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駐印軍的戰鬥力怎麼樣
首先和遺憾的告訴你:你所看的1946年庫倫戰役子虛烏有。。。當時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在東歐和西方暗較勁,而駐印軍各部正在和中共部隊捉迷藏。。。
但是就軍事角度而言,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對於機械化大縱深作戰的運用肯定是要強於善於進行山地叢林作戰的駐印軍的。對於坦克和機械化步兵的協同作戰,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理論儲備和物質基礎,各級指揮官都能很好的理解和實踐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原理——以坦克為核心,多兵種聯合作戰的遠距離快速打擊癱瘓戰術,即高速突擊。而中國駐印軍主要從事叢林戰和山地戰,是以步兵為核心,坦克等機械化車輛提供支援的戰術體系,即步步為營,坦克和步兵的協同只停留在戰術層面(亞熱帶叢林也無法開展戰略機動)。
說白了,兩支軍隊執行的不是同一類作戰任務,坦克和步兵的協同能力那自然是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強啦~
2. 日軍在於邦戰斗失利後承認了有關中國駐印軍怎麼樣的實力
胡岡河谷戰斗,共殲滅日軍6000多人。日軍受到重大打擊後,接連敗退。中國駐印軍把戰線推進到莫岡河谷。日軍在於邦戰斗失利後即承認,中國駐印軍「和第18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素質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此次在胡康的中國軍,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訓練,都完全改變了面貌。盡管第56團奮勇猛攻,敵軍圓形陣地在熾密的火網和空軍的支援下不僅毫不動搖,而我軍的損失卻不斷增加……使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3. 中國駐印軍和日軍戰鬥力如何
中國駐印軍戰鬥力高過日軍。
駐印軍兵員是由國內挑選後送過去的,素質高於國內士兵。訓練接受的是美式訓練,使用的是美式裝備,編制也是參照美軍,部隊的火力遠高於日軍。
作戰時一切物資由美國人提供給,後勤無憂。地面作戰有重炮和坦克的配合,還可以呼叫空中火力支援,加之駐印軍報仇心切、歸國心切,戰鬥力遠遠高於日軍。
4. 中國駐印軍的戰績
中國駐印軍的反攻開始於公元1943年10月,結束於公元1945年3月
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英、美同盟軍的協同下,對侵佔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部日軍的反攻作戰。
1943年春,美、英同盟軍已在西南太平洋對日軍發動反攻。為准備同盟軍在中國對日作戰建立基地,中、英、美三國政府商定,以中國軍隊為主,配屬美、英軍各一部,發動緬北滇西作戰,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後為蘇爾坦)、副總指揮羅卓英(後為鄭洞國),率中國駐印軍1個軍2個師配屬英軍溫蓋特部隊(又名「欽迪」旅)、第36師各一部和美軍第5307部隊(又名「哈拉哈德」部隊)、第10航空隊一部,由印度利多向緬北進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後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率2個集團軍(5個軍13個師)另1個軍(3個師)配屬美軍第14航空隊一部由怒江向滇西進攻。侵佔緬甸和滇西的日軍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企圖在第5飛行師協同下,以第18、第56師團防守緬北、滇西,另以3個師團攻佔印度因帕爾,控制阿薩姆邦,切斷同盟軍向緬北進攻的交通線,以打破其反攻。
