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幾種中國古代名宴
1、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2、孔府宴。
孔府宴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用於接待貴賓、上任、生辰家日、婚喪喜壽時特備。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級,有不同的規格。是當年孔府接待貴賓、襲爵上任、祭日、生辰、婚喪時特備的高級宴席,是經過數百年不斷發展充實逐漸形成的一套獨具風味的家宴。
3、全鴨宴。
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100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
4、文會宴。
文會宴把飲宴與吟詩作賦結合起來,以文會友,重在文會而席間之食品菜點則次之,其飲宴只是手段,起調節氣氛的作用,正如六一居士歐陽修設在山亭上的筵席,不過是一些「山餚野味」而已。
5、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㈡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宴席
鴻門宴:范增覺得劉邦將來必成大器,想在此次宴會上將劉邦擊殺以除後患。但是被樊噲和項伯給解了圍。
最霸氣的飯局:曹操宴請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問劉備天下英雄有幾人。劉備推脫不知道。曹操說:唯有你我二人。劉備這時候才對曹操起了防備之心。
最豪華的飯局:乾隆千叟宴,
㈢ 中國的四大名宴是哪四大
中國四大名宴:滿漢全席、全鴨宴、文會宴、燒尾宴。
宴會,古時也稱為「燕會」,是以酒肉款待賓客的一種聚餐活動。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內先鋪在地上的粗料編織物叫「筵」,加鋪在筵上規格較小的叫「席」(細料編成)。宴飲時,座位設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們席地坐飲。
後來使用桌椅,宴飲由地面升高到桌上進行,明清時有了「八仙桌」、「大圓桌」,宴會形式已經改變,宴席卻仍被沿稱為「筵席」,座位仍沿稱「席位」,筵席與酒席成了同義詞。
(3)中國有什麼宴擴展閱讀: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滿漢全席以東北·、山東、北京、江浙菜為主。世俗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
菜餚,一般是火鍋配以燉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皇帝出席的國宴,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也是牛、羊、豬、獸肉,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後,情景有了很大的變化。六部九卿中,專設光祿寺卿,專司大內筵席和國家大典時宴會事宜。
滿清剛入關時,飲食還不太講究,但很快就在原來滿族傳統飲食方式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蘇浙菜)和北菜(魯菜)的特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滿漢全席
㈣ 宴會的分類
1、國宴
國宴是一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國家的慶典(如國慶),或為歡迎來訪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或是來訪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為答謝東道國政府而舉辦的一種正式宴會,這是規格最高的一種宴會形式。
2、中餐宴會
中餐宴會是按中國傳統舉辦的一種宴會形式。中餐宴會根據中國的飲食習慣,吃中國菜點,喝中國酒水,用中國餐具。菜點品種和數量根據進餐標准高低而不同。
3、西餐宴會
西餐宴會是按西方傳統舉辦的一種宴會形式。西餐宴會根據西方的飲食習慣,吃西式菜點,喝外國酒水,根據菜點不同使用多套的餐具,講究菜點與酒水的搭配。
4、冷餐酒會
冷餐酒會是按自助餐的進餐方式而舉辦的一種宴會形式。冷餐酒會的菜點以冷盤為主,也有部分熱菜,且既有西菜西點,又有中菜中點,客人可根據其飲食愛好自由取食。酒水通常放在吧台上由客人自取,或由酒水員托送。
這種宴會形式因其靈活方便而常為政府部門、企業界、貿易界舉辦人數較多的歡迎會、慶祝會、開業或周年慶典、新聞發布會所採用。
5、雞尾酒會
雞尾酒會是歐美社會傳統的聚會交往的一種宴會形式。雞尾酒會以供應酒水(特點是雞尾酒和混合飲料)為主,配以適量的佐酒小吃,如三明治、果仁、肉卷等。雞尾酒會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單獨舉辦,也可在正式宴會前舉辦(作為宴會的一部分)。
(4)中國有什麼宴擴展閱讀
宴會起源於社會及宗教發展的朦朧時代。早在農業出現之前,原始氏族部落就在季節變化的時候舉行各種祭祀、典禮儀式。這些儀式往往有聚餐活動。
農業出現以後,因季節的變換與耕種和收獲的關系更加密切,人們也要在規定的日子裡舉行盛筵,以慶祝自然的更新和人的更新。
宴會的菜餚要求精緻,菜餚的組合須有高度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性。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風俗習慣,制定不同風味的菜餚。
宴會的菜餚包括:
①冷盤。根據人數和標準的不同可用大拼盤或4~6個小冷盤或中冷盤。除冷盤外,還應備有蘿卜花、麵包、水果、冷飲等。
②湯。西餐湯與中餐不同。中餐宴會習慣飯後上湯,而西餐習慣吃完冷盤後上湯,然後再上熱菜。
③熱菜。一般採用煎、炒、炸、烤、燴、燜等烹調方法烹制口味多樣的菜餚。
㈤ 中國有哪些名宴
中國古今的五大名宴包括滿漢全席,孔府宴,全鴨宴,文會宴,燒尾宴。 滿漢全席,有一個傳統相聲叫做報菜名,就是把其中所有的菜名一一的說出來。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肆出現滿漢並用的局面。滿漢全席是清代滿室貴族、官府才能並舉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有,菜餚達300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孔府宴,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而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范,所以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古代宴席的典範。全鴨宴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100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料烹制各種菜餚組成宴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反正只要去過全聚德烤鴨店。那麼就算是吃過全鴨宴了。
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緻的環境和情趣。一般多選在氣候宜人的地方。席間珍餚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的。燒尾宴,古代名宴,是專為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也有升遷更新之意……!
