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大陸古代有哪些重臣
楊一清,歷經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中樞重臣,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歷任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戶、吏、兵三部尚書,陝西三邊軍務總制,武英、謹身、華蓋三殿大學士,居官至內閣首輔,正一品俸,權重一時。
北魏末,王晞,歷經北魏、東魏、北齊和北周,到隋朝初年逝世。
明代張輔,歷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四帝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齊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這一個時代,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齡。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明朝的劉基。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明朝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Ⅱ 中國古代大陸哪個朝代存在的時間最長,是不是漢朝
中國古代大陸相比存在時間比較長的應該就是漢朝,因為我覺得漢朝應該屬於是盛世時期
Ⅲ 中國大陸古代有哪些厲害的民族英雄
比較厲害的民族英雄,我認為有林則徐,虎門銷煙,岳飛,抗擊金兵,還有衛青,霍去病。
Ⅳ 中國大陸古代有哪些名臣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齊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這一個時代,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齡。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明朝的劉基。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明朝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Ⅳ 中國古代大陸哪些皇帝在位時中國的鄰土面積最大
中國古代大陸元世上祖忽必烈在位時中國的領土面積最大,不過要算4大汗國才行,當時元朝北起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西藏:雲南,西北新疆,。到了清朝統一中國疆土面積也不小(康乾盛世),北蒙古南南海諸島,西南西藏雲南西北新疆,東北外興安嶺,東南台灣澎湖列島,大清國周邊小國屬於其保護國(朝鮮,菲律賓…)。
Ⅵ 中國大陸古代戰國時中國有哪些國家
戰國時期的國家還是很多的,最出名的就是戰國七雄了,那是齊,楚,燕,韓,趙,魏,秦,7個國家。
Ⅶ 中國大陸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宰相
古代有名的宰相又秦朝的李斯,還有明朝的張居正,另外還有諸葛亮,魏徵,蕭何等人,都是非常有名的。
Ⅷ 中國古大陸的形成
研究表明,近十幾年來各巨型古陸塊是由許多大小不同的陸塊所構成。古元古代末期和中元古代末期是它們增生拼合最重要的兩個時期,中國各陸塊早期也經歷了與此大體相同的演化趨勢,但基底結構區域性差異顯著。中國最古老的花崗質表殼岩石見於華北和塔里木地區(任紀舜等,1990;王雲山等,1990)。在冀東地區獲得距今3850~3550Ma、鞍山附近有距今3804Ma同位素地層年齡數據(劉敦一,1991),在甘肅北部紅柳峽有距今3488Ma、塔里木庫魯克塔格有距今3263Ma年齡數據(胡靄琴等,1992),表明華北和塔里木地區在古太古代就已出現規模不等的古陸核。在這些陸核邊緣的很多地方已發現大量新太古代火山-沉積岩系,包括各類火山岩、富鋁陸源碎屑岩、鈣鎂質碳酸鹽岩和硅鐵質岩。陸核間則以蛇綠岩建造為主,花崗岩、混合岩和岩石變質年齡集中在距今2500~3000Ma。華北古陸塊主體和塔里木幾個較大的陸塊經過這一構造-熱事件已經形成。古元古代末期(距今1850Ma左右)發生強烈的構造-熱活動,華北古陸塊最終固結,中元古界長城系成為華北陸塊的沉積蓋層和陸內、陸緣裂谷沉積的底部岩系(伍家善等,1991)。
在華南地區(包括揚子區和華夏區)陸核形成比華北和塔里木要晚些。該區已發現最早的角閃岩相表殼岩石,多種同位素測定年齡多數在距今3000~2500Ma,個別距今3300~3200Ma。它們主要分布在康滇、鄂西黃陵-神農架、江西東北部障公山和浙江龍泉、福建建寧等地(林金錄,1989;馬長信,1993;趙宗溥,1993)。在廣西本洞、摩天嶺,福建德化、尤溪,廣東河台等地古生代至中生代花崗岩中繼承性鋯石,廣西四堡、福建清流中新元古界中的碎屑鋯石及海南島抱板群中的暗色包體中都測得有距今3200~2400Ma年齡值。此外,在航磁上延10km平面圖上,松潘、川中、雲開、增城均有平穩高磁塊層,推斷為角閃岩相變質岩所引起。以上證據表明,在中新太古代,隨著殼幔物質分異,在康滇、松潘、川中、鄂西、湘黔桂邊界、雲開、增城、海南島和浙閩等地已出現大小不等的陸核。
