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1805年英國發生了什麼事

1805年英國發生了什麼事

發布時間:2022-10-01 11:59:56

㈠ 1825年英國經濟危機爆發時間、背景、原因以及影響

1825年英國經濟危機爆發時間、背景、原因以及影響
1825年,英國發生了一場經濟危機,其後將近半個世紀,英國接連發生此類危機,直到1866年,英國的經濟才有了喘息的機會,並獲得一段穩定期,但經濟危機並沒有結束。可以說,1825年的經濟危機是英國經濟危機爆發的開端,這場經濟危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背景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起因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發展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影響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㈡ 想知道十八和十九世紀的英國和那時候的主要事件。謝謝!

1701年至18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十八世紀。
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
大事記:
托馬斯·貝葉斯出生,大約出生於1701年,詳不可考,英國牧師(逝世1761年)(大事記??)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是被英國奪走很多海外殖民地。
七年戰爭:英國奪取法國北美洲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殖民地。
英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工業革命開始。

十八世紀的英國:
經濟概況 1688年政變把荷蘭的威廉三世和瑪麗①推上了英國的王位,同時確立了土地貴族和一部分資產階級(大商人和金融資本家)的統治地位。

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首屈一指,但是就經濟構成的比重說,還是一個農業國,五分之四的人口從事農業。小麥有輸出,輸出量不斷增加,從1697—1707年的一百一十多萬誇特增加到1746—1765年的九百五十多萬誇特。輸出的農產品中還有麥芽和大麥。

十八世紀,英國農村裡排擠中小農戶的過程變本加厲,國家政權助長大地產吞並自耕農的土地。議會通過的圈地法令越來越多,1717—1727年為十五件,1728—1760年為二百二十六件,1761—1796年為一千四百八十二件,1797—1820年為一千七百二十七件。

根據這些法令被圈的土地達四百萬英畝以上。這些被圈的土地不象從前那樣用作牧場,而是作為大農場。大地主或以高額地租出租土地,或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場。他們有資本,能夠僱用農業工人,使用改良的農業設備。他們對農業進行的資本主義改造,刺激了農業的進步。「雖然種地的人數減少了,但土地提供的產品和過去一樣多,或者比過去更多,因為伴隨土地所有權關系革命而來的,是耕作方法的改進,協作的擴大,生產資料的集聚等等」。①這時,開始實行了系統的谷類作物與根塊植物的輪種法,制定了排水和施肥辦法,採用新式的農業機器如條播機和改良犁。

在工業方面,十八世紀上半期仍在迅速發展。毛紡織工業在一些地區陷於停滯,而在另一些地區又有進展。總的說它是穩步前進的,輸出是上升的,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每年輸出的呢絨的價值不大超過一百萬鎊,1764年已增到四百萬鎊。1700年,議會通過法令,禁止輸入印度的棉織品,從此棉紡織工業以蘭開夏為中心取得了長足進展。當時,工業商品的小型生產愈來愈多地被手工工場所代替。雖然手工工場還有分散的小工場,但它在毛、棉、絲等織造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至於集中的手工工場多從事制鐵、造紙、玻璃製造等。集中的手工工場是手工勞動進一步分工和專業化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種專業化把生產分成許多細致的、簡單的操作,為機器的發明和推廣作好了准備。而且手工工場訓練了許多熟練工人,為以後產生的工廠制度創造了另一個必要的前提。加上其他條件,英國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發生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由手工工場階段向工廠階段過渡。英國經濟起飛了,它進入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輝格黨與內閣 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的王位繼承法,排斥詹姆士二世的子系繼承英國王位。它規定,由詹姆士二世的次女安繼承威廉三世,如果安死而無子女繼承,應由斯圖亞特王朝的遠親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位。1702年安繼承威廉三世為王。1714年,喬治一世繼安為王,這就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開始。從1714年到1783年先後七十年,輝格黨一直當政,沒有間斷,也沒有遭到致命的反對。
漢諾威家族:1714——1837
喬治一世:1714——1727
喬治二世:1727——1760
腓特烈:死於1751年
喬治三世:1760——1820
喬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愛德華
維多利亞:1837——1901