㈥ 中國筵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滿漢全席。長桌宴。流水席。
㈦ 中國5大宴席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肆出現滿漢並用的局面。滿漢全席是清代滿室貴族、官府才能並舉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有,菜餚達300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
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經歷20000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職能。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范,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古代宴席的典範。全鴨宴: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100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料烹制各種菜餚組成宴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文會宴: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緻的環境和情趣。一般多選在氣候宜人的地方。席間珍餚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的。燒尾宴: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尾巴;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龍門,必有天火把尾巴燒掉才能變成龍。次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燒尾宴」。
㈧ 中國古代十大名宴
1、周八珍
周代八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張完整的宴會菜單,記載於《周禮·天宮》「珍用八物」。
周八珍是8種菜餚的總稱,分別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牂、肝膋(liao)、熬、漬、搗珍。
其中炮豚是將小豬先烤、後炸再隔水燉;炮牂是用同法但以羔羊代豚。
淳熬是蒸稻米飯再沃以肉醬,淳母同法但用黃米飯。
肝膋是將狗肝切絲裹油網炸之。熬是以牛肉塊熬煮而成。
漬是用小牛裡脊肉薄切成片以酒、醯(xi)腌後生食。搗珍是把牛、羊、犬、鹿、豬肉等以石臼搗去筋膜後,成團煮食。
周天子食用的八珍,選料精良,製作復雜,不僅具備烤的技藝,還採用了烘乾、腌漬、烹煮及生食加工等多種手法。尤其對調和五味的合理使用和多環節的加工,都體現了當時高度發達的烹飪水平,其做法也被延續至今。
2、鹿鳴宴
鄉飲酒禮是我國歷史上流行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是一種禮儀性的飲宴活動。
而鹿鳴宴作為鄉飲酒禮的一種形式,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
《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樂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嵩」;「呦呦鹿鳴,食野之芩(qin)。」
其意為小鹿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就像螞蟻一樣,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伴兒一塊進食。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於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來籠絡士子人心,展示禮賢下士之古風。
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比試才華。唐代王勃參加的滕王閣酒宴就有此遺風。
古人認為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夥,表示這是君子之風。據說春秋時孫穆子被聘到晉國為相,晉悼公辦飲宴款待嘉賓,席間即頌《鹿鳴》三章。不過此宴只是在富裕地區才流行,窮困之地卻不時興。民國以後消失殆盡。
3、孔府宴
孔府宴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官府宴,位居中國官府宴之首,它既體現了古中國宴席高度的政治性,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最高的烹飪水平。
孔府宴主要是孔家在接待貴賓、祝賀上任以及在生辰節日、婚喪喜壽時特別製作的宴席。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級,有不同的規格。是當年孔府接待貴賓、襲爵上任、祭日、生辰、婚喪時特備的高級宴席,是經過數百年不斷發展充實逐漸形成的一套獨具風味的家宴。
至今,在山東曲阜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但好不好吃就不好說了。
4、唐代曲江宴
在眾宴之中,最輕松豪放的當屬唐代的曲江宴了。
曲江宴是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故又名曲江會。
唐代新科進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節之前,上巳節為唐代三大節日之一。這種游宴活動,皇帝親自參加,與宴者也經皇帝「欽點」。
宴席間,皇帝、王公大臣及與宴者一邊觀賞曲江邊的天光水色,一邊品嘗宮廷御宴美味佳餚。後來,曲江游宴發展的種類繁多,以至於成為全民參與的盛會,像今天的廟會似的,各類游宴,情趣各異。
這之中,尤以上巳節游宴、新進士游宴最隆重,在歷史上的影響最深。
當年,考中進士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自然是要慶祝一番的,慶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會,亦即曲江宴。因為宴會往往是在關試後才舉行,所以又叫「關宴」。
同時,因舉行宴會的地點一般都設在杏園曲江岸邊的亭子中,所以也叫「杏園宴」,以後逐漸演變為詩人們吟誦詩作的「詩會」。
曲江宴按照古人「曲水流殤」的習俗,置酒杯於流水中,流至誰前則罰誰飲酒作詩,由眾人對詩進行評比,稱為「曲江流飲」。 至唐僖宗時,也在曲江宴中設「櫻桃宴」專門來慶祝新進士及第。
曲江宴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野宴活動,從唐中宗神龍年間起,一直延續到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起義軍殺入長安城為止,歷時一百七十多年。
只是,現在永遠也沒有像大唐這樣的盛世機會享用了。
5、唐代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
