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系統園林有哪些

中國的系統園林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0 17:58:10

A. 中國的園林有哪些

一、皇家園林
1.頤和園位於北京海淀區西苑,是我國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清代皇家園林,也是世界著名園林之一,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頤和園佔地290公頃,其中水體約占總面積的4/5。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乾隆為祝其母60大壽改建。1860年清漪園毀於英法聯軍之手。1884—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多萬兩白銀重修清漪園,取意「頤養沖和」更名為頤和園,意思是調養精神,心平氣和。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劫掠。
頤和園的北山—萬壽山、南水—昆明湖構成了全園的基本山水構架。水面約佔3/4,環繞在山湖之間的宮殿、寺廟、園林建築約3000餘間。全園可分為勤政、居住、游覽三大區域。
風景游覽區是頤和園景觀的精華,以萬壽山為中心,分為萬壽山前山、昆明湖和後山三大部分。園內建築景觀大多集中於萬壽山南麓,佛香閣成為全園景色的構圖中心。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高41米,是模彷彿教仙境而建的,以高大雄偉的佛香閣為主的建築群成為萬壽山以南全園的主景和控制中心。萬壽山南部山腳下728米長的長廊成為山水之間良好的過渡,是我國最長的長廊。萬壽山的北部,則以漢藏風格的須彌靈境建築群為中心,完整而又形象地表現了佛國的景象。須彌靈境的北側為後湖,湖面隨山勢曲折蜿蜒,忽闊忽狹,分成六個小湖,統稱蘇州河。兩岸仿蘇州水鄉風貌而建蘇州街,這條水街兩側有餐館、茶樓、錢庄、當鋪、服裝店、帽店、扇店等等,是皇室成員體驗民情的娛樂場所。
昆明湖仿杭州西湖而建,有西堤六橋。而湖中的三大島南湖島、藻鑒堂、治鏡閣,則又是「一池三山」傳統的再現。
位於萬壽山東北角的園中園――諧趣園,始建於1751年。雖說它是仿無錫寄暢園而設,但其趣更佳,具有濃郁的江南園林特色。
2.承德避暑山莊又叫熱河行宮,位於河北承德,距北京250多公里,始建於1703年,為清代皇帝避暑和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的場所。佔地8400餘畝,比頤和園大一倍,共建有康熙36景和乾隆36景,集全國古代園林之大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1994年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宮殿區在山莊南部,是皇帝理政的要地,由東宮、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四組建築組成,數進院落布局,其中正宮以嚴謹的中軸對稱布局,前朝後寢分別以俗稱楠木殿的「澹泊敬誠」和「煙波致爽」兩殿為主要建築。
苑景區按自然條件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嶽區三部分。
湖泊區,共有三堤七島,水中的洲、島、堤、橋形成了豐富的水景層次,構成江南水鄉名園的意境。湖區的風景建築分東、中、西三大部分,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有仿鎮江「金山寺」、仿蘇州「獅子林」、仿嘉興「煙雨樓」、仿杭州「芝徑雲堤」的眾多景點,是山莊風景的中心。
平原區,東為萬樹園,西為「試馬埭」大草地。萬樹園林木繁茂、綠草如茵,設有蒙古包,象徵蒙古大草原的遼闊風光,是皇帝與王公貴族騎射、野宴的地方。
山嶽區,在山莊西北,佔地約佔全園面積的4/5,建有象徵萬里長城的北部宮牆,山嶺連綿、溝谷交錯,在如此復雜的地形中巧妙分布著10多組園林建築,建築手法之高超令人驚嘆折服。登上山顛,溥仁寺、普寧寺、安遠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殊像寺等外八廟中僅存的7座古廟,依山而建,形式各異,它們與避暑山莊相互借景,使避暑山莊景色更為壯麗宏偉。其中普寧寺的大乘閣有一座22米高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3.北海公園位於北京紫禁城西側,佔地71公頃,其中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2多。北海始建於遼代,經金、元、明、清代續建而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歷史悠久而規模宏大的皇家花園。
北海中的瓊華島、團城以及中南海中的犀山台,意在仿蓬萊、瀛洲和方丈三仙山,晨霧中的瓊華島確實給人以仙境般的感受。整個北海的布局是南島北水,以瓊華島為中心,其南以永安橋與團城相連,沿北海的東、北岸分別布置有濠濮間、畫舫齋、靜心齋及五龍亭、天王殿、小西天等景點。
瓊華島,山高32米,山勢北陡南緩,以35.9米高的喇嘛教白塔為中心,作為全園制高點,塔內藏兩珠舍利。其南部順山勢沿中軸線建喇嘛教的永安寺。瓊華島東側為高居半月城上的智殊殿,供文殊菩薩。瓊華島西側有清帝處理政務之處的悅心殿和欣賞北海中「冰嬉」的慶霄樓,而兩層半圓形的閱古樓以石刻形式收集了中國自魏晉到明末134位書法家的作品340件,另有題跋210餘件,共約9萬字。
瓊華島北側最為精彩的是園林建築巧妙地與假山石相結合,形成變幻莫測的仙山樓閣景觀,這是仿鎮江金山寺而作。五龍亭,建於1602年。五個亭中間是圓形的龍澤亭,兩側對稱各布置兩個方亭,其間連以漢白玉欄桿的石橋,宛如水中游龍。這是皇族成員釣魚、看焰火、賞月之處。九龍壁,是佛寺「大西天經廠」的影壁,仿山西大同明朝代王府的九龍壁而建,兩面各有彩色琉璃磚製成的蟠龍9條,據說設蟠龍騰躍於海天之間的九龍壁,是為了鎮火神之用。
二、私家園林
目前中國保留下來的傳統私家園林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建造的,其中尤以江南私家園林為主。
1.蘇州園林
(1)拙政園位於江蘇蘇州,始建於1506-1521年,歷經明、清兩代的建沒,為蘇州諸園之冠。拙政園的第—位主人,明代御史王獻臣歸隱蘇州後,以晉代潘岳《閑居賦》詩句「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取園名為拙政園,借凡人所做澆花賣菜的事來喻主人做官不得志和清高的心境。