古元古代時,上述陸核已初步成熟,沉積了石英質砂岩、富碳鋁泥質岩夾碳酸鹽岩。古元古代晚期是陸核增生和拼合相連的重要時期。沈渭洲(1993)據浙閩地區變質岩Sm-Nd等時年齡、鋯石U-Pb年齡提出2000~1800Ma是該區最重要的地殼形成時期,「華夏古陸」已基本形成。此時上揚子(川中-鄂西)和蘇北-南黃海也已形成兩個較大的陸塊。它們在中元古代沉積了穩定的陸源碎屑岩和鎂質碳酸鹽岩。在川滇和摩天嶺等地則以裂谷火山-沉積岩為主。
經過距今1400Ma左右,特別是距今1000Ma左右的地熱變動,華南成為統一的穩定程度低的陸塊。這次構造-熱事件,在揚子地區有顯著的反映,中元古界地層強烈褶皺,普遍出現綠片岩相變質。廣西北部、貴州東部梵凈山、安徽休寧、南秦嶺-大巴山、康滇-龍門山都發生了年齡值在1000Ma左右的花崗岩侵入。中元古代變質岩、花崗岩被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不整合覆蓋。在浙閩地區也廣泛存在距今1400Ma和距今1100~950Ma花崗岩侵入和熱變質作用,並與揚子陸塊在浙江紹興-江山一線拼合。
塔里木和柴達木元古宙演化歷程與華南相似,也是在中元古代末期增生為較大陸塊。
至此,原先各自以太古宙陸核為中心增生的華北、華南、塔里木等陸塊聯合成一個大型古陸——原中國古陸,華北陸塊與華南陸塊的拼接,這已被分布於交接帶及其兩側眾多花崗岩形成年齡、混合岩化年齡和變質年齡所證實(趙宗溥,1995),也可由發育於華南、華北並由柴達木、塔里木相聯系的新元古代3套冰磧岩加以確認(表1.1;圖1.1,圖1.2)。
圖1.1 中國布格重力異常圖
圖1.2 中國及鄰區莫霍面的分布(據吳奇之等,1997)
表1.1 中國大陸形成演化表
塔里木、揚子與華北地塊對比。
研究表明,除揚子與塔里木克拉通化的特點和時代具有相似性外,新元古代早期發育的鈣鹼性富鋁花崗岩、南華紀裂解型岩漿活動和同時代冰磧層的發育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但華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主要處於相對寧靜的構造狀態,地層記錄中出現了巨厚的碳酸鹽岩沉積,它們與塔里木-揚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地質歷史存在著重要差異,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克拉通化完成的時間存在明顯差異。克拉通化是一個地質塊體從相對活動狀態轉變為相對穩定狀態的重要過程,它不僅表現在地殼的厚度增大和地表山脈的形成,而且深部殼、幔物質發生強烈交換。因此克拉通化的時間和特點是一個地質塊體地史演化歷程中的里程碑。華北克拉通化發生於距今2000~1850Ma之間。而塔里木-揚子克拉通化則是通過晉寧運動或塔里木造山運動完成了從相對活動狀態到相對穩定狀態的轉變,其時間介於距今1000~850Ma,比華北克拉通化結束時間晚了近10億年。
(2)中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早期歷史存在明顯差異。當塔里木-揚子地塊經歷這一時期的造山歷程時,克拉通邊緣出現了指示匯聚和碰撞帶的島弧火山岩帶和大量深成侵入岩,克拉通內部則發育弧後盆地及克拉通盆地沉積。因此,在塔里木-揚子克拉通邊緣保留了大量新元古代早期構造-熱事件的地質記錄。而此時的華北克拉通正處於從中元古代廣海碳酸鹽岩盆地沉積到青白口紀局限盆地的調整過程中。克拉通內部及邊緣的青白口系出現碎屑岩+碳酸鹽岩組合,沒有大量的火山噴發和深成侵入活動,其相對寧靜的構造狀態與塔里木-揚子克拉通所處的極為活動的構造狀態形成明顯反差。
(3)南華紀演化特徵存在明顯差異。塔里木-揚子克拉通在南華紀出現了大規模裂解,這一過程經歷了約100Ma,出現了指示地殼裂解和減薄的雙峰式火山岩、基性岩牆群、板內花崗岩和輝長岩侵人體、A型花崗岩及裂谷盆地等。然而,華北克拉通及其邊緣沒有出現上述南華紀裂解事件群,其構造背景與塔里木-揚子克拉通迥然不同。
(4)冰磧層的層位及時代存在差異。塔里木-揚子克拉通南華系中發育典型的冰磧層,以南沱組(揚子克拉通)和特瑞愛肯組(塔里木克拉通)為代表,其層位位於南華系頂部,時代約為距今700Ma,而華北克拉通南緣和西緣發育的羅圈組和正目觀組層位位於寒武系之下,屬於震旦系頂部,時代在距今600~550Ma之間,與南沱組及特瑞愛肯組不屬於同一時代的冰磧層。
(5)地殼厚度變化較大,總體西部厚,東部薄,南厚北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中國重力和磁力異常特徵,並對青藏高原東北緣進行了岩石圈結構實驗研究,對布格重力異常進行了延拓和分離、構造增強和重要界面反演(沉積基底面、莫霍面)。結果表明莫霍面深度由中國東北到西南逐漸變深,鄂爾多斯地塊和阿拉善地塊的莫霍面平均深度為37~44km,而青藏高原祁連褶皺系、秦嶺褶皺系和松潘-甘孜褶皺系的莫霍面平均深度為44~67km。同時對穿過研究區內海原-六盤山地區的兩條重要剖面進行重力正反演擬合建模,發現在上地殼底部及中地殼頂部有低密度體存在,與深地震測深低速度體和大地電磁測深低阻體位置相對應,認為與滑脫構造有關。塔里木西南部莫霍面深度為58~60km。磁異常圖反映各個時代磁性體分布和強度,特別體現出個地區磁性體與構造體系的密切關系。
(6)根據構造體系特徵、地殼厚度、基底及沉積發育特徵,將中國劃分若干個地塊(圖1.3)。
