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積極作為有哪些方面

中國的積極作為有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2022-04-27 00:45:09

㈠ 中國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還有哪些努力請舉實例說明

1、弘揚《聯合國憲章》精神

中國積極促進聯合國大多數會員國齊心協力,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反對否認、歪曲、篡改二戰歷史的圖謀和行徑,共同捍衛《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實踐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理念,推進全球發展合作,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2、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

中國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現行全球治理規則多由發達國家掌握話語權,當前的國際體系等級化依然明顯,發展中國家及一些與西方主流國家發展路徑不同的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嚴重不足,甚至成為利益受損方,存在著很大的不合理性。我們所倡導的全球治理體制,是使國際治理體系更加法治化、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3、倡導全球治理新理念

中國積極為創新全球治理理念貢獻中國智慧。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家,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蘊決定了中國完全可以為全球治理理念創新貢獻更多智慧。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公正平等的合作理念,上善若水、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中國人的全球治理之道,既有著方圓分明的原則堅持,也有著流水般隨圓就方的靈動和柔性。

(1)中國的積極作為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我們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秉持公平正義,大力弘揚《聯合國憲章》精神,提出新理念、貢獻新智慧,推進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不斷推進全球治理體制朝著更加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

㈡ 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應該發揮哪些方面的積極作用,為人類共同發展

1、矢志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活力之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未來應對復雜國際局勢演變的定海神針。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中國,也深刻影響世界,更是促進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最大因素。面對前行路上的諸多困難和挑戰,面對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面對外界對中國崛起的猜疑甚至牽制,中國仍需要憑借一股子闖勁、韌勁、拼勁,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

2、牢牢掌握發展「命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實際上,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每一波全球化浪潮,說到底都是以科技革命作為先導和基礎的。

3、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在戰略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不被訛詐要挾,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創新不能關起門來創新,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在開放中創新。

4、搞好對外戰略統籌。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盪。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成長中的煩惱」。從國內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但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從國際講,中國綜合國力和對外影響力、塑造力及感召力日益提升,但外部對我戰略疑慮、防範和牽制也在同步增加。

5、中國成為推動多極化和全球化的積極力量,但地緣政治博弈日趨復雜,大國競爭上升、協調難度加大,國際規則之爭加劇,世界上「反全球化」、民粹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此起彼伏,全球治理呈現無序與碎片化傾向。鑒此,中國要適應自己角色的變化,既要滿懷戰略自信,又要堅持戰略謹慎,還要有戰略耐心,既不縮手縮腳,也不戰略冒進。

㈢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為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為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而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期間,各民族代表、各黨派團體代表就這一國家結構形式問題進行了認真、嚴肅的商討後,確定在中國只能建立單一制的人民共和國。

大會一致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第六章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

這就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由來。


(3)中國的積極作為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新政協籌備期間,黨中央和毛澤東就即將成立的新國家的民族制度是否應與蘇聯相一致的問題徵求一些同志的意見。李維漢經過調查研究,向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理由是:第一,我國的民族關系與蘇聯情況不同。十月革命後蘇聯少數民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7%,與俄羅斯民族相差不遠。而我國少數民族只佔全國總人口的6%,並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往往相互雜居或交錯聚居。

第二,我國的革命發展情況與蘇聯不同。列寧、斯大林原來都主張在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內實行地方自治和民族區域自治。但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許多非俄羅斯民族已經分離成不同國家。

布爾什維克不得不採取聯邦制把各個已經分離的蘇維埃模式的國家聯合起來,作為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而我國則是各民族在共產黨領導下平等聯合進行革命,到平等聯合建立統一的人民共和國,沒有經過民族分離。基於此,李維漢建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㈣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貢獻主要表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大。特別是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朝著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方向發展,中國必將成為一極。
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顯的體現,目前中國已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發揮這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展現了一個大國的風采。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處理地區事務上扮演重要的絕色,比如近幾年的朝核問題,中國從中斡旋,並成功促成「六方會談」。從經濟上講,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的外匯儲備居世界首位,中國經濟對是世界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當前的金融危機對中國造成一定的沖擊,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國家,一直對拯救世界經濟努力這,雖然我們的經濟還存在諸多問題,相信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
從文化上講,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全世界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開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與一些國家互辦「文化年」活動,也是中華文化影響的例證。奧運會、世博會在中國召開,更是對一個國家文化的認可,也是更好的將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徑。

