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很多人喜歡漢服但是不會去穿,是什麼原因導致漢服難以流行
對於這個問題啊,我們一直覺得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以為漢服是一個民族文化問題,所以題主才會從「美」的角度發出疑問,但事實上漢服問題不是一個民族文化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政治問題,它的流行跟美不美沒關系,因為美是文化問題。為什麼說漢服是一個社會政治問題呢?
『貳』 為什麼西方的服飾能成為主流,而中國的漢服卻流行不起來
現代服飾是西方文明衍生的產物,日常中以西方服飾為主。而漢服作為其中一種極具典型的服飾,給人一種古香古色的中國美,又代表了中國的文化,為什麼流行不起來呢?
而西裝不一樣,作為現代服裝,它是大眾的,老百姓可以穿,明星可以穿,領導人可以穿......它具有較強的普適性,所以會更加流行。當然它也有穿著文化,但相比漢服(漢服除了穿著形制還有等級觀念)來講,要簡單的多。
所以,提倡漢服,不如先提高大眾國學素養,以文化為支撐,穿漢服也自然能穿出儒雅的風度,才有可能促成漢服的復興。
『叄』 國家為什麼不支持漢服
漢服是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衍生出來的一朵美麗的文化之花,漢服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感覺,很是書生氣質。漢服消失了很久,而近幾年漢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面前,很多人提倡漢服復興,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與漢服文化相關的內容吧。
揭秘國家為什麼不支持漢服運動
一、代價高昂。漢服包括衣服、冠帽、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這么一整套東西,置辦這么一套也得花不少銀子吧。在大多數人都在為房子,上學,看病這些東西忙的焦頭爛額的時候,我不認為有這個群眾基礎。
二、不具實用性。如上一點所說,漢服是一整套衣冠系統,穿戴麻煩,其寬袍大袖的服裝風格在生活中也帶來諸多不便利,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綜上,我認為漢服只能流行與少數有錢有閑的古文化愛好者群體中,難以推廣。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族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華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覺醒,國人開始反思我國之優秀文化,並舉力保護繼承。當是時,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對於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層次作用。
歷史背景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別於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民族進過一番血的反抗失敗後,最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男子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中國大陸出現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肆』 中國主流服飾漢服為什麼不流行西服如何取代中國服飾的
我覺得非常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漢服穿起來實在是太不方便了。我們看古裝劇都已可以看出來,古代的漢服非常的長,穿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現在的衣服穿起來方便,漢服沒有在中國流傳下去的原因,就是隨著朝代的更迭,人們發現像西裝這樣的衣服,更能方便生活,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穿漢服去上班的話,實在是太不方便了,現在人講究的是簡單方便,根本就不講究漢服那樣的美觀,如果都穿漢服的話。
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每天都穿著漢服的話,肯定會非常不方便,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穿著漢服,我覺得就可以了,沒必要天天穿著漢服,畢竟文化的傳承不在於一天兩天,只要我們可以記住這個文化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天天把這個漢服穿在身上。
『伍』 古代流行了數千年的漢服,怎麼到了現在流行不起來
漢服確實很漂亮,近年來也有人大力提倡,可就是流行不起來。反而是西式服裝,一直長盛不衰。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呢?
