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春節傳統禮儀有哪些些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非常多的禮儀,而正是這些所謂的禮儀給我們營造了厚重的年味。
首先,過年的頭等大事就是守歲,在除夕夜裡,親友歡聚在一起,看春晚打麻將,大家一起通宵熬年守歲,聊聊過去一年的喜事,展望一下新的一年。但是注意不要說不吉利的話,老人對這些是非常忌諱的。
大年三十過完,就要開始去拜年了,拜年時一般都穿上新衣服或者看起來比較喜慶的衣服,提上精心挑選的禮品,注意對於親人、同事、領導的禮品一般是不同的,我們要根據自己與要拜訪的人的關系,准確地挑選禮物。而且要注意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的稱呼有所了解,否則見面叫不出稱呼會非常尷尬,還要注意吉利話要說得得當,這個也要事先准備的。
我們拜完年,總少不了在一起聚餐。那麼了解合適的聚餐禮儀能讓你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春節是一個歡快的節日,所以在餐桌上交談要幽默。其次,勸酒適度,過年雖然是要開心,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破壞原有的感情氛圍。
最後,就是待客的禮儀了,去別人家拜完年,自己招待客人應該怎麼辦?春節客人來之前要提前打掃家裡,並准備好水果、糖、茶具等等。等客人來到家中,要熱情待客,積極給客人倒水,也可以邀請客人在家吃飯。
②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有哪些
一、從制度方面來說,《周禮·春官·大宗伯》有「五禮」的說法,分別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這五禮作為我國古代禮儀制度的主要內容,許多內容至今還在延續。
二、從文化方面來說,禮儀是一種文化行為,是文明的符號,也是內在道德的表徵和外在的自律。禮儀的本質是尊重人以及對自己所從事活動的敬重。所以現在我們通常會「禮貌待人」,這樣給人的印象由內而外就很好,會覺得這個人有修養,有素質。禮儀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中與政體和文化融為一體,也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學習傳統文化,禮儀很關鍵,比如我們給大家講非遺文化時也曾教大家「香、茶、花、禮、樂、詩書。這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在教大家文化和禮儀。
三、從人分娩成長方面來說,有誕生禮俗,又稱生育禮,是人生開始階段的主要禮儀習俗。更細的還包括求子禮俗、懷孕禮俗,以及誕生和養育諸過程都有禮俗。這又包括誕生禮俗、中的三朝禮、滿月禮、百歲禮、周晬禮、命名禮。有錢人家要給孩子啟蒙授書,這是傳統的「童蒙禮」,12歲時舉行圓鎖禮,把百天或滿月時身上掛的長命鎖取下來,這就算圓鎖,表示孩子已經長大,靈魂已經健全,可以獨立面對災厄等。成長過程中最後就是成年禮。前段時間我們給一些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還策劃舉辦了「成人禮」,完全按照古代的禮俗來做,並拍攝記錄下18歲成人時的重要時刻,也非常有意思。
四、從婚喪嫁娶方面來說,結婚禮,婚嫁過程從先秦以來規范,我們說有六個程序,「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另外還有中國傳統喪葬禮俗。
五、在從中國的傳統節日上看,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禮儀習俗,春節、人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浴佛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祭灶等節日。 各有各要做好的禮儀。
③ 中國傳統文化中守禮儀,怎麼做日常生活應該注意哪些
首先空杯思想,然後熟讀背誦《弟子規》, 待人接物 ,做人准則上面很全, 古代人就是靠這個教育孩子。
即使做不到完全遵守,慢慢的約束自己,時間久了自然會卓有成效的。
〈總敘〉原文: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原文: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悌〉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謹〉原文:朝起早 夜眠遲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信〉原文:凡出言 信為先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泛愛眾〉原文:凡是人 皆須愛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既是惡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僕 身貴端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親仁〉原文:同是人 類不齊流俗眾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餘力學文〉原文:不力行 但學文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凈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註:【首孝弟】「弟」為「悌」的古字,讀tì。是通假字。)
④ 請您告訴我最傳統的中華的家庭禮儀!!謝謝!!
