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裁軍一百萬是哪一年第一次裁軍
應該是85年大裁軍
解放軍共有十次大裁軍,分別是:
(1)
1950年5月,解放軍進行了第一次大裁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解放軍總兵員550萬,「小米加步槍」的步兵是解放軍的主體,空軍、海軍和陸軍特種兵幾乎是空白。
1952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二次大裁軍,總部和各機關以及國防軍步兵部隊人數減少,軍兵種部隊和院校人數擴大,其中還有95萬地方部隊改編為公安部隊,全軍總定額保持在300萬人左右。
(2)
1953年8月,解放軍進行第三次大裁軍,全軍總兵力精簡23.3%,其中陸軍部隊精簡比例最大。
(3)
1957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四次大裁軍,到1958年底,全軍成建制地集體轉業或移交地方的有1個軍部、46個師、30餘所院校。精簡最多的還是步兵部隊,全軍總人數與新中國建立時相比,精簡了61%。
(4)
1975年底,解放軍進行了第五次大裁軍。「文革」期間,部隊組織編制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幹部嚴重超編。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軍委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和重點解決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等重大問題。9月,中央軍委批轉了有關調整方案,方案中,精簡最多的是工程兵、鐵道兵,到1976年,全軍總人數比1975年減少13.6%
(5)
第六、七次大裁軍———壓縮非戰斗人員和保障部隊
(6)
1985年,解放軍進行了第八次大裁軍。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
(7)
1997年9月,解放軍開始了第九次大裁軍。這次裁軍的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實現解放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解放軍第十次大裁軍的主要目的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2. 中國解放軍在不久的將來是否該裁軍說說理由
裁軍是必然的,當然主要是陸軍,空軍、海軍估計要擴軍
1、現在沒有打大規模地面戰爭的可能,保持150萬左右的陸軍部隊,已無必要
2、處理國內突發事件,有武警部隊即可,不需要解放軍出動
3、要實現150萬陸軍的信息化,這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大筆錢,美國也承受不了這么大的開支
4、現在部隊有太多非戰斗人員,白吃白喝,必須裁掉
5、現在要重點發展空軍、海軍,要從陸軍「抽血」
採納哦
3. 我國百萬大軍栽軍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1、通過裁軍,使軍隊的編成更加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進一步提升了我軍應付現代戰爭的能力。進行編制體制調整,解決臃腫的問題,對於軍隊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首要的問題。此次裁軍按照《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的原則,主要減少師、團單位4054個,軍級單位31個,大軍區4個,縣市人武部劃歸地方建制2592個,降低了部分單位的登記。同時,撤並了部分軍隊院校,經過體制編制調整後的軍隊,官兵比例達到1:3.3。這次裁軍,增加了電子對抗部隊和組建了新的兵種陸軍航空兵,大大增強了我軍適應未來戰爭的能力,為我軍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人民解放軍陸軍統一改編為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有利於各種武器裝備、人員在戰斗中密切配合,充分發揮整體威力。
2、在大裁軍過程中,人民解放軍堅決貫徹「軍隊建設要服從整個國家建設的大局」的指導方針,為發展國民經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一是緊縮軍費開支,把節省的資金用於經濟建設。在裁軍的過程當中,國防費在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1984年為11.7%,1985年為10.4%,1986年為8.6%,1987年為8.6%,1988年為7.4%。二是積極支援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軍隊既為大局讓路,又為大局服務,特別是在裁軍過程中,部隊的員額減少,直接使軍隊能騰出更多的軍事設施來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據統計,全軍醫院對社會開放僅一年多時間,就收治地方病員135萬餘人,緩解了群眾看病難、治病難等許多問題。三是大批優秀人才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人民解放軍歷來是一所培養人才的大學校,特別重視軍地兩用人才的培養。據統計,退伍戰士中,有70%的人掌握了一門以上民用技術,到1987年上半年為止,以軍隊培養的兩用人才為骨幹興辦的商品經濟聯合體已佔全國農村經濟聯合體總數的5%。這些人成為農村基層幹部的主要來源,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建設。
3、中國主動採取的單方面裁軍,展現了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國際形象,有利於促使當時國際間的軍備競賽和緊張局勢逐步趨向緩和。中國單方面裁軍一百萬,與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加強軍備競賽,在裁軍問題上唱得多做得少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一行動向世界表明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和平的誠意,因而受到國際輿論的普遍贊揚。前西德《波恩評論報》上說:「大家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為止只有中國人言行一致。」巴基斯坦《黎明報》評論道:「中國裁軍一百萬的決定將會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它確實是一次單方面的行動。」實踐證明,這次裁軍,進一步形成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相互信賴與合作的良好氛圍,為我國政府推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4. 中國在世界裁減軍隊說明了什麼
