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有哪些國外沒有的「外國菜」
豬肉燉粉條子,北京烤鴨、王致和臭豆腐、六必居醬菜,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河北驢肉,山東煎餅、大蔥、阿膠,陝西羊肉泡饃、胡蘆頭泡饃
❷ 外國菜有哪些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主要都以「煎、炒、烹、炸、燜、燉、冷盤」等做法;外國菜和中國菜做法完全不同,多數以快餐形式的「蒸、煮、烤、燒、拌沙拉」等吃法,一般上外國菜講究營養的保留,比較清淡。不過也有所不同,有些國家吃的也相當油膩,像印度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大致都喜歡吃煎炸食物和咖喱。日本料理比較講究食材的新鮮和色澤搭配,也很注重營養的保留。韓國菜也吃的很健康,比如說他們都很喜歡吃涼拌菜和泡菜,還有時常喝海帶湯和牛骨湯等,這樣的吃法比較營養,沒有那麼多油,而且經濟實惠,對高膽固醇者最好。泰國菜也還可以,味道是酸辣,也多數吃生菜,比如說煮麵時,他們喜歡放一些生的蔬菜在面里邊。總之,各國都有自己的吃法,我認為還是我們的華人餐最好吃,而且「吃在中國」,因為我們中國的「八大菜系」是別國不能比擬的飲食文化。
❸ 國內有哪些「中國特色」的外國菜你吃過、做過幾樣
比如說羅宋湯,蛋撻,維也納炸豬排,上海色拉,菠蘿包,印度飛餅等等,我沒有做過,但是吃過。
❹ 中國喜歡吃哪幾類外國菜/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菜
外國人品中菜之文化篇
本月中旬,第101屆中國廣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將在廣州開幕。屆時城中將迎來世界各地的友人。廣交會也為廣州的餐飲業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展示的平台,廣州餐飲業目前正摩拳擦掌准備大顯身手。
通過外國人的味覺來感受「食在廣州」,會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在此,記者邀請幾位外國朋友開始了一段「覓食旅程」。從火鍋到點心,從新派粵菜到雲南小吃,外國人品中國的美食,到底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Kimberly Barteau:美國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留學生
我覺得廣東人做菜用的調料比較少,好像每道菜都是用那幾種,但是在美國我做菜的時候,會放一大堆調味品。不過盡管調味料少,粵菜味道卻不會平淡。我還發現這里的食物很多是用明爐煮的。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用烤爐煮食。我常烤制食物因為覺得會沒那麼油膩,而且做起來也很方便,把食物扔到烤箱里就可以去做別的事情了。當然明爐煮食速度比烤箱要來得快,做飯的時間也縮短了。
不習慣吃排骨
讓我說出中外食物的差異很難,因為他們的差別實在太大了。如果實在要說有什麼不習慣吃的食物,我會說是「排骨」。在美國我們吃「骨頭」,通常指的是一整條牛肋骨或者是一隻雞腿,我們是直接用手吃的。但是在中國,骨頭都被剁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上面的肉也是小小片的,還要用筷子夾起來吃,我練習了好多次才能把它夾起來,我喜歡把它叫做「肉味的骨頭」,吃起來真需要技巧啊!
