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魯迅為中國做出了哪些事

魯迅為中國做出了哪些事

發布時間:2022-04-21 20:57:20

1. 魯迅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一 ,魯迅開創了描寫知識分子和農民這兩個現代文學題材,注意了描寫了這兩個階層,並著眼於他們精神的病苦和內心的苦痛。

二,魯迅開創性的貢獻是嘗試寫出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並在思想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三,魯迅的寫作的獨特的小說模式及看與被看的模式和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小說集:

《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雜文集: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後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一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這些文章後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准。

2. 魯迅先生對祖國的貢獻是什麼

一 、魯迅開創了描寫知識分子和農民這兩個現代文學題材,注意了描寫了這兩個階層,並著眼於他們精神的病苦和內心的苦痛。

二、魯迅開創性的貢獻是嘗試寫出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並在思想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三、魯迅的寫作的獨特的小說模式及看與被看的模式和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2)魯迅為中國做出了哪些事擴展閱讀: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3. 魯迅的愛國事跡都有哪些

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他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後,便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事業。他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祖國和人民懷著真摯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廣為傳誦的名句,正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動寫照。為了使祖國擺脫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中國知識分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中國人民決不甘受外人凌辱、為維護民族尊嚴而進行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在魯迅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後來又由於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指導而得到升華,獲得了全新的性質和時代內容。他無私無畏,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沖鋒陷陣的模範,是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模範。魯迅逝世以後,上海人民和全國各地人民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和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他的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民族魂」棗這正是中國人民對於自己偉大代表的最中肯貼切的評價。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斗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1906年秋便棄醫從文,離開仙台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4. 魯迅為我們做出了什麼貢獻

魯迅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永不磨滅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初學醫,後因決心改造國民的精神,棄醫從文。魯迅一生,創作近四百萬字,翻譯五百多萬字,整理古籍近六十萬字。魯迅的著作譯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

魯迅的文章滲透著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魯迅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最深刻地反映了農民悲慘命運和提出了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體----農民連同他們破爛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靈魂,帶進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魯迅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紳折磨得成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一類機智能幹、純朴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泥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魯迅在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一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了一個可悲、可嘆的鮮活的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一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直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

魯迅的作品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從留日時期就確定致力於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吶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國民靈魂的藝術實踐。比如在《孔乙己》中,魯迅通過酒客的笑聲跟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的對比反映了「社會對受苦人的冷漠」。《葯》反映了因國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眾》通過首善之區街頭十八個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們靈魂麻木的共性。在獲得世界聲譽的《啊Q正傳》中,魯迅更把幾乎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融進了啊Q這個不覺悟的落後的農民形象中,從而完成了一個包涵復雜思想和社會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學價值的精神典型。

魯迅的作品通過生動的細節描繪來達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後雜談》中,他就活龍活現地刻劃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們自欺欺人的丑態:「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見牛的臨死的觳觫,於是走開,等到燒成牛排,然後慢慢地來咀嚼。牛排是決不會『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沖突,於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齒,摸摸肚子,『萬物皆備於我矣』了」。

魯迅是一個真正的、嚴峻的現實主義者。他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特別擅長通過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同時,魯迅又決不機械地恪守前輩現實主義在創作中已經形成的特點和格調。魯迅生活在新舊交替嬗變的時代,有價值的東西常常在現實中遭到毀滅。因此,魯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具有深刻的悲劇性,總體上呈現出沉鬱的風格。但在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和國民性的弱點時,作家諷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現出來,使這些作品中的悲劇因素跟喜劇因素互相滲透,互相轉化。讀者在接觸魯迅筆下所描寫的悲慘、齷齪、病態的現實之後,不是悲觀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療效的注意。

魯迅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託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盪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文為心聲。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現實與理想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如果不能把魯迅當作中國的民族魂的話,那麼魯迅宛如滾滾長江之上的一顆熠熠閃光的指路航標則是當之無愧的。魯迅作品永遠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珍貴瑰寶。

5. 魯迅為人民做了哪些好事

魯迅為人民做的好事:

1、從文藝方面: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2、從精神方面: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

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

3、從精神方面:魯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學運動伊始時期便向封建舊文化宣戰,不斷與壓迫民眾的舊思想舊文化斗爭。「女師大學潮」發生後與迫害學生的軍閥進行論爭,魯迅不畏強暴執筆對戰,顯示出一個正直文人的氣概。

4、從學術方面:魯迅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熠熠光輝。他創造性地從事了文學史的編撰工作,留給後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我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魯迅的詩作特色

魯迅的創作生涯里也創作過許多優秀的詩歌。雖然總體數量並不是很大,但其藝術特點有著很多為人稱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評價道:「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

魯迅的詩歌,在古體詩創作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這些詩歌不僅內容豐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藝術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豐富情感、完美藝術特質的良好的結合體。

6. 魯迅在後期為中國社會變革做出哪些貢獻

1928年至1929年期間,魯迅用很大精力翻譯文藝理論著作,主持出版馬克思文藝理論叢書「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他還主編《語絲》周刊,與郁達夫合編《奔流》月刊,幫助柔石等人組織朝花社。這一時期的雜文均編人《而已集》、《三閑集》。、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積極的發起者和領導者,還組織發起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參加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魯迅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0年代的雜文均編入《二心集》、《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淮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

7. 魯迅為中國做了什麼

魯迅所處的20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一場文化的變革。而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魯迅是文學界的旗手。魯迅所領導的這場變革暴風驟雨般地掃除了中國文化界長久以來的許多弊病,把外來的先進文化引到了國人面前,使中國的文學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翻天覆地地變化。這樣的功績不容抹煞。

而到了20世紀中後期,中國人開始在享受新文化運動成果的同時,開始了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換句話說,新文化運動教會了人們辯證地看待問題,於是人們開始辯證地看待新文化運動。他們逐漸發現在這場文化變革中,我們自己的東西是否拋棄得太多了

8. 魯迅做過什麼重要的事

民國十四年(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斗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

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9月,致信台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本年,與創造社、太陽社大部分成員就「革命文學」問題展開論爭。是年開始大量搜集馬克思主義著作,並為之翻譯。同時開始提倡革命美術,倡導現代木刻運動。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許廣平生子,魯迅為其取名「周海嬰」。年底,與馮雪峰多次磋商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8)魯迅為中國做出了哪些事擴展閱讀

在1936年10月20日天津《大公報》上公布的魯迅先生的遺囑。

先生有七條遺囑: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子孫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你的事情,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9. 魯迅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他開創了描寫知識分子和農民這兩個現代文學題材,並著眼於他們精神的病苦和內心的苦痛。在精神層面,魯迅作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偉大思想家,其最顯著的特點,正在於他對中國的社會心理,對於中華民族的靈魂,特別是對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傳統心理,具有獨創的極其深刻、透闢的分析和批判。他棄醫從文,正是因為醫術再高明,也無法將人民從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拯救出來,只有從精神方面醫治國人,中華才能崛起,有魯迅先生的出現,民族甚幸。

10. 魯迅做了哪些讓民族自信的事兒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幹,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 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 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 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 運動的偉大 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 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
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 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 史略》、《漢 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

閱讀全文

與魯迅為中國做出了哪些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8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49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6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89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
英國什麼人可以坐馬車 瀏覽:424
疫情國外返回中國需要什麼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