1、中國只在中國范圍內裁減軍隊數量,不是也沒有資格「在世界裁減軍隊」。
2、中國適量裁軍是為了裁汰冗員,把更多的軍費用來提高人員素質和裝備質量,是加強軍力的一種手段,非但不是削弱軍力,反而是加強了戰鬥力。
5. 為什麼抗戰勝利70周年裁軍30萬
第一是向世界宣布中國愛好和平,中國軍隊數量會壓縮。
第二是表示中國要走精兵強軍路線。部隊精簡了但是我們的作戰能力卻在提升,結合後來的裝備閱兵分列式。
6. 如何看待中國軍隊的裁軍現象
很正常啊,武器性能的不斷提升,對軍人的數量要求就越來越低。過去中國武器性能很低的時候靠人海戰術,以多吃少。而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靠人海戰術越來越不行了。要靠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
其實不光是軍隊,企業也是一樣的。未來企業的人數會越來越少,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那種重復動作勞動,會逐步的被自動化取代。
7. 為什麼中國要裁軍
因為現代國防力量主要靠軍隊的質量,不再依賴軍隊的數量。通過裁軍,可以集中更多寶貴的經費,用於購買更先進的武器。
8. 為什麼要裁軍30萬
在現在的世界形式下,短期內不會發動戰爭,而且國家走的是精兵路線
要的是精而不是多,裁軍30萬減少國家軍費的開支,解放了30萬的生產力,也同時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會侵略別的國家
9. 我國大規模裁軍的原因
(三)裁軍與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以保持國防需求平衡的關系
國家保障能力是確定和調整軍隊規模的重要物質基礎。軍隊是一個投入量大、技術密集和人員素質高的武裝集團。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弱直接影響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規模。對軍隊投入量的不足將直接危害國家安全,投入過大又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根據新時期我軍建設的方針,要實現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的目標,國家不但要適當增加國防投入,保持軍費佔有國內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而且還需要通過控制軍隊規模,提高軍費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裝備發展和軍隊質量提高的步伐,使我們盡快適應打贏信息化為主導的高技術戰爭。
(四)裁軍與適應我軍現行體制、結構特殊性的關系
軍隊的規模除了受武器裝備、軍費等物質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到體制、結構制約。目前,我軍結構和體制不合理性是最為突出的問題,需要優先加以解決。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我軍總體結構和領導指揮體制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嚴重製約著我軍規模的合理調整。一方面,我軍體制有其特殊性,結構是歷史的延續,應充分考慮其對軍隊規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軍體制、結構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嚴重阻礙了軍隊規模的進一步調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軍實行了全面的戰略重心轉移,但是在編制體制上我們仍基本上沿用戰時的軍隊體制和結構,而且機構越來越龐大。要提高我軍戰鬥力,必須從改革現行體制和結構入手,而不單單考慮規模的縮小。
(五)裁軍與適應我國周邊與地理環境需要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需要一定規模的軍隊數量與之相適應。又因為我國地理環境相當復雜,軍隊的構成也提出了多樣性的要求。加之我國交通運輸與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和我軍機械化水平較低,遠程機動能力較低差,我軍的員額和編制體制需要完全不同於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的建軍原則。
(六)裁軍與保持軍隊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和我國歷史上其他幾次大規模裁軍比,此次裁軍20萬員額面臨著新的形勢: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歷史性轉型期,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正在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替代,這就為軍隊轉業人員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從裁減下來的人員成份看,他們大都在部隊服役多年,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適應在軍隊服役。對他們的安置工作具有雙重效用:一是對轉業人員本人,應該給予他們優惠的安置條件,穩定他們轉入地方後的工作和生活。近年來,由於得不到合理的安置,軍隊轉業幹部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優惠合理的安置對在役人員也是一種穩定劑,使他們能夠安心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軍隊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原因跟軍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級政府要把裁軍20萬當成維護我國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看成是國家行為,保持軍隊和社會的穩定。
(七)裁軍與成本效益的關系
