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古代中國強到什麼地位

古代中國強到什麼地位

發布時間:2022-04-20 20:34:15

A. 在古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 最強大的國家嗎

是的,比如:秦朝、漢朝、唐朝、明朝。

一、秦朝

1、時間前221—前207

2、面積300萬平方公里。

3、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二、漢朝

1、時間: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2、面積:609萬平方公里

3、與同時期羅馬帝國並列為最強大帝國,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持續時間達400多年。

三、唐朝

1、時間: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2、面積:1237萬平方公里

3、唐朝的疆域在極盛時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擴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人口達到8000萬,征服了北方草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朝代。

四、明朝

1、時間: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2、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

3、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北臨西伯利亞一帶,西北涵蓋新疆,西南臨孟加拉,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15,16世紀的東方巨人,七下西洋艦隊的規模令麥哲倫與哥倫布望塵莫及。

(1)古代中國強到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在雲南發現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在陝西出土了距今約80萬年的藍田人。此外,還有聞名世界的北京人。從元謀人到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

到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中國進入到氏族公社時期。山頂洞人按血統關系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親屬,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一個氏族大約有幾十個人,他們過著集體的生活,共同向大自然作斗爭。

B. 古代中國是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嗎

差不多
在公元前幾個世紀,中國尚處於一種蠻荒狀態,直至春秋戰國,而在此之前,埃及文明,兩河流域,印度河文明甚至愛琴海文明已經相當成熟了。至秦統一六國後,中國進入中央集權階段,而此時中國可謂世界強國了,至盛唐之時,國都長安是世界的經濟中心,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與長安匹敵。在此以後,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甚至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時候,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可是在此之後,歐洲各國成為後起之秀,逐漸奪去了中國的強國地位,後面的歷史大家就都知道了。

C. 古代中國在世界上是第一的強國嗎像現在美國一樣嗎

其實還是漢朝比較威啦。原因么,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
獨漢以強亡
說漢以強亡,很多人都會說誰又不是自己弱了才滅亡?
同的是由於漢朝一直的強盛和對外的強悍,所以當漢內部滅亡的時候依然沒有外族可以從帝國的崩潰中獲取真正的大利益。
這樣的王朝還有秦和隋。
但不同的是秦滅,匈奴奪河套;隨滅,在高麗有數十萬的損失。
而其他的朝代在滅亡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什麼了。
因為漢朝一直是有強盛的勢力和雄心對外進行戰略遏制,使得外族在漢朝時期始終沒有發展到真正能夠威脅帝國的實力!
而近代意義上的帝國和古代帝國的概念已經不同。
秦朝和漢朝兩個朝代的滅亡,幾乎純粹的是內因。
而英國和蘇聯在滅的時候雖然本土沒有直接的受到傷害,但他們的殖民和加盟者已經實際脫離。
而且他們都和另外的競爭者有關。
再看漢朝滅亡,外族還是向漢朝臣服或進貢(漢朝自稱臣下的曹操冊封倭奴的某島,漢第三帝國冊封西南遺),漢帝國獲取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同樣的屬於漢朝。(勢力范圍的匈奴捨命救漢獻帝,殖民地的西域依舊歸屬漢帝國)
說漢以強滅,是漢滅亡後,外族沒有能力從漢帝國這獲取什麼真正的利益!這是和漢朝一直用強盛的國力和天下的雄心一直壓制外族做到的,是漢帝國的遠征軍用熱血和漢帝國的威名做到的!
看看現在的USA的「戰略壓制」策略不也是一樣的本質嗎?只是因為現在世界和古代不同了,USA 已經做不到了漢帝國時候的張揚。

我從來沒有見過向漢朝這樣一個從頭到尾都強悍的王朝
當年陳湯進軍中亞,宣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時,西漢實際上已到了風燭殘年.
陳湯死後沒幾年,王莽就篡漢了.
本來以為漢朝的神話就此結束.
可沒想到光武中興後,漢朝又強大起來.
而且一直到東漢末年,到了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的亂世,依然保持強勁的勢頭.
如馬超,公孫瓚,公孫度,士燮之流在當時都是些比較弱小的軍閥.
但馬超在西涼號稱神威將軍,羌人畏之若神.
公孫瓚則有個白馬將軍的諢名,烏桓人但見騎白馬的漢軍,調頭便跑.
公孫度威鎮遼東,士燮則恩撫交趾.
大漢兵威所指,無不望風而降
總之漢朝400年從頭到尾,無論興衰,都一直保持其在國際上的霸權地位,從未喪權辱國.這在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即便強盛如唐朝,也不過維持了100年的強勢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籓,唯郅支單於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