(7)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①阿勒泰山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②天山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③北祁連山北緣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在這里分布有北祁連山北緣(或酒泉盆地南緣)新近紀-第四紀陸內前陸盆地;④西昆侖山北緣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在這里分布有西昆侖山北緣(或塔里木盆地西南緣)新近紀-第四紀陸內前陸盆地;⑤東昆侖山北緣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在這里分布有東昆侖山北緣(或柴達木盆地西南緣)新近紀-第四紀陸內前陸盆地;⑥喜馬拉雅山南緣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在這里分布有喜馬拉雅山南緣新近紀-第四紀印度河、恆河和阿薩姆周緣前陸盆地;⑦四川西部至雲南西部地區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沿此帶從南至北分布有楚雄和川西晚三疊世弧後前陸盆地;⑧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地殼厚度變化帶,沿此帶分布有晚侏羅世陸內前陸盆地;⑨中國台灣西部地殼厚度急劇變化帶,沿此帶分布有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弧後前陸盆地。
在國外喀爾巴阡、亞平寧、安第斯和扎格羅斯造山帶前緣分布的前陸盆地下面也可見到這種地殼厚度急劇變化的現象。
圖1.3 中國地塊劃分示意圖
Ⅸ 中國的古稱有哪些
華夏、中華、中夏、諸華、神州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2、中華
中華China。中原華夏大地,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3、中夏
釋義:1、指華夏;中國。2、指中原地區。3、夏季之中,指農歷五月。後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歷五月。
出自:《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呂向 注:"中夏,中國。"
譯文:眼睛中原而廣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呂向註:」中國,中國。
4、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出自: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譯文:華夏,中國的。
5、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 ,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圍等同 ,其范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 、"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作為名山大川的四瀆五嶽五鎮也是在神州(漢地)的范圍之內 。
Ⅹ 中國大陸在古代叫什麼
「中國」「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九州」、
「海內」「中原」「四海」
據史書記載及現有的考古文物證實,「中國」名稱約在三千年前就有了。據一九八三年出土的西周文物上記有「余其宅茲中或」。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所謂「中」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所謂「國」,在古代意指「城」。
「中國」一名,古代含義不盡一樣。有的指京師為中國;有的指帝王所在的都城為中國;有的則指華夏族和漢族所在的地區為中國;也有的指我國華夏族所建的國家在黃河流域一帶,以為黃河流域為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古時的「中國」與史書記載的「華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華」一詞的含義是相同的,都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偉大祖國的共同稱謂。從秦以後,「中國」名稱的含義則指我國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領土。《史記·天官書》稱:「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漢書·陸賈傳》曰:「皇帝(指劉邦)起豐沛,討暴秦,誅疆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名稱則是指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全部疆域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