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士人初登第或者升了官,朋友通遼都會前來祝賀,主人就會備下豐盛的宴席和歌舞來招待。唐代把這種宴席活動統稱為燒尾,宴席隨之也被喚作「燒尾宴」。
這一看來奇怪的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
一說老虎變成人時,要燒斷其尾;二說羊入新群,要燒焦舊尾才被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為真龍。
五代時陶谷的《清異錄》一書,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
6、元代詐馬宴
詐馬宴是蒙古族特有的慶典宴饗整牛席或整羊席。詐馬,蒙語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殺後,用熱水退毛,去掉內臟,烤制或煮制上席。
詐馬宴始於元代。這一古樸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聖主諾顏秉政發展為奢華的宮廷宴。後來,宮廷詐馬宴基本絕跡,烤全牛也已失傳。
後來再恢復的烤全牛、烤全羊和當時的詐馬宴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大宴展出蒙古王公重武備、重衣飾、重宴饗的習俗,較之宋皇壽筵氣派更大,歡宴三日,不醉不休。赴宴者穿的禮服每年都由工匠專制,皇帝頒賜,一日一換,顏色一致。菜品主要是羊,用酒很多。
在這種大宴上,皇帝還常給大臣賞賜,得到者莫大光榮。有時在筵宴上也商議軍國大事。
此活動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它是古典筵席的一個特例。
7、袁枚的私家名宴隨園菜
吳門隨園菜和山東的孔府宴,北京的譚家菜並成為中國三大官府名宴,其實,隨園菜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官府宴,只能說是私家宴。
隨園菜得名於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這是袁老先生憑著自己對美食的強烈愛好,遍訪名家名廚名吃,又結合自己的獨到理解和觀點而整理的一套美食體系,由於他也常在家中待客,後來,便被稱之為「隨園菜」。
袁老師的隨園,既是花園,又是烹飪原料基地,據說是「除鮮肉、豆腐須外出購買外,其他則無一不備」。
隨園菜上至山珍海味,下至一粥一飯,選料嚴格按要求。如選用什麼肉好吃,雞用什麼雞,竹筍要什麼樣的,好火腿買誰家的,都有要求,絕不湊合。這一點在他老人家的文章里都有清晰的記載。
所以,袁枚又被稱為「食聖」。
8、滿漢全席
要說中國古代十大名宴,不能不說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顧名思義,乃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滿漢全席後來還發展成為相聲灌口的保留曲目和經典教材,並因此被廣泛傳播。如今,有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恢復「滿漢全席」,但魚龍混雜,有的大多隻是個概念和噱頭。很多傳統中的名菜已經沒法吃到,也不準吃了。
譬如:蒸熊掌,想想都腳疼。
9、千叟宴
千叟宴也是大清帝國皇宮里的大宴之一。
千叟宴最早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
此宴因康熙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康熙帝席間賦得《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旨在踐行孝德,為親情搭建溝通平台,營造節日氣氛,加強友善的鄰里、家庭等關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歷三月,康熙皇帝玄燁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
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當時赴宴者有千餘人,皆系耄耋長者,社會各階層次人物皆有,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如今絕跡,風尚不存,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太多了。
10、最後一個官府宴:譚家菜
在中國名宴歷史上,譚家菜和孔府宴、隨緣菜齊名。
譚家菜由清末官僚譚宗浚及其家人所創。
1874年(同治十三年),廣東南海縣人譚宗浚,殿試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入京師翰林院為官。居西四羊肉胡同,後督學四川,後又充任江南副考官。
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亦好客酬友,常於家中作西園雅集,親自督點,炮龍蒸鳳,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翰林創造的「菜」自此發祥。
他與兒子刻意飲食並以重金禮聘京師名廚,得其烹飪技藝,將廣東菜與北京菜相結合而自成一派。
如今,各地的譚府菜也有很多,徒弟帶徒弟的,打譚府菜名號的館子也有很多,但北京飯店總認為自家的譚府菜才是正宗的,所以,過去一直打了很多名分官司。
㈨ 中國國宴都是哪些
現在的國宴,一般是根據中外賓客的不同口味,以及近幾天宴會的記錄,安排不同的菜譜。
滿漢全席
滿漢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肆出現了滿漢並用的局面。滿漢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前用,菜餚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北京仿膳飯庄現承製滿漢全席。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歷經兩千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職能。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范,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中國古代宴席的典範。
全鴨席
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要原料烹制各種菜餚組成筵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燒尾宴
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燒尾宴」。
http://www.uuchina.com.cn/n7496c30.aspx
㈩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次宴會是什麼
最有名的十次宴會就是鴻門宴,國共重慶談判宴等。但最有名的就是鴻門宴,其他九次宴會都可以歸納為鴻門宴,不是鴻門宴就稱不上著名的宴會,就稱不上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大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