這就是對外宣稱永不稱霸的中國人在漢朝時代的祖宗的遺墨.其實陳湯大可不必動刀動槍的,對於郅支單於的罪行,強列的譴責一下就可以了嗎?何況人家已畏罪潛逃,遠遁中亞.
漢朝對外總是強盛的,只是對內才有相對的強弱之分..漢獻帝時代漢朝對外任然相當強大,漢朝是結束在內部的糾紛,因為後來的三國和三國前的奠基人,不論用任何時代來看,都是非常有才能的英雄,就象某人說的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但當時的六國的除了趙還蹬了下腿別的都是很容易就滅了,曹操沒能統一中國,要看他的對手是什麼人,或者說劉備沒能統一中國,也要看他的對手是什麼人
諸朝皆以弱亡,獨漢以強滅,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
南越殺我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我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我漢使者,即時誅滅。這才叫做"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現在的方針就是譴責譴責再譴責.哎!怎麼說呢,其實也是好,比屁都不敢放一個的滿清強多了啊!

漢唐的比較其實不得不提到春秋戰國和南北朝的比較。春秋戰國是中國最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產生了中國絕大多數的文明精華,和主要的哲學聖者,那個在當時處處碰壁的孔丘居然成了後世的聖王。而且在軍事上也把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模式發揮至極,廣泛的兵役制度,車,步,騎合成兵種的使用,戰略戰術的極端使用,使得這時的軍事實力是歷史進入熱兵器以前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不能相比的。
戰國兵役制度使得戰時全民皆兵,即便常備軍都佔全國人口1/5,故有天下男子大半皆兵的狀況。不要認為全民皆兵就是」烏合只眾「,關鍵在與民族的尚武精神,20萬趙軍(其中大半是臨時徵召的)一戰斬匈奴15萬,而自己損失輕微就很說明問題。其實古羅馬共和國兵員徵集比例也很高。
而南北朝是中國血統大崩壞(從血統,精神,認同感都是如此)時期,幾百年戰亂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文明成果,軍事上帶來了一點」數量決定一切「,北朝兵力遠多於南朝,南朝幾次北伐最多也就4,5萬兵力,也幾次取得極佳的戰績,但由於高層的貪戀南方的水土而做罷,結果隋朝50萬大軍滅陳,中國時代徹底結束,蛻變成東亞帝國。
與秦漢相比,隋唐由於血統的崩壞,在民族上缺乏自信的勇氣,隋朝用百萬大軍打高麗彈丸之國,就是極不自信的表現。漢朝可是數萬囚犯軍就滅了他們。唐朝向突厥稱臣,突厥汗死,唐朝舉國哀悼(當然是做樣子),但這在戰國秦漢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簡直是奇恥大辱。
漢朝畢竟和戰國相距不遠,在很多方面有保留,如全民武備等,漢武帝時期,漢朝可征之兵有800萬之多,當然對外做戰用不著(後勤原因),也沒必要。但假設匈奴不是40萬,而是400萬,大舉入侵中國,那麼這些人就派上用場了。要知道,李牧斬殺匈奴15萬主要還是靠這些急征之兵。正因為如此強大的尚武精神,東漢末年,中國四分無裂,人口降至700萬,還能北平烏桓,南平南蠻。
而唐朝呢,除了對突厥的偷襲可圈可點外,實在差強人意。而且突厥兵的戰鬥力不如匈奴。而且唐軍只殺了幾萬突厥兵,數十萬是子虛烏有。終唐一代,京師三陷,成都陷落與南蠻(宋朝都沒發生過),15萬安廬山的叛軍從東北打到長安居然沒什麼抵抗。唐朝有一次居然被吐蕃虜民50萬,按照漢朝的兵役制度,臨時也能組織10萬兵了。對方不過30萬而已。趙國的北方邊境人口也不過50萬的樣子吧(全國只有200多萬),可人家又是什麼表現呢。