選舉戰:拉選票的場面

在驅逐詹姆士二世的政變中,輝格黨起過積極作用;對威廉三世,它堅決支持。同輝格黨對立的是托利黨,因為它的成員有一部分支持詹姆士二世而削弱了力量。無論輝格黨或托利黨,都是高級貴族的掌上物。它們的區別在於:托利黨以中等貴族即大鄉紳為基礎,牢牢地控制著地方上的權力。輝格黨更接近於資產階級和倫敦的銀行家、大商人、大船主,從漢諾威王朝開始就牢固地掌握了國家政權。輝格黨統治期間的最初代表人物是華爾波爾。

羅伯特·華爾波爾(1676—1745年)出生在諾福克郡的一個貴族地主家裡,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接受了貴族教育。他繼承的地產每年可以收入二千英鎊。在女王安在位時代,他既接近女王,又接近權傾一時的馬爾博羅公爵,在政治上飛黃騰達起來。從1721年到1742年,他一直是英國政府的首腦。華爾波爾象倫敦商人那樣精於理財,又是一個十分重視現實的人。他盡量把賦稅從商人和工場主身上轉移到消費品上,以博取資產階級的歡心;又為了不招鄉紳們的敵視,大減土地的稅率。經過十七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加上1689年《權利法案》的具體規定,英王的權力受到了限制,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力。而漢諾威王朝的頭兩個國王喬治一世和二世不熟悉英語和英國國情,又把某些王權轉歸輝格黨首領。在這種權力轉移的過程中,英國議會制度逐漸確立;就在華爾波爾當權時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英國的內閣制綜括地說須包括這幾個因素:內閣必須在下議院里佔有決定作用的多數,閣員須在議會中據有議席;一切閣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一致,必須聯合起來集體負責;內閣必須有一個首腦(即後來的首相),他有控制內閣決定的發言權,又必須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首領。華爾波爾當權的時候,這些因素正在萌芽,他竭力用乾薪職位、營利事業、承辦公物、授予爵號、施惠議員親友等辦法收買議員,牢牢地掌握著下議院的多數議席。1733年,他強迫反對他的財政改革方案的大臣辭職,這固然起於他想把持政權,不容閣員反對他的政策,但這一舉卻樹立了一條重要原則,在關鍵問題上內閣必須意見一致。因此有的歷史學家指出,演成內閣共同負責和首相為內閣和下議院首領之功,應歸於華爾波爾。正式使用首相一詞是以後的事,在英國政治制度演變史上,華爾波爾卻是事實上的首相。內閣制的產生使英國立法機關得以控制行政機關而又不使後者減少效率,在立法和行政之間找到了調節。

華爾波爾在下議院同議長談話

在當政的輝格黨中,華爾波爾代表資產階級中較為保守而和平的一派。由於英國力量的增長,輝格黨中代表資產階級中侵略而好戰的一派,勢力抬頭,在1742年把華爾波爾趕下了政治舞台。此後四十年,英國通過殖民戰爭,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它雖然失掉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卻牢牢地握有加拿大和印度。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經濟力量的加強,英國靠著剝削殖民地和較弱國家的經濟從屬關系,日益上升為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強國。

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 十八世紀的歐洲被稱為理性時代或啟蒙時代。啟蒙思想家認為,人們應該用理性的眼光觀察生活和社會。啟蒙運動十七世紀在英國獲得開端。在整個啟蒙時代的最有代表性的那些思想,有許多是在英國這個被資產階級革命松開的土壤中萌芽的。十八世紀自由思想的創始人就是英國的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1632—1704年)是新興資產階級英國的著名思想家,是啟蒙時代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發展了自然權利的理論,認為人類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私有權。他否定君權神授的封建主義理論和專制主義理論,把人民政治主權的原則作為自己的國家學說的基礎。他認為現代社會之前是自然狀態,人們聯合組成一個社會同盟,是由於自願的契約而產生的。國家和政府的職責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然權利。如果政府破壞社會契約,侵犯了人的自然權利——個人的自由和財產,那就是政府領導人「把他們自己置於同人民的交戰狀態中」,人民就有權推翻它而建立一個更好的政權。相信人性有善良的和理性的基礎,認為任何社會的目的都是保護個人自由,這是洛克的自由思想的出發點。承認私有制是和自由、平等相等的人的自然權利,這又清楚地表明了洛克的政治理論的資產階級的實質。洛克的政治學說對於歐美的社會思想,起了巨大的革命影響,我們將會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獻中具體看出來。

