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教育改革有哪些成果

中國教育改革有哪些成果

發布時間:2022-04-23 09:49:09

Ⅰ 中國教育近年來改革的成果都有哪些


一、恢復高考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歷史要求
二、改革高考制度,進一步探索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
三.實施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戰略決策
四.推翻「兩個估計」,確立知識分子應有的社會地位
五.「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為「兩個尊重」奠定了理論基礎
六.「兩個尊重」為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供了政策依據。四、培養「四有」新人思想為完善學校的教育目標指明了方向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闡明了教育的重要地位
07教育已經面了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5實施了教育優先發展是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要求

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立法取得了怎樣的進展與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與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與成就,具體如下:

1、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的特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一直沒有實現免費。1982年,全國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62.6%。2002年,全國仍然有8507萬文盲,其中2000萬是青壯年文盲。

200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從法律的層面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了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義務教育全免費是改革開放40多年乃至百年來中國教育成就的重要標志。

2、各級各類教育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小學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

2016年,我國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77.4%,小學凈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3、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基礎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擇校熱等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對教育存在的問題的不滿也日趨強烈。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與此同時,官方和民間的教育改革探索也應運而生。

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高中各個學科的素養標准已經研製完成,這將對深化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教育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決策,提出「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從而形成了大規模出國留學的熱潮。1978-1989年,我國共派出各類留學人員96101人。1989-2011年,各類出國人員214.9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留學生生源國。

2016年出國留學人數已達到54.5萬人。在高等教育階段,對外合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到國際科研機構進行共同研究工作。

5、教育法治建設取得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從根本上扭轉了教育發展「無法可依」的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舊教育法統被徹底摧毀,但在之後至改革開放前30年裡,由於歷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體系並沒有建立,教育發展嚴重缺乏法制保障,這種局面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逐漸改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更是依法治國的教育保障。

Ⅲ 你可以簡要回答。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或者文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經驗。

成就為13億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夢正逐步成為現實;經驗為堅持發展抓公平、改革抓體制、安全抓責任、整體抓質量、保證抓黨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事業,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抓公平、改革抓體制、安全抓責任、整體抓質量、保證抓黨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5年來,13億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夢正逐步成為現實。5年來,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逐步構建。

(3)中國教育改革有哪些成果擴展閱讀:

重要成就和基本經驗的相關內容:

1、隨著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和人們對推進改革的共識逐步形成,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的重點逐漸從農村轉向城市,以搞活國有企業為中心環節全面展開。

2、宏觀管理體制方面,以宏觀間接管理為目標,對價格、財稅、金融、計劃以及流通體制等進行改革。同時,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3、國有企業改革方面,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實施「抓大放小」,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結構調整。

Ⅳ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教育採取了那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高等教育發展的軌跡與道路,還表現為內涵與外延交互為主發揮怍用,促進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其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還是走外延式發展道路,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供求關系而定,不能絕對化;不同發展階段,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在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必須堅持內涵外延並舉的方針。從理論上講,內涵發展與外延發展是統一的。只是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某一階段,由於政策導向和各種因素,內涵外延所起的作用不同,有時以內涵發展為主,有時以外廷發展為主(第一、二、四三個階段以外廷發展為主,第三階段以內涵發展為主)。人為地強調內涵發展,限制外延發展;或強調外延發展,忽視內涵發展,都不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趕常規、跨越式發展還將延續若干年,並走以外延發展為主、通過外延發展帶動內涵發展,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道路。當高等教育發展跨越一個新的台階後,轉向以內涵外延並舉,實現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

Ⅳ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成效如何

時而甚激慨,此次吾僅以文明口吻表態。

先論學員素質。身為當代的一份子,可以確定的是,貶義詞彙比褒義詞彙的數量和使用頻率大大增加了,而且新添了許多不符邏輯的「垃圾語言」,現在,貶義性語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謂比比皆是,無所不見了,十分具有普及性、流行性、感染性。(是否有類似央視新聞天花亂墜的口吻,呵)
再論文化課成績。身為辛勤的讀書人,讀書十幾年尚且不知文化課是什麼,要述語文、歷史,也僅算是文字罷了,吾等學的文學,背的文字,跟中國博大精深的儒學文化,道教文化,民族風俗文化是絲毫沒有關系。這種課或能稱為「文化課」,真可是自欺欺人了。文化課尚且不見蹤影,又何談成績一說?
最後論社會貢獻率。這個數據對於一個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國家是無法准確統計的。不過依吾看法,環衛工人對社會也是有貢獻的,即便十分細微。但中國培養的「人才」可能連這少許細微都不曾到達過吧。

