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明之國禮儀之邦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 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㈡ 如何理解中國是"禮儀之邦
中國所謂的禮儀之邦更多的是禮教而非禮貌。禮貌是courtesy,禮教是feudal code of ethics。是完全不相乾的兩個概念。比如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就是禮教提倡的孝道。從而會把歐亞大陸上其他會定期理發的民族視為「不懂中華禮節的蠻夷」。而以其他民族的觀念來說,你一輩子留長發留長指甲更是一種禁錮個人行為模式和私生活的野蠻規定,和非洲一些原始部落必須要在皮肉上刺個穿孔掛上木頭沒什麼區別。可是當代中國是全世界理發店最多的國家。周禮是古代約束所有人的行為准則,而周禮提倡的是女人是男人的財產,要服從三從四德。而現代各國提倡的「禮貌」是尊重並理解女性,是西方騎士精神演化而來的產物。
所以按中國人自己的看法,中國古代的確是禮儀之邦。而能否因此認為別的民族都是蠻夷?未必,就跟有統一著裝和發型甚至價值觀的古埃及人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禮教」。可後來一樣被什麼衣服都穿,什麼發型和鬍子都留,什麼神都崇拜的希臘人,羅馬人所征服,並逐漸羅馬化。
㈢ 為什麼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原因:
第一種是天神生禮儀,第二種說法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第三種說法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種說法是禮是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第五種是禮生於禮,起源於俗。
禮儀為社會劃定等級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規定好人們在生活的不同領域、不同場合所必須恪守的准則等等。
㈣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其中的五禮指的是什麼
五禮分別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1、吉禮
古代五禮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禮儀活動。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蠟、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蠶、祭天子宗廟、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釋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禪、祭高禖等。歷代興革不一,但極為統治階級所重視。
2、凶禮
凶禮,就是跟凶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這方面不僅僅包括喪葬之內容,還有其他一些跟災難有關的禮節。
凶禮不僅是一般的弔唁哀悼,主要的還是針對國家所遭遇的一些災難。前者,在普通民眾生活中可能要佔主要部分,後者,在國家層面則顯得相當重要。
3、軍禮
軍禮,指:舊時指軍中的禮儀。西周五禮之一,是用於征伐,是軍事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
4、賓禮
賓禮用於朝聘會同,是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問安的禮節儀式。
5、嘉禮
西周五禮之一,嘉禮是飲宴婚冠、節慶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嘉,美、善的意思。後代的帝王登基、太後垂簾、帝王聖誕、立儲冊封、帝王巡狩等,也屬嘉禮。
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
其主要內容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膰,六曰慶賀。
嘉禮的用意在親和萬民,其中飲食禮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禮用以對成年男女表示祝賀,賓射禮用以親近故舊朋友,饗燕禮用以親近四方賓客,脤膰禮用以親兄弟之國,慶賀之禮則用在國有福事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禮
㈤ 中國禮儀之邦有哪些禮儀
1、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㈥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你知道這是為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儀一詞,最早源自於周禮。
周王朝之前的華夏族,都是比較迷信的,尤其是商王朝,那時候的商王,自詡天命神授,不論干什麼都喜歡占卜。而周人本來也信神鬼,但經歷了殷商滅亡之後,明白了穩定人心對政權安危的重要性。因此,周王朝的統治者對傳統宗教神學作了大幅修正,對商朝及之前朝代的禮儀樂曲進行了全面整改。
中國古代社會逐漸形成嚴格的禮制對人們的言行加以約束,禮也最終成為全社會自覺檢查和約束自己言行舉止的依據和標准。中國所謂「禮儀之邦」的稱號便是源於這種禮的整體性和社會化。
經過秦朝的摸索、楚漢相爭的戰亂後,到了漢武帝時期,結合現實的發展及客觀形勢的需要,正式確立了「內儒外法」的治國方針。而在相同時期,其他國度的文明要麼被野蠻無情地打斷,要麼是依舊未能擺脫迷信鬼神的思想,與中華民族的體系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樣相比較之下,我們無愧於「禮儀之邦」這個稱號。
㈦ 為什麼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什麼是禮儀
中國自國以來就崇尚禮儀,講究禮儀的。禮儀就是在社會交往中應當遵守的公序良俗,和社會道德規范。
㈧ 我國是禮儀之邦,禮儀包括什麼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范與准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
中國的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一、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政治禮儀
祭天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到一定數 量之後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長方體 ,祭 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 ,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 、堯 、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祭祀