拙政園佔地5.1公頃,共分東(拙政園)、中(補園)、西(歸田園)三部分。中部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水面約佔1/3,基本保留明代風貌,是全園精華所在。北島南院,水系平面呈P形,兩條東西向長長的水面延伸了景觀空間。「遠香堂」為中園的主景建築,中園的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設。「遠香堂」的立意取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與遠香堂隔水相望的「雪香雲蔚」亭以雪香喻梅花,點出其周邊梅花盛開的景觀。「待霜亭」取意唐代韋應物詩句「洞庭須待滿林霜」。洞庭產橘,霜降始紅,「待霜」點出了此處有橘樹。「梧竹幽居」則點出梧桐、竹子形成的環境。「小飛虹」是一廊橋,其造型似彩虹一般,故名。「荷風四面」亭位於水系交匯之處,為荷花所圍而名。「枇杷園」則取「摘盡枇杷一身金」的意境,其雲牆巧妙界定了園林空間,而雲牆上的月洞門又成為聯系園內外空間的節點。
拙政園西部水系周圍環以假山和建築。「三十六鴛鴦館」為兩面臨水建築,是西部主景,館名點出水池有鴛鴦成對在水中嬉戲的意境。「與誰同坐軒」為扇面亭,其立意援自宋代文人蘇軾的詩句,反映了園主人的清高和孤寂。
(2)留園蘇州留園始建於明代,佔地面積約3公頃,1953年經整修對外開放。「留園」取意於優美的園林風光倖免於戰亂。這里「泉石之勝,華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留園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以建築庭院為特色,其間置名石供人品味、欣賞;中部以假山建築圍繞水池布置;西部則以山林野趣見長。令人感興趣的是,從園外街道進人留園需在住宅與祠堂之間穿越長達50餘米的夾道,造園師巧妙應用曲折、虛實、開合的藝術手法,將這一引導性空間處理得妙趣橫生,使遊人不知不覺地進入園中。
留園中部山水構架的特點是西北山、東南水。水池中布一島二橋加以分隔,從而形成起於東南入口通達西北迭水口的長長的視景線,小島取名「蓬萊」。中部主體建築為明瑟樓與涵碧山房。「明瑟」意指水木形成的環境清新宜人,「涵碧」點出臨水環境。「可亭」諧音「可停」,即可以停下來欣賞景物。
留園東部主體建築為五峰仙館,是目前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堂。它以圖案裝飾的門窗,框出了以太湖石掇山,象徵廬山五老峰的優美景色。獨立置於園中供人品味的冠雲峰,以其高峻的形態而得名。
留園西區土阜為全園最高處,可借景虎丘、天平諸山,阜上植有青楓、銀杏,秋季葉色引人。
1997年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
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揚州園林
(1)個園位於揚州市東關街,於1818年由鹽商黃應泰利用廢園「壽藝圃」舊址改建而成。因園主性愛竹,且園內多種竹子,故用「竹」字的半個字取名個園。個園在中國造園史上突出的藝術成就在於,通過用不同質地、色彩、造型的假山,順時針循環布置有春山、夏山、秋山和冬山,從而很好地表現了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季節變化。
春山,位於個園的入口處,置於竹林中的石筍象徵春天的到來,與竹林相呼應,增加了春天的氣息。竹林後是漏窗粉牆,竹石光影透射牆上,日走影移,頗具春日山林之趣,以形象「春山淡冶而如笑」,體現「春山宜游」。
夏山,主峰高6米,上有垂著紫藤的看台,下有洞穴臨池收住水口,虛虛實實。雪白的太湖石假山在陽光下倒映水中,恰如夏日的行雲,以形象「夏山蒼翠而如滴」,體現「夏山宜看」。
秋山,山峰高7米,嵯峨磅礴。黃石假山在夕陽照射下如醉如染,真所謂「秋山明凈而如妝」,暗示著「秋山宜登」。而磴道的曲折和山中幽室的神秘更增添了登山的樂趣。
冬山,由倚著南牆的幾峰宣石構成,色澤潔白,宛如牆邊的幾點殘雪。疾風穿越牆上蕭孔般排列的風洞,發出蕭聲般的嗚咽。「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意境表現了「冬山宜居」的主題。透過另一側的漏窗,恰好又可瞥見窗外不遠的修竹與春山,「冬去春來」之意油然而生。
(2)何園又名寄嘯山莊,位於揚州古運河風光帶東南段以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主何芷艦於光緒9年歸隱揚州後,將自宅築成園林並以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假」,「登東皋以舒嘯」命名。何園是揚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典私家園林,既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在細微處又兼有西洋特點,有著當時的鮮明特色。
何園的范圍並不甚大,然其布局寬敞而不局促。從游覽的角度上講,變動觀為靜觀,極富層次感,比較以前的園林而言,有很大的提高。何園的總體布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園以船廳為主,以瓦石鋪裝廳之四周。廳北側的串樓之上有一半月台,與中部串樓盡頭舊有的半月台遙相呼應,令園景與明月結合得無比完美。園中的東北兩面修築有假山石景,前有水流往繞縈回,山巔處,尚有一六角小亭,亭亭玉立其間。南面有一畦牡丹、芍葯花圃,襯於園中,真是一幅難得的中國山水畫。西園乃是何園的主園,正中為一片大水池,佔去了全園2/3的面積,樓廳、廊房依池而建,形成了豐富的園林空間。蝴蝶廳、回樓廊、桂花廳、宴廳樓等均是西園的主體建築,令全園的節奏逶迤而又統一,色調、對比恰到好處。
此外,何園最大的特色便是其串樓與復廊的構思之巧。它們將東、西二園與住宅連為一體,即有局部美,又有整體美;串樓上下回環,遊人循樓漫步,景物推移,一路變幻,耳目常新。這種精妙的設計,是揚州園林的代表作,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形。在何園之南,緊緊毗鄰一個規模不大的園林——片石山房。相傳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和尚之手,是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三、寺觀園林