要打破裁軍就是省錢的定向思維模式。從世界主要國家近年來裁軍情況來看,裁軍在一定的時期內不但不能節省開支,而且還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經費來保證裁軍的順利完成。從長遠看,裁軍將會相對地減少軍隊維持費用,但這種減少不會立竿見影,通過需要在2~3年內才會體現出來。在實施裁軍的頭幾年裡,由於被裁減人員的安置,機關、部隊調整後設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調整,軍隊的維持費還會相應地增加。從長遠看,在現代條件下裁減員額會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在裁減的頭幾年裡軍隊的戰鬥力會出現局部的下降。在調整過程中,正常的訓練、戰備工作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些關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順;通過提高質量來彌補數量的減少也需要一定時間等。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裁軍還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損耗和浪費。如果操作不好,軍隊的利益會受到損害,軍隊的有形資產也將受到破壞。這些都是裁軍所必須面對的代價。因此,要樹立成本意識,既要捨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盡可心少地控制這種成本,把裁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消耗控制在預期的范圍內。
(八)裁軍與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和防止規模反彈的關系
歷史上我軍進行過多次精簡整編,但經常是精簡後不久又膨脹起來,實有員額大大地超過編制員額。主要原因有:一是體制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幹部管理政出多門,缺乏總體控制機制;二是相關法律不健全,沒有統籌全局的綱領性指導文件,配套措施沒有及時跟上,至今我國還沒有《軍隊組織法》,使裁軍成為一種隨機性很大的行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法律和法規制度來保證編制的權威性和合理性,使裁軍成果得以鞏固。從未來5~10年國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軍230萬的規模仍有裁減的空間。因此,今後我軍員額的裁減將是在以優化結構和理順體制為重點的同時,相應地小幅度裁減。
(九)裁軍與外交和宣傳工作的關系
裁軍20萬是我國在新時期採取的又一項重大政治決策,在國內外都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總結歷次我國裁軍經驗,我們認為,裁軍是全民族的一種國家行為,不但要在國內做好裁軍20萬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國際上,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契機,大力宣揚我國獨立自主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營造我國在國際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我國的黨政軍領導人可利用國際互訪之機,積極在宣傳我國的國防政策;我們的新聞媒體也應做出積極的反應。
(三)裁軍與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以保持國防需求平衡的關系
國家保障能力是確定和調整軍隊規模的重要物質基礎。軍隊是一個投入量大、技術密集和人員素質高的武裝集團。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弱直接影響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規模。對軍隊投入量的不足將直接危害國家安全,投入過大又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根據新時期我軍建設的方針,要實現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的目標,國家不但要適當增加國防投入,保持軍費佔有國內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而且還需要通過控制軍隊規模,提高軍費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裝備發展和軍隊質量提高的步伐,使我們盡快適應打贏信息化為主導的高技術戰爭。
(四)裁軍與適應我軍現行體制、結構特殊性的關系
軍隊的規模除了受武器裝備、軍費等物質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到體制、結構制約。目前,我軍結構和體制不合理性是最為突出的問題,需要優先加以解決。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我軍總體結構和領導指揮體制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嚴重製約著我軍規模的合理調整。一方面,我軍體制有其特殊性,結構是歷史的延續,應充分考慮其對軍隊規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軍體制、結構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嚴重阻礙了軍隊規模的進一步調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軍實行了全面的戰略重心轉移,但是在編制體制上我們仍基本上沿用戰時的軍隊體制和結構,而且機構越來越龐大。要提高我軍戰鬥力,必須從改革現行體制和結構入手,而不單單考慮規模的縮小。
(五)裁軍與適應我國周邊與地理環境需要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需要一定規模的軍隊數量與之相適應。又因為我國地理環境相當復雜,軍隊的構成也提出了多樣性的要求。加之我國交通運輸與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和我軍機械化水平較低,遠程機動能力較低差,我軍的員額和編制體制需要完全不同於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的建軍原則。
(六)裁軍與保持軍隊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和我國歷史上其他幾次大規模裁軍比,此次裁軍20萬員額面臨著新的形勢: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歷史性轉型期,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正在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替代,這就為軍隊轉業人員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從裁減下來的人員成份看,他們大都在部隊服役多年,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適應在軍隊服役。對他們的安置工作具有雙重效用:一是對轉業人員本人,應該給予他們優惠的安置條件,穩定他們轉入地方後的工作和生活。近年來,由於得不到合理的安置,軍隊轉業幹部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優惠合理的安置對在役人員也是一種穩定劑,使他們能夠安心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軍隊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原因跟軍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級政府要把裁軍20萬當成維護我國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看成是國家行為,保持軍隊和社會的穩定。
