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中國式人情,你怎麼看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劣俗,中國式人情,說白了就是燒錢,為了所謂的人情,逢年過節各種透支自己,打腫臉充胖子。
⑵ 你覺得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
不懂人情世故,什麼都是扯談。古往今來,這種慣例,都沒有誰能夠打破。所以說,中國的社會是人情社會,是再好不過的說辭,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⑶ 有人說,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所以法治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說行不通,對此,你有什麼看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悠久大國,人情往來也是一個特點。然而這也未嘗不好,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建立感情。但是如果利用這點拉關系,走後門,危害社會就不對了。所以我國既要以法治國,也要以德治國,雙管齊下,中國才會變得更強大,更富有。
⑷ 對於中國的人情文化你怎麼看
⑸ 為什麼在中國,人情這么重要呢
在中國人情是很重要的。千百年來我們中國就有人情存在了,這跟我們的文化習俗有關。以前我們利益關系不那麼多明顯的時候,大家過著群居的生活。我們的東西都是公用的。如果我們家裡面沒有我們需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人情來去別人家借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比如說我們今天得到了隔壁家人的幫助,某天我們的鄰居遇到麻煩了,我們會因為人情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即便我們根本幫不上什麼忙,去關心一下也是必要的。這樣子兩家人才能夠長期的友好下去。面多外來利益的入侵時,才能夠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所以人情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但是人情又有其不好的一面。它打破了很多我們制定好的規則。為此我們很多人都討厭人情。比如說我們和別人共同競爭一個工作崗位,不管在哪個方面看起來我們都比自己的對手優秀,自己擁有好的文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擁有好的口才,衣著方面也很得體,待人有禮貌。但是最終還是輸給了人情。自己競爭到最後的對手是這家公司裡面主管的兒子,然而他兒子之所以來競選不過是走一個形式罷了,為的就是減少別人的閑言閑語。但是這個工作崗位確是早已經內定的了。自己都優秀也不過是被別人當做了人情的墊腳石。所以很多時候不管公司制定了多麼嚴格的用人標准都會多多少少摻雜著人情在裡面。偶爾給領導送禮的員工懂得怎麼利用人情。
很多被淘汰的人會因為人情的關系,覺得很不公平。也有人時常感嘆自己沒有關系可利用,所以沒有辦法把人情當作走上成功路上的跳板。
其實很多人都想要為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想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但是他們因為有人情在,他們沒有辦法去維持自己內心追求的公平。正如我以前聽過的一個真實的事例,一位老師是某所知名高校的知名老師,他的侄子中考成績不理想,沒辦法考進這所高校裡面去。想要通過他的關系進入到裡面讀書,他為了心中的公正,沒有幫這個忙,結果侄子家和他的關系就淡了。偶爾也會聽到一些年長的人評論這個老師不懂人情,一件簡單的事情都不肯幫忙,以後等他需要別人的幫助的時候別人也是不會幫忙的。不去遵循人情,會被很多人唾棄,所以人情在中國是特別的重要的。
⑹ 對於中國式的人情往來,你怎麼看
對於中國式的人情來往,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贊成,但是也沒有什麼可批判的,以後等我有了能力我一定要在我的生活圈改變這些現實。
有的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的這種方法的存在,這樣的老師無疑已經喪失了作為老師的師德!
所以說,中國式的人情往來真的是太燒錢了,如果你有能力,請在你的圈子裡盡力去改變這種現實,讓生活簡單點不好嗎?
⑺ 中國是一個充滿人情世故的社會,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人情世故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人們往往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太多的投入。至此,所謂「中國式」解決問題的名言,由此對應而出。
你一定聽過周圍親朋好友,對你說過下面這些話:「來都來了」、「大過年的」、「還是孩子」、「給個面子」、「都不容易」……
或許,「來都來了」可以使不好決定的事情變得簡單;「都這么久了」讓你可以自我欺騙的安慰自己再等一會;「給個面子」可以讓雙方的臉皮扯得不那麼難看……
但,順應朋友意思的你,答應下來後回頭想想,這真的是自己的本意嗎?
我們在無意識間迎合了朋友、大眾,卻也偏離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方向。然,人情世故是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他構成了這個社會隱形的規則,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無處不在地充斥著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常被家長教育的話中,有一句是:「要懂點事兒」。這個「事」包含的廣度相當長遠,它簡直跨層指代了各種類型,下至關門家長里短,上至社會波詭雲譎。
總言之,要做事圓融,不要做讓人垢病的事情,但每天活著這么累,真的開心嗎?什麼時候才能揭下虛與委蛇的面具,直面真我呢?