中國寺觀園林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城市中寺觀本身按園林布置;二是在城市寺觀旁附設園林;三是在風光優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觀。
白雲觀,坐落於北京西便門外,始建於唐開元27年(739年),不僅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而且還是我國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
白雲觀規模宏大,由中、東、西三路和後院組成。其後的園林是光緒年間(1875~1908年)增建的,此園的總體布局略近於對稱均齊,以游廊和牆垣劃分為中、東、西三個類似庭院的景區。中區的庭院正當中為「雲集山房」,這是全園的主體建築物和構圖中心。它的前面正對著中路的「戒台」,後面為土石假山。中區兩側有游廊分別與東、西兩區連接。西區建角樓「退居樓」,院中的太湖石假山為此區的主景。東區的院中亦以疊石假山為主景,山上建亭名「有鶴」。假山之南建置三開間、坐南朝北的「雲華仙館」,有窩角游廊連接於中區之迴廊。
四、嶺南園林

1.梁園是廣東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由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陸續建成,歷時40餘年。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的「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於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築形式俱全、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是聞名遐邇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 2.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於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始建於清同治5年(公元1866年),同治10年竣工,距今133年,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風格著稱於世,贏得園林藝術的極高榮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余蔭山房布局精巧,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台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3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緻、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進入寫有「余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幅:「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景之句。
3.可園位於廣東東莞市。始建於清朝道光30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3年後竣工。可園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1樓、3橋、5亭、5池、6閣、6台、15間房、19廳,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其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築可樓,高15.6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4.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以盡顯嶺南庭園雅緻古樸的風格而著稱。園內水木清華,景緻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吉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主要景點造型構築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緻,建築物之雕鏤繪飾,多以嶺南佳木花鳥為題材,古今名人題寫之楹聯匾額比比皆是,大部分門窗玻璃為清代從歐洲進口經蝕刻加工的套色玻璃製品,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花卉果木逾百種。除了嶺南園林常用的果樹,還栽種了蘇杭園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針松、金錢松、七瓜楓、羽毛楓等,並從山東等地刻意搜集了龍順棗、龍瓜槐等北京樹種,品種豐富,多姿多彩,其中銀杏、沙柳、紫藤、龍眼、水松等古木樹齡已百年有餘,一年四季,蔥籠滿目。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中國的四大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
蘇州四大名園: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
廣東四大名園:清暉園、可園、餘蔭山房、十二石齋
其他著名園林:個園、寄暢園、豫園

B. 中國的十大園林有哪些

中國的十大園林有避暑山莊、華清池、錦銹中華、昆明世博園、清暉園、蘇州園林、世界之窗、錫惠園林、豫園、頤和園。

1、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佔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


C. 中國園林介紹 中國有哪些園林景觀

書香古韻——古蓮花池 幽雅清朗——喬園 雅緻古樸——清暉園 疊山理水——綺園 中國的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特徵,這一磚一瓦之間都有著十分珍貴的歷史和故事,將就非常。而在中國的建造歷史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各大園林了。這些園林有的是私家製造,有的是皇家製造,但是無一不是精緻而典雅的。

書香古韻——古蓮花池
提起這座園林,也許對江南的讀者略顯陌生,其實,它亦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園中諸景建制小巧玲瓏,優雅別致,拙中見巧,朴中有奇,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築園林風格的精華。

幽雅清朗——喬園
泰州喬園是明代蘇北唯一的私家園林。「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這是清代泰州喬園主人對自己私家園林的評價,在諸多私家園林中,喬園更宛如低調卻風雅的小家碧玉,安然獨立,自有一分嫻雅之美。

喬園自建國後收歸國有,以園林及宅第改建政府招待所,於是稱喬園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劉少奇到蘇北巡視曾在此小憩,1956年梅蘭芳回鄉,也曾下榻於此,喬園遂為泰州名勝之一。

整座園林佔地面積1.2萬余平方米,以三響草堂為中心,南部鑿池疊山構成主景,北面辟有庭院。堂前水池如帶,山石環抱,主峰上立三石筍,以湖石假山為主,具有皺、透、漏、瘦之特色。池上跨小環洞橋及石樑,過橋入洞,曲折蜿蜒山間,在花神閣遺址前有千年古柏檜一株,山巔西邊是半亭,東幽谷上為數魚亭。堂後還有綆汲堂、松吹閣、因巢亭等。喬園的花木配置,突出古柏,以高松、梅林為輔,山坳水曲多植天竹,庭前栽臘梅、叢桂,廳間散植修竹、芭蕉,花壇間布置牡丹、芍葯,用花木季節的變化來表示四季的景色,可謂匠心獨具,即便在江南私家園林中,也獨樹一幟。

