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曾經第一神童,14歲考入中科大,下棋贏過總理,現今情況如何
雖然後來他有了家庭,但是卻並不和諧。年少的痛苦讓他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逐漸沉迷佛學的他,甚至在四年後選擇去五台山上出家為僧。如今的他在2018年還俗了,成為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對於現狀他十分滿意,能夠做心甘情願的事情,生活也變得更有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是熱切並且真實的,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太早曝光在壓力之下只會讓他們越來越累,最後也只會以悲劇結尾。
❷ 神童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逼父母為其在北京買房,現狀如何
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文賢通考》
不同的人在出生之後,對某些方面的天賦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剛生下來之後沒多久,可能就會展現出超強的體育天賦,有些人在出生之後,並沒有經過系統訓練或許就能夠熟讀詩詞,又或是擁有強大的數學推導能力,這都是個人天賦的體現。在中國古代,對於那些少有才學的人,有著神童的說法。
中國從古至今的神童文化
在春秋戰國時期,豪門內部的賓客中就不乏有一些神童,比如說呂不韋門下的賓客甘羅,因為自幼聰明過人而在史書當中留有姓名。漢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選拔神童的制度,有點類似於我們現代社會的少年班。比如說在《舊唐書》中記載的王勃,就以六歲能解屬文而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但關於這類年少成才的神童,社會上總是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認為他們本身擁有他人難以比肩的天賦,就應當受到這種特殊的教育,並將他們培養成為國家的棟梁。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樣的教育相當於是在拔苗助長,片面的重視成績和分數,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的非智力因素陷於停滯,最終變成高分低能的人。
碩士生涯並不算長,幾年之後的張炘煬順利於北京工業大學畢業,並在16歲時讀博,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成了這一年全國年紀最小的博士生。但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才華的年輕人,卻也出現了一個極端爭議事件,那就是逼父母為其在北京買房。我們從他的求學生涯中可以發現,他大學本科期間是在天津上學,除此之外碩士生涯和博士生涯都是在北京就學,這是因為他認為,天津和北京是學習氛圍最濃厚,最值得他留下來的城市。
張炘煬在碩士期間,要求自己的父母賣掉家中的房產,來到北京買房定居,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只有能夠留在北京工作生活,才符合他心中成為人上人的概念。否則就算自己一直在北京上學,但卻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也就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對於自己孩子的要求,張煬的父母雖然難以承受,但最終仍然答應了下來。這是因為張煬的父母一個是學校的教師,另一個是街道的幹部,這么多年下來也算是攢下了一些錢,再加上老家的房子,全部賣掉還是可以購買北京的房子的。而且張炘煬要求父母買房的時候,還是10年前,北京的房價還沒有現在這么貴,因此順利的把房子買了下來,因此他也就順理成章的考上了博士生。
結語
張煬現狀如何?他在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之後,表示自己未來將會繼續深造,並爭取留在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由此看來張炘煬的生涯雖然出現了一些爭議的事情,但總體來看他的個性還是比較好的,因此希望他能夠在學有所成之後前往自己應該去的位置,為科研事業做出貢獻。
❸ 中國神童6歲上初中,12歲考入985重點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一自梁園失意回,無人知有掞天才。 ——《司馬長卿》
天才就是有超於常人的天賦與能力,不論是對學校學習,還是對社會中任何事物的學習都有著超強的學習和領悟能力。人類對天才的腦子都很好奇並且想去探索。例如愛因斯坦死後他的腦子則被一些專家拿去做了研究分析,即使愛因斯坦在死前曾說不希望人們動他的腦子,但好奇心驅使人們違背了這個偉大科學家的意願。天才在不斷出現,科學家們也在不斷探索,或許我們永遠不會得知天才的大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構造。在中國有一個神童6歲上初中,12歲時考入了985重點大學,那他現在怎麼樣了呢?
天才少年雖少但卻也較常見,現在媒體的發達讓不同地方的天才都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但是由於人們對天才少年的期待值與好奇心極高,給了這些天才兒童不少的壓力與困擾。而過多的捧殺也使得他們高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天賦,而不再去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最後的結果只能像《傷仲永》里所說的:「泯然眾人矣。」所以不論是在平常兒童還是對天才兒童,都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與適當的壓力,讓他們時刻都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
參考文獻:《傷仲永》
❹ 9歲男孩智商高達146,成中國智商最高兒童,神童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孩子因為年紀小,智商卻高達146火了。許多父母又開始焦急起來。那麼什麼是智商呢?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孩子的智商也能高一些呢?