在啟蒙運動的總軌道上,在英國產生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蘇格蘭的教授亞當·斯密(1723—1790年)。斯密把自由競爭看作彷彿是由自由本身所規定的秩序,相信隨著資產階級關系的發展,人民的幸福也要增長。他認為各個人的自由活動是達到共同福利的最好的捷徑,因此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生活的任何干預,即反對當時仍然盛行的「重商主義」。

所謂「重商主義」產生於新航路發現以後和西歐殖民者競相爭奪殖民地之時,一時在歐洲不脛而走。重商主義者主張由國家干預經濟,比如由國家安排對外貿易,鼓勵商品出口,以高額關稅保護本國的生產發展。他們認為進口少,出口多,就能把盡可能多的金銀集中到本國。在商業資本占優勢的時代,人們把金銀的多少作為國家富庶和繁榮的尺度。金銀多了不僅可以向企業投資,而且可以用來擴充海陸軍,使國家更加富強起來。在英國,直到工業革命以前,重商主義一直是政府和資產階級所奉行的學說。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名著《國富論》,提倡「自由競爭」或「放任政策」。他認為國家不必安排貿易和工業,因為這種干預是違反供求的「自然規律」的,而放任政策卻能為最大多數的人取得最大的利益。他還特別強調,人們進行自由競爭為自己尋求財富就能使整個社會富庶起來;政府的職責在於保衛國家,維護社會安寧,而不是干預經濟事務。亞當·斯密的巨大功績在於進一步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他指出,國家的財富出於生產,而生產主要靠工人和農民的勞動,一切財富的本源是勞動,增加國民財富的條件是提高勞動生產力。他又指出,勞動者附加在原料上的價值須分作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工資付給了勞動者,又一部分作為利潤由資本家佔有了。這裡麵包含了剩餘價值論的萌芽。

亞當·斯密(1723—1790)
亞當·斯密為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建立了完整的體系。他提倡的「自由競爭」或「放任政策」,反映了英國在當時世界上的經濟優勢,又為工業革命造了輿論。他的學說的科學部分日後又為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所吸取,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之一。

1801年至19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
1793~1815年拿破崙一世指揮法國軍隊對抗反法聯盟的一系列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大陸。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法國武裝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宣戰,179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
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法聯盟1793年9月,拿破崙?波拿巴在土倫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法聯軍,被破格提升為准將。1794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家退出反法聯盟,只有英、奧繼續對法作戰。1796年 3月,拿破崙奉命遠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797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第1次反法聯盟。法國督政府於1798年初任命拿破崙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征,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法軍在埃及登陸。拿破崙的遠征以及法國在荷蘭、瑞士勢力的擴大促使反法國家於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聯盟,主要參加者有英國、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1799年11月 9~10日(霧月18~1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拿破崙任第一執政,後為終身執政。拿破崙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在歐洲的盟國,以孤立英國。
1803年5月法英重開戰端,拿破崙佔領漢諾威。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拿破崙一世。同年英國首相W.皮特組織第3次反法聯盟,參加者主要有英國、俄國、奧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國開始進攻西進的奧俄聯軍。
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聯盟。
10月27日拿破崙一世進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進行經濟戰。
為有效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拿破崙一世決定佔領不願同英國斷絕關系的葡萄牙。
1809年1 月,英國、奧地利結成第5次反法聯盟。
1813年春,俄國、英國、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國組成第 6次反法聯盟。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PS:十九世紀的英國在《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一書中有細致描寫,可以參考。
《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簡介 :
隨著工業化、民主化、城市化的突飛猛進,恪守傳統自由主義的英國在19世紀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為此英國進行了哪些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它如何能在沒有爆發革命的情況下就化解了危機,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轉型?本書在詳述19世紀英國歷屆政府更替和社會變遷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解答,這對我們思考當今中國社會面臨的現代化問題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㈢ 1800年到1870年英國有什麼事件

