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及中國的應對方法
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意義
1,隨著中美元首在加州安納伯格庄園舉行特別會晤,「新型大國關系」一詞頻頻見諸相關媒體報道。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能否在探索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方面走出一條新路,關乎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涉及未來國際關系和國際體系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
2,大國關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大國之間或普通大國與霸權國之間的關系,比如現在的中俄關系、中印關系、美俄關系;另一種是崛起大國與霸權國之間的關系,這里指中美關系。與之相應,新型大國關系也有兩種,其內涵、基礎和建構方略是不同的。
3, 根據「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內涵,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不是指普通大國之間的關系,而是特定地指向崛起大國與霸權國之間的關系。如果是指向普通大國關系,那麼上述三條內涵就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有些大國關系(比如中俄關系)已經具備。2013年3月,在主席訪俄時兩國簽署的《聯合聲明》中寫道,「雙方基於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呼籲「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這表明,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看來,兩國已經有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歷史經驗和實踐」,他們是在呼籲其他大國也積極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做貢獻。
4,當然,兩種新型大國關系存在著共性,無論哪一種,「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都應當是基本要求。現在仍然存在著的同盟關系,雖然符合「不沖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的要求,但是卻缺失「相互尊重」。而且,同盟關系是舊時代的產物,也是舊型大國關系的一種形態,它往往意味著同盟者有一個共同的對立面,這容易滋生「對抗思維」,是與時代潮流相背的,也不利於盟內國家同盟外國家間關系健康發展。
5,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意味著目前的中美關系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型關系」,盡管存在著一些「新型關系」的要素,比如兩國間保持著很密切的合作,自建交以來一直沒有出現全面的對抗。 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一種理念。提出這個理念的意圖就是要解決如何破解「大國政治悲劇」或「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崛起大國與霸權國必然走向對抗,這似乎是國際關系中的一個鐵律。作為唯一例外的英美關系,也是得益於許多有利的客觀條件。那時,英美之間也充滿著激烈的戰略競爭,有走向對抗的風險。如果沒有德國崛起的因素,很難說英美不會走向沖突。 對中國來說,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從歷史經驗教訓來看,在崛起大國與霸權國的戰略博弈中,霸權國往往掌控著更多的戰略資源,擁有明顯的戰略優勢,如果真的發生「大國政治悲劇」,霸權國在兩敗俱傷的結局中會傷得輕一些,或者傷得不那麼致命。中國要順利走好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和平崛起,就必須避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無疑是確保兩國關系健康發展,避免「大國政治悲劇」的最佳路徑。當然,中美不重演「大國政治悲劇」,對美國也是好事,對世界更是幸事。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如果成功,將開創大國關系的歷史。
6,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作為新理念並不僅僅是一個良好願望,而是有著相當厚實的現實基礎。這個現實基礎就是現存的中美關系。中美自建交以來,雙邊關系雖然歷經風風雨雨,但總體上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兩國不僅沒有全面沖突、對抗,而且還在諸多領域不斷深化合作共贏。可以將現存的中美關系看成是「准新型大國關系」。這種「准新型大國關系」為新型大國關系構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進化而來,而不是橫空出世。
7,「准新型大國關系」形成並得以發展的背景有兩個:一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全球化時代,大國之間的共同利益明顯增多,尤其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相互借重促進本國發展上,大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超越了相互之間在意識形態、地緣戰略等方面的矛盾;二是在全球化、多極化和非極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國際矛盾越來越錯綜復雜,使大國之間的固有矛盾被相對弱化。在上述兩個背景同時也是影響因素的作用下,冷戰後的大國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1)其一,在競爭中合作是基本形態。一方面,傳統的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差異沒有消除,大國間仍然存在著競爭關系。另一方面,大國之間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多。「9 · 11」後形成了兩個競賽場:一是所有大國共同面臨恐怖主義威脅及其他全球性問題;二是大國之間爭奪戰略、經濟、政治等方面利益的競爭仍然相當激烈,不過卻伴隨著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2)其二,綜合國力較量是大國間競爭的主要方式。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教訓以及核武器、全球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大國之間競爭已主要不是靠軍事手段,不再是攻城略地,用武力搶奪財富。競爭的主要方式轉為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競爭,軍事實力的作用相對有限。 「准新型大國關系」的發展前景如何?是回歸舊型大國關系,還是向新型大國關系演進?答案應當是後者。之所以如此,就是客觀現實使然。上述推動「准新型大國關系」形成的因素,同樣在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
(3)然而,畢竟「准新型關系」還是存在逆轉回舊型關系的可能性,因此同真正意義上的新型關系還是有質的不同。就中美關系來說,自蘇聯解體後,兩國之間就一直交織著競爭與合作。隨著雙邊關系越來越具有崛起大國與霸權國關系的性質,競爭一面明顯在上升。如果競爭一面明顯壓倒合作一面,那麼雙邊關系就有可能走向對抗。
(4) 「新型關系」之所以「新」,就是要突破崛起大國與霸權國之間關系以競爭為主的傳統模式,轉為以合作為主。而要確保以合作為主,雙方要從理念、戰略上明確「不沖突不對抗」。同時,為了能保證合作共贏和不對抗不沖突,雙方應當努力實現相互尊重。在「新型大國關系」三項內涵中,合作共贏是內核,其他是前提和保障條件。