所謂智商,就是衡量一個人的智力高低的標准,我們叫做智力商數。「智商」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由心理學家施特恩在1914年提出。
5、玩數獨游戲
3歲開始,孩子們就可以開始玩數獨游戲了。數獨游戲從簡至難,從四宮格到八十一宮格。彷彿是孩子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
我國心理學教授張謙曾表示:「自家孩子雖然資質一般,但也十分支持孩子玩數獨,並從小進行培養,這樣可以後天開發孩子的腦部發育」。這就是數獨游戲帶給孩子們的巨大收益。
❺ 如何看待中國的神童教育
神童教育辦少年班不利於學生性格、情商的培養。雖然承認早慧少年是存在的,但單獨為其辦班,花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是浪費。少年班和超前班的「超前教育」實為「超智教育」,其錄取標准主要看智商和考分,往往只注重智力教育和考試成績,而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於一個人的成功來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身體素質、心理因素、道德情操、美學素養、交往能力、創造能力、勞動觀念、自理能力和求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應是衡量學生素質的重要指標。如果讓孩子過早或過重地承擔與其年齡不相適應的腦力勞動,那麼必然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享受「超前教育」的學生往往存在一些共同弱點,如不會自理、不懂交際、比較自負、神經衰弱等。過早地「開發」學生的智力,使早慧少年早熟,這是十分危險的。這樣做不僅不符合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也違反了自然規律。「超前教育」名為「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實為揠苗助長,是少年教育的誤導和誤區。
❻ 中國第一神童:10歲考入中科院,19歲當大學講師,後來怎樣
自「神童熱」橫空出世,已經默默捧殺了無數個孩子,他們聰慧無比,如果沒有人將他們的「神童」稱號強勢安在他們身上,用來炒作自己的新聞的話,或許那些孩子也不會落得半路腰斬的下場,或許我們國家未來又會多了幾個專業領域的高端人士。
等走過一段人生路後,我們回頭再看,就會發現,你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出色的、落魄的,你可能會羨慕那些出挑的人,但你要相信,你和他們一樣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人生,誰也無法復制,輝煌有輝煌的妙處,可平凡也有平凡的樂趣,所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或許你在羨慕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羨慕你呢?
❼ 8歲上高中,10歲被南科大錄取,號稱神童的蘇劉溢,如今怎樣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比別人優秀,而中國人往往樂於藉助奇聞異事來表現一個人的與眾不同。史書記載的人那些優秀人物往往是天賦異稟,從小便與眾不同的。其中,「神童」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歷史上關於神童的記載可謂是不勝枚舉,比如七步成詩的曹植、六歲識弦樂的蔡文姬和被稱為神仙童子的元嘉。早在漢朝時,就專門開設了童子科來選拔優秀的天才少年。
小結
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神童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希望天賦異稟的他能夠運用自己的天才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但是也不用因為神童的身份打擾了正常的生活,能夠平安健康地度過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
❽ 他是我國神童,8歲讀高中,11歲考入985大學,現狀如何
自古以來,在我國社會中就不乏神童的出現,與普通的孩子不一樣的是,這些神童自幼就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天賦。對於這些神童而言,只要能夠得到正確的培養與教育,他們就一定能夠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了解了很多神童的經歷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神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引導,而這就導致一些神童最終也沒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才華與能力。
曾經,在中國出現過這樣一個"天才神童",在他八歲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了高中讀書,而在他十一歲那年,他更是考入了985名牌大學。那麼,這位"天才神童"究竟是誰?如今的他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呢?
結語
雖然說在許恆瑞成長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很多質疑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個人能力是要比同齡人出色很多的。與很多神童不一樣的是,許恆瑞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被強行"揠苗助長",而這也就註定了他不會泯然眾人。雖然在一些專家看來,小小年紀的他無法與正常的學生一樣進行法學專業的學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在以後的日子裡,許恆瑞也將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彌補自己的差距。
❾ 曾經的中國第一神童,後來怎麼樣了
2021年2月1日「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Nature上發表論文,這已經是不到25歲的他第五次登上這本頂級學術期刊。
這幾年中,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總能在新聞上看到一些關於「神童」的報道,有的是關於神童如何天賦異稟,有的則是關注他們後來的人生發展。
那麼,這些曾經活在媒體報道中的神童和天才少年們,後來都過得好嗎?
神童,這個詞似乎天生帶著耀眼的光芒。如果一個人在幼時被老師、長輩形容為神童,那往往意味著他擁有超高的智商、異稟的天賦以及無限的潛力。這也意味著,他從小就要帶著外界極高的期望生活、學習。大家總是會對天才的故事多幾分好奇,曾經的「中國第一天才少年」寧鉑就是一個從小生活在媒體報道里的神童。
和大多數神童一樣,寧鉑的人生也有一個異於常人的開始:2歲半時會背30多首毛主席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已經認識400多個漢字,8歲會開中葯葯方,9歲能吟詩作賦,不到13歲就參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於年齡過小沒有被中科大錄取。同樣是在那一年,鄧小平發表了一場關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號傳遍全國。寧鉑父親的朋友,一名江西冶金學院的教師倪霖在得知了寧鉑的情況之後,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寫了一封信,推薦了這位天才少年。很快,中科大的兩位老師來到江西贛州,找到寧鉑,對他進行了文學、數學、中醫甚至圍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這位少年完美地通過了所有測試,也幸運地被中科大破格錄取,和另外的20名同樣天賦異稟的少年大學生一起進入了少年班學習。
這一情況在中國的神童教育里同樣屢見不鮮,一旦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往往會傾全家之力在孩子的教育培養上。比如遼寧神童張炘煬,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職工,在孩子10歲考上大學以後,母親換了一份在河北廊坊的工作,父親辭去工作在天津全程陪同他上學。這也致使他除了學習之外沒有任何生活技能,讀到碩士時仍然與社會毫無接觸,心智像一個孩子一般。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天才隕落的背後也暗含著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仍然是狹窄的。大多數人認為的「成功」,往往局限於獲獎或是賺大錢。然而在世俗意義的成功之外,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定義,那些選擇出家或是回歸普通人生活的神童們,是不是獲得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