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拉伯國家的與中國關系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使節就曾到達阿拉伯國家。歷史上,中阿通過「絲綢之路」的間接和直接貿易活躍,人員交往頻繁。阿拉伯歷法、數學、醫葯學等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葯等發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伊斯蘭教於7世紀中葉傳入中國。
1956年,埃及、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陸續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他們成為最早與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1990年7月,我國與沙特建交,至此我國與所有阿拉伯國家均建立了外交關系。
雙方政治交往密切,高層往來增多。我國與埃及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與阿爾及利亞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與沙特建立了戰略性友好合作關系。2004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建立,雙方同意建立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夥伴關系。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部分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向聯合國提交了決議草案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號使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這些決議捍衛了中國主權和尊嚴,使得中國得以讓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友好關系的明證。
1988年11月20日,剛剛建國的巴勒斯坦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005年3月,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宣布,支持中國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埃及外交部部長助理薩米哈·蘇克爾說,作為第一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國家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原則立場。
阿拉伯國家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涉及人權、西藏、北京奧運會等問題上給予中國重大支持。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及外長理事會連續通過加強對華關系的決議。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恢復合法民族權益的正義事業,在地區熱點問題上採取公正、平衡立場,受到阿拉伯國家歡迎。中阿在一些重大國際與地區問題上保持著良好的協調與配合,我國與阿拉伯國家在安理會改革、氣候變化、反恐、多哈回合談判等問題上立場相近。
從2003年至2013年10年間,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總額從255億美元增至2389億美元,年均增幅達25%;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原油從4058萬噸增至1.33億噸,年均增幅12.6%;中國企業在阿拉伯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從26億美元增至291億美元,年均增長達27%;中國企業對阿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從1725萬美元增至20.4億美元。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原油達1.33億噸,佔中國總進口量的47.2%。為加強雙邊能源合作,雙方分別在三亞、喀土穆和銀川召開了三次中阿能源大會,會議成為雙方圍繞能源開發和安全、新能源利用等問題開展集體對話、協調和合作的新平台。
2016年1月13日中國政府 發布《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這是中國政府制訂的首份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
『貳』 中國與阿拉伯關系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歷久彌堅、深入人心,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也能夠穿透各種謊言迷霧。
據報道,被稱為「阿拉伯世界最大規模民意調查」的 項目日前發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沙特埃及、阿爾及利亞等13個阿拉伯國家的2.8萬多名受訪者中,超過半數民眾對中國外交政策持肯定態度,而58%的人對美國外交政策持否定態度70%以上的人不贊成美國對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葉門的政策,81%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對阿拉伯世界安全主要威脅。
對此,趙立堅指出,這個民調說明公道自在人心。盡管國際上一些政客不遺餘力地甩鍋推責,借各種問題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國,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孰是孰非,各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趙立堅說,「中國始終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在我們發展同阿拉伯國家關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中阿關系傳統友好。近年來,中阿戰略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全面拓展,各領域友好交往日益緊密,中阿合作論壇已成為雙方開展集體對話、加強務實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今年7月的論壇第九屆部長會上,雙方就加強中阿戰略夥伴關系、攜手打造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等達成重要共識,並一致決定在沙特舉辦中阿峰會。」
趙立堅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同舟共濟、守望相助,譜寫了團結抗疫的時代佳話,成為中阿命運與共的生動寫照。截至目前,中國已向阿拉伯國家提供100多萬份檢測試劑盒,1800多萬只口罩,中方向8個阿拉伯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毫無保留地分享診療方案和救治經驗,雙方舉辦40餘次專家視頻會。中國同阿聯酋、埃及、摩洛哥等多國開展的疫苗合作進展也十分順利。
中國願同阿拉伯國家一道,繼續秉持團結合作精神,共同倡導和平、立足友好、聚焦合作,在造福中阿人民的同時,也為捍衛多邊主義和國際公平正義注入更多正能量。
『叄』 阿拉伯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及發展前景
一、阿拉伯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一)地域文化。隨著農耕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中國文化伴隨著產生,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文化是一種以農業文化為根柢的傳統文化,並且經過許多代人的積累以及總結,趨於完整和成熟。從世界地理位置來看中國,處於大洲之隅,四周分別被高山、沙漠以及海洋環繞,形成一種與外界半隔離的狀態。這樣的地域位置既促使古時的中國形成了統一的集權制度,又導致了苟安和封閉的思想。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阿拉伯文化以游牧文化和沙漠文化為主,具有自由和開放的特點。在很早以前,阿拉伯國家位於世界各大洲的中心區域,同時也是南北和東西交通的要道。在阿拉伯歷史上,有多種先進的外來理念與科學技術以文化為載體融入到阿拉伯文化之中(如古希臘的哲學,中國的造紙術,埃及的農耕技術等),使得阿拉伯半島成為多元
1/4頁
化的匯合之地。與中國文化相比較,阿拉伯文化更加放、自由,這是因為其依存於完全開放的地形所形成的。