烹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國,澱粉、蔬菜和肉類組合在一起才算完整的一頓飯。在美國,我們認為一塊批薩或是一碟意粉都可以是一頓飯。我們確實不太喜歡吃蔬菜,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膳食並不平衡。因此,很多人會跟隨減肥的潮流,僅僅吃蛋白質和蔬菜,或者根本不吃。但在中國的餐桌上卻常是分好類的一碟碟菜餚,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來選擇食物。
很多中國家庭都擅長烹飪,煮好以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感覺很溫馨。而我在美國的時候,煮東西通常是和朋友們在一起,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廚藝不錯,所以很喜歡在朋友面前展示。但到中國一看,烹飪只是被人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很謙虛地把它完成了。
講究食材新鮮原味
因為聽說廣東有中國最好的美味,所以Jorg決定先到華南工作。
Jorg Steinke:德國人,工程師
我來自德國慕尼黑,過去16年都在亞太地區工作,曾經在紐西蘭和日本居住過。我很喜歡旅行,來中國旅遊時被這個國家吸引,因此決定留下住幾年,多了解一些這里的人和文化。來之前聽人說過廣東有中國最好的美味,所以就決定先來華南工作。
用餐方式不一樣
中國的飲食和德國的飲食在某些方面是類似的,德國人的飲食也很豐富,我們喜歡吃肉類、蔬菜和土豆。不過在上菜的方式上是不同的,德國人一起去餐館吃飯,會各自點自己的食物,大家是分餐制的,食物上桌的時候就已經分好在各自的盤子里了。像中國人這樣,把食物都放在一起,大家自己夾的情況不太常見。當然,在德國食物的分量也要大一些,每個人只要點一道菜就夠了。在中國,可能因為大家習慣分享彼此的食物,食物的分量也較小,一頓飯是由好幾道菜組成的。
德國菜是各個地方菜系的大融合,比如燉牛肉是東部的,意粉是南部的,還有法式風格等。中國菜卻有著許多的分支,各個地方菜系的差異更為明顯。因此,從菜牌上就可以看出,一個類別往往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菜餚。有人告訴我,中國人去餐館吃飯的時候,甚至會跟服務員說某道菜要如何烹飪。但是在歐洲,我們通常會遵照大廚的風格,菜餚的烹飪方法都是定下來的。
調料和醬汁種類多
德國一些常見菜餚的味道很好,但同時它們的烹飪方法也比較容易。但是在中國,做一個簡單的面條湯——比如擔擔面,卻用了不勝枚舉的調味料和醬汁。因為調味料實在太復雜,我自己在家根本就不會想動手去做。
中國的主食是大米、面條,可是卻有數不勝數的麵食品種,像煎呀、擀呀、卷呀什麼的,各種技術和風格的結合,讓人驚訝不已。我覺得海鮮在中國菜里的地位也很重要,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菌類味道也很不錯。
食材的選擇在中國也是很不一樣的,中國人很強調食物的新鮮度。在歐洲,很多食材都是預處理過的,烹飪前可能是從冷藏過的。但是在這里,很多食材都是新鮮的。其實這樣挺好的,因為廣東氣候炎熱,可以避免因保存不善導致的食物中毒。
最愛廣東功夫茶
個人而言,我很喜歡廣東潮州的功夫茶,一壺茶就能感覺地方的文化,而慢慢地享受茶和美食,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德國人所說的「Gemuetlichkeit」(享受生活)。
來源:http://www.scccjm.com/Get/chuancaiwenhua/13264544.htm
外國人怎樣請客吃飯:中外飲食習慣比較
長江網訊 媒體報道:中國出訪者在世界各地旅遊,其吃喝排場之鋪張、浪費之巨大、席間之喧嘩嘈雜,令外人咋舌。由此比較我們的出訪人員在國外「吃請」的情況,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各國民俗、民情。可供我們今後在飲食方面提高國民素質的參考。