D. 古代的中國在世界上大概排第幾大概和現在哪個國家地位差不多

古代排第一。。。,
在西漢02年,中國人口達6000萬,佔世界人口30%,GDP佔世界總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比率達35%,GDP佔世界總GDP的比例高達50%。

北宋1100年,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比率一度達40%,是中國佔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佔世界總GDP的80%左右,為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雖然經過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國人口從15%提到到35%,GDP佔世界總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國人口的高峰,佔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達35%左右,GDP佔世界的30%。

1856年後,中國GDP佔世界的比例就飛速垂直下降了!
大概和現在的美國和俄羅斯差不多吧。

E. 古代中國到底有多強大

漢朝:漢朝時佔全球財富26%的地位。和當時羅馬帝國稱霸東西,是世界東方的經濟中心。
唐朝:中國古代封建史最高峰,佔世界GDP比重:58%,看看當時其他國家水平就知道唐朝的強大,第二名東羅馬帝國佔世界GDP比重:9% 。
第三名阿拉伯帝國(大食)佔世界GDP比重:7% 。第四名古印度(天竺)佔世界GDP比重:7%。在大國林立的為數不多的古代,唐朝可謂一家獨大。

F. 中國古代有多強大

  1. 漢朝:漢朝時佔全球財富26%的地位。和當時羅馬帝國稱霸東西,是世界東方的經濟中心。

  2. 唐朝:中國古代封建史最高峰,佔世界GDP比重:58%。

  3. 明朝:萬曆時期佔世界GDP的55%。整個明朝的GDP平均水平是45%

  4. 清朝:佔世界GDP在35%-10%之間。

G. 古代中國真比西方強大嗎

固然。我們能舉出一大堆例子。說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文治武功、思想文化等方面。都遠遠勝於當時的西方文明。
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說來說去。無非是拿這些內容的某個方面。去與人家相比。而這種比較方法,本身就是一點也不公平的。
中國先秦漢唐那一段歷史。無非是指,公元前六七世紀和公元六七世紀的那一千年間吧!

古代西方文明。在那一段時期,一直都是以地中海為中心。地中海南岸是尼羅河。東岸不遠處是兩河。地中海內是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當然,在一段時期。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已失去了做為文明中心的地位。先後取而代之的是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
如果我們翻開世界地圖,就會知道。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古中國與古代西方明。無論從水路還是陸路。都根本不存在,直接往來的能力。
無論我們,說當時兩處文明,已是如何的往來密切。但就我個人認為。在政治軍事上,都是通過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實現的。事實上,兩處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任何直接的對抗或合作。但就我個人認為。在經濟貿易上,都是通過各地商人輾轉易手而實現的。兩處根本就不存在,直接從事經濟貿易的可能。
兩處文明。孰強孰弱?我想在當時。是不會有人,問出這個近於愚蠢的問題。因為兩處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這兩處文明。都會很自然的相信,自己才是文明的向征。
但到了十九世紀。兩處文明誰強誰弱呢?就絕對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而且無疑,是一個絕對熱門的話題。
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中國當時分為兩派。這兩派的激進代表無疑是這樣的。

一派認為。中國當時的一切,其實都比西方強。只是一再讓人家打得鼻青臉腫。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人家的火槍與火炮,我們的確比不上。但,這有什麼呢?我們是禮義之邦。我們是從屑於發展那種玩意兒的。
一派則認為。中國當時的一切,都比不上西方。在政治上,人家是民主共和。而我們呢?卻仍是高呼著吾皇萬歲萬萬歲。在思想上,人家祟尚的是思想自由。而我們?卻仍束縛在聖人思想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軍事上,人家早已進入火器時代。而我們呢?卻仍然是大刀長矛。至於科學技術?.....哎!想想都夠叫人自卑不已的。
中國與西方。當時誰強誰弱呢?
比拳頭吧!中國哪次不上讓人家打得鼻青臉腫?
比思想吧!人家祟尚的是科學與民主。我們呢?卻仍是在聖人的思想中跑馬。卻仍是高呼。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比科學技術吧!中國又拿什麼和人家相比呢?
於是中國人就說了「我們古代時,比他們強多了」。
對此阿Q不是也說嗎?「我從前可比你們闊多了」。