緬北作戰1943年10月24日,駐印軍新編第1軍新編第38師第112團由唐家卡、卡拉卡向胡岡谷地推進。戰至12月29日,擊潰日軍第18師團(欠1個聯隊)一部的抗擊,相繼攻佔欣貝延、於幫等地。月末,駐印軍以新編第22師為右縱隊由欣貝延向達羅進攻,於1944年1月31日攻佔該地後,東進攻取孟緩;新38師為左縱隊由於幫出發,於1944年2月1日攻佔太巴卡後,其主力和第5307部隊主力沿塔奈河向南進攻,其第113團和第5307部隊一部向孟緩東南之瓦魯班迂迴,協同新22師圍殲孟緩日軍。1944年3月5日克孟緩,1944年3月9日佔瓦魯班,殲日軍第18師團一部。新22師直攻間布山;第113團和第5307部隊一部從間布山東側向山南迂迴,1944年3月28日佔拉班,切斷日軍退路。退守間布山的日軍第18師團乘其立足未穩,突圍南逃。1944年3月29日,新22師與迂迴部隊會師夏杜蘇。至此,駐印軍將日軍逐出胡岡谷地,殲日軍近6000人。其間,溫蓋特部隊主力於1944年3月5日在莫罕地區空降,截斷第18師團的補給線。日軍第15集團軍(3個師團)於3月8日向因帕爾發動進攻。
1944年4月初,駐印軍向莫岡河谷兩路並進:新22師配屬坦克營由拉班地區向加邁攻進,月底進至英開塘,遭日軍第18師團一部頑抗,戰至1944年5月4日方突破其防禦陣地,向加邁突進;新38師沿塔奈河南進向瓦蘭地區進攻。戰至1944年5月下旬,擊潰第18師團主力和第56師團一部,攻佔瓦蘭地區各據點。隨後,新38師第114團向莫岡進攻,另2個團向加邁迂迴,至1944年6月7日,相繼攻佔加邁南日軍後方基地西通和加邁東北支遵,與新22師完成對加邁的包圍,旋即發起總攻,1944年6月16日攻佔加邁,殲第18師團和第53師團各一部。1944年6月23日,新38師主力與第5307部隊、溫蓋特部隊各一部會攻莫岡,1944年6月25日攻克該地,殲第18師團殘部和第2、第53、第56師團各一部。至此,駐印軍結束莫岡河谷作戰。其間,英軍第4軍團和第3軍殲滅進攻因帕爾的日軍大部,從而改變了緬甸戰場形勢。
1944年4月中旬,沿塔奈河南進的第5307部隊主力(2個營)進至太克里後,奉命和駐印軍新編第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組成突擊隊,轄第1、第2縱隊,於1944年4月29日出發,越枯門嶺,襲取密支那。1944年5月17日上午,第2縱隊渡過南圭河一舉襲占密支那西機場。從此,縮短駝峰航線,成為中印空運基地。防守密支那的日軍第18師團第114聯隊(欠第1大隊),迅即將所部千餘人收攏至市區固守。1944年5月18日,第1縱隊進抵密支那北之遮巴德。從1944年5月19日起,突擊隊向密支那市郊進攻,迭次攻擊進展甚少,形成膠著。1944年5月底,日軍步兵第56聯隊聯隊長率2000人抵密支那,以加強其防守力量。駐印軍遂調整部署,增調兵力,經月余備戰,以新30師主力、第14、第50師各一部、第5307部隊,在空軍和炮兵支援下,於1944年7月13日向密支那發起攻擊,至1944年8月3日攻佔該地,殲日軍大部,其殘部逃往八莫。密支那作戰結束後,駐印軍進行休整,將所部編組為新編第1軍,轄新編第38、第30師;新編第6軍,轄新編第22師、第14、第50師。
5. 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的規模是怎樣的
蔣介石雖然已經答應向印度空運5萬部隊,但卻並未付諸行動。史迪威把中國駐印軍訓練、裝備、演習情況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紀錄片送給蔣介石,果然使他十分滿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運補充兵員。到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已達到了3.2萬人。新38師和新22師,每師1.25萬人,各轄有3個步兵團,3個炮兵營,1個工兵營,l個輜重營,1個通訊營及其他配屬分隊。此外,還組建了3個炮兵團,每團36門105毫米榴彈炮;2個迫擊炮團,每團48門150毫米重迫擊炮;1個汽車團,有400輛載重汽車。中國駐印軍已成為一支火力兇猛,機動性較強的戰役突擊部隊。
6. 八莫戰斗中國駐印軍取得了什麼樣的戰果
八莫戰斗,駐印軍擊斃日軍2430人,俘虜日軍21人,繳獲飛機2架,大炮25門,戰車2輛,輕重機槍65挺,步槍630多支,奪取飛機修理廠2座。新編第1軍官兵傷亡1021人。八莫戰斗的勝利,為駐印軍與遠征軍會師奠定了基礎。
攻克八莫後,駐印軍又向南坎發動了進攻。
7. 抗戰時,中國駐印軍是什麼樣的