雅緻古樸——清暉園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華蓋里,為我國南方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素有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盛譽。其布局既能吸取蘇州園林藝術精華,又能因地制宜,環境以清幽自然、秀麗典雅見稱。
疊山理水——綺園
若是你看厭了九曲回腸皆有寓意的園林建築,也許綺園會深得你意。它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浙江綺園在景區布局上,與蘇州拙政園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大面積的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由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在浙江現有的私家古典園林中實屬代表之作。

D. 中國十大園林有哪十個

中國十大園林指北京圓明園、無錫寄暢園、浙江綺園、廣東清暉園、蘇州網師園、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上海豫園、北京古蓮花池、江蘇個園。

1、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既可以坐郊區公共汽車,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
頤和園造園藝術的幾個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點。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遊人可以上下穿行。 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宏偉、壯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在頤和園里,幾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築的形式,亭台樓閣、殿堂廳室、廊館軒榭、塔舫橋關,應有盡有,除了木建築以外,還有銅鑄、石砌、琉璃鑲嵌等。主要建築有: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宏偉,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銀子,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陳列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一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2、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緻,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雲牆,牆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迴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迴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緻,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後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荷風四面"。 由遠香堂、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與綉崎亭,圍成了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這些各具姿態的建築,與周圍濃郁的樹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動的倒影,融合而為一體,別有一種濃重的江南水鄉的韻味。 見山樓因登樓可見園中土山,故名。樓西短廊接倚玉軒。出軒向南,有橋一座,名"小飛虹"。橋上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
香洲是一組造型優美的建築,西而最高處是一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一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一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香洲的三面環以池水,從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畫舫樓船。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船舫為題進行造景的並不鮮見,如北京頤和園與蘇州獅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園的香洲一景,卻用了寫意的處理手法,貴在似像非像之間。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築。這座建築,四角帶有耳室,中間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把整個廳堂一分為二。南為曼陀羅花館,北為州六鴛鴦館。從前這里是園主宴會的和觀看崑曲之處。館之東有六角宜兩亭。從亭上可以俯瞰中、西、兩園景色,同時,鄰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簾,故以為名。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裡宛如亭亭一塔。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雲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采。

3、網師園位於蘇州城南十全街,佔地僅0.54公頃,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至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造園,因面臨王四巷(即今闊街頭巷),便取諧音而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民國年間,軍閥張作霖以此園作為禮物送給他的老師張鈞鑾,後來主人居於北國,網師園就租給了書法家葉恭綽和張大千兄弟倆。
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佔地僅0.53公頃,但園內山池廳堂布局緊湊。東部住宅區正門在闊家頭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作,大門照牆內盤槐當前,並設有東西巷門。大門額枋前面置有;閥閱(門簪),作圓柱形,其端為葵花裝飾,左右兩旁置有砷石(抱鼓石),這是顯貴的門第形式。從南到北,有轎廳、大廳和內廳等三進高敞的屋字,裝修得精工雅潔。 園中有景點小山叢桂軒、樵風徑、月到來亭、殿春移。
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築,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樹賦》「小山則叢桂留人」句意為名。
樵風徑在水閣西側,為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於宋之門問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和杜牧詩句:「陶潛宮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徑風」。 月到來亭循樵風徑北行可至月到來亭。取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為名。亭中懸大鏡一面,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韻味。亭北有看松讀畫軒。內部陳設精雅,當年是主人的書房。軒東側為竹外一枝軒,軒名取宋代大詩人蘇拭「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水池北岸偏東有集虛齋和五峰書屋,是一組樓閣建築,登上小樓遠眺,小園之景盡收眼底。
殿春移西部內園,佔地一畝,園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體現了蘇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從看松讀畫軒那一排花樹掩映的鏤窗花牆中望出去,只見一片精巧閑靜,古樸幽雅的景緻,這就是殿春移。殿春移有精巧雅緻的書齋兩間,裝飾古樸無華。齋後小天井裡壘置山石,種植梅、竹、芭蕉,透過一個個鏤空花窗,構成一幅幅畫圖,美不勝收。

4、寄暢園位於惠山橫街,毗鄰錫山和惠山寺,面積15畝。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別業,萬曆時,園再傳至秦耀,理荒雜草,變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之詩意,改名寄暢園。明末清初,園曾分割。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合並,並加改築,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園景益勝。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仿此園於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茸。1952年秦氏後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園西南角建於雍正時之貞節祠劃入園中,後陸續重修園內景點。
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涼廓落,古樸清幽,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練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各,屬山麓別墅園林。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是一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一進園門,迎面的建築是三穗堂,抬頭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額,形象的反映了豫園所處的環境:周圍是喧鬧繁華的都市,園內則充滿了山林野趣。穿過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噸武康黃石堆疊而成,迂迴曲折,氣勢磅礴。豫園的圍牆,是由蜿蜒起伏的五條龍所組成的,龍頭高昂,造型精緻,栩栩如生,有吞雲吐霧的氣勢。這兩條龍,龍頭相對,中間有一顆珠,被稱為「二龍搶珠」。
豫園內園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園面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台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迴,疏密有致。內園還新建有古戲台一座。「點春堂」,因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詩句「翠點春妍」而得名,「點春」在這里暗喻點看喜歡的戲曲和演員的意思,因為對面就是一座大戲台。「點春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所。
「玉華堂」前,臨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間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瓏」它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個孔洞,從下面燒一燭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相傳是宋代花石綱的流散物,至今立在這里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豫園的圍牆,上飾游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 園外商肆櫛比,中國著名的豫園小商品市場就在這里,與園林建築渾然一體。毗鄰豫園的城隍廟,原為一座古廟,光緒年間,在廟前後逐漸聚集了不少江湖藝人,加上附近開設有不少茶館、食肆,這一帶變得異常熱鬧,極富地方色彩。