至於胡適等人。則馬上舉出一大堆,古代西方的成就。質問國人,我們中國當時有嗎?當然,中國根本沒有。
但中國人,也可以馬上舉出一大堆古代中國的成就。質問那些「洋奴」。他們西方有嗎?當然了。他們西方根本沒有。
這種爭論。初時還蠻象回事。但就這么一昧的互相質問。與小孩子吵嘴。有什麼分別呢?實在是有失大家學者的風度。
在思想上。兩處文明,都曾孕育了自己最偉大的思想家。在文治武功方面。兩處文明,都曾建立過自己空前強大的帝國。但人家足足有幾百年民主共和思想和政治。我們卻只是在童話與傳說一樣的三代,不是君權神授。至於在科學技術、航海貿易方面。我就更看不出中國怎麼就領先了人家。更不要說什麼所謂的遙遙領先了。
說實話,大家不過是各有千秋罷了。
海倫與西施誰更漂亮呢?
孔子、老子與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誰更智慧呢?亞歷山大、屋大維與秦始皇、唐太宗誰更武功絕代呢?誰更偉大呢?歐幾德里、阿基米德與張衡、祖沖之誰更能代表科學呢?
古代中國、古代西方誰更能代表文明呢?

H. 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古代中國的時間下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認為近代以前就是古代,那末下限應劃在鴉片戰爭以前。如果認為奴隸制社會是古代,由於古史分期問題尚在討論之中,那麼下限又難以遽定。關於古代世界的時間下限,也並非沒有爭論。不過,一般不會下延到近代以前,因為中間還有一個中古(或中世紀)的時代。這篇小文姑且將時間下限劃在公元五世紀前後。必須說明,這里不涉及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求其便於從比較中了解中國在古代世界上的地位而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這已經是盡人皆知的常識,至於要談古代中國在古代世界的地位,可以寫成許多專題論述。本文只從三個方面一般地介紹中國在各文明古國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一、中國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唯一的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
中國的文明曙光出現於夏代,時間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與商、周並稱「三代」,這在中國是一個很古老的說法,孔子就是這樣稱呼它們的。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三代世表》,商代世系已從甲骨文資料得到基本的證實,夏代世系看來也必有根據。近年一些考古學家又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中國文明始於夏代的論據越來越充實了。
公元前二十世紀以前出現的文明,除黃河流域的夏以外,有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蘇美爾、阿卡德文明(開始出現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晚期)、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350年左右)和愛琴海上的克里特文明(約與夏代同時開始)。這就是世界最古的五個文明古國。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國逐漸進入青銅器的繁榮時代。這期間,經歷了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兩次王朝變更。盡管夏、商、周原本是同時存在的來源於不同部落的邦,但是他們之中有一個共主,即天子,而這種共主的地位和有關的禮制是在三代間依次相承的。《尚書?周書》中一再說到商革夏命 ,周革殷命,而三代相傳的「天命」卻是同一的。孔子說:「殷因於夏禮,其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其損益可知也。」這也表明三代間雖有相革相代的一方面,但又有相繼承的一方面。近年於周原發現甲骨卜辭,雖然目前可見數量還不多,但已可以充分證明殷周之間的文明的連續性。
公元前兩千年代,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基本處於繁盛階段(埃及有中王國、新王國,兩河流域有古巴比倫王國),同時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也產生了一些國家,在愛琴地區出現了克里特● 邁錫尼文明。但是就在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滅亡了(約公元前1750年),克里特?邁錫尼文明也先後滅亡了(約公元前十五世紀、公元前十二世紀)。而且它們的文字和歷史被遺忘,除邁錫尼文明的線形文字以外,其他文字至今尚未釋讀成功。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中國的西周王朝經過強盛而衰落,隨後出現了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局面。中國在這期間進入了鐵器時代。中國古代文明的傳統在這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傳世的最古老和最權威的文獻《詩經》、《尚書》的核心內容形成於這一時期,孔子修《春秋》也在這一時期。司馬遷的《十二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也從此有了逐年不斷的歷史記載。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由盛而衰。興起於兩河流域北部的亞述帝國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先後征服了埃及和西亞的古文明地區(公元前8—7世紀,公元前六世紀後半葉)。埃及和兩河流域這兩個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以及鄰近它們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的其他文明古國從此基本失去政治上的獨立。這時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形成了許多「雅利安」人的國家,在伊朗高原先後形成米底國家和波斯國家,在希臘形成為數眾多的城邦,在義大利形成了羅馬國家。可以說,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在青銅時代產生的文明古國至此已基本失去獨立,它們的歷史地位已由上述新起的一批國家所代替。
公元前一千年代後半期,中國經過戰國時期的兼並,出現了秦的統一,繼而出現了二百年統一強盛的西漢帝國。這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繁榮的時期,現在我們讀到的各種先秦子書、儒家經書、種種古史大多都是這一時期產生或編定的。司馬遷的不朽名著《史記》,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上起五帝,下迄當時(漢武帝時期),高度體現了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