今年9月3日是抗戰勝利75周年,電影《八百》正在上映。此時聯想起家中老人(當年曾在國防部外事局工作)說過許多與抗戰相關的往事,再結合諸多當年親歷人的回憶錄說說當年中國駐印軍的二三事。
這里先說個引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4午夜國軍三方面軍副司令長官鄭洞國攜24位官兵(機上還裝載1輛美製吉普車以方便在滬時活動)搭乘盟軍C54運輸機柳州起飛,9月5日凌晨飛抵上海江灣機場。
這,就是國軍第一批抵滬接管在滬日軍投降的軍事人員。在這架飛機上有位年輕的上尉參謀,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文史學者的黃仁宇。這一重要時刻後來被他寫入了自己的回憶錄。
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或許不明白,為啥是三方面軍來上海接管在滬日軍的投降?這是因為當年三方面軍下屬各部多為王牌主力,如新6軍因在滇緬作戰中大敗日軍精銳第十八師團戰功突出,被安排在南京負責最重要的受降儀式,同樣,參加過抗戰時多次會戰的94軍負責接管上海與蘇州地區的日軍投降。這也是三方面軍歷史上最高光的一刻。
經駝峰航線運到中國的美械裝備多配發中國遠征軍,少量配發其他部隊。圖為1945年5月,國軍第74軍在即將參加芷江戰役時獲得配發的美械裝備1門75毫米美式山炮。從這位少年兵和他腳上草鞋看,當年王牌第74軍的兵員與裝備不會強到哪裡去。
從國內初到向印度蘭姆伽基地的中國士兵以補充駐印的新編1軍與第6軍。到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共有5個師。全裝美械,還配備兩個坦克營,其中有30輛重32噸的謝爾曼中型坦克。
補充到印度的官兵一到印度後即被要求脫去身上破爛軍裝,換上新配發的軍裝。當年駐印軍士兵配發軍服 伙食基本是向美軍看齊。
當年中國駐印軍的蘭姆伽基地在印度中部,處加爾各達到新德里間,面積有30平方公里,各種設施完善,配有游泳池、電影院等娛樂設施。
8. 中國駐印軍的戰斗實力
史迪威計劃在印度建設一支完全由美國人訓練的全美械中國部隊若干個師,用於反攻緬北,稱「X部隊」;在中國雲南昆明基地建設主要由美國人訓練的美械部隊30個師,用於反攻怒江,稱「Y部隊」;然後在廣西桂林基地再建設30個美械師,稱「Z部隊」,與「X部隊」「Y部隊」一起用於在中國大陸發起全面反攻,一舉殲滅在華日軍。美械部隊,通俗地說,就是裝備美國武器的部隊。但這個「美械」標准並不統一,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
駐印軍的裝備全部換裝美式,那是真正的美械,所有武器裝備一應俱全,還擁有別的部隊想都不敢想的兩個坦克營,尤其是總指揮部的戰車一營那30輛重達32噸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與它相比日軍的95式和97式坦克僅僅比玩具強一點;第2營裝備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軍當時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須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將之擊毀,而它卻足以在500米外直接點燃97式坦克。至於汽車的數量之大,那就更是不足為奇了。
國內的美械部隊跟駐印軍根本比不了,「Y部隊」的重武器數量嚴重不足,多數情況下1個軍才有1個75毫米山炮營,這還不如駐印軍1個師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國內部隊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兩年一套皺巴巴的粗布軍服。至於「Z部隊」,則因為史迪威後來被蔣介石趕回了美國,根本沒有能成立。當史迪威被趕走後,美國停止了美械軍的繼續裝備,為了平衡,國民政府又將「Y部隊」的總共10個軍的裝備平均分給了20個軍,這樣,國內的部隊質量下降得可就相當厲害了。