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 、 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軍禮
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二、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生活禮儀
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於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武器,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後成為風尚,通行於歐美.辛亥革命後我國也習以為禮.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
握手禮儀
直,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 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關系一般,雙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關系密切,可略用力並上下搖幾下,表示十分友好或雙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遞指尖或雙手包住對方的手,則是失禮之舉)。
握手禮儀
握手時應遵循的原則:尊者居前。
上下級之間, 應上級先伸手; 長晚輩之間, 應長輩先伸手
男女之間 , 應女士先伸手; 同級同輩之間,不分誰先伸手。
注意:當握手雙方符合以上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順序時,一般先考慮職位,再考慮年齡,再考慮性別。
注意:介紹時應尊者居後(先介紹職位低者,後介紹職位高者); 但握手時應尊者居前(職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時,伸手順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 客人到來時,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歡迎;客人離開的時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讓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雙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著手套握手 不用不潔之手與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時將另一隻手放在衣袋裡 不戴著墨鏡握手 ,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名片禮儀
名片是現代商務交往中的一種經濟實用的交際工具。是一種自我的「介紹信」和「聯絡卡」。
商務人員應對名片的選用、製作、遞接名片的禮儀等有所了解。
名片禮儀
規格 名片的規格一般是長8.6厘米-10厘米、寬5.5-6厘米。目前國內最通用的名片規格為9cm×5.5cm
顏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淺藍色、淺黃色等色彩
版式 橫式和豎式(橫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質地 名片的質地適合柔軟耐磨的白卡紙、香片紙等
圖文 商務名片圖案應簡單;文字宜選用簡體漢字,不要把兩種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兩面分別以簡體漢字和另一種文字印相同的內容。
標准商務名片的內容:
本人所屬單位(企業標識、供職單位、部門)、本人稱呼(姓名、職務、職稱)
聯絡方式(單位地址、電話、傳真、郵編,也可列上單位的網址、本人郵箱或手機等)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范----如何索取名片
1.主動遞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這是我的名片,以後多保持聯系或請多關照!)
2.向對方提議交換名片(如:我們可互贈名片嗎?或很高興認識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換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長輩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後怎麼向您請教?或很高興認識您!以後向您討教,不知如何聯系?)
4.向平輩或晚輩索取名片(以後怎麼和你聯系?)
注意:
若別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給時,要用委婉的方法表達,不能直接回絕。 該如何說?
若自己沒有名片,該如何說?
名片遞送的順序 :一般由職位低者先向職位高者、晚輩先向長輩、男士先向女士遞上名片,然後再由後者予以回贈;在向多人遞送名片時應由尊而卑、由近而遠,(圓桌)按順時針依次進行。
名片遞送方式:應面帶微笑,將名片的正面朝向對方,用雙手遞給對方(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持握名片上端的兩角送給對方)並說寒暄語。(如:這是我的名片,請多指教或多保持聯系! )遞接名片時,如果是單方遞、接,應用雙手;如果是雙方同時交換名片,應右手遞,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夾著給人,在遞送名片時,如果是坐著,應起身或欠身。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范——如何接收名片
1. 接收名片時應起身或欠身,面帶微笑,用雙手接住名片的下方兩角。接過名片後應致謝,且應認真地看一遍,表示對對方的重視;
2. 看完後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擺弄或隨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暫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離開時漏帶名片。
名片注意事項: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寫不相關的東西;出席商務社交活動,要記住帶名片。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范——名片的放置
隨身攜帶的名片應放在名片夾里或西裝上衣內側口袋或公文包里。
將名片放於其他口袋尤其是後褲袋、裙兜或錢夾里是失禮的行為。
最好將他人的名片與自己的名片分開放置。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津」的作用。中國禮儀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餐桌上的禮儀,待客之道,拜訪致禮等。
現推廣「八禮四儀」