6、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綺園佔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於山巔,有靜障於山谷,有展翅於山崖,有俯仰於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雲。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於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築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後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後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築「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遊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緻。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牆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

7、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積為2.2萬多平方米, 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之特色。 園內水木清華,景緻幽雅,碧水、綠樹、石山、小橋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築別具匠心,花卉果木蔥籠滿目,藝術精品俯仰即拾,集建 築、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於一體,凸顯出我國古園林「雄、奇、 險、幽、秀」的特點。其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斗洞、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閣等。

8、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水面積7900多平方米,盛夏時節荷花滿塘,故名蓮花池。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園林內主要有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和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亭、觀瀾亭等建築。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園景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幽雅別致,素有"城市蓬萊"之譽和"小西湖"之稱。

蓮花池的"古"源於其悠久的歷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張柔重建保州城時始建,明清兩代都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於此建蓮池書院和行宮,乾隆、嘉慶、光緒、慈禧等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並賦詩贊美蓮池。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

9、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
全盛時佔地5200多畝,周長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這座名園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動掠焚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慘痛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將圓明園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經過多年整修,遺址公署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復,再現了山水相依、煙水迷離的江南景緻。園內有數十萬株樹木,復建的少量園林建築重現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遺址得到保護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樓為代表的宏大遺址群落。

10、個園坐落在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園內種竹千桿,因竹葉形如「個」字,故名。「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個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春夏秋冬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殘陽,隆冬的雪獅,無不形象生動。

E. 中國南方園林和北方園林各有哪些

南北園林

南方與北方的園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各有特色,互有補益。

從時間上說,中原、北方園林比南方園林發展得早。但南方後來居上,當然,南方園林是

在北方文化南漸之後發展起來的。其後,北方園林又取材於南方園林。

1.南方園林

江南有溫和的氣候、充沛的水量、豐盛的物產、優美的景色、寬松的人文環境,其園 林營 建必然自呈特色。《中國大網路全書·江南園林》總結為三點:

第一,疊石理水、水石相映。太湖石奇特多姿,在庭中造型尤佳。最稱絕的是蘇州瑞雲峰、杭州植物園縐雲峰、上海豫園玉玲瓏。

第二,花木種類多。

第三,建築風格淡雅、樸素。布局自由,結構不拘定式,清新灑脫,小巧細膩,幽雅美麗。小閣臨流,冷色多,像山水畫。青瓦素牆,褐色門窗,官僚政治意識淡薄,書卷氣深濃。

南方園林以江南園林為代表。江南園林主要指以蘇州、杭州、無錫、揚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城市為主的私家園林。江南園林屬於文人寫意派山水園,文人畫家參與造園,以人工 造景為主,規劃巧妙,設計精緻,人文氣氛濃。造園師在有限的空間再現真實的自然山水, 以小見大,意蘊無窮。

陳從周先生寫過一篇《園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說北方園林華麗,江南園林雅秀。北方高亢,南方婉約。北方少水,缺乏天然條件,皇家園林有富貴之氣,而庸俗之處在所不免。

南方園林清雅平淡,多書卷氣,但不免寒酸簡陋。北方園林如京劇,南方園林如崑曲,京 劇受崑曲影響大,著名京劇演員都在崑曲上下過功夫。

2.北方園林

中國歷史悠久,黃河流域幾千年前的生態環境與現在大不一樣,那時有大片厚實的植被,

水土保持較好,中華民族的先民在古代創造出燦爛的文明。

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北方園林系統發源很早,規模很大,與以長江流域為主體的南方園林系統互有影響。歷代都以黃河流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正統」。

早在周代,周文王就曾大興土木,修建苑囿,築了靈台。《詩·大雅·靈台》記載靈台養了很多動物:「王在靈囿, 鹿攸伏, 鹿濯濯,白鳥 。王在靈沼,放 魚躍。」文王在靈台游覽 ,看見母鹿在悠閑的散步,白鶴昂立,魚兒暢游,感到心曠神怡。周代的靈囿以素樸為特徵 。

當時規定了修建苑囿的等級,天子百里,諸侯四十里,諸侯不得超過天子的一半。《周禮·地官》記載有「囿人」,「掌囿游之獸禁」。靈台到底有多大,現在還難以考證清楚。

修建靈台不僅僅供游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政治文化作用。漢代鄭玄在《詩·靈台箋》中說:「天子有靈台者,所以觀 象,察氣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台。」周文王修靈台,與民眾同娛樂,收到很好的效果。《孟子·梁惠王上》稱贊說:「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 偕樂,故能樂也。」商周時期,獨特的建築體系已初步形成,如夯土台基、木構架、斗拱和院落式組合,以及對稱步局,均已出現。這些形式、技術已運用於園林中。

秦始皇在位時,以天人感應觀念決定國家事務。不論是修阿房宮和驪山墓,還是出巡天下,都要參照天地的「玄和」。天人神學籠罩秦朝。

秦朝在咸陽的北阪大修宮殿,涇渭沿岸樓閣相連接。秦始皇認為原有的咸陽宮太小,下令在豐(周文王都城)、鎬(周武王都城)之間建築大型宮殿。《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 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 營室也。」在龐大的宮殿群中,「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唐朝詩人杜牧在《阿房宮 賦》中說:「蜀山兀,阿房出。」揭示了因阿房宮而付出的代價——砍光了蜀山。