(網路配圖)
三、漢服是曾經被揚棄的服裝。
由於中國在近代史上處在落後挨打的局面,當時的人,便存在一種崇洋的心理。覺得西方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先進的,都是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不僅僅是政治及意識形態,包括文化上,也認為西方的文化比中國古代的文化先進。
正是因為有這種普遍的觀點,因此,當時丟棄了中國古代傳下來的太多的東西,包括文化,包括服裝。漢服也在那時候完全被拋棄,不再有人穿了。從那時候開始,延續到今天的,主要以西式服裝為主。
今天我們國家變得強大了,我們想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包括把漢服重新提倡起來,鼓勵大家穿。但是,這里就存在一個習慣問題。
雖然漢服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因為丟棄了,在我們這一代的時候,差不多也就把它給忘了。反而是西式服裝,雖然只流行了百來年,但是,這就成了一個新的傳統,成了一種新的習慣。社會也就適應了這種習慣,如果某個人把漢服穿起來,大家反而不習慣,覺得你穿的是奇裝異服。
當然了,漢服流行不起來,我們也不用著急。文化是一種融合的過程,把漢服的元素融合在現代服裝中,而不是強行恢復漢服,實際上才是一種更恰當的方式。
『陸』 為何漢服不像和服一樣流行
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和服已經是成熟的文化產業。社會對於什麼場合穿和服,穿什麼類別/顏色的和服,什麼和服對應什麼年齡/地位/事件都有清楚的習慣。製作和服也有通行的規范的多種價位的選擇。中古和租賃也比比皆是。漢服呢?漢民族傳統服飾?什麼時候穿呢?穿漢朝、唐朝、宋朝、還是明朝的啊?穿什麼等級的啊?平民的可以穿我覺得太樸素啊?我穿平民你穿命婦一起好奇怪啊?這個顏色和形制是逾制啊?尼瑪淘寶兩家店一種衣服做出來完全不一樣啊?啊你穿漢服怎麼穿運動鞋啊?等等。總之在一個沒有統一規范和習慣的前提下自娛自樂或是小范圍欣賞/活動都是可以的,推而廣之?想多了。
日本和服於中國漢服的區別
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柒』 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古代流行了數千年,為何當下流行不起來
我認為首先是漢服服裝,它更原始。服裝最初出現在人類生活中是為了禦寒。考慮到美、文化和社會功能和方便的因素,所以就流行不起來了,人都是往前看的,社會不可能一直不進步,然而現在漢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樂趣,並不能成為主流。
與此同時,古代女裝比男裝更講究禮儀。女人的衣服需要緊緊地裹住全身,讓身體暴露在外,這是不潔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在影視作品中,唐人女性的穿著有一種「波濤洶涌」的感覺。這顯然是對藝術的誇張和對大唐開放的想像。實際上唐朝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當然,這並不是說沒人穿,而是說這種服裝只能成為少數人的口味,不能成為主流。
『捌』 漢服那麼古典那麼美,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雖然漢服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因為丟棄了,在我們這一代的時候,差不多也就把它給忘了。
服裝最初在人類生活中出現,是以禦寒為目的的。考慮美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社會功能的因素,那是後來的事情。以禦寒為目的的服裝的最初式樣,就是對房屋的一種模仿。房屋是一個圓形體籠蓋著人類,因此,服裝也是以圓形體的式樣,來到人的身上。服應該是一種以“禦寒”為主要功能的比較原始的服裝。而當下人穿的衣服,早已不是以禦寒為目的了,因此,時代已發生改變,不容易再流行起來了。
”誠如所言,一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主體文化,中國人也應該有中國性。對於年輕一代而言,除了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和教育外,能影響他們身心修養、價值取向的,正是身邊的這些“活著的文化”。
『玖』 為什麼中國漢服流行不起來,而西方服飾為主流
現在人們穿著衣服的風格,主要以西方服飾為主,很少有人穿著漢服,為什麼漢服流行不起來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進行探討。
漢服的穿搭有嚴格的限制,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喜歡穿著漢服,他們可能出於對漢服的喜愛和民族情節原因,當他們興致勃勃地曬出穿著漢服的圖片時,就有眾多人評論,不符合規制更像影樓裝。這使得原本對漢服有著熱愛的人,在第二次穿著漢服時,都會產生懷疑的心理,所以漢服很難流行起來。
許多流行元素都要有參考或者範例,很多服裝或事物的流行,是因為某個電影上映,男主女人公的形象被大家所追捧,觀眾們就會學著他們的樣子,而漢服樣式各不相同,沒有參考,就會產生混亂。
『拾』 為何漢服沒有被大多數中國人所認同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民族復興的今天,很多人把提倡穿漢服,作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不過,效果卻似乎並不明顯。喜歡穿漢服的人,並不是很多。生產漢服的廠家,以及銷售漢服的商家,也不怎麼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