新22師和新38師的編制相當繁雜,尤其是師直屬隊,系由1個由2噸半卡車牽引的12門制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由騾馬牽引的12門制75毫米山炮營、1個汽車騾馬混合輜重營、1個裝備無線電的通訊營、1個工兵營、1個教導營、1個特務連、1個搜索連、1個軍械連、1個衛生隊和1個野戰醫院組成。師下設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由3個步兵營和團直屬隊組成,團直屬隊包括1個12門制81毫米迫擊炮連、1個吉普車牽引的12門制37毫米反坦克炮連、1個騾馬輜重連、1個通訊連、1個衛生隊,以及搜索排、特務排;步兵營由3個步兵連、1個12挺制機槍連和1個裝備4具巴祖卡火箭筒的炮排組成,全團2750人。步兵連下設3個排,每排下設3個步兵班和一個輕迫擊炮班,步兵班有2支沖鋒槍、一挺輕機槍和8支步槍,炮班裝備60毫米迫擊炮2門。全連170餘人。
新的編制大大加強了師的支援力量,要求每個師要達到12500人,這個數字比1939年型步兵師高出3000人以上。相應的,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飛躍,1個師共計擁有汽車300輛,騾馬千餘匹,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162門,重機槍108挺,輕機槍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85具,沖鋒槍與卡賓槍各400支,步槍數千支。這樣的編制體現了現代戰爭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當面的日軍部隊,駐印軍的1個師火力和運動能力已經全面超出1個1944年制甲種師團。
駐印軍總指揮部也有龐大的直屬隊。在總指揮部下,設有分管人事、情報、作戰、後勤的四個參謀處,一個管理第48兵站醫院、第20後方醫院、第13衛生營的衛生處,一個專門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處,蘭姆伽訓練處,SOS供應處,協調第26航空隊的汀江辦事處,戰車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機構;支援部隊數量更大,主要由中國部隊構成,幾乎趕上一個軍的規模,計有裝備36門155毫米榴彈炮的炮12團、各裝備36門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4和第5團、裝備400輛汽車的輜汽6團、裝備近千匹騾馬的騾馬輜重兵團、工兵第10和第12團、分別裝備30輛M4A2中型坦克和M3A3輕型坦克的戰車第1和第2營、由化學兵團改來的1個48門制150毫米重迫擊炮團及1個獨立步兵團,以及特務、通訊、憲兵、高炮各1個營;後來還加入了擁有3000名志願人員的美軍專業叢林戰特種部隊5307步兵團。
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良好的訓練基地,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兵員。訓練開始時新38師有7000人,新22師僅剩1500人,還有正在建設的駐印軍總指揮部下屬的龐大直屬部隊,都急需大量新兵補充。由於部隊缺員太多,遂決定先補充、訓練相對滿員的新38師,以及早得到一支戰力強大的美械部隊。
國內軍政部從1942年8月開始給駐印軍提供補充兵,全部精選體格強壯、有文化的青年,利用駝峰航線回程飛機空運到美軍汀江空軍基地,再車運到雷多。所以後來駐印軍內學生兵的比例相當高,這就帶來一個積極的影響:駐印軍的兵員素質遠遠超過國內任何部隊,包括重建的第二期遠征軍;而駐印軍的兩位留過洋的主將孫立人將軍和廖耀湘將軍學歷也比國內絕大部分將領為高。兵強將勇,駐印軍戰鬥力遠超國內部隊。1944年6月開始的怒江西岸松山戰役,3個多步兵師加2個重炮團、數個山炮營和1個重迫擊炮團計5萬遠征軍圍攻無路可退的千餘日軍,投入的兵力對比為50:1,歷時3個多月,傷亡8000餘人,敵我傷亡比1:7;稍早的孟拱河谷西通截擊戰,駐印軍僅以持步兵武器的不到500人阻擊日軍5000,投入兵力對比1:10,歷時3天,傷亡百餘人,而日軍傷亡達2500餘,敵我傷亡比為20:1以上。同樣成長於青天白日旗幟之下的這兩支部隊,其作戰表現截然不同。
