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看待中國文如其人

如何看待中國文如其人

發布時間:2022-05-01 16:17:18

㈠ 回顧中國的文化進程,文如其人的列子很少,你能不能舉出文如其人的幾個特列

李白和杜甫最有代表性了
李白詩風浪漫飄逸,也和他的放盪不羈的文化性格相呼應
而杜甫詩風沉鬱頓挫,充滿現實關懷,也和他身處晚唐衰敗凄涼的文化背景有關,他的性格中的憂國憂民更是在他的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還有楚國詩人屈原,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詩歌和他的人性融為一體,體現了深深的憂國憂民但又不得志的愁苦情懷。

㈡ 中國有一句老話「文如其人」,究竟是什麼文

中國除了民間的一些俗語以外,還有一些從文人詩書中提煉出來的成語、名言等,「文如其人」就是其中流傳較廣並且為人們所不斷提起的一句。

這句話出自蘇東坡的《答張文潛書》中的一句話:「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知;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其實,不論是什麼文體,散文也好,詩詞也好,小說也好,「文如其人」的說法都是可以通用的,只要你用心品讀,你就會發現作者都會或多或少地在文中注入自己的個人感情。當然,真要論的話,私以為可能散文和詩歌對作者的體現更直接一些。

㈢ 怎樣理解「文如其人」、「風格即人」的觀點

中國古已有雲:有德之文信,無德之文作。充分強調了寫文章的人品於文品的相對統一。與布封所說的「風格即人」,頗為相似。因此在我國古代,把文章放到與做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男人的要求。「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盛世」為曹丕的文章定義。兩者的結合,則指出要寫文章先學會做人。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文章。李白的文章狂放不羈就如「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陶淵明從容淡定,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文如其人」,「風格即人」

㈣ 中國每一個文字都有其不同的來歷,其中有關人字的來歷有什麼傳說故事

人字的傳說故事: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部落互相仇視,一場大戰後,只有2個人站了起來。他們互相看著,准備最後一搏。然而這時野獸出現了,不同物種的出現,必然促成同一物種的聯合,即使仇深似海。

於是兩個人背靠背互相依存,互相防守,於是挨過了危機。朴實的人們懂了一個道理,背靠背的力量是成為人這個物種的必要。於是,古老的部落以背靠背的方式來詮釋「人」這個物種。

(4)如何看待中國文如其人擴展閱讀:

漢字大和人,所表示的都是人,但是有區別:前者追求體骼、肌肉的強大,崇尚的是體力、武力。而後者,崇尚的是腦力。

人之所以能夠鞠躬,是因為內心會思考,明白個體力量的不足,需要與他人合作。日本人最喜歡鞠躬,就是因為日本人此前學的漢文,他們一直沿襲著這個漢字所傳達的智慧。

最早的「人」字,是出現於公元前1400年商代的甲骨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記載道:「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像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人」是象形字,「 」像一個側立的人(見下圖),因為是側立的,所以可以看到他的一臂一脛。對「人」還有一種象徵意義的理解——「人」通過描繪出一個側面站立的人,象徵著人和動物最重要的區別:人能直立行走。

㈤ 辨析「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的意思是觀其文知其人。人常說文字是人的第二門面,一個人的談吐、文章完全可以體現這個人的心態、思想、為人出世的作風等等。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我們會驚喜會贊嘆會有心靈的共鳴,對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幾分。其人的文字一路看下來,多多少少也會有了些隱約的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確實可以通過文字來體現出來。若文章氣勢十足善於旁徵博引,讀來又沉實厚重,那作者想來肯定是學識淵博的;若字字婉約句句雋秀,必想像著躲在那文字背後的心事該是多麼的清麗脫俗„„這種相處方式是美好的,一點點朦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感覺的來揣摩文章後面的人。 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這篇文章的風格宛如作者之為人,而且更由於作者傾注了真摯的思想情感和寫入了以身許國的政治經歷。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他的詞開豪放派一宗,他的詩青雄高遠,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縱橫,另外他還是自成一派的書法家和畫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蘇軾的文章中我們充分領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種激憤的心情,他關注落後中國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專制制度。他大聲疾呼,輾轉奔走,力求喚起國人的覺醒。讀他的文章,我們能看到他嬉笑怒罵的神態、錚錚不屈的傲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敢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偉岸人格矗立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無限敬仰,並不斷的激勵我們前進。這正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作者的生活閱歷的間接體現。 文如其人,言為其聲。一個對自我缺乏認識,對生活沒有發現,對生命沒有感恩的人如何寫得出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靠單一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寫好的,從某一方面看,它是最好的人品和素質的體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文與做人如出一轍。作文要先懂得如何生活,敢於走出自己思想中的那片狹隘的天地,在與外界事物的接觸中學會欣賞和感動,同時去領悟做人的真諦,學會包容、寬恕、感恩,去正視一切事物。看文章的人往往從一篇文章去了解作者,或是一個故事的表達思想語言里去審視作者的人文風貌與精神,他也會因此了解作者的快樂與憂傷。如果對生活的感悟甚少,那麼你拿什麼去感動這些人?缺少了對生活的感動和對生活的發現,也就失去了寫作的真正意義。