中華自古為尊老敬長 孝敬父母之禮儀大邦,誨幼友弟 夫妻和敬君子之國。我國民自古具有「溫,良,恭,儉,讓」之五德。謙遜克讓,以禮律己,以德待人。然而我們今天, 除了中國面孔的一張表皮,還剩下什麼呢?我們傳統美德 優秀禮儀到哪裡去了? 我們今天除了自己 就只是個唯利唯財 貪好虛榮的社會 是一個四肢不全之廢人是一個沒有靈魂沒有自我的行屍走肉。。。看看我們社會上 流落街頭無人奉養的老人 隨便拋棄的孤兒 無誠無信的朋友 各自為利的夫妻 禮 義 廉恥 信一掃而光。。。。因此,重拾禮儀,喚回靈魂已是不容忽視的了。竊以為,禮儀,禮貌不僅存於心中,也表現在適當的形式中(至少給人一種親切感 使對方覺得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而被尊重)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細節中。禮儀不能只重於里而忽視表,表裡行神統一,由表帶里,由里襯表,才真正具有規范行為道德的價值。而這些,是日常生活中隨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費力,也不勞神,日常生活細節中的禮貌禮儀,所謂「生活常禮」。和那些繁文俗節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也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因此,試著做一下,也無妨,故在下簡單列出古代基本常禮,算是現代版簡化常禮吧。如願意再詳細復雜一點,請參照信而好古兄的《常禮舉要》裡面概括比較全,但我覺得亦不必如此誇張拘泥。對於以下幾點,最基本的東西,你又能做到幾點呢?
一 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齡行動不方便的長輩應定日主動到其房裡行禮請安(最好是一對夫婦,一對夫婦的前去,家中小輩兄弟姐妹前去,這樣人既不多也不煩雜)與其聊天,問寒問暖,送餐遞巾。
2 要出門時與家人相互告之,上學上班去要打聲招呼,回來時要說「我回來了」,家中有人時要迎一下,幫忙拿東西等。為人子者出門要主動到長輩房裡告之辭行,回來時也要主動到房裡行禮(以免長輩擔心).
3 自己在屋裡或者與親人朋友在屋裡談話時要記得關上門,以免影響其他家人.
4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其他場合,到別人房間不要直接推門擅入,也不要大聲敲門(唐突,不禮貌且打擾別人)應在門外通報「我是某某我可以進來嗎?」裡面人應說」請進「並站起來,方可進入,比較熟悉的親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較疏人等主人應請其上座,自己坐客座,並且客人坐後自己方能坐;身為晚輩者,有事應主動到長輩房間去,通報應答如前儀,只不過長輩仍坐主坐,晚輩進去後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謙讓.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來也要站起身來,如是長輩老師的話站起身來並微一躬身,長輩立不可坐,長輩讓坐時方能就坐.
6 兩人一同行禮問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禮時 如旁人須行禮自己不用行禮時,旁人行禮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禮畢就坐後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行禮時 應先站起離座 站到一旁 然後行拜 再起身復位 且莫從座上直接下跪.
8 出門時候 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聲喧嘩.
二 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訪 應將家收拾整潔 著正裝,衣著整潔,(尤其夏天更為注意)不隨意出門,侯客而到.
2 客人來 應主動迎出,與客人在門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請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謝禮後方可進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後,客人應將鞋擺放整齊,客人走時腳步應輕些,以免打擾其他家人,主人請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謝坐後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後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來,主人方能站起來,送客送出門.
3 如內有客人,應都起立,主人為其一一介紹,相互都要見禮,方可就坐,按說,晚來的客人應眾人都坐後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應主動下地親自奉與,客人雙手接過,點頭示意。先奉老後奉少,先奉生後奉熟.
5 如只有兩人面對面談話時,有客人進來時,應主動站起來,讓出座位默默退側到一旁客位,來者坐下後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話,等二人相邀時方可加入談話內容當中.
6 遞接物品時應雙手拿穩物品奉上(古禮 單手為」遞「雙手為」奉「 長輩上級用」遞「晚輩下級用」奉「)長輩老師所送禮物,不應推辭.
7 如會尊長老師 則入門後須行禮問好 自己主動坐客位.
8遇節日 親朋好友之間應相互拜訪串門,相互饋贈禮物,每家每戶都要走到送到,晚輩學生主動到長輩家裡去拜節問安,在路上認識人之間相遇應行古禮,如作揖等.
三,談話交流
1 等對方說完話自己再發言 不要插話 隨便打斷別人講話.
2 談話時身子不要亂動 不翹二郎腿 不捫腳 不東倒西歪.
3 談話時 不要一直用眼睛盯著對方看.
4 談話時不要用手指著對方或他人.
四 聚會有制
無論是聚餐還是出席會議 多人皆坐一張桌子時 應請老者或長輩居上座 其次左右兩邊客位按輩分年齡先來後到依次排之 自己如是東道主的話應坐末位.