大批學生兵的到來使在蘭姆伽訓練的駐印軍實力飛速提高,也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憂慮,英國容許這支部隊駐扎印度不過是為了利用其防備日軍進攻,並不贊成它的擴大;向緬甸進攻就更是讓英國憂心忡忡,它害怕緬甸在戰後順理成章變成中國的勢力范圍。國內給駐印軍補充兵額的速度起初是每天空運800人,英殖民當局借口給養供應困難,極力阻撓。經過史迪威和美國政府的努力勸說甚至是威脅,這個數字最後定為每天400人。源源進入蘭姆伽的新兵經過接近1年的訓練,就成為戰斗意志旺盛、戰鬥技術高超的戰士,蘭姆伽基地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緬甸決戰奠定堅實基礎。
蘭姆伽基地里設置步兵、炮兵、工兵、通訊、汽車、裝甲、衛生、獸醫馱載等一大批專門的學校,分門別類對軍官們進行針對性培訓,主要是熟悉美軍的戰法和武器裝備的性能和使用,每期6到8周,經過講解、示範、實習、考核四個階段才能結業,講解通過包括模型、電影等直觀手段來進行,重點在實習,這樣訓練的效果和速度都很理想。這些學校都有自己的訓練場,主要用來訓練士兵,教官都是美國人,管理由中國軍官負責。美國人對士兵的訓練也通過多種手段來幫助理解,士兵素質的作用這時就顯現出來了,他們的提高異常地快,步兵改行的炮兵在一星期里就學會了使用山炮,原先不懂英文的譯電員訓練7星期後就已經達到美國譯電員需13星期才能達到的效果,士兵使用迫擊炮的技巧也到了讓教官們贊不絕口的程度。
訓練都是真槍實彈,有一個重要指標是耗彈量。像炮兵指揮員,就一定要實實在在親自指揮大炮發射到400發炮彈才算達到訓練量,於是訓練基地四周隨時炮火連天,槍聲則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似乎永遠用不完的美國彈葯幫助駐印軍培訓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官兵。幾乎同樣裝備的國內美械部隊步兵分隊就享受不了這種待遇: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的運力承受不了這樣的消耗。孫立人是駐印軍中唯一受史笛威敬佩和敢與美軍將軍直接叫板的人,他也因此為自己和新38師爭來了權利,他在蘭姆伽全面督促新38師訓練時,戰斗訓練計劃甚至是以他的軍官為主而美國軍官只能服從。他特別注重射擊、格鬥、游泳、駕舟、武裝泅渡、登山、攀爬、防暑、耐寒、防蚊、抗瘧、泥濘地行軍等特殊技能,還把一個信條灌注到全體官兵的內心:相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當陷入困境時,相信上級一定會來救援和幫助; 面臨危險時,相信本師友軍一定盡力前來營救。 孫立人的教育很快就在險惡的熱帶叢林戰環境里得到了回報。 1943年3月初,雷多軍區毗鄰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帶出現異常情況,已經齊裝滿員的新38師提前結束了整訓,離開蘭姆伽開往雷多。反攻緬甸的第一聲軍號,已經響起。
9. 在二戰時期,中國駐印軍的戰鬥力是不是明顯比日軍強
倒不是這樣。。其實住印軍只是孫立人的一支部隊而已。只能說這個師的戰鬥力要高於日軍大部分水平,遠征軍的話,其實坦克火炮什麼都有。只不過在東南亞的叢林地帶,那些德國幫忙生產的高機動的坦克裝甲部隊實力銳減。而日本人一般都不太依靠重坦克等等,所以叢林戰的時候,遠征軍非常吃虧,打到後來,鋼炮重武器成了累贅,幾萬人遇到幾支聯隊,都沒有抗擊的勇氣,作戰態度消極加上這並非本土作戰,而且被動挨打,導致了後來全軍的大撤退,寧炸坦克寧回國。不與日軍作戰。而孫立人不想放棄現有的武裝力量,所以保留了精銳去了印度協防。惹了老蔣大怒。而後來事實證明。孫立人是對的。。 至於你的問題。。如果放在平原作戰。。我們的第五軍。放到哪裡都不會吃虧。可以和日軍的王牌一較高下
10. 中國駐印軍隊火力配備怎樣
中國駐印軍的主要部隊有新編第一軍,軍長為鄭洞國中將,下轄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每個師約1.5萬人。為了提高這支部隊的機動能力、通信能力、火力,根據美方建議,中國駐印軍每個師編制3個步兵團,以及榴炮營、山炮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教導營等。在武器裝備上,每個師編有各種車輛300多輛,榴彈炮12門,山炮24門,各型迫擊炮234門,防坦克炮36門,騾馬1000多匹,輕重機槍468挺,火箭發射筒108具。武器裝備的改進,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