美國人請客
有一次美國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請中國訪問學者吃飯。當時,電話說參議員要約一個方便的時間,請她共進午餐,並約定派專車來接。約會前夕,秘書來電話,說是為了訂明天參議員的午餐,希望知道她選擇哪種三明治(他報了幾種名字;無非是火腿、火雞、乳酪、牛肉……),語氣十分慎重而客氣。次日,參議員的司機如約來接客人。那司機滿頭白發,態度和藹,禮貌周全。到達後,秘書已在門口迎接,這位中國訪問學者是惟一的客人,榮幸地受到了貴賓待遇。不過吃的內容,真的就是一盤事先預訂的三明治和少數幾樣供選擇的飲料。原來生活簡單樸素、飲食節制,是那位參議員一貫堅持的原則。
一般說來,美國人對請客吃飯比較隨便。約會交談經常約在午餐時,因為這樣比較節省時間。地點大多在本部門餐廳,豐儉不一,大體適中。
英國人請客
一次,中國學者去訪問劍橋大學的一位教授,時間約在下午4時。但是到劍橋後,那位教授說,他要主持一場報告會,而報告會臨時提前了,因此在會前談話時間太短,如願意,可以參加報告會,以後再同他討論。會後,那位劍橋教授又說,他按計劃要請兩位報告人吃飯。飲食非常簡單。
在倫敦一位「中國通」請吃飯,他是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資深教授。他常去一家中國餐館,凡有中國朋友來訪大多請到那裡。他一進去就用廣東話點菜,菜餚相當地道,但是「少而精」,七分飽而已。
到了蘇格蘭和威爾士,訪問對象也是大學教授,不但被請吃飯,而且頗為豐盛。那位教授曾在美國留學,說是受了美國人的開朗性格的感染,決心要改變英國人的矜持作風。
法國人請客
到法國,交談幾乎都是在飯桌上進行的。法國的食文化與中國齊名,文化人對於美食的愛好,也跟中國有共通之處。巴黎每一條街都餐館林立,門面多半不大,但裝潢各有特色。那些教授幾乎每人在附近都有自己經常光顧的餐館,不同檔次、不同規模,菜幾乎沒有重樣的,都精緻而可口。而且每人都是點菜行家,知道各家餐館的拿手特色,所謂「少吃滋味多」也。有時談得投機,意猶未盡,接著再到另一家咖啡館喝咖啡,又是一番情調。然而說話聲都很輕微,餐廳不見大聲喧嘩者,更從不暴飲暴食。
中國人在德國餐廳
我國一代表團訪問德國,我駐德機構為歡迎國內客人,在飯店設晚宴招待。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點的菜比較多些。
代表團用餐時,鄰桌有四位德國老太太也在用餐。每上一道菜,服務員即為她們分成四份,吃完了再上一道;所上的菜都這樣分吃完。同時,她們也注視著我國代表團的餐桌。
我國代表團吃完飯將離開,四位老太太走了過來說話了。由於我方不懂德語,無法交流。後來一位老太太講了英語,才有人聽懂了她們的意思:說還有那麼多菜未吃完,剩下得吃光才能離開。我方成員向她們解釋:飯菜已付錢,而且也吃飽了。
她們還是不依不饒,而且有點惱意了。其中一位老太太打了電話。不一會,來了四位穿制服的人,對於我方開了50馬克的罰單,理由是:浪費資源,違反了本市法律,按章處罰。(見《現代女報》所載)
上述這些事實說明:現代發達社會是節約型社會,歐美公民的節約意識都很高;歐美公民都自覺遵守法律,並且互相監督和幫助。
中國人在加拿大訪友
在加拿大,人們在各種公共場所交談都是輕聲細語。幾百人在自助餐廳用餐,沒有人大聲喧嘩,飲酒時不勸酒、不鬥酒,尊重各人的意願。比起目前中國人請客吃飯時的喧鬧、大聲說話、強迫似的敬酒、勸酒、拼酒、斗酒甚至發酒瘋,實在令人臉紅。
加拿大人真正做到助人為樂。公寓有兩道玻璃大門,每次進去,只要裡面有人,他們就會主動為我開門。大學生在餐廳打工、端盤子、洗餐具等,並不覺得沒面子、失身份。服務員和顧客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禮貌待人。住了半年多,未見有吵嘴和打架的事情發生。
(以上根據幾位中國訪問學者提供的資料)
對於中國人的飲食招待難以理解
到過我國的許多外國朋友普遍表示:對於中國人招待飲食過度的習慣難以理解。有位外賓在北京日報上發表了他的感想——