㈥ 2015年語文浙江高考作文。

題目: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材料詳細解讀:
1.材料本身的重點詞句及關鍵信息: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這則材料前後兩句話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話,都可分為三層來理解:一是觀點態度,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還是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二是人與文的具體表現,前一句表現為人個性的偏急澄淡與為文的急促悠遠,而後一句第二層具體表現為人與文的趣味問題,即雅俗問題;三是對第一層觀點態度的具體闡述,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
2.思考材料可以寫作的角度與立意:
a.側重於談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文章的風格即昭示著作者的人品與人格。當然,海風陸老師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後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否則就很難體現出一個高中生該有的思辨性。
b.側重於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即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跟上述角度與立意一樣,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前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
c.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離的。因此,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為人,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在一個人身上,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相背離的。因此,更多地應該知人論世,看作者作品中所發表的言論是在何種情境下出於何種目的才發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給出的「人品與文品」的關系來談,開掘兩者新的關系。比如,文品,將引起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進而促進他的人品轉向高尚,轉向個性的從容,轉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載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卻不能將人品與文品等同而論,希望考生們能將此作為最佳立意。
其實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先了解人品與文品的含義。何為人品,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歸結一點,落實到每個靈魂深處,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風格,即人品理論的變異與總結的不同階段。應該指出的是,「人品」與「文品」,其中的「品」,應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薦:
1.拜倫: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據說他的個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寫作時,往往是非常安靜沉穩地寫作。
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孔子強調「詩教」,認為詩與樂可以對培養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論語》中體現,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了下來,正是因為孔子自身對「仁」與「禮」的追求,對「詩教」的追求,他的《論語》,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現在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說法由來已久,有人稱為人格,有人名為品質,我們本地俚語叫「底」,或者叫「料」。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僅憑一個人的言論就能斷定他(她)人品的好壞嗎?特別是網路時代的言論有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人品問題,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為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系起來,認為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為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為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為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為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為人稱贊的《閑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為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為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錄取啦獨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㈦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

【拼音】:wén rú qí rén

【解釋】: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

【出處】:宋·蘇軾《答張文潛書》:「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示例】:古人每愛說「~」,然如像光慈的為人與其文章之相似,在我的經驗上,卻是很少見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分句;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

中國古已有雲:有德之文信,無德之文作。充分強調了寫文章的人品於文品的相對統一。與布封所說的「風格即人」,頗為相似。因此在我國古代,把文章放到與做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男人的要求。「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盛世」為曹丕的文章定義。兩者的結合,則指出要寫文章先學會做人。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文章。李白的文章狂放不羈就如「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陶淵明從容淡定,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文如其人」,「風格即人」

文指一個人所表達的內容,俗稱說的話,書面語言就是寫作的內容。
這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才華。

㈧ 文品與人品(轉)

中國古代歷來都重視人的德行,講究品行修養的重要作用。「文如其人」這是強調文人的道德品質,是中國傳統的人文觀。因為文字所承載的就是思想,而思想決定著一個人的品質,身為文人,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要寫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德之不立,無以立言,有了超人之品德,方有超人之文章。

