之一
② 中國古代宮廷音樂被稱作什麼
【雅樂】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時所用的樂舞。周代雅樂是指「六舞」(雲門、咸池、大磬、大夏、大鑊、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後兩種屬武舞)。以後歷代統治者都把這奉為樂舞的最高典範,認為它的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故稱之為「雅樂」。各個朝代均循禮作樂,歌功頌德,此類樂舞統稱為「雅樂」。
③ 中國古代音樂被稱為什麼
古曲,也就是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有較高知名度的樂曲。這些古曲大多屬於器樂曲,而且大都出於詩人之手創作而成。
④ 古代稱什麼為歌什麼為詩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⑤ 中國古代唱歌跳舞詩歌統稱什麼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⑥ 中國古代的音律都是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 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這個「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音階,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再加上變宮、變徵,就構成了七音,與今天的七音階對比是: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為主(即作為樂曲主旋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構成了一個調式,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感***彩和表達功能,因而也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例如《荊軻刺秦王》敘述荊軻一行出發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變徵之聲」就是變徵調式,這種調式旋律蒼涼悲壯,適宜於悲歌。下文又有「復為羽聲慷慨」,「羽聲」就是羽調式,這種調式高亢激越,所以聽後「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樂的十二個調,它包括黃鍾、無射等六個陽律以及大呂等六個陰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稱,而且還有固定的音高,如黃鍾相當於今天西樂的C調,無射相當於A調等。
古代還有八音,是對樂器的統稱,包括金(鍾等)、石(磬等)、絲(琴瑟等)、竹(管、簫等)等八類,每類包括若干種樂器,如《石鍾山記》「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無射」就是無射鍾,因為此鍾合於無射律;歌鍾就是編鍾,它常用於歌唱伴奏,所以稱為「歌鍾」。
中國民族樂器是中國音樂必不可少的組成,經數千年發展形成了品種眾多,曲目豐繁的態勢,大致可分為合奏與獨奏兩大類。合奏樂器多為鑼鼓、鎖吶、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笛、笙、簫等等。獨奏樂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箏等為主。
⑦ 音樂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了一個音樂管理機構樂府,從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樂的歌謠,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些樂府民歌,多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
這一時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發展成為長短句和五言、七言體,並開始加進了樂器伴奏,《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歌曲的產生,同時標志著這一時期的民歌在不斷發展和日臻成熟。
(7)中國古代稱什麼為歌擴展閱讀
宗教音樂時期
歐洲的古典音樂是在中世紀的伊利莎白時期發展而來的,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樂佔主導地位。
當時人們對於基督教的崇拜和信仰完全不像這樣。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國家和一切的社會形勢,宗教是直接影響到政治和音樂的。所以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在教堂中演唱,並沒有樂器伴奏,但這個時期的音樂卻對後來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⑧ 歌曲在古代稱為什麼
歌是歌 曲是曲
⑨ 詩集詩歌是文學的基本樣式之一是散文小說戲劇相並列的重要文學體裁中國古代稱什麼為歌,稱什麼為詩
中國古代稱合樂的為歌,稱不合樂的為詩。現在一般統稱為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