秦始皇多次巡遊天下,到名山大川祭祀天地。如公元前219年封禪泰山,立石頌德;又到彭城,派上千人到泗水尋找周鼎;又到楚地,「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 曰;『湘君何神?』多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怒,使刑徒三千人皆 伐湘 山樹,赭其山。」�秦始皇巡遊天下,從今山東臨海處觀海,遠處的海霧中似有仙山瓊閣,於是聽信方士徐 福等人的媚言,以為海中有三神山,可以求得長生不老之葯,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結果有去無回。

秦始皇生前修築了奢侈的地下宮殿,「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 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舊。」這就是至今仍未發掘的驪山墓,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埋葬在裡面。現在供遊人參觀的世界第八大奇觀兵馬俑只是驪山墓的一個隨葬坑中出土的。

漢代,在圃的基礎上,出現大型園林苑。漢武帝在位時間很長,傾盡國力修建上林苑, 周圍300里,地跨5縣,苑內有16座苑,苑中養有飛禽走獸,供帝王狩獵。苑中有20座宮,建章宮是 其中最大的宮城。苑中有35座觀,至於亭、台,則不可計數。上林苑最突出的特徵是形成了「一池三 山」的宮廷園林格局。漢代文獻說「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流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司馬相如有《上林賦》說「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苑址在今陝西西安一帶,今已盪然無存。 �漢代的王侯貴族之家也興造私人宅園。茂陵富人袁廣漢在北邙山下採石築園,園中有建築群。

東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在興造住宅時,「廣開園圃,采土築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間。」�由此可見,秦漢時代已經有了山水園林,當時的宮廷園林具有極大的氣勢,佔地廣,建 築物多,園中可游可狩,由此可見封建貴族的奢侈至極。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急劇動盪,群雄蜂起,人口流徙,但是,興修園林的風氣有增無減。魏明帝大修宮殿。《三國志·高堂隆傳》記載「帝愈增崇宮殿,雕飾觀閣,鑿太行之 石 英,采谷城之文石,起景陽山於芳林之園,建昭陽殿於太極之北,鑄作黃龍鳳凰奇偉之獸,飾金塘、陵雲台、陵霄闕。百役繁興,作者萬數,公卿以下至於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上以率之。」可見當時的帝苑規模很大,而且從皇帝到臣子都參與園林勞動。

晉朝時,北方有一些秀美的園林。《金谷詩序》記載大富翁石崇「有別廬在河南縣界 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葯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燈,莫不畢備。」園中宅舍有清泉環繞,林木萬株,魚翔池沼。 �西晉羊祜性好自然,自造景觀。《晉書·羊祜傳》記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 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北朝有養鹿的風氣。《太平御覽》卷九�六記載:後秦國君姚興(公元394至416年在位) 在國都徽音殿西南「起波若台,有逍遙園,西去三百步有鹿子苑,羌王養糜鹿數百頭。」十六國時,後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築龍騰苑,廣袤十幾里,苑內堆築的景雲 高峰17丈。

這時,黃河流域再現了大量的佛寺叢林,不僅城內有,山村也有,廟宇園林具有宗教 氛圍。自然景觀與宗教人文融合,宗教意識對造園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出世觀念促成了人們 陶醉於園林之中。

寺廟園林化,在北朝時期很突出。北朝人楊 之在《洛陽伽藍記》中有多處記載,如描 述景明寺說:「前望嵩山、少室,卻負帝城,青林垂影。綠水為文,形勝之地,爽塏獨美。……房篁之外,皆是山池,竹松蘭芒,垂列楷揮。含風團露,流香吐葫。」描述景林寺又是一番景象:「寺西有園,多繞奇果。春鳥秋蟬,鳴聲相續。中有蟬房一所,內置抵洹精舍,形制雖小,巧構難比,加以禪閣虛靜,隱室凝邃,嘉樹夾牖,芳杜匝階,雖雲朝市,想同岩谷。」�禪房周圍如同山野佳境,這為靜寂的修煉者提供了超脫世俗的場所,似乎使僧道之人更能出神入化。

北朝流行自然山水園,人們由利用自然環境發展到刻意模仿自然環境,由粗略地模仿山 水轉到用寫實的手法再現山水。如北魏張倫在園內「造景陽山,有若自然。」茹皓營建華林園「經構樓館,列於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園林不再拘泥於秦漢時的建築物連屬,而是順山水之自然,上下點綴成足。

隋朝在洛陽營建宮殿苑圃,其中的西苑以湖、渠水系為主體,將宮苑建築融於山水之中 。湖中有蓬萊、方丈、瀛洲諸山。湖北有龍鱗渠,沿渠造有16組庭園。每園臨渠開門,園中又有亭池 。漢代宮苑是以周閣復道相連,西苑的庭園很自然地分布在山水間,這是自然主義觀點的表現。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強大的國力為宮廷園林的建造提供了保證。長安城的宮苑十分壯觀,太液池仍然具有「一池三山」的氣勢。長安城外有許多離宮別苑,如九成宮、華清宮都是優美的園林。長安城東南隅的芙蓉園、曲江池改變了封閉形式,定時向民眾開放。