公元前一千年代後半期同,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頗見異採的時代。希臘經過古典時代(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的高度繁榮之後,在公元前四世紀後期落入馬其頓控制之下。波斯帝國亦於公元前四世紀後期為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亡。亞歷山大帝國轉眼分裂之後,埃及、兩河流域及西亞其他古文明地區又落入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之下(馬其頓、希臘人為統治者)。公元前三世紀,孔雀帝國一度幾乎統一印度半島,但曇花一現後又分裂了。公元前二至一世紀間,羅馬共和國日趨強大,逐漸征服了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馬其頓、希臘失去獨立,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一帶古文明地區又落入羅馬之手。曾經盛行於西亞各國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其他兩種文字,也在這個時期里逐漸失傳。古代埃及、西亞文明的傳統基本已經中斷。近代學者在釋讀它們的文字以後,它們的歷史才較清楚地為人所知。
公元一至五世紀間,中國經過兩世紀的東漢帝國以後,有過三國的鼎立,西晉短期統一後的四至五世紀時,北方有過統治者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十六國」局面。但是,中國文明的傳統甚至在北方也未曾中斷。五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改革是這種文明傳統繼續存在的有力證明。自魏晉至南北朝,政治上紛亂雖多,史學上卻是一個繁榮的時代。僅就期間最混亂的「十六國」來說,據《隋書?經籍志?霸史》、《史通?正史?十六國史》等篇記載,即有史書二十六種二百七十一卷(其中三種不知卷數,未計。見金毓黼《中國史學史》第61―65頁)。後來北魏的崔鴻又據這些書的資料編成《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這些書都是前四史的繼續,又是唐修《晉書》(載記部分)的資料來源。這些都是中國文明從未中斷的明顯標志。
公元一至五世紀,羅馬帝國經過兩世紀的興盛以後,三世紀便陷入危機,四世紀末分為東西兩部,公元476年西羅馬正式滅亡。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西方的古代文明至此實際中斷了。以後,西方有過「文藝復興」,但那是近代歐洲各民族文明的興起,而絕對不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恢復。
縱觀古代歷史,唯一保持了文明連續性的就是中國。
二、中國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唯一形成了穩定的統一趨勢的古國
從世界文明古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大體早期出現的都是一些由部落聯合而成的小邦,然後再由小邦統一為地區性的國家(古希臘的各城邦甚至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失去了獨立)。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代間,埃及和兩河流域一再出現過這種統一的局面(盡管這種統一並不十分鞏固),有時還把勢力擴展出本地區之外,如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真正跨地區性的帝國出現於鐵器已盛行的公元前一千年代和以後。這期間在世界上先後出現的帝國有:亞述帝國(公元前九至七世紀,主要版圖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一帶,公元前七世紀中期一度包括埃及北部)、波斯帝國(公元前558-330年,極盛時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北至巴爾乾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5年定都巴比倫,323年亞歷山大死後帝國開始分裂,版圖包括馬其頓和波斯帝國)、孔雀帝國(公元前四世紀後期至三世紀後期,阿育王統一半島大部的時間不到四十年)、安息帝國(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版圖以伊朗為主,其盛世西有兩河流域,東至中亞南部)、貴霜帝國(公元一至三世紀,其盛時佔有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羅馬帝國(公元前一世紀末至公元476年,包括多瑙河以南、萊茵河以西的歐洲,埃及和北非其他沿地中海地區,小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並一度擴展至兩河流域、多瑙河以北今羅馬尼亞一帶及不列顛南部)、薩珊朝波斯帝國(公元三至七世紀中葉,領土范圍大體與安息相當)、笈多帝國(公元四至五世紀,版圖包括恆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區)。
以上這些古代帝國中,一部分以一個地區為主,擴展到附近一些地區,如亞述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薩珊波斯帝國、笈多帝國等,另一類是跨越多地區的,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孔雀帝國、羅馬帝國。其中有些存在的時間很短,有些存在的時間較長,但總的說來它們都是不鞏固的。斯大林曾說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不曾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這些帝國不僅沒有過而且也不可能有對於整個帝國統一的語言、對於帝國所有組成成員都懂得的語言。這些帝國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語言的部落和部族的共同體。」(《馬克斯主義與語言學問題》1964年版,6-7頁。)這是說得很符合實際情況的。就以其中影響較大、歷時較久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來說,不管統治者對政治軍事組織作了多大的調整和加強,它們的內部仍然不能成為一體。波斯帝國基本保持了各地原有基層社會政治結構,羅馬帝國最盛時內部也有很多地方自治的城市(組織形式很象城邦);各地對於帝國政府的關系不過服從統治、出稅、出兵而已。這些帝國的出現本身就不意味著統一,因此它們一旦滅亡也就難以成為以後統一的歷史基礎。