㈤ 中國積極有作為的表現有哪些

秦始皇算一個有作為的暴君,祖龍以武力一統天下,對民力壓榨過剩跟後來的楊廣很像,楊廣有出色的政治才幹、文學才能、和戰略眼光,完善科舉制、開鑿大運河都是遺惠後世千載的不朽功績。但他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不惜民力、急於求成的施政風格,令百姓苦不堪言,難以忍受,最終招致天下大亂,國家覆亡,身遭橫死,被後繼的李唐王朝貶稱「隋煬帝"。
其實這位中國歷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談及中華第二帝國"隋唐盛世"時永遠繞不過去的名字,真正廟號謚號,是大隋世祖明皇帝,可稱「隋世祖」或"隋明帝"。
楊堅重光華夏,盡廢胡俗,建立大隋王朝時,楊廣初封晉王,他美資儀,性敏慧,才華橫溢,得其父皇楊堅和其母獨孤皇後寵愛。二十歲時,楊廣便成為南征大軍主帥,揮軍攻滅陳國,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
之後,楊廣主政江南十年,招攬士人,推廣文教,有效促進了南北混一,終於憑借出色的才華和政績,得到楊堅夫婦的充分認可,以及朝野百官的群起擁戴,取代其兄楊勇為皇太子。
即位登基後,楊廣懷著成為千古一帝的高遠志向,在帝國版圖上肆意書寫恢宏篇章。
始典定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高門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
營造東都洛陽,讓政治重心脫離關隴集團控制;
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使全國物資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南北東西各方文化經濟交流得以通暢;
調兵遣將,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大大擴張華夏疆域,亦是東漢之後首次收復越南南部.
親自率軍遠涉海拔數千米的高原,攻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亦是華夏王朝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
楊廣即位僅僅五年,隋朝國勢達到華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時期,戶口數直到數百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方始超過。而著名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皆不能及,其各項政治經濟舉措功在後世,利在千秋。
如果他在大業六年就死了,大概他的評價會跟唐太宗和明成祖一樣,可惜後來好大喜功,直接把大業給玩砸了

㈥ 中國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貢獻

2017年07月11日07:53 來源:紅旗文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的關系日趨緊密,中國的資源、勞動、產品甚至是工業化進程都不斷地給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輸送了強勁的增長動力。實踐證明,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高度積極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保持世界經濟穩定和繁榮的核心力量。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為世界經濟有效擺脫困境並實現再平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拖累全球復甦」等荒謬的言論是毫無依據、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一、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增長的成就有目共睹。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1980—2015年間,中國實際GDP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70%,而同期世界經濟增速僅為2.78%,約為中國的1/4,中國對世界GDP增長的累積貢獻率超過1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的測算結果,2015年,中國GDP佔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5.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的水平,已超過其他任何國家。而截至2016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速貢獻了1.2個百分點,同期美國只貢獻0.3個百分點,歐洲貢獻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發達國家之和,在全球首屈一指,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顯著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盡管如此,2009—201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仍達到8.41%,而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均值僅為2.07%,不足中國的1/4。2016年,中國的GDP同比增長6.7%,遠超世界經濟3%的增速,而同期以美國(經濟增速1.6%)、日本(經濟增速0.9%)和歐元區(經濟增速1.7%)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其平均經濟增速僅為1.6%,發展中經濟體總體增速水平也僅為4%左右。另一方面,作為製造業大國,盡管受全球金融匯率市場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國際貿易整體萎縮以及全球需求不足等衍生性危機的劇烈影響,中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製造業發展態勢,工業產值逐年攀升,至2014年,中國製造業的產值約佔世界製造業產值的25%,全球實體經濟財富超過1/4由中國創造,中國為後危機時代推進人類工業文明的持續進步、維系全球經濟結構性平衡以及保障人類實體經濟財富的積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迅速上升,對帶動世界經濟走向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有關預測結果顯示,至2020年中國經濟仍可能繼續保持6.5左右的增速,相比長期以來增速屢屢不及預期的世界經濟,中國經濟的貢獻不僅在於讓全球經濟指標表現層面免於深陷危機,更體現在有效地消除了全球不確定性風險,從而穩定了世界經濟復甦的信心等動力層面。中國已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世界經濟穩定之源」。

二、中國的經濟增長為消除世界貧困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15年)》顯示,1990-2015年,全球貧困人口從19億減少到8.36億,中國貢獻率超過了70%。而根據世界銀行的另一項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共計7.02億,佔世界人口的比例為9.6%,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中國,2015年極端貧困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4%,約為5575萬,而這一數字相對於1978年的7億7千多萬則縮減了93%,年均降低2.2%,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農村極端貧困人口僅2015年一年就削減1442萬人。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和全球性風險持續加劇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在減貧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