(5)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過去中國綜合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只是「多強」中的普通一員,中美關系還不具備崛起大國與霸權國之間關系的性質,因此滑向「大國政治悲劇」的現實性並不突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就是要在「准新型大國關系」的基礎上,以崛起大國與霸權國關系為著眼點,使中美關系實現一個質的飛躍。
8, 總結中美「准新型大國關系」,可以看出,幾十年來,兩國未走向全面對抗、沖突,也有合作共贏。然而,兩國之間卻摩擦不斷,在個別領域的對抗、沖突時常發生,戰略互信也嚴重缺失,從而讓人總是擔憂「准新型大國關系」會滑向舊型大國關系。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美國並未以平等的心態來對待中國,對中國的核心利益和大國地位沒有應有的尊重。因此,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兩國必須加強相互尊重。尤其是美國,要調整霸權心態和強權心態,切實像奧巴馬總統所說的那樣,將中國作為「平等夥伴」來對待。當然,對中國來說,也存在著如果對待美國的「利益關切」以及霸權心態問題。作為世界頭號強國,也是被相當多國家認可而自己也追求之的霸權國,其「利益關切」肯定與普通大國是不同的,讓其放棄霸權心態,真正做到對別國平等相待,肯定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然而,這卻是中國必須理性面對、無法迴避的重要現實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恰恰是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難點所在。
『貳』 如何發展新時期中美關系
知己知彼是處理好新時期中美關系的前提。「知彼」意味著應該充分了解美國的核心利益並避免與之發生直接沖突;「知己」意味著應該明確中國自洋務運動以來的自強追求。我們需要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制定出處理好新時期中美關系的對策,同時,按照實現國家工業化的標准和國防現代化的要求,全面調整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農村發展政策和城鄉流通領域政策,使中國經濟和社會逐步轉入可持續發展的安全軌道。
美國的核心利益和中國的自強追求
中美關系無疑是中美兩國之間最主要的國際關系,但是,處理中美關系的主導權並沒有在中國手中。這是中國政府處理中美關系必須面對的現實。在這種格局之下,中國政府必須牢牢把握處理國內問題的主導權,並在此前提下,圍繞著實施正確的國家戰略,主動調整國內經濟關系和產業結構,從而使中國在中美兩國的戰略博弈過程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如果中國政府在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斷喪失處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主導權,同時,美國利用中美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操縱著中國的內部關系並不斷地侵害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長遠利益,那麼,中國將面臨著極其被動的局面。這種被動局面主要表現為,如果順從美國的意志則喪權辱國;如果逆其利益則可能爆發直接或間接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沖突。從目前的局面分析,中國已經陷入了這種尷尬和被動之中。
知己知彼是處理中美關系的前提。中國在處理中美關系過程中之所以陷於尷尬和被動,原因在於既不知彼、也不知己。
「知彼」就是要清楚美國現階段的核心利益。美國從一個英國殖民地發展成為獨霸全球的超級大國,其核心利益在不斷地演化。美國的核心利益已經遠遠超越了二百年前追求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目標。從尼克松時代開始,美國的核心利益已經上升到美元、上升到維護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上升到維持美元的全球霸權。從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到引爆希臘債務危機,都是為了鞏固美元的全球地位,維護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任何挑戰美元的國家和地區都構成對美國核心利益的挑戰。美國對此決不會視而不見。遺憾的是,中國在基本條件尚未具備的情況下,試圖以人民幣挑戰美元。
當前,盡管人民幣有了一定的國際信用基礎,但是,人民幣的國際信用基礎並非來自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而是來自於中國的美元儲備。因此,以人民幣挑戰美元,實質上是以中國的美元儲備挑戰美國的美元地位。在此情況之下,人民幣挑戰的不是美元,而是人民幣本身。人民幣挑戰美元的政策後果是暴露了中國挑戰美國核心利益的意圖,但是對美元卻不構成任何威脅。在未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經濟、科技和軍事等力量所形成的綜合實力和國家信用還無法挑戰美國的地位。基於這一現實,中國應該默認美元的國際地位,謹慎發布人民幣挑戰美元的觀點和政策,不再公開地、直接地挑戰美國的核心利益。在目前的狀況下試圖挑戰美元,屬於不了解美國的核心利益,屬於「不知彼」的表現。
妥善處理中美關系不僅需要「知彼」,而且需要「知己」,尤其需要站在中華民族全局的高度和長期生存發展的角度,充分了解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需求。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需求是什麼?對這一根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是檢驗我們是否真正做到「知己」的試金石。
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需求不是GDP和GDP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1840年之前中國GDP遠超過現在的比重而達到當時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但是仍然沒有逃脫戰敗國破、賠款割地、淪落為半殖民地的命運),也不是各級政府追求的GDP的增長速度、更不是眾口一詞的所謂城市化、城鎮化和「世界工廠化」,而是實現新型工業化,實現工業現代化。
新型工業化或工業現代化的內涵及其衡量標準是:
1、每一個產業的龍頭企業由本國資本控制,本國資本控制著產業鏈的主要環節,並擁有產業發展的主導權,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不受外資控制;
2、本國裝備工業可以提供各個產業部門開展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核心裝備和核心技術,這些核心裝備和核心技術不受外國政府和企業的控制;
3、本國所有的工業部門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機構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
4、本國產業部門的主要企業擁有國際和國內各類原材料采購的定價權和產品銷售的定價權,他們牢牢控制著國際和國內的各層次流通渠道,各種流通渠道和商品定價權沒有被海外資本所控制;
5、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創造的財富以利潤、工資、利息和稅收的形式主要由本國資本、勞動者、金融機構和政府擁有,而不是由海外資本和海外組織所擁有;
6、本國資本控制的工業企業具有良好的國防裝備生產的轉換能力,國防工業實力強大。
7、金融監管部門、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可以為國家實行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而不是急於通過設立A股國際板等輸出國內居民儲蓄而為境外企業提供資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