(七)裁軍與成本效益的關系
要打破裁軍就是省錢的定向思維模式。從世界主要國家近年來裁軍情況來看,裁軍在一定的時期內不但不能節省開支,而且還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經費來保證裁軍的順利完成。從長遠看,裁軍將會相對地減少軍隊維持費用,但這種減少不會立竿見影,通過需要在2~3年內才會體現出來。在實施裁軍的頭幾年裡,由於被裁減人員的安置,機關、部隊調整後設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調整,軍隊的維持費還會相應地增加。從長遠看,在現代條件下裁減員額會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在裁減的頭幾年裡軍隊的戰鬥力會出現局部的下降。在調整過程中,正常的訓練、戰備工作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些關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順;通過提高質量來彌補數量的減少也需要一定時間等。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裁軍還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損耗和浪費。如果操作不好,軍隊的利益會受到損害,軍隊的有形資產也將受到破壞。這些都是裁軍所必須面對的代價。因此,要樹立成本意識,既要捨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盡可心少地控制這種成本,把裁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消耗控制在預期的范圍內。
(八)裁軍與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和防止規模反彈的關系
歷史上我軍進行過多次精簡整編,但經常是精簡後不久又膨脹起來,實有員額大大地超過編制員額。主要原因有:一是體制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幹部管理政出多門,缺乏總體控制機制;二是相關法律不健全,沒有統籌全局的綱領性指導文件,配套措施沒有及時跟上,至今我國還沒有《軍隊組織法》,使裁軍成為一種隨機性很大的行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法律和法規制度來保證編制的權威性和合理性,使裁軍成果得以鞏固。從未來5~10年國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軍230萬的規模仍有裁減的空間。因此,今後我軍員額的裁減將是在以優化結構和理順體制為重點的同時,相應地小幅度裁減。
(九)裁軍與外交和宣傳工作的關系
裁軍20萬是我國在新時期採取的又一項重大政治決策,在國內外都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總結歷次我國裁軍經驗,我們認為,裁軍是全民族的一種國家行為,不但要在國內做好裁軍20萬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國際上,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契機,大力宣揚我國獨立自主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營造我國在國際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我國的黨政軍領導人可利用國際互訪之機,積極在宣傳我國的國防政策;我們的新聞媒體也應做出積極的反應。
(三)裁軍與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以保持國防需求平衡的關系
國家保障能力是確定和調整軍隊規模的重要物質基礎。軍隊是一個投入量大、技術密集和人員素質高的武裝集團。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弱直接影響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規模。對軍隊投入量的不足將直接危害國家安全,投入過大又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根據新時期我軍建設的方針,要實現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的目標,國家不但要適當增加國防投入,保持軍費佔有國內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而且還需要通過控制軍隊規模,提高軍費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裝備發展和軍隊質量提高的步伐,使我們盡快適應打贏信息化為主導的高技術戰爭。
(四)裁軍與適應我軍現行體制、結構特殊性的關系
軍隊的規模除了受武器裝備、軍費等物質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到體制、結構制約。目前,我軍結構和體制不合理性是最為突出的問題,需要優先加以解決。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我軍總體結構和領導指揮體制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嚴重製約著我軍規模的合理調整。一方面,我軍體制有其特殊性,結構是歷史的延續,應充分考慮其對軍隊規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軍體制、結構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嚴重阻礙了軍隊規模的進一步調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軍實行了全面的戰略重心轉移,但是在編制體制上我們仍基本上沿用戰時的軍隊體制和結構,而且機構越來越龐大。要提高我軍戰鬥力,必須從改革現行體制和結構入手,而不單單考慮規模的縮小。