進一步與發達國家相對比,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貧困率和貧困人口多年來並無顯著降低,2013年美國貧困率為14.5%,2014年這一數字為14.8%,貧困人口總數為4670萬人;日本貧困人口數量在2010年就已經達到16%,此後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日本經濟;作為歐元區經濟核心動力的德國,2014年的貧困人口比例已高達15.4%,貧困問題也不容樂觀。總體而言,近年來發達國家人均收入與貧困狀況均無顯著改善,加上受全球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不斷沖擊,發達國家在全球減貧事業中的貢獻份額不斷下降,而其自身也深受由貧困所導致的大量社會問題的嚴重困擾,這都給全球發展目標增添了不確定性因素。而與此同時,非洲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也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仍是世界性難題。世界貧困問題的解決,不僅高度依賴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更不能忽視中國經驗的總結與推廣。

2016年3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戰略目標,中國將「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將更加全面地惠及全體人民,這無疑將進一步有效削減貧困,並為全球共同發展目標提供借鑒經驗和行動範式。

三、中國經濟有力地帶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伴隨著與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的聯系日趨密切,以及與國際貿易往來和資金流動的蓬勃發展。截止2015年,中國商品貿易總額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服務貿易總額位列世界第二,「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標桿和主要支撐。

在世界經濟疲軟的現狀下,中國2015年的對外貿易仍然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盡管受大宗商品價格重挫和全球貿易顯著萎縮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額出現下降,但對外貿易降幅遠低於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中國國際貿易總額超過24萬億元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超過13%,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的外貿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保障了後危機時代世界經貿體系的穩定和繁榮。

從資源配置角度的視角看,2015年,中國主要的工業原材料和資源的進口總量持續增長,原油、鐵礦石和精礦、礦物肥料和化肥、天然和合成橡膠進口量分別增長8.8%、2.2%、16.6%、15.3%,進口量的增長促進了相關貿易國的就業水平和經濟增長。從進口總額來看,2015年,中國貨物進口總額達到16820.7億美元,創造全球直接新增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間接就業人口超過6000萬人。另一方面,中國2015年商品出口總額達到22765.7億美元,主要產品出口量持續保持增長,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增長0.1%,手機、船舶、燈具等出口分別增長8.5%、13.3%、15%。在國際需求疲軟的狀態下,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的出口保持了相對的高位增長態勢,中國出口產品的穩定增長間接帶動全球經濟與就業的復甦與發展,有效保障了世界各國居民基本消費需求的滿足。

從國際資本流動的視角看,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豐厚的回報,除工業產品和勞務輸出外,中國也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優良的投資環境和穩定的資本收益。2010年外國直接投資(FDI)跳躍式增長及其後呈現的持續穩定增長態勢表明,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正向預期和樂觀判斷。而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這不僅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直接的資金助力,更對保持國際資本流動性並防範資金和匯率風險提供了重要保障。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外直接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進口將超過10萬億美元,中國經濟將繼續成為拉動全球經濟進一步復甦和實現穩定增長的引擎,並為解決世界范圍內嚴重的失業與貧困問題提供重要助力。

從保障勞動就業的視角看,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帶動世界范圍的就業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首先,中國經濟發展導致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顯著地拉動了世界各國的就業水平,測算結果顯示,中國製造業進口對印度的就業情況改善效果最佳,製造業進口每增加10000美元,印度的就業崗位平均增加5.71個;其次是美國、歐盟和韓國,製造業進口每增加10000美元,美國、歐盟和韓國的就業崗位平均增加1.02個、0.84個和0.14個。從整體來看,中國的製造業進口每增加10000美元,世界范圍內的就業崗位平均可增加22.84個。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產品的出口也對全球范圍的勞動就業產生正向影響。測算結果表明,中國製造業出口間接帶動世界各國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中國製造業出口每增加10000美元,印度的就業崗位平均增加2.60個,美國增加0.50個,歐盟增加0.40個,韓國增加0.07個。從整體來看,中國的製造業出口每增加10000美元,世界范圍內的就業崗位平均可增加11.52個。數據表明,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僅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世界各國提高就業水平提供了雙向支撐。

四、中國的經濟增長為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不但在經濟增長、貧困問題、就業問題等方面對世界經濟作出巨大的貢獻,同時,在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實現和平發展等方面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中國的持續穩定增長提升了全球經濟復甦的信心,對維系全球經濟穩定功不可沒。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及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復甦的進程艱難曲折,經濟增速屢屢不及預期。而在世界經濟再平衡的整體進程中,中國成為唯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且未發生系統性經濟風險的經濟體,為維護世界經濟貿易乃至社會政治格局的穩定承擔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作用,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劑強心劑,為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中國經驗。