鄙人不才,望樓主笑納。

Ⅵ 我國義務教育實施28年來取得的成就

一、義務教育進入全面普及鞏固的新階段,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從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起,經過十多年奮斗,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99%。普通高中、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也很迅速。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94%提高到99.5%;初中入學率達到98%;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從不到10%提高到66%;學前教育從很低水平起步,達到44.6%。 二、黨的十六大以來,教育體制改革重在促進教育公平,提出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十七大對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出新的部署,闡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戰略思路。一是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公平。國家採取轉移支付、專項和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義務教育法修訂,國家加快義務教育免費進程。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1.5億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其中780萬貧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2008年,免除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並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實施營養工程。二是教育投入體制逐漸完善,政府責任更加明確。把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並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系。總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新世紀新階段教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活力。展望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改革面臨許多重要機遇。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對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話說調查文章是什麼東西?是作文?還是調查報告?還是什麼?

Ⅶ 中國的教育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

中國的教育改革達到了預期效果,並取得的一定的成果。

我國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

1、截至2017年,我國有51.2萬所學校,1578萬名教師,2.65億在校學生,各級各類教育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2、2016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比2012年提高12.9個百分點,達到77.4%,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義務教育高水平普及,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4、2016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7.5%,比2012年提高2.5%,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6、從2011年到2016年,16—59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7年增加到10.35年。

(7)中國教育改革有哪些成果擴展閱讀:

我國的教育改革取得成就的意義:

1、一系列成績的取得,意味著我國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升,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2、一系列成績的取得,意味著教育投入持續增加,教育發展保障條件的不斷改善。2012年以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體現了中央優先保障教育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意志。

3、一系列成績的取得,意味著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教育公平不斷邁出重大步伐。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Ⅷ 中國建國以來的教育成就

建國以來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2006-1-6 14:48:32 來源: 馬克思主義網路要覽

建國以來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的教育是在一
個經濟落後、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舊中國的教育事業非常落
後,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全國
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
20%左右。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的統計,1947年全國高等
專科以上學校僅有207所,在校學生只有15.5萬人;1946
年中等學校僅有207所,在校學生只有187.85萬人;小學
僅有28.9萬所,在校學生只有2368.35萬人。在中等以上
的學校中,勞動人民的子女極少。
建國之初,新中國對舊有學校進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後,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
系調整,在各級學校中開展教學改革,創辦了工農速成中
學,積極開展成人教育,規定了一切學校都向工農開放,
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1953年新中國進入第一個五年計
劃時期,教育事業納入國家計劃軌道。在這個時期,教育
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61年前後,國民經濟處於暫時
困難時期。隨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
高」的方針,1961—1963年間對教育事業進行了大幅度調
整。經過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質量和高等學校的科
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遭到了嚴
重破壞,造成了各條戰線專門人才短缺、青黃不接的狀
況。「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教育工作開始了撥亂反正和
調整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戰線的形勢,教育事業得
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從而教
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和加強,教育事業
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教育工作盡管有許多失
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就全局
來講,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國的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
校共畢業1705.66萬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學校
的畢業生數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數
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數
比1931—1946年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數增加了8.3
倍。普通高等學校從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
1075所,本、專科在校學生從10.65萬人上升到208.21
萬人,分別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專業學校從
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學生數
從22.88萬人上升到217.75萬人,分別增加了2.4倍和
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學生數比1949年增加了
160.11倍,達10.13萬人。
1949—1989年,中國的普通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發
展迅速,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和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
做出了重大貢獻。1949年普通中學4045所,在校學生數
103.90萬人,1989年上升到8.96萬所和4554.02萬人,
分別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1949年小學34.68萬
所,在校學生數2439.1萬人,1989年小學達77.72萬所,
在校學生數為12373.1萬人,分別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學齡兒童入學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兒教育也發展得很快,1989年幼兒園達17.26
萬所,在園幼兒1847.66萬人。
職業教育發展也很迅速。1989年技工學校達
所,在校學生為126.7萬人,而1949年技工學校才3所,
在校學生僅2700人左右。1989年農業、職業中學達9173
所,在校學生為282.27萬人,比1980年分別增加了1.77
倍和5.22倍。許多地區的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1949—1989年,中國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發展。
1989年全國各類成人學校達27.2萬所,在校學生達
3661.32萬人。其中,成人高等學校達1333所,在校學生
為174.11萬人;成人中等學校達5.63萬所,在校學生為
1541.11萬人;成人初等學校達21.43萬所,在校學生為
1946.1萬人。1989年,全國農村有395.55萬人參加識字
學習。
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高等
學校也是全國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軍,為國家做出了重
要的貢獻。1957年高等學校有6項自然科研成果獲得國
家科學獎金。1982年7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選的自
然科學研究122項重要成果中,高等學校(包括與其他系
統合作的項目)獲獎56項,其中一等獎4項。高等學校的
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廣和運用到國防、工農業生產等各
個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
益。在高等學校的文科科學研究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建設也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保證了教學的需要。同時,各級各類學校
的辦學條件,如校舍,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也有了極大的
改善。1977年以來,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逐年增
加了教育經費。在1979—1981年間,教育經費在國家事業
經費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設投
資占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從1%提高到3%。
新中國成立以後,廣泛地開展了外事國際交流,派遣
和接受了大量留學生。在50年代,中國的教育國際交流,
主要是在蘇聯和東歐等國之間進行。據統計,先後派往蘇
聯的留學生和進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國家的較少。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實行了改革開
放的政策,教育國際交流日益增多。1978—1989年間共派
遣留學生3.38萬人,其中畢業回國的留學生1.65萬人。
同期,外國來華的留學生人數達1.29萬人。此外,中國教
育系統還廣泛參加各種交流活動,各級各類學校都不同
程度地同外國學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際聯系。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已經建立了一支為社會主義
教育服務的教職工隊伍。1989年全國各級普通學校的教
職工數達1326.84萬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1989
年各級成人學校的教職工數達77.0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
39.42萬人。教師隊伍的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質量也在
不斷提高。