人品的高下,直接決定著文章品位的高低,因為所有意境優美、清秀雋永的文章是由人一字一句用心去寫出來的,讀者要品文章所闡發出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品作者當時的心境、思想意境乃至為人之道。古人作文,尤重立意,以「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與道俱」為己任,無論學者之文,應試之文,抑或交際之文,都追求一種「文道合一」的境界,以文施教化,以文表達心聲等。《尚書•堯典》曾歸結出「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的創作規律。自孔子、孟子而至杜甫、白居易,再到歐陽修、蘇軾等,都強調創作的思想內容,重視作品的社會效果。為文者本身就是道德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古人說「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

例如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的文章,也寬厚宏博,使人感受到一種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這不僅僅是單靠執筆學寫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這是因為他維護天理正義、公道良心的社會責任感充於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對於塑造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精神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如唐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認為文章必須擔負起「補察時政」的歷史使命,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使聞者足戒」的目地。他的文風朴實、自然、流暢,著名作品有《賣炭翁》、《杜陵叟》、《紅線毯》等,他在《寄唐生》中寫道「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都體現出為民請命,揭露社會時弊,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同時還是一位敢直言、愛百姓、廉潔自律的清官,雖因觸怒權貴屢遭貶謫卻依然不改初衷。一個在惡劣環境中特立獨行的高潔之士形象就矗立在人們的心中了。據說他每寫一詩,必對老嫗讀之,老人不明白就改寫,所以他的詩文連不識字的老人、兒童都能聽懂,被傳為文壇佳話。

宋代的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認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應該是人生和文學的永恆主題,心繫百姓,不辱使命,品德高尚,才能寫出有感染力的文章。他一生以梅花的品格自勉,「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歷史上流傳千古的著作名家幾乎都是具有梅一樣品格的人,從《歸去來兮辭》中,人們讀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從《滿江紅》中讀出了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正氣;從《岳陽樓記》中讀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他們的文章傳承至今,無不表達出其高風亮節、不謀—已之私的語言形象,其崇高的文學地位與其高尚的人格交相輝映,崇高的信仰是其成就的關鍵。而對於那些人品不好或大節有虧的人,其文亦受其人品影響,隨人而逝,泯滅不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道德標准衡量一切事物,引導著人們以正確的是非觀面對「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而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良知,千百年來一直就具有追求真理、維護道義的傳統,他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捍衛道德、真理的勇氣而倍受人們的尊重,使人們在學習、研究其作品中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和美好,把德操作為人處世立身的准則。

㈨ 你如何看待「作品是作品,人品是人品」這句話

作品即人品,這句話要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比方在什麼環境下這句話才成立。如果是用在不同行業內,比如藝術創造,可以這么去做比喻,「作品」相當於你最終呈現給世人的成果,而這個「人品」是你為了達到這個成果而付出的努力,在努力中呈現出忘我的人格魅力(但並不包括私生活中的所做所為)。從這點看,這話沒太大毛病。但是單看這句話,顯然是有問題的,不能劃等號。反過來人品即作品也一樣,如果講這話的目的是為了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推崇品格高尚或抨擊道德低下,可以這么去比喻,反之如果脫離了專門講這話的大環境,這話就不太成立有問題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國文如其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與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53
中國駐什麼 瀏覽:670
中國共有多少例新冠冠肺炎 瀏覽:44
蓮花清溫怎麼寄到英國 瀏覽:501
安妮義大利哪些送餐具 瀏覽:231
伊朗為什麼不兼並阿富汗 瀏覽:847
伊朗旅遊有什麼特產 瀏覽:84
越南的國籍怎麼填 瀏覽:778
印度邊境溫度是多少 瀏覽:123
印尼合資公司是什麼開頭 瀏覽:153
浙江仙居中國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瀏覽:930
荷蘭日本英國泰國都是什麼花 瀏覽:894
中國如何做印度電商 瀏覽:846
義大利和捷克哪個足球厲害 瀏覽:531
現在伊朗氣溫多少度 瀏覽:393
哪些單位有義大利語需求 瀏覽:487
印尼的貓為什麼沒尾巴 瀏覽:810
中國凶歷的多少 瀏覽:277
去義大利旅遊需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69
娶個印度女人怎麼樣 瀏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