中國宏觀審慎的貨幣政策,保證了全球經濟的穩定性,維護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良好秩序。眾所周知,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主要央行為加速擺脫危機,普遍採用了量化或質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天量注入的流動性寬松加劇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特別是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QE)貨幣政策導致全球經濟刺激政策出現分化,世界經濟運行短期風險進一步積聚。中國宏觀貨幣政策的穩健性無疑顯著降低了全球金融風險,為世界經濟的再平衡和穩定復甦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外,包括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施、亞投行的設立等在內的一系列發展方針,都標志著中國經濟將進一步為地區穩定、爭端解決及和平發展發揮作用,這將為世界經濟的加速復甦和健康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機。特別是由我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將有力地幫助各國快速發展,縮小南北差距,實現合作共贏、完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促進多元國際社會的和諧共處,最終必將對於世界歷史整體發展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僅能夠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的發展,更能為沿線國家提供資本、技術和產品的輸入渠道,進一步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並通過沿線國家的發展對整個世界的再平衡提供助力。

總而言之,中國經濟長期以來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復甦的步伐,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已成為維繫世界經濟穩定的核心支撐及拉動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沒有中國經濟的增長,世界經濟很有可能會陷入整體衰退的泥潭。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的發展,不僅僅是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訴求,也是世界經濟繁榮穩定的客觀要求。中國穩定發展的歷程還表明,世界的和平發展並非是空中樓閣,中國經驗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在消除貧困、拉動就業、穩定增長上的示範作用。著眼未來,可以期待的是,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㈦ 你認為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哪些貢獻請列舉三項

第一,中國式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幾十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友好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不僅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而且是其忠誠的奉行者。在這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絕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二,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國根據自身發展經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的主張和做法為經濟全球化增添了新內涵,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當代的經濟全球化應超越以往跨國公司主導資源配置的狹隘路徑,更多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國家之間互聯互通、互補互助、攜手並進。這種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在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已經初現端倪。只要各國在政治上增強互信、在經濟上真誠相待,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推進務實合作、共贏發展,就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互利共贏的新階段,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第三,我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宗旨;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經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是時代的要求,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不論國際、區域形式如何的復雜,我國從來都是「不結盟、不稱霸」,總是為避免戰爭而做出積極的努力。我國提出:維護世界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樹立新的安全觀念,努力營造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謀求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㈧ 中國擔當的體現有哪些

1、大國擔當首先體現在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的決定。湖北的省會武漢是「九省通衢」,一旦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然而,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隔離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它可以防止病原體擴散傳播,將疫情控制在更小的范圍內。這個為了公共利益毅然作出的抉擇,當地民眾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生活不便可想而知。湖北省以這樣的方式擔負起沉甸甸的責任,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2、大國擔當其次體現在及時向外界通報疫情。疫情發生後,中國政府積極主動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交流信息,世界衛生組織官員特意對中國政府每天通報有關疫情的最新情況表示感謝。信息的及時溝通讓國際社會了解疫情的狀況,做好防控准備。

3、大國擔當更體現在與國際社會分享中國學術界對病毒研究的成果。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家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測定了病毒全基因組,成功研製了快速檢測試劑盒,並將之與國際社會分享。

4、大國擔當還體現在中國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中國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中國企業停產停工,對世界經濟會產生重大沖擊。根據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研判,黨中央適時作出有序復工復產的部署,也是承擔大國責任的重要表現。

5、大國擔當同時體現在中國對醫療衛生系統較弱國家提供的支持。2014年,非洲暴發埃博拉疫情時,中國政府就曾伸出援手,派出醫護人員,提供緊急援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醫療力量較弱的國家是嚴峻考驗。實際上,伊朗暴發的疫情中,被感染者的死亡率接近20%。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適時表明態度:願意向其他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這是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姿態。

6、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大國擔當的前提;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幫助其他國家,是大國擔當的重要內容。同時,我們也要及時、全面地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經驗,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盡可能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在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更要把這一傳統發揚光大。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積極作為有哪些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人眼睛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178
伊朗玫瑰純露怎麼樣 瀏覽:208
中國還要嚴打掃黃多久 瀏覽:701
在中國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瀏覽: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265
印度多地爆發沖突死亡多少人 瀏覽:964
英國六一兒童節在哪裡 瀏覽:179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6
義大利今天晚上穿什麼顏色 瀏覽:224
印度冬天溫度現在多少度 瀏覽:893
印度與中國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244
美國為什麼窮追猛打伊朗 瀏覽:244
外國人如何買中國汽車票 瀏覽:398
越南騙婚報警怎麼處理 瀏覽:971
朝鮮越南人口多少 瀏覽:830
如果國民黨領導了中國會怎麼樣 瀏覽:763
義大利人為什麼這么愛喝咖啡 瀏覽:870
被罵的回國義大利女人叫什麼 瀏覽:725
緬甸與越南的民工工資哪個低 瀏覽:733
越南軸承多少錢一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