唐宋時期的私家園林有兩種趨向:�其一是在山川鄉野建園林。一批自由而瀟灑的文人遠離市井,到大自然中去營建安身立 命之寓。如王維在藍田縣經營輞川別業,他在《輞川集》中講述了怎樣利用自然條件布置景點 ,怎樣構築亭館,怎樣欣賞山水植物之美。王維擅長詩、畫,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園林鑒賞觀具有詩畫氣質。

其二是在市井造作寫意山水園。限於各種原因,一些士大夫只能在市井居住,但他們又 嚮往山水園林,於是在城內置地造園,他們掇山理水,修建亭台,栽種樹木,實現自然之趣。宋代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記載了唐代迄宋的園林,如司馬光在洛陽建獨樂園,有釣魚庵、采葯圃、見山台,皆成「城市山林。」

宋代在開封建有艮岳,這是歷史上很著名的規模宏大的宮廷園林,園中山水兼勝,樓閣 布列,花木成景,成為典型的山水宮苑。

隋、唐、宋的園林特徵表現為:①朝廷樂於興建大型宮廷園林,隋有西苑,唐有太液池 ,宋有艮岳。②私家園林突出寫意,以畫意、詩意融人園林,城內盛行寫意山水園。③有了專門的園林游記,如《洛陽名園記》等。

逮及元明清三代,封建社會的園林藝術達到極致。朝廷大力營建北京的宮廷園林,以人工挖湖堆山,形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圓明園。以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形成 了頤和園、避暑山莊,園林布置了氣勢弘大的建築,並且吸收了南方園林的精華。

概言之,北方園林有以下特點:

其一,北方園林以宮廷園林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園林,那麼,在人力、物力、財 力、智力諸方面都是傾國而為之。並且,宮廷園林必然講究帝王氣派,雄偉高大、金碧輝煌,主體突出,強調中心。所有的宮廷園林都佔地較廣,平面布局嚴謹,壯闊粗曠,厚重沉穩。

其二,北方園林受南方影響。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喜好南方園林,把南方工匠招 到京城造園。北方人也自覺地學習南方園林。京城的園林實際上是全國園林的集錦,集全國名園之大成。如:�圓明園仿照了杭州的「斷橋殘雪」、「柳浪聞鴛」、「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 三潭印月」、「麴院風荷」;圓明園還仿照了蘇州的「獅子林」。其文源閣仿照了寧波的天一閣,四宜書房仿照了海寧安闌園。

熙和園仿照了杭州西湖,二者的堤、橋、島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仿照了嘉興南湖,小金山仿照了鎮江的金山,芝經雲堤仿照了杭州蘇堤。

其三,北方園林有四合院基調。四合院是北方普遍的民居形式,貴族的四合院都是帶 花園的。北京故宮的御花園,實際上是四合院花園的放大。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園是研究北 方私家花園的活教材。

F. 中國園林的分類及代表有哪些

園林植物分類
凡適合於各種風景名勝區、休閑療養勝地和城鄉各類型園綠地應用的植物統稱為園林植物。以園林建設為宗旨,對園林植物的分類、習性、繁殖等進行系統研究的學科稱為園林植物學。

我國約有高等植物2.5萬余種,其中許多種類都可作為園林觀賞。園林觀賞植物的常用分類方法有以下幾種。

按植物學特性分類

喬木類:樹高 5米以上,有明顯發達的主幹,分枝點高。其中小喬木樹高5--8米,如梅花、紅葉李、碧桃等;中喬木樹高8--20米,如圓柏、櫻花、木瓜、枇杷等;大喬木樹高20米以上,如銀杏、懸鈴木、毛白楊等。

灌木類:樹體矮小,無明顯主幹。其中小灌木高不足1米,如金絲桃、紫葉小檗等;中灌木高1.5米,如南天竹、小葉女貞、麻葉綉球、貼梗海棠、郁李等;大灌木高2米以上,如蚊母樹、珊瑚樹、紫玉蘭、榆葉梅等。

藤本類:莖細弱不能直立,需藉助吸盤、吸附根、卷須、蔓條及干莖本身的纏繞性而攀附他物向上生長之蔓性樹。如紫藤、木香、凌霄、五葉地錦、爬山虎、金銀花等。

竹類:屬禾本科竹亞科,根據地下莖和地面生長情況又可分為三類。單軸散生型,如毛竹、紫竹、斑竹等;合軸叢生型,如鳳尾竹、佛勝竹等;復軸混生型,如茶稈竹、苦竹、箬竹等。

按觀賞特性分類

觀形類:植物的形狀是園林構景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指在正常生長環境下成年植物的外貌。園林植物的形狀通常可分為14類:圓柱形,如龍柏、鑽天楊;塔形,如雪松、塔柏;卵圓形,如懸鈴木、佳花、毛白楊;圓錐形,如白皮鬆、雲杉;倒卵形,如干頭柏、刺槐、圓球形,如五角楓、黃刺玫;半球形,如櫟樹;傘形,如合歡、楝樹;垂枝形,如垂柳、垂枝桃;拱形,如連翹、迎春;曲枝形,如龍爪槐、龍爪柳;棕櫚形.如棕櫚;匍匐形,如鋪地柏;風致形,如黃山松等。

觀枝幹類:以觀賞樹木、枝乾的顏色和樹皮的外形為主。紅色枝乾的有杏;白色枝乾的有白皮鬆;古鋼色枝乾的有毛桃、樺木;綠色枝乾的有梧桐、棣棠、梅花、竹子。光滑樹皮約有核桃的幼樹;縱溝樹皮者如老年核桃;橫溝樹皮者有山挑、櫻花;片裂樹皮者有白皮鬆、懸鈴木等。