其實,每個人都該有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你有你入的世,他有他求的法,人生路漫漫,不能到了花甲之年,回首才發現,半生的努力,不過只戰戰兢兢地迎合周遭人,讓他人對自己滿意,而忽視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
從現在開始,就努力改變自己吧!雖然一開始會無從下手,但如果不勇敢破冰,邁出第一步,那即使想的再多,也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罷了。
⑻ 千萬別被中國式人情消耗你,你對此的看法是什麼
我就是很贊同這個說法的,中國式人情裡面有好的,但是卻在很多方面給很多人來增加無形的壓力。比如我們家就是這樣,我們家在去年家裡的經濟條件是很不好的,一家人都在節衣縮食的過著。可是我叔叔的父親去世了,這是應該要去送人情的。
我其實覺得送錢也就量力而行就好,但是我媽媽卻說,我爺爺去世時,叔叔送了多少多少錢,這個人情我們是需要還的。那個時候我真的是恨死了這個中國式人情了,明明自己已經很拮據了,卻還要為了這個人情讓我們雪上加霜。
只要我覺得某某親戚已經得寸進尺了的時候,我媽媽他們都會說,別人以前是怎麼怎麼厚待我們的,這些人情是要還的。但是我覺得還人情是可以的,有恩必報這畢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但是我覺得那是要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圍裡面的。對於一些該拒絕的人情就要果斷的拒絕!
⑼ 千萬別被中國式人情消耗你 你對此的看法是什麼
前些日子,朋友從國外出差回來,跟我大吐苦水。「在國外,一天就能解決的事,按照手續非要拖一周。」喝了幾杯,他又感慨:「但外國人本事的確省心,無非是多等等,不像國內,做什麼都逃不過人情。」《紅樓夢》中,曹雪芹曾這樣精準形象地概括中國社會: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身在復雜的熔爐里,你再怎麼獨善其身,也很難擺脫「中國式人情」對自己的不斷消耗。身邊的一些做生意的朋友,無一例外,都更愛與外國人做生意,尤其是德國人。問起原因,他們無不嘆息:在國內談項目,沒有過硬的關系和百八十場飯局,根本沒法拿下指標。上面做決策的人是如此,下面執行的員工也是一樣。你隨便去一家公司拎出一個三年以上工齡的銷售,無一例外都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和超乎常人的酒量,做事情更是八面玲瓏。誰不願就事論事,但領導做東,客戶邀你喝酒,遇到這種情況,誰敢拒絕?就算你深知這種風氣不良,身處江湖,也身不由己。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最初也是潔身自好的官員,卻因為欠了趙春來的人情,被趙瑞龍步步算計,不得不和他們綁定在一起。即便他熟讀《萬曆十五年》,深知前車之鑒,也沒能逃脫落馬的結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過:「每個人都對個人利益毫不讓步,促進社會效益時的效果反而最大。」維護自身利益並沒有錯,一味屈服於人情和面子,反而會傷人傷己,後患無窮。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小到出門搭個順風車很多人都想講講人情,以致於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覺得人情應該高於規則,應該高於生命。孩子成績差,找熟人放進好學校,入學後,孩子卻因為跟不上課程更加厭學、仗著有父母的關系不思進取、打架斗毆,最終被學校開除。闖紅燈找熟人,次次都能免於扣分,久而久之,自然對交通法規嗤之以鼻,出了車禍才悔不當初。小偷小摸被抓找熟人,犯了事找熟人,免於懲罰似乎是好事,卻讓法律失去了威懾,直到鬧出人命被宣判死刑,才發現人情也不是無所不能。英國文學家狄更斯曾說過:一個社會的潰敗,不是因為經濟上的衰退,而是因為人心的潰爛。人心的潰爛,最先一定始於對規則的漠視和傲慢。盡力擺脫人情的束縛,就事論事,堅定原則,公平才會逐漸建立。無論是多麼理智冷淡的人,都逃脫不了一個「情」字,但它也是時刻懸掛在所有人頸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人情雖好,不可濫用,稍有不慎,只會誤了卿卿性命。
⑽ 你眼中的中國人情社會有何利弊
你好,我個人覺得正常的人情社會的好處在於可以促進大家親朋好友或者其他人的之間的關系,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或者工作之餘還有時間聚聚,也會因此產生比較多的機會(包括好的和壞的),這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特色文化;弊端在於這樣的人情社會會讓社會產生一些攀比心理和徇私舞弊心理。整體來說它的利弊比較平衡,我們還是應該樂觀一點來看。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