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時期的官員如何與外國人交流
通過翻譯(當時稱通事)交流。
清朝初期,清朝官方主要接觸交流的就是西方傳教士,清朝的通事主要學習的是拉丁語。而清初清朝的唯一的外交對象國就是沙俄,所以《尼布楚條約》除了滿文,俄文還有拉丁文文本。且規定如果雙反發生歧義糾紛,以拉丁文本為准。但是當時中國自己沒有拉丁文翻譯,是依靠在華的外國傳教士。所以沙俄通過賄賂外國傳教士,在談判中佔了很大的便宜。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談判,拉丁文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當中國方面被臨時專抓差來的英文程度不佳的商人應付不了的時候,最後雙方不得不依賴長期定居澳門的中國人和懂葡萄牙文的英國人來互相以葡萄牙語來最後確認准確意思。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創立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文館。先開設的英法俄三個語種,後來陸續增開了德日語。
自中法戰爭開始,中國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擔負對外交往任務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兩廣總督等地方督撫已經普遍配備並使用自己培養的翻譯了。
❷ 想知道清朝時,外國人說的話清朝人怎麼聽懂的呢
。。。。。。。那個時候早就有傳教士來華了。像湯若望,南懷仁,利瑪竇,熊三拔等。其中南懷仁,湯若望等在早清都已在華傳教,其中南懷仁更是康熙帝的老師,湯若望甚至在晚明就已來華。郎世寧更是乾隆的宮廷畫師。所以當時最早的翻譯是來華的傳教士們啊。中國一定知道英國在哪的,因為利瑪竇曾繪制過坤輿萬國全圖。
參考:來華外國傳教士在談及自己學習漢語的目的時,都聲稱是為了傳播宗教。
例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國官府抓到了兩名外國傳教士,耆英派員
審訊,詰問他們「遠涉重洋,經歷數省,學習各處語言文字,意究何
居?」(8,3046)這兩個外國人回答說:「因伊國語言文字,中國人不能通曉,是以
學習中國文字並各省語音,無非為便於傳教起見,並無他意」(8,3046)。傳教士
來華之初或學習漢語之初,主要目的確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傳教。1580年
(明萬曆八年),西班牙方濟各會神父奧法羅在結束廣東之行來到澳門之後,
一再強調:
……抱有極大希望看到他願望的實現,因為他每天都在一個跟中國
人見面交往的地方,一旦他能說(中國)語言,他就要試圖教導他們有
關信仰的事。……i乏il:我們佈道,如果我們會(中國)語言的話,靠上
帝的幫助,我們會很快學會語言,因為我們是在不斷跟中國人交往、談
話的地方『u,305--306)。
最早學習漢語的耶穌會士羅明堅學習中文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教,他認為
「這是為歸化他們必須有的步驟」(80,5),他直言不諱地道出漢語學習與傳播宗
教之間的直接聯系:「我希望短期內(能)自如地使用這一語言。目前正在練
慣用他們的語言寫作。這可以成為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120,40)。在進入
中國內地十年後,緊隨羅明堅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說:「今年已決定請位老
師教我國文……看看能否用中文編寫書籍,結果還算不錯,我每天聽他授課
兩小時,而後編寫,全由我執筆,這樣准備寫本有關教義的書,用自然推理
證明教義為真,印刷後將在全中國使用」(81,Ⅲ,139)。
❸ 中國人最初是怎麼樣聽懂英國人在說什麼的
現在英語成為多數年輕人都接觸過的一門外語,但是我們在學習中還是遇到不理解,不懂得翻譯,不認識的單詞,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和外國人交流的呢?
