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怎麼回歸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怎麼回歸

發布時間:2022-04-27 00:42:07

①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的習俗

正月初一:
一、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二、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三、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四、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

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穀的風俗。

五、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陽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

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

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六、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七、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一、祭財神(開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到來的這一年要發大財。

二、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完飯)。

正月初三:
一、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二、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三、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四:
一、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

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裡去,代表一年家裡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一、獨特的地方風俗,反映了漢族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五:
一、迎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五祀即迎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後),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路頭神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二、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三、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② 中國傳統節日的春節是怎麼來歷的

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就是萬眾期待的春節,春節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最期待的一個節日,家家戶戶都洋溢著歡聲笑語,是一個真正意義上舉國歡慶的日子,那麼有著如此重大意義的春節是怎麼來的呢?有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③ 在現代社會中,怎樣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上,應注重對傳統節日所有權的保護。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促進了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產品的結合也備受遊客歡迎。春節期間,各式各樣的廟會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觀賞演出、購買年貨、祈福祭拜,表達對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節的詩會、賞月、放燈等活動,表達對闔家團圓的美好希望;清明節人們除了祭祀先人外,也會踏青插柳,體驗鄉野之樂。在節慶活動中,祭祀儀式、巡遊、餐飲、祈禱字元、慶典爆竹、戲劇舞蹈、雕刻繪畫等形式,都可以轉化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項目。

讓遊客在參與節日娛樂活動過程中提升旅遊體驗,近距離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自然遺產的了解與認同。專家指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遊客對旅遊項目體驗性、文化內涵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

節慶活動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契合了遊客對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在旅遊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更應挖掘好節慶文化的「寶藏」,為旅遊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

在不少地方,傳統節慶文化與當地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讓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祭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活動,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踏柳吟詩、射箭、打馬球等當地流傳的節日活動。

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中秋節,除了多數地方的祭月、賞月、拜月活動,有的地方掛燈籠、猜燈謎、舞草龍,在北京傳統里,拜兔兒爺是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部分地方還有「走橋」的習俗。

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賦予了民族節慶更豐富多彩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雲南,彝族有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白族有三月街節、開海節、繞三靈,傣族有潑水節、送龍節,多元民族的特點讓雲南的節慶文化格外異彩紛呈。

隨著當地旅遊發展和節慶文化宣傳,這些活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這些節日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強挖掘、整理、普及和傳承。



讓民俗文創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當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創面臨著形式單一、同質化等問題,旅遊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或景區售賣的低端、相似的紀念品遮蓋了應有的文化價值。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對民俗文創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民俗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節日飲食、節慶儀式、節慶物品的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與古代農耕時期大不相同,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發生改變。

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也更需要通過靈活新穎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我國的民俗文創產品品牌。


④ 春節的起源是什麼

春節的起源:

1、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著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如今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裡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2、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歲末年頭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歷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

(4)中國傳統文化春節怎麼回歸擴展閱讀:

關於春節的習俗: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3、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⑤ 中國新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是怎麼起源的呢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⑥ 中國春節跟傳統文化的聯系

春節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成為世界上惟一文化傳統沒有中斷的國家。春節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家的溫暖,即便是大雪災也未能阻擋異鄉遊子回家團圓的匆匆步伐。現在,我們雖然保留著許多春節的文化習俗,但是其背後的含義和淵源卻常常被忽略或淡忘。

不變的「行孝道」理念

● 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後代繁榮昌盛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民間將祭祖推為新年第一要事,是延續宗族和家庭香火的重要禮儀。

無論各地風俗如何,新年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後代繁榮昌盛,諸事順意,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倫理思想。

● 守歲:年輕人祈禱父母延壽,長輩希望小輩平安

說起守歲,在我國已有久遠的文化歷史了。守歲習俗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經成型。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從這個角度講,守歲代表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願望和對豐年的期盼。

● 拜年:施禮道賀,晚輩向長輩表達祝福

春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或相邀飲酒娛樂。

● 迎婿:大年初二,姑爺看望岳父岳母

正月初二,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俗稱「迎婿」。傳統觀念認為已逝去的老祖宗,每年臘月的最後一兩天都要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直到初一的晚上享用供奉後再回到天上。老祖宗回家時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而在舊時嫁出去的女兒被視為「外人」,故除夕、春節(大年初一)女兒不能在家裡,要在老祖宗回天上後才能回娘家。

● 傳承數千年的孝道文化

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孝是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一年忙到頭的人們,離家再遠,事務再忙,也得回家。

幾大民間文化習俗

● 迎接新年要洗塵

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文化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 正月初一不掃地

如果忘了掃塵,那正月初一也是不能動用掃帚的,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諍,年初二不用掃帚,不倒垃圾。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

● 門神千萬別貼錯

按文化習俗,除夕家家戶戶要將嶄新的門神畫貼在大門上。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以進門者為視角,貼於門兩側,畫中門神以對臉相視為正確的傳統貼法,反之則為民間流傳的「貼錯門神」)門神的習俗。

● 門上福字別倒貼

長期以來,民間約定俗成將福字倒貼,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但這只是民間流傳的不規范的說法和做法。按照規范的民俗講究,不是所有福字都要這么貼,尤其是大門上。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必須是正貼,象徵「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所貼的福字,須端莊大方,所以應該正貼。

民俗中,倒貼福字可以在室內的一些地方,例如水缸和垃圾箱上,由於這兩處物品中的東西都是要從里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諧音字「到」,倒貼福字,也是用「福至」來抵消「福去」,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⑦ 春節的文化意蘊及其傳承價值是什麼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令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

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

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驅邪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相關習俗

1、發紅包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紅包的金額不等:在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

2、逛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無甚不同。

3、新服裝

農歷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穿的衣服從頭到腳都是新的,象徵著新的開始。亦有人穿著漢服或唐裝等中國文化特色服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春節

⑧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怎麼來的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文化春節怎麼回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玫瑰純露怎麼樣 瀏覽:208
中國還要嚴打掃黃多久 瀏覽:701
在中國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瀏覽: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265
印度多地爆發沖突死亡多少人 瀏覽:963
英國六一兒童節在哪裡 瀏覽:179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6
義大利今天晚上穿什麼顏色 瀏覽:224
印度冬天溫度現在多少度 瀏覽:893
印度與中國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244
美國為什麼窮追猛打伊朗 瀏覽:244
外國人如何買中國汽車票 瀏覽:398
越南騙婚報警怎麼處理 瀏覽:971
朝鮮越南人口多少 瀏覽:830
如果國民黨領導了中國會怎麼樣 瀏覽:763
義大利人為什麼這么愛喝咖啡 瀏覽:870
被罵的回國義大利女人叫什麼 瀏覽:725
緬甸與越南的民工工資哪個低 瀏覽:733
越南軸承多少錢一個 瀏覽:637
為什麼要限制伊朗核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