公元1840年
·6月,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
·英國在世界上首次發行郵票——「黑便士」實行郵資制
·英國J.P.焦耳發現電熱當量,並測試了熱功當量,為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作出貢獻
公元1840~1842年
·英國憲章運動第二階段
公元1841年
·英國W.菲利肯斯提出第一個地層系統表
公元1842年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J.B.勞斯建成第一個過磷酸鈣廠生產氮肥
公元1843年
·10月,中英簽訂《虎門條約》
·英國A.拜恩發明了可以傳送文字和圖形的自動化記錄電報裝置
公元1845年
·英國R.W.湯姆森獲充氣輪胎專利。數十年後用於自行車和汽車車胎
公元1846年
·英國議會廢除穀物法,標志著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確立,兩年後廢除航海條例,自由貿易替代了保護貿易

公元1848年
·英國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和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公元1849~1851年
·英國考古學家A.H.萊亞德在伊拉克摩蘇爾發掘古代新亞述帝國都城尼尼微遺址時,發現大批藝術珍品和新
亞述國王「阿蘇爾巴尼帕圖書館」中的大量楔形文字,轟動歐洲
公元1850年
英國倫敦用漂白粉消毒飲用水
·英國E.福布斯編成第一幅海產生物分布圖
公元1851年
·英國建成水晶宮,為現代建築先驅工程之一
·首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
公元1852年
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H.斯賓塞的論文《進化的假說》發表,首次提出社會進化論思想
公元1853年
·英國同俄國的克里木戰爭發生
·英國W.湯姆森給出電路振盪方程,並導出振盪頻率,為電振盪理論的開端

公元1854年
·英國J.斯諾調查倫敦霍亂大流行,證明霍亂與水源衛生的關系,促進城市公共衛生運動
·英國F.南丁格爾率護士赴克里木戰場,返英後於1860年創辦世界第一所護校
公元1856年

·英國H.貝塞麥發明轉爐煉鋼
公元1856~1864年
·英國K.W.西門子和法國P.E.馬丁發明平爐煉鋼

公元1857年
·英國爆發經濟危機,波及美、法、德等國,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公元1857~1859年
·印度爆發反英民族大起義,
公元1858年
·英國H.C.索比發表《顯微鏡下晶體結構》,開辟了顯微岩石學研究新領域
公元1859年

在印度土軍的重大叛亂之後,東印度公司"帝國"被並入英國政府的統治之下。
·英國C.R.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充分論證了生物進化論
公元1859~1890年
·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在世,寫了68篇福爾摩斯私人偵探故事,對後世推理小說有重大影響
公元1860年
·10月,英法聯軍侵入中國北京,劫掠、焚毀圓明園
·中國奕分別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
·英國R.馬利特製出全球地震活動圖

公元1861年
·英國T.格雷姆提出膠體概念
公元1862年
英國開爾文用熱傳導理論計算地球年齡
·英國倫敦建成世界第一條地下鐵道
公元1864年
·英國J.C.麥克斯韋提出電磁場的基本方程組,並預測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基礎
公元1865年
·英國在因佛內斯首次修築水泥混凝土路面
公元1868年
·英國在倫敦最先設置交通信號燈

㈣ 1804——1814年發生了什麼歷史大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師東進,10月12日法軍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聯盟投降。隨後法蘭西第一帝國又於12月2日,即拿破崙加冕稱帝一周年紀念日,以7萬人馬的弱勢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人馬的優勢兵力,奪取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聯盟再度瓦解,並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的各諸侯國組