古代中國的情況與其他古國不同。統一的趨勢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趨勢。中國文明出現之初,也曾有很多小邦林立。相傳,「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周武王准備伐紂,諸侯會於孟津者有八百之多(《史記?周本紀》),這還沒有加上站在殷一邊的或中立的。小邦雖多,但是眾小邦之上有一個大邦,就是王國。夏、商、周三代都是王國。周原甲骨的資料表明,周即是一個邦,同時又是服從殷領導的「周方伯」。西周時期,王國對諸侯的權威又勝於殷代。三代基本上是邦的聯合,但其中又逐漸發生統一趨勢。
春秋戰國時期看起來象是周王朝失馭,諸侯獨立性強了,但是實際是在並小邦為地區性國家,變封建為郡縣的過程中。因此,當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時,在中國出現的是波斯和羅馬無法與之比擬的郡縣制帝國。秦雖不長,但是兩漢時期四百年鞏固了中國統一的歷史基礎。三國看來分裂了,但是蜀在西南、吳在東南方的發展實際為更大規模的統一作準備。西晉滅亡後,北方一度有「十六國」的分裂,但是北魏後來統一了北方,以後隋又統一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隋、唐帝國是古代秦漢統一趨勢在更高程度上的再現。
在古代中國統一發展過程中,除郡縣制以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因素,尤其為其他古代帝國所未有,這就是中國的統一有民族的基礎。在秦統一以前,以中原為核心的廣大地區已經形成了語言相通、文化相同的「華夏」族,經過兩漢又發展為「漢人」。這實際上都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原來中國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不以血統而以文化分夷夏。正如韓愈所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所以,「漢人」只不過是以先進的華夏、漢文化為中心,各兄弟民族融合的結果。南北朝時,北人稱南人為「島夷」,南人稱北人為「索虜」,其實北人、南人都在共同發展同一文化,所以「島夷」和「索虜」又共同融合成了隋唐時的漢族。有了作為核心的漢族和邊裔兄弟族的聯合,才有中國統一發展的穩定性。
三、中國在促成古代東西方文明的聯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都產生於北溫帶南部(約東北回歸線至北緯四十度之間),南北差距不大,但是它們分散在不同的經度上,相互間有著遠近不同的距離。因此,隨著文明的發展,古代東西方文明間的聯系也有一個形成過程。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克里特這些最古老的文明,在廣闊的原始世界中不過是幾個孤立的綠洲。到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隨著敘利亞、小亞一帶形成國家,埃及、兩河流域和克里特?邁錫尼文明已經連接起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隨著波斯帝國從伊朗高原興起,從印度到地中海區域之間也開始有了聯系。由於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屏蔽,中國在地理上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直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中國不知帕米爾以西的國家,其他文明古國也不知東方還有一個文明高度發展的中國。波斯的皇帝們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先後遠征中亞,兵鋒最遠也只達到帕米爾以西。因此,克服這種地形上的障礙成了打開陸上東西交通的關鍵。
公元前二世紀,漢通西域,這對打破東西方文明的分離狀態具有重要意義。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命首次西行,本為聯合月氏對付匈奴。這項任務雖未完成,但他首次訪問了中亞和伊朗東北部(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成為正式穿行「絲綢之路」關鍵一段的第一人。當然,「絲綢之路」的開通,並非決定於漢武帝個人的政治軍事動機,亦非成於張騫一人。張騫在大夏(巴克特里亞)時,見到中國產品邛竹杖、蜀布,問大夏人從何處得來,回答是從身毒(印度)買來。可見中國西南已早與印度有商業往來。張騫死後,「西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裏海東北)、黎軒(羅馬)、條支(在伊朗西南波斯灣沿岸)、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史記?大宛列傳》)使團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多,結果實際成了國際商隊。司馬遷記載漢使從陸路到達黎軒、條支、身毒等地,這是東西交通史上的大事。可惜記事不詳。到東漢和帝時,西域都護班超命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條支,臨「西海」(大概指波斯灣),為安息西界的船人所阻,未能直達大秦,但是再次巡歷了二百年前西漢使者所走通的「絲綢之路」。從「絲綢之路」的東端西安(約在東經110°)起,西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再逾帕米爾(約至東經70°),這是一段十分艱險的路程。兩漢時期開通了這一道路,並曾管轄了這些地區,首次使中國和中國以西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直接的聯系。帕米爾以西至兩河流域(約東經70°―40°)的一段在貴霜和安息控制之下,中國使者亦曾行經其中大半,至波斯灣(約東經50°)。「絲綢之路」西端為地中海濱之安條克(東經36°),在羅馬統治之下。因此,在這條古代文明交通的交通大道上,不僅大量西運的絲綢來自中國,而且這條道路本身的開通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中國。
東西方的海上交通大約也在這時期開始了。一般地說,羅馬統治下的希臘商船航行於紅海和印度西海岸之間;印度商船航行於印度與中南半島南端之間,有時也到中國口岸;中國船隻西南航行至中南半島南端,有時也到印度東海岸和斯里蘭卡。漢與羅馬互相通使的企圖因安息遮隔而未實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後漢書?西域傳》)不過東西方的海上聯系確已形成了。
公元一至二世紀,從東到西在亞、非、歐大陸上領土相接地並列著東漢(約跨於東經130°―70°)、貴霜、安息(二國約跨於東經70°―40°)、羅馬(約跨於東經40°―西經10°之間)四個帝國。其中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幅員比較廣闊的是東漢和羅馬。羅馬與漢在其盛世,一西一東,大抵旗鼓相當。不過,如果從縱的時間過程來看這四個曾在空間上並列的帝國,那末其它三個國家就都無法與中國比擬了。關於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了。

