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防禦性建築有哪些
中國古代建築,在設計中就考慮到如何進行防禦,怎樣具有防禦保衛性能。大部分建築、大多數城池是從軍事防禦的角度出發修建的。如住宅大牆、望樓、門樓望孔、炮台、角樓等等,都是軍事防禦性的設施;又如萬里長城、關門、烽火台、狼煙台、便門、馬道、垛口、角樓等等。在縣城的建設中還有軍事城、軍糧城、戰城等,同樣是防禦工程。此外,每建設一座城市,都建有城牆、城樓、堞樓、敵台、硬樓、軟樓、馬面、瓮城、望火樓、鼓樓……這些都是防禦性工程。另外在大城之外,還建有羊馬城、大的外城圈。城外的鹿腳、轉射等等都是防禦性的戰略工程。還有吊橋、水門、閘門、衛星城、外廓城、城關城等也都是軍事防禦性工程。因為中國在封建社會時期,民族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間的矛盾、統治階級與一般平民的矛盾、有錢的人與窮人的矛盾等等,錯綜復雜,有時無法解決,只能動用軍事力量才可以解決。所以在平時建工程、築佛寺等等都存在著這一類的問題,在每座建築中或多或少都考慮軍事防禦原則。在中國各地的很多山上,大多數都建設有山城、山寨城,鄉村中建設有村寨、鄉村土圍子。大戶人家做高大的土院牆,窮人家外做柳條牆、柳條障子等等。因此,有人說中國古代建築工程即是軍事防禦工程,這一點的確是事實,否則就無法安寧地居住和生活。
建設城池,本身就是一個防禦性工程。修城即是象徵防禦與戰略進攻,有一個明顯的要地。城門白日啟開,夜間關閉,住家中院子的門平時總是關著,特別是到晚間將院子的大門關閉之後,才會覺得深屋居住是安然、舒適的。
一座佛寺、一座廟宇有時也要為它建城。例如河南壘山寺和青海瞿曇寺也都是為寺而建的城池,都採用方塊形作為城牆,相當堅實,至今保存完整。
凡是過去的城池,各個項目都是從軍事防禦性考慮問題的。如明清時北京城、城內的道路、交通、公共建築、胡同、廣場、垛口、城牆以及城牆內外所附屬的建築,這一切都是從戰略防禦性出發而修建的。
㈡ 中國著名的古代建築有哪些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聞名於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築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都興建了長城。秦兼並六國後,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30萬人,連續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於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長城則只剩下一些遺跡了。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像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磅礴氣概和聰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測量、規劃設計、建築技術、工程管理以及軍事技術的高超水平。 二、故宮 故宮坐落於北京城的中心,佔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傳統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於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築中罕見的傑作。關於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範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築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並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牆墩台上建有一組建築。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有聯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築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依次建築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築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統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雲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築,也是現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築。它的結構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樑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以上都是中國標志性的古代建築``
㈢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建築物
著名的古代建築有故宮,圓明園,長城等等。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圓明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㈣ 中國古代的軍事國防工程有那些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㈤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
分類別來說: 宮殿:故宮、大明宮、阿房宮、太極殿等等,一般古代做過都城的城市:北京、西安、洛陽、南京等等地方都會有; 皇家園林: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各大園林等等,這個全國各地都有; 祭壇以及寺廟:天壇、曲阜孔子廟、少林寺等等現在都還是保存著的; 橋梁建築:趙州橋、盧溝橋等等都能算得上; 還有一些古建築也可以分類出來,還是很多的,像八達嶺長城、西安古城牆、還有一些皇家陵墓都能算上的; 當然,也可以按地區來劃分這個古代建築,大的兩大地方當屬北京和西安兩地,其他的地方也是有很多保留下來的古建築的。
㈥ 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築有哪些
1、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3、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4、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公里。
5、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㈦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那些
一、古代國防歷史
我國古代國防自夏朝開始至1840鴉片戰爭止。包括:1,古代兵制建設,如出現步兵,騎兵,水師等獨立兵種,打破世襲兵制,採用募兵制與郡縣徵兵制,剝奪私屬武裝,集中軍權統一軍隊,文武分職,憑兵符任將發兵。按軍功進爵升賞。將帥專職化等等。2,古代海防建設與邊防建設,如見長城,關堡相連,軍事屯田,沿海修2衛城所城,堡寨墩烽相結合的防禦體系。3,古代富國強兵的國防思想,不贅述
二、近代國防史
自1840鴉片戰爭至1949新中國成立。主要為我國對抗外敵的反抗史,近代史有大篇幅介紹,不過多贅述
三,新中國國防建設
包括四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3)完成三大任務:解放全國大陸與除台灣澎湖金馬外全部沿海島嶼,肅清大陸的國民黨殘余武裝,平息匪患;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健全的軍事領導機構與軍事制度,建立初具規模的海軍空軍和各兵種部隊,建立了大批軍事院校,統一了軍隊編制體制,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
第二階段(1953——1965)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確定了我國國防建設的主要任務:防禦帝國主義侵略,保衛社會主義建設,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制定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防禦工程體系完備,國防體系基本完成配套,同時國防工業區的矚目成就,於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第三階段(1965——1976)有林彪與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但毛周等領導人保持了軍隊的穩定,此階段我國輕淡實驗與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第四階段(1978—— )鄧根據國際形勢不斷緩和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觀點。使國防建設思想實行了戰略型轉變。
PS:全手工錄入,來源自軍事理論教程。給分什麼的你懂的
㈧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國防工程
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此外,戰國末期在黃河上出現了早期的軍用浮橋。封建社會中期中國軍用浮橋的架設技術又有很大進步,最著名的是北宋軍隊在採石磯的長江上架設的浮橋。在西亞和歐洲的古代戰爭中,軍隊也架設過許多軍用橋梁。其中較早而著名的有波斯軍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先後架設的3座浮橋,以及羅馬軍隊在萊茵河上架設的木質架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