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在「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目標的指引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是極其薄弱的,全國人口中的80%是文盲,我們最初的教育目標就是掃除文盲,讓大家都能識字、看報、讀書。掃盲運動的高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政府開辦了各種類型的實習學校,掃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然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素質教育、優質教育被提到議事日程並日益得到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學前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前教育向公益、普惠性邁進,九年義務教育得到全面普及,高中教育趨向特色發展,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邁向普及化階段,基本滿足了人民大眾對教育的不同需求,我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教育成就感和滿意度。

70年來,中國教育披荊斬棘,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基本解決了「人人有學上」的問題。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38萬所,在校生1.5億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9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2%。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51萬余所,在校生2.7億餘人,教育規模位居世界首位。

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1、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

自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2、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

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從0.3645萬億元增長至21.0871萬億元,增長近60倍。

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

3、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

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

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4、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5、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

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

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10)中國教育改革有哪些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

1、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679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億元,年均遞增7.9%。

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長9.6%,是新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是世界同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最近3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中國的GDP以每年接近於10%的速度增長,在世界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2、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跨過2萬億美元台階,躍居世界第四位。

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份額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則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里,中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增長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逐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擴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

3、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都在57%以上,農村居民則高於60%,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8%,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教育改革有哪些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手機在印尼怎麼使用 瀏覽:830
中國以前的太空宇航員住哪裡 瀏覽:687
印尼援助漁民多少錢 瀏覽:148
伊朗女性戴頭巾什麼意思 瀏覽:982
伊朗為什麼是聖裔 瀏覽:573
現在英國為什麼這么富 瀏覽:326
印尼引進什麼商品 瀏覽:438
亞洲怪談之印尼篇結尾什麼意思 瀏覽:500
英國讀研需要什麼學歷 瀏覽:99
越南為什麼老停電 瀏覽:848
印尼的臭豆有什麼作用 瀏覽:334
英國怎麼廢除奴隸制的 瀏覽:634
如果伊朗石油出口會怎麼樣 瀏覽:845
為什麼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麼臟 瀏覽:295
為什麼英國人的廚藝差 瀏覽:179
印尼盾10000等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04
印尼什麼手機卡信號好 瀏覽:282
怎麼寄東西到印尼 瀏覽:973
義大利熊油治什麼病 瀏覽:460
義大利黑手黨的基地在哪裡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