(五)裁軍與適應我國周邊與地理環境需要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需要一定規模的軍隊數量與之相適應。又因為我國地理環境相當復雜,軍隊的構成也提出了多樣性的要求。加之我國交通運輸與發達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和我軍機械化水平較低,遠程機動能力較低差,我軍的員額和編制體制需要完全不同於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的建軍原則。
(六)裁軍與保持軍隊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和我國歷史上其他幾次大規模裁軍比,此次裁軍20萬員額面臨著新的形勢: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歷史性轉型期,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正在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替代,這就為軍隊轉業人員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從裁減下來的人員成份看,他們大都在部隊服役多年,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適應在軍隊服役。對他們的安置工作具有雙重效用:一是對轉業人員本人,應該給予他們優惠的安置條件,穩定他們轉入地方後的工作和生活。近年來,由於得不到合理的安置,軍隊轉業幹部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優惠合理的安置對在役人員也是一種穩定劑,使他們能夠安心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軍隊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原因跟軍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級政府要把裁軍20萬當成維護我國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看成是國家行為,保持軍隊和社會的穩定。
(七)裁軍與成本效益的關系
要打破裁軍就是省錢的定向思維模式。從世界主要國家近年來裁軍情況來看,裁軍在一定的時期內不但不能節省開支,而且還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經費來保證裁軍的順利完成。從長遠看,裁軍將會相對地減少軍隊維持費用,但這種減少不會立竿見影,通過需要在2~3年內才會體現出來。在實施裁軍的頭幾年裡,由於被裁減人員的安置,機關、部隊調整後設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調整,軍隊的維持費還會相應地增加。從長遠看,在現代條件下裁減員額會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在裁減的頭幾年裡軍隊的戰鬥力會出現局部的下降。在調整過程中,正常的訓練、戰備工作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些關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順;通過提高質量來彌補數量的減少也需要一定時間等。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裁軍還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損耗和浪費。如果操作不好,軍隊的利益會受到損害,軍隊的有形資產也將受到破壞。這些都是裁軍所必須面對的代價。因此,要樹立成本意識,既要捨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盡可心少地控制這種成本,把裁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消耗控制在預期的范圍內。
(八)裁軍與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和防止規模反彈的關系
歷史上我軍進行過多次精簡整編,但經常是精簡後不久又膨脹起來,實有員額大大地超過編制員額。主要原因有:一是體制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幹部管理政出多門,缺乏總體控制機制;二是相關法律不健全,沒有統籌全局的綱領性指導文件,配套措施沒有及時跟上,至今我國還沒有《軍隊組織法》,使裁軍成為一種隨機性很大的行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法律和法規制度來保證編制的權威性和合理性,使裁軍成果得以鞏固。從未來5~10年國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軍230萬的規模仍有裁減的空間。因此,今後我軍員額的裁減將是在以優化結構和理順體制為重點的同時,相應地小幅度裁減。
(九)裁軍與外交和宣傳工作的關系
裁軍20萬是我國在新時期採取的又一項重大政治決策,在國內外都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總結歷次我國裁軍經驗,我們認為,裁軍是全民族的一種國家行為,不但要在國內做好裁軍20萬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國際上,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契機,大力宣揚我國獨立自主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營造我國在國際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我國的黨政軍領導人可利用國際互訪之機,積極在宣傳我國的國防政策;我們的新聞媒體也應做出積極的反應。
10. 豫湘桂會戰慘敗後,損兵50多萬的老蔣,為何還要裁軍百萬呢
1944年4月,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逐漸進入落幕,中國戰場上,由於日軍同中國軍隊進入長久對峙,加上資源的限制,日軍已經逐漸有些捉襟見肘,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潰敗,日軍急於快速結束中國戰場,穩固後方的戰場形勢,發動豫湘桂會戰,這次會戰中日軍罕見集中了40多萬的兵力,與國民黨軍展開決戰。
豫湘桂會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打造一支精銳的國防力量,老蔣在豫湘桂會戰後,實施了大規模的整編部隊,裁汰了一部分地方軍閥戰鬥力較為薄弱的部隊,同時利用美國的軍事援助,進行改編和武裝部隊,通過整編以後,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力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