當中國朋友邀請我們吃飯時,女主人指著一桌快要放不下了的豐盛菜餚對我說:「今天沒什麼好吃的,大家隨便吃點吧!」「天哪!」我當時想,「這么多美味佳餚還說『沒什麼好吃的』,那麼『好吃的』又該是什麼呢?」原來,這類謙辭是開始吃飯的提示,當然也是源於中國「謙虛是一種美德」這樣一種優良傳統吧。
原文網址:http://www.scccjm.com/Get/chuancaiwenhua/211159615.htm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❺ 為什麼有些食物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卻要取一個外國名字
在很多人眼中,要判斷一個菜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光是看名字就可以了,中國菜有中國風味,外國菜也會有外國味道,不過事情總是有例外的。
最後一個就是雞翅了,喜歡吃烤雞翅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奧爾良雞翅吧?雖然有奧爾良這個名字,但是它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可不要以為這個是進口的,它可是貨真價實的國產貨。
❻ 有哪些「中國特色」的外國菜
火鍋
❼ 外來種子改變中國,現在的菜有哪些是外來品
現在的菜桌上有很多菜都是來自國外的,比如說大蒜就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除此之外,還有西瓜、菠菜、萵苣、西紅柿、土豆、辣椒、南瓜等。
4、辣椒
辣椒有些種類也不是我們國家本土生產的種子,辣椒的種子來源於外國。它的起源和大蒜差不多,都是從很古遠的西漢魏晉時期開始向中國傳輸。因為它具有著非常獨特的味道,所以被中國人普遍接受。
綜上所述,中國家庭現在餐桌上有很多菜餚都是來源於國外的,但是這些種子進入中國的時間都比較早,所以我們都沒有發覺,一直認為它是中國本土生產的蔬菜水果。
❽ 有哪些只存在於外國的「中國菜」
中國菜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外國人眼裡,中國菜相當神奇。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不管是烤的,油炸的,燉的,煮的還是熏的。此外,在中國製造食物時,會有一種稱為芡實的存在,在其他國家是不存在的。也有一些外國菜有中國名字,但它們與中國菜相去甚遠。
還有很多這種類似的菜。
❾ 有哪些只存在於外國的「中國菜」
在外國人的眼中,中國菜都比較神奇,有幾十種製作方法,什麼烤、炸、燉、煮、熏都不在話下。而且,中國做食物的時候會有一種名叫勾芡的存在,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還有一些外國菜打著中國菜的名號,卻和中國菜相差甚遠。
李鴻章雜碎:這道菜我不知道在中國有沒有原型,但在美國,這道菜流行了很久,做法很簡單,就是把剩菜用大火炒,再在炒好的剩菜上加一個煎蛋。做法確實很簡單,我也不覺得有什麼新意,不知道它能流行一百多年靠的是什麼,難道是靠剩飯嗎?
酸甜咕嚕肉、酸甜咕嚕雞:都是同一種口味,只是肉的種類不一樣,都是酸甜口味的,都是將肉弄熟後澆上酸甜的調料汁。
❿ 現在21世紀中國有哪些菜是來自國外的
比如韓國很缺蔬菜,所以在韓國的蔬菜都比較貴,他們也才歷史上形成吃泡菜的習慣,很多韓國人到中國來,覺得中國的東西便宜的不得了。他們在他們國內都很少吃燒烤之類的,蔬菜都是很小很小的使用量,每次都是一小點,看到我們中國人吃菜的方式覺得很過癮。
那基本只要你能出口過去,什麼蔬菜都可以!
其他的蔬菜:
蘆筍--一種比較高級的蔬菜,具有抗癌等功效!
甜玉米--那種小的可以做罐頭的,前些年比較多,今年好像較少!
竹筍、洋蔥
新疆的小番茄,加工製作成番茄醬--以原材料方式出口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