I. 中國歷朝GDP及世界排名,看古中國有多強大

  1. 漢朝:

    國力強盛,經濟更是佔全球26%的地位。並且和羅馬帝國一樣,稱霸一方,可以說是是世界東方的中心。

  2. 唐朝:

    已經達到中國古代封建史最高峰,其經濟佔全球的 58%,並且遠遠拉開了他國的差距。就連第二名的東羅馬帝國也只佔9% 的地位。像第三名阿拉伯帝國與東羅馬差距不大為7% 。第四名古印度也緊隨其後。可見唐朝在當時不可一世,經濟地位十分顯著。

  3. 宋朝:

    從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盛況,當時的宋朝的GDP佔世界的60%,是中國佔世界GDP比例最高峰。同時,宋朝也是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時代,典型的藏富於民的時代,由於宋朝的紙幣的出現和貿易的發展給許多商人帶來了豐厚的利益。

  4. 元朝:

    成宗大德二年金一萬九千兩,銀六萬兩,鈔三百六十萬錠,元朝經濟總額大約320億。

  5. 明朝:

    萬曆年時我國經濟佔世界的55%,平均水平為45%,雖然明末期間災荒戰事不斷帶來經濟下滑,好在在明朝中後期時期,江南地區已經恢復,甚至更加發達。

  6. 清朝:

    經濟佔世界GDP在35%-10%之間,1840年後的經濟更加大幅度衰退,被侵略後大量白銀用於賠款並外流,造成整個國力迅速跌落,從康熙乾隆嘉慶的35%最高峰跌至不足10%。

閱讀全文

與古代中國強到什麼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疫情七月六號怎麼樣 瀏覽:999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9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49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6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90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
英國什麼人可以坐馬車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