(二)歷史悠久文化。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起源於公元前十七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即殷商時代,到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256年達到成熟階段。由於儒家思想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求,再加之該思想提倡忠孝之道,儒家文化逐漸成為當時的文化主流,對後來的中國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直至今日,在中國文化深層觀念中,任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體現中國古代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而成的經典著作主要有以下幾篇:如《論語》,其主要是記載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整理而成的《春秋》、《禮》、《詩》、《易》以及《書》等。這些儒家經典為後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
阿拉伯文化發展的第一巔峰時期是公元7至8世紀的倭馬亞王朝時期。在該時期,阿拉伯詩歌、語言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特別是阿拉伯的詩歌,有著廣泛的題材,嚴謹的思路,豐富的內容,高尚的藝術性,從而使其詩歌具有典範的特點。這些詩歌,不僅表達了游牧民族年青男女之間的愛情,而且也勾畫出了沙漠皓月當空的華麗景觀,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群體部落的真實生活,從而體現了人們單純的思想感情。
『肆』 我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詳細外交關系如何
歷史上發動的中東戰爭,中國都是支持阿拉伯世界的。給了阿拉伯世界不少幫助,所以說中國和阿拉伯世界是朋友關系。這次捐款算是對中國的回報吧。
『伍』 中國的國友是不是阿拉伯
呵呵,
怎麼想起了這個問題,解釋起來較麻煩。。
肯定地說應該是。
阿拉伯,主要是講哈拉伯語的中東和遠東部分地區的國家,都是一堆面積較小的欠發達的伊斯蘭國家。
在中國加入聯合國、世貿組織以前,或者說是毛澤東時代,他們與中國關系親近,在道義上互有往來,說他們對中國進入聯合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不為過。
應該說,阿拉伯人民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
後來,在西方國家的努力下,中阿關系有所降溫,但關系還是比較不錯的。
在阿拉伯地區,有不少中國的企業、鑽井隊,還有打工的。。
『陸』 沙烏地阿拉伯和我國關系怎麼樣 地震....
當今世界的兩股力量:美國最大,次之是歐盟
這兩股力量對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很大。
沙特就像一個大商人,口帶里擁有令人羨慕的商品(石油),而美國,歐盟則是消費者,兩者誰也離不開誰!所以交往關系可以說很好!但這僅是說石油交易的經濟利益上,但從心理上來說,沙特對美國和歐盟都是有戒心的。
如果從人際關繫上比喻,沙特知道與歐盟和美國都很難成為知心朋友,他們是為利益而來。所以沙特就會選擇其他一些有力量的或者說潛在的將來能抗衡這兩股力量的國家做依靠。
這時候中國的地位就顯現出來了,中國正在成長成為將會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從歷史上來說,中國沒有和阿拉伯世界有沖突,反而幾十年來大多支持阿拉伯世界的國家,不幹涉他們的內政,還從一些途徑上幫助他們,所以兩國基礎很好,並且未來兩國沒有可能產生沖突的因素,所以成為朋友將是最好的選擇。中國也很需要這樣的朋友。
六七十年代,阿拉伯國家大戰以色列,西方世界站在以色列一方,而中國則選擇幫助阿拉伯國家,賣導彈給沙特,使沙特有威懾他國的能力,就是很好的證明。
沙特這次的援助,可以說是兩國友誼換來的,也是鞏固兩國友誼!並且沙特本就是個大富翁,這點錢還是拿的出的。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友誼!
『柒』 阿拉伯國家個中國關系緊密嗎
伊朗和巴基斯坦跟中國關系緊密,但上述兩個國家都不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世界諸國沒有一個與中國關系緊密到伊朗巴基斯坦的程度。
『捌』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關系怎麼樣和哪些國家關系比較好。
巴基斯坦,伊朗,跟中國是鐵哥們
『玖』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經濟關系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經濟關系還是不錯的,從古到今一直維持著正常的貿易和交往。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都是一樣的。
『拾』 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系希望能從各方面說明
中沙友誼源遠流長,歷史上兩國人民早就有交往。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曾留下千古名言:「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話,既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和雙方的聯系,也激勵後人繼續並加強交往。1990年中沙正式建交後,兩國關系有了長足發展,雙方各層次往來密切,相互了解和信任日益增強,政治、經貿、文化等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2008年,兩國貿易額達160多億美元,沙特已成為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放眼未來,發展互利共贏、務實合作的中沙友好關系基礎牢固,前景廣闊。理由主要有三:首先從政治角度看,中沙分別是亞洲東西部的重要國家。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國際地位和影響日益增強。沙特是阿拉伯和伊斯蘭大國,在中東海灣地區及穆斯林世界舉足輕重。中沙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許多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並在國際事務中保持協調與配合。中沙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兩國既沒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其次從經濟角度看,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沙特是全球前20位的經濟體之一,且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互補性強。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相應上升。在能源供應問題上,中國實行立足於國內、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同時也將適度利用國外能源作為必要補充。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其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全球之冠。去年中國從沙特進口原油2200萬噸,佔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7.5%,沙特是中國的第一大能源供應國。中國的一些產品和技術也是沙特方面所需要的。另外,中國外匯儲備逐年增加,沙特的石油收入也因油價上漲而大幅增長。今後,打造一個以能源合作為核心,貿易、投資、礦產、石化和工程、通信等全面展開的中沙互利合作格局大有可為,雙邊貿易額5年內達到400億美元的目標不難實現。第三從文化角度看,中沙兩國都有自己的璀璨文明。中國是東方的文明古國,沙特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同屬於東方文化,在社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中國和沙特都強調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主張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反對文明沖突和對抗。這是兩國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擴大文化合作的共同語言。中沙成為相互信賴的好朋友、真誠合作的好夥伴,已經並將繼續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