觀葉類:以觀賞葉色、葉形為主,有些可終年觀賞。按其觀賞特性又可分為三類:亮綠葉類的葉片深綠而有光澤,多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如海桐、女貞、珊瑚樹等。異形葉類,如鵝掌揪、七葉樹、銀杏、棕櫚等;彩色葉類,如金錢松、楓香、黃櫨、紅葉李、紫葉小檗等。

觀花類:在花形、花色、花量、花香諸方面具有特色的樹木,其中以花色更為重要。紅色花系有碧桃、梅、玫瑰、月季、貼梗海棠、石榴、牡丹、合歡、紫荊、紫薇等;黃色花系有迎春,金鍾花、連翹、桂花、棣棠、臘梅等;紫色花系有紫藤、紫丁香、紫玉蘭、木槿、泡桐等;白色花系有白丁香、溲疏、女貞、玉蘭等。

觀果類:指果實形狀奇待、色澤鮮艷、經久耐看,並不污染環境的樹木,按觀賞特性又可分為以下三類。異果類,如石榴、木瓜、羅漢松、楓楊等;色果類,如紫珠、欒樹、山楂等;多果類,如火棘、南天竹、金銀木等。

草坪與地被植物:草坪是指人工建造和護理的綠化美化草地,多為由矮性禾本科或莎草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組成的緻密似氈的植物群體。地被植物是指像被子一樣覆蓋在裸露地面上的低矮植物,其植物體所形成的枝葉層緊密地與地面相接,對地面起著良好的保護和裝飾作用。園林綠地中的地被植物,有的是人工種植的,但也有不少是自繁能力較強的野生種。從廣義的概念講,草坪也屬於地被植物的范疇。

草坪可依其用途分為觀賞草坪、游息草坪、運動場草坪、飛機場草坪、防護性草坪、疏林草坪和放牧性草坪等類型。觀賞草坪是指以觀賞為主要目的的草坪,多用於封閉起來的綠地,一般不允許遊人進入活動,要求草坪植物葉細、觀賞期長、莖葉整齊美觀、色澤好,可選用不耐踐踏但欣賞價值較高的草坪植物。游息草坪是指供游入散步、游息及戶外活動用的草坪,通常鋪設在公園、廣場、街道、工廠、學校、醫院、機關和居民區綠地中。游息草坪宜選擇耐踏,綠色期長,能適應重剪或低剪的草坪植物。運動場草坪是指專供體育活動用的草坪,如足球場草坪、高爾夫球場草坪、棒球場草坪等,一般要求富有彈性,耐蹂躪,耐殺割、有健壯發達根系,恢復能力強。飛機場草坪是指鋪設在飛機場的草坪。防護性草坪是指用於固土護坡、防止水土流失的草坪。疏林草坪是在森林公園、名勝游覽區和旅遊風景點內的稀疏喬木林下集中栽植的草坪。放牧草坪是指在森林公園或風景區中以放牧為主兼觀賞的草坪。

G. 中國園林的分別有哪些

中國園林的代表作為中國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蘇州四大園林宋代滄浪亭、元代獅子林、明代拙政園、清代留園。

H.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些

一、拙政園


I.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些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些?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古典園林是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建築。

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園。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後為明代監察御史王獻臣歸隱之地,取「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滄浪亭

滄浪亭地處城南三元坊,在現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全園布局自然和諧,堪稱構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全園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而得名。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譽盛名,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留園

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園中分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池為中心,風景明凈清幽;東部則廳堂宏麗軒敞,重樓疊閣;西部是土山楓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園風光。全園建築布局結構嚴謹,尤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亦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網師園

網師園,全園佔地約八畝余,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

怡園

怡園,在蘇州園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採諸園之長,形成其集錦式的特點,由於其布局緊湊,手法得宜,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全園面積約九畝,東西狹長。園景因地制宜分為東西兩部,中以復廊相隔,廊壁花窗,溝通東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東以庭院建築為主,曲廊環繞亭院,綴以花木石峰,從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蘊豐富的國畫。廊西為全園主景區,池水居中,環以假山、花木及建築。中部水面聚集,東西兩端狹長,並建曲橋、水門,以示池水回環、涓涓不盡之意。池北假山,全用優美湖石堆疊,山雖不高而有峰巒洞谷,與樹木山亭相掩映。

J. 中國著名園林有哪些

中國著名園林有:

1、拙政園:

梁園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華、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陸續建成,歷時五十餘年。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系統園林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進口關稅多少 瀏覽:907
伊朗禁運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640
伊朗和卡達什麼關系 瀏覽:617
彪馬英國官網怎麼用 瀏覽:355
印尼頻段是多少 瀏覽:540
印度種姓語言有哪些 瀏覽:122
伊朗打游戲怎麼玩 瀏覽:688
在越南五萬人民幣能做什麼小生意 瀏覽:347
東興旁邊越南城市叫什麼 瀏覽:859
越南新娘需要多少錢 瀏覽:513
去英國出差帶什麼好 瀏覽:597
中國民航哪個專業就業最好 瀏覽:194
移動手機在印尼怎麼打國內手機 瀏覽:925
伊朗為什麼顏色的人種 瀏覽:750
伊朗為什麼消滅以色列 瀏覽:419
外國人在中國如何辦理國際駕照 瀏覽:212
學義大利歌曲用什麼軟體 瀏覽:972
騰訊在越南有什麼用 瀏覽:567
印度人的佛額是什麼意思 瀏覽:640
越南按摩什麼感覺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