古代用餐時的座次 漢至南北朝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 主人居北邊上座 客人分坐室內左右兩側皆有單獨的餐案 餐具;隋唐時出現長條方桌 沒有了單獨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 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時普遍已用圓桌 一齊聚在一處 沿用至今。個人以為 無論聚餐還是聚會應效先漢的分餐制較好 尤其是傳染病大肆猖獗的今天.
五 行禮有儀
1 謝禮: 如果要謝謝別人的話 不要只說口頭上的謝謝 應站起身來行禮作揖,如對他人表示歉意也應作揖或頓首表示自己誠心悔過.
2 見面之禮:平輩好友同窗相遇時,應面對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時,應為幼者或年紀輩分小的先行禮,對方還禮;男女之間男士先行禮,女士還禮;遇自己長輩師長時,應主動行禮,為長輩者對晚輩只頷首還禮便可.
六 學門肅清(補充)
1 在校園中如遇師長裝扮人走過應停步,側身一旁讓其先過(無論認識不認識).
2 對高年級或低年級同學應以」某某學兄學姐/某某學弟學妹「稱之,對學兄學姐應有其尊重.
3 對同年級同學應以」某某同學「稱之.
七 長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還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間 年幼者應稱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為某某哥/姐 做到待之以敬 為長者應稱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禮讓 無論座次 事物名額 分發物品 處處做到讓幼者為先.
八 稱謂之禮
只一點既可 關於名字的問題 現在我們習慣性的管同輩人群或同社會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 或者關系親密點稱名字認為是表示友愛的方式 實際中華禮儀中名者既諱也是不能隨便呼之的 所謂名諱名諱 一般只有父母偶爾稱之或自己用謙辭時提到 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間亦不能直呼其名 多稱其職稱或者叫字型大小 由此可見名只用於標書立傳 戶口注冊人物登記中 可同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後冠以職稱呼之 或者叫某某君 尊敬但有很親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 再親密一點的直接稱字 沒有字的稱號或者如兄弟姐妹般 以仁兄賢弟尊姐賢妹呼之.
⑤ 中國的傳統禮儀有哪些方面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
⑥ 中國傳統禮儀是怎樣尊重父母的
每一位子女,都應該從點滴做起,孝敬父母:
1.主動關心、問候父母。
在家裡,子女要向父母勤問候、主動問候,表達對長輩的尊重、關心和體貼。早上要向父母問好,晚上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或下班也要問候。父母工作勞累之餘,如果能得到你一個充滿愛心、關懷的問候,那麼,他們的疲憊、煩惱,甚至病痛,都會在春風一般的親情關懷中頓時消失。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在端茶送水的同時,應時時加以勸慰、問候。過新年或每逢母親節、父親節時,要向父母及時問候和祝福。
2.聽從父母的教誨。
孝和順總是相聯系的,沒有順也就沒有孝。孝敬父母,就應該聽從父母的正確教誨,不應隨便頂撞父母,有不同想法可以和父母商量,但要講道理。
3.關心父母的健康。
當父母勞累時,子女應及時關心父母,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子女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應主動照看,煎葯、喂葯、問寒、問暖,多說寬慰話和陪同就醫。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的禮儀
父母生病後都有求助心理,特別渴望子女親人能為自己提供種種方便,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滿足。父母得到子女的照顧、體貼後,看到子女被自己所拖累,內心深處又會感到不安和痛苦,存有矛盾心理。因此,在此時我們更應主動關心、體貼父母的病痛,在講話的態度、語調、方式上都要比平時更為親切和藹,盡可能在精神上消除父母的痛苦和不安。
當父母因病痛而情緒不佳時,要格外小心謹慎,切不要為了父母的某些不恰當的話或舉動就與他們起爭執,要理解病人的煩躁心情,要忍讓。「久病床前無孝子」,當父母需要長期照顧時,更須事事處處表現出耐心,用自己的行動消除父母的顧慮。
4.理解父母。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人因為年紀大,說話比較啰嗦,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要說好幾遍,我們應該充分理解這種生理現象,而不該表示厭煩,嫌老人啰嗦,也不能粗暴地打斷老人的絮絮叨叨,更不能對他們的嘮叨不理不睬,否則就會令他們感到傷心。
5.分擔父母的憂慮。
孝心是前進的動力。孝敬父母,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父母的艱辛,盡可能少讓他們為自己操心,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同時,在父母生病期間,要自己照顧好自己,離家外出時應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注意安全。有孝心的孩子,應該做到: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
6.參與家務勞動。
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事太多
⑦ 中國傳統禮儀有哪些
1、拜賀慶吊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
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
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
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
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2、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
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3、入坐之禮
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
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5、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