國家間使者的相互學習
很多印度僧人來中國宣揚佛法,就要熟練地掌握漢語。他們往往跟隨商隊前往中國,一路學習語言,到中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生活也就能掌握漢語了。而在很多西域國家,由於常年和周邊國家打交道,不乏掌握多種語言的人才,他們也經常被印度僧人請去教授漢語。
總結
總的來說,學習英語還是因為人們的某種生活需求所必須學的,例如文化交流,做生意,但只要在有氛圍的環境下學習英語,還是能夠理解,彼此溝通的
❹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英國敢於對大清宣戰,其實是有著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形成的。
從17世紀初到鴉片戰爭的兩個多世紀里,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經歷了一個由褒到貶的過程。17世紀英國人對華評價比較高,傳說中的幅員遼闊,人口規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國人羨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國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紀上半葉貶華之風開始興起。此後中國就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特別是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英國貶華言論日盛。正如英國評論雜志《不列顛評論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過去60年間關於中國人的大眾輿論經歷了很大的變更。」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種變更仍在繼續,而這種對中國的了解與評價的變化對英國對華態度與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種論斷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對遠東有所了解的英國人都是這樣看中國的。1839年10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就曾告訴內閣:一艘主力艦、兩艘巡洋艦、兩三隻輪船和幾只小型武裝商船就可以把從北京到廣州的整個海岸封鎖起來。
當然,這種論斷裡面存在著極大的引誘成分,是諸如林德賽、巴麥尊這種戰爭販子用來誘使英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操作。
除此之外,當時英國還流行著一種中國人「欺軟怕硬」的看法。這種看法在1831年在華英國人向英國下議院呈遞的一份請願書,表達得尤為淋漓盡致。請願書中這樣寫道:「與這個國家外事交往的整個歷史表明,對其政府傲慢和無理主張的堅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遲或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友好與調和的意向。當澳門的葡萄牙人曾經保持獨立時,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尊敬的對待,並且從事著廣泛的有利可圖的商業;但當他們採納奴性政策時,他們卻受到了蔑視;一個繁榮的殖民地已逐漸陷入了悲慘與衰敗狀態。甚至暴力經常受到整個政府的友好對待,而順從與遵奉其專橫的法律所遇到的回報只是嚴懲與壓制。在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史上存在著許多這類事例.......」
正是上述種種言論,引導著英國輿論,最終在兩院討論中促成了英國悍然向清廷發起了戰爭。戰爭的結果么,大致上跟他們這些言論相去不遠.......
可悲,可嘆,但不可憐哎!
❺ 英國國王想跟清朝通商,乾隆是怎麼回復他的
當年乾隆皇帝拒絕英國通商請求,不能不說是與英國強大有關,英國先進的槍炮和軍艦對他的內心肯定有所觸動,乾隆之所以一口回絕英國通商要求。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當年清廷開放了中國市場,也許中國會成為英國傾銷商品和低價購買原材料之地,暫時對清朝經濟不利,不過最終是可以促進清朝的近代化,而這種和平進入近代化對清朝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乾隆時期清朝的GDP佔世界份額超過30%,比美國占的分量還要多,乾隆時期中國人口超過3億,佔世界人口的1/3,相當於清帝國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市場,這樣富強的國家在亞洲是無敵的存在,世界排名也是位於前列。
所謂的乾隆盛世的假象,被英國三句話總結完畢:①清政府的相關政策,無外乎就是自負所導致的。②他們想凌駕於世界各國的頭上,卻沒有這個本事,還鼠目寸光。③他們所做的就是在阻止自己的人民進步,他們想要自己的國民一直保持愚蠢。
馬戛爾尼回國後評價清朝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比英國落後三四個世紀,而且他把清朝評價成為一個破舊的大船,可以說馬戛爾尼的出使讓英國人徹底看清了清朝的沒落,所以英國在40年後敢於發動鴉片戰爭。
乾隆皇帝拒絕與英國通商,拒絕開放本國市場,相當於拒絕了全球化,這是大清國運的轉折點,閉關鎖國的結果是他的孫子道光皇帝遭遇第一次鴉片戰爭,重孫咸豐皇帝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最悲催的是重孫媳婦慈禧再遭八國聯軍入北京之恥,自此後大清帝國走向了末路。
❻ 義大利在清朝和英國之間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公元1792年,乾隆突然收到一封兩廣總督的奏章,上面說有個叫做英吉利的外邦小國,要遣使來祝賀乾隆帝八十大壽。
雖然此時乾隆的壽誕已經過了,但「四夷賓服」實在太符合清代人對於「天朝上國」的想像了,於是乾隆很快下旨說,既然英吉利如此恭順,就准許他們朝貢,成全他們沐浴王澤之心。
隨後,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誰曾想此時卻發生了一件讓人始料不及的意外事件,要不是義大利及時伸出援手,大清和英國險些不能愉快的聊天。
一、使團朝貢
歐洲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迅速擴張,這使英國急需為其生產的工業產品,開辟新的銷路。而幅員遼闊的中國,無疑成為英國人眼中最理想的新興消費市場。
誰知,等到英國人與廣州十三行打了一番交道後,才發現能賣到中國的東西寥寥無幾,龐大的中國市場就像什麼都不需要一樣,根本不給英國商人盈利的機會,與《馬可波羅游記》中遍地黃金的神秘東方全不相符。
英國商人認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必然是十三行從中作梗,若是英國能繞開十三行直接與中國百姓做生意,一定能打開銷路,讓大英帝國迎來新的輝煌。
商談雖不理想,但暴露的問題,卻發人深思。兩國邦交,找個翻譯都如此難,可見當時大清,封閉到什麼地步了。這讓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僅埋下了大清幾十年後挨打的大坑,更說明了一個硬道理:封閉永遠不會換來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