「八禮」指「儀表之禮」、「儀式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餐飲之禮」。包括面容整潔、衣著得體、發型自然、儀態大方。餐飲之禮,包括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言談之禮,包括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待人之禮,包括尊敬師長、友愛夥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行走之禮,包括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觀賞之禮,是指在觀看文藝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場合,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游覽之禮,就是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儀式之禮,是指講究文明禮儀,做到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四儀」指入學儀式(7歲)、成長儀式(10歲)、青春儀式(14歲)、成人儀式(18歲),以此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強化文明禮儀素養。
禮儀動作有十,常規禮儀動作有二。攜帶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兩相適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
十種禮儀動作是: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推手禮、交手禮、揖禮、鞠躬禮。
兩種常規禮儀動作是,初相見、敬父母行一拜之禮,朋友同學同事行拱手禮。
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一拜禮(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兩拜禮(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三拜禮(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范疇。
以上禮儀動作看似復雜,而平常只用朋友間平等對等的拱手禮和敬長的一拜禮。對方怎麼行,自己怎麼還,很簡單。
禮的規則是有來有往,雙向對等、有序有位。對方行禮,必須還禮。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和無禮。應答、點頭、躬身,都是還禮。
給天地祖先先師行禮,天地祖先先師不還禮。因為他們一直在對我們「施禮」,我們只是在還禮,報答。
禮儀動作根據禮儀的兩個基本價值規則和禮義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規范。禮儀動作可以有變化。各地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禮儀動作也有差異。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區別,才能適宜。日本、韓國、其它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保留有儒教文化傳統,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脈。按自己的傳統行禮,這樣就有別有位了,適宜了。中國大陸地區,禮儀被君權弄到極端,如今業已中斷,要回到周禮的本原,結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禮儀,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實行起來還可以有差別。
新禮繼承古禮,禮儀動作拉開人的距離,使互敬。同時發展變化,順應人心,拉近人的距離,增加「執手」禮,使互愛。通兩得中合宜。
禮儀動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剛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貴。行禮人乾坤合德。
總結
禮的內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
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禮生之敬,可移於工作、學習、待人,敬業、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
禮以直道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規則:卑己尊人,行敬讓之道。
報的規則:以直道相報,來而有往,投桃報李。可以重報,投我木桃,報以瓊瑤。不可以反報,不可以輕報,不可以不報。
知禮者知理,有禮者有理,合禮就是合理。
禮自心生,禮由己發。
「克己」與「由己」相結合。「復禮」與「為仁」相結合。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㈨ 為何說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代打仗都講究禮儀
中國可是擁有了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要知道,中華民族在這五千年中可是有著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道德規范、禮儀規范、傳統美德也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被稱作為“禮儀之邦”。最早的文獻記載“凡人之所以為人,禮義也”。這是最早對禮儀的解釋,後面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講究禮儀了。要知道,在最早期的時候,各國之間打仗都要講究禮儀的。
楚國跟晉國還有一件事情也很有意思,但是楚國是最高在位者—楚共王,晉國這邊是大夫,雙方准備打架了。晉國這邊竟然先去拜見楚國的軍隊,楚王這邊更逗,是表現出對大夫的關愛。然後雙方你來我往了好幾個來和,以晉國大夫的三次大禮作為結尾,戰爭才拉開了序幕。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在春秋時期才會發生的,隨後的戰爭中,只有打架了。
㈩ 華夏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那禮指的是什麼
泱泱華夏,上下文明五千年歷史,而我們作為中華兒女,除了會自稱是炎黃子孫之外,也會形容我們的國家是禮儀之邦,那麼這之中的禮指的是什麼呢?泱泱華夏,禮儀之邦,我們的拜師禮,作揖禮和禮樂可以說都是禮之中的一種。
3、君子謙謙,相見作揖
說起作揖,這是我國古代人們相見所特有的一種禮節,看似簡單,卻深富內涵。作揖是需要根據人的地位尊卑來劃分的,首先是士揖,這是專門用於同輩中沒有姻親關系的異性的,在行禮的時候需要推手然後稍微向下,然後是一種被稱為時揖的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專用於有姻親關系的異性之間的行禮,在行禮的時候,應當將收推平並且致於其前,最後一種被稱為天揖的方式是專用於同性之間的。
中華之禮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後備去傳承,其中所蘊含的精深,無不彰顯這泱泱華夏的謙遜與識禮。禮儀傳承至今已經千年歷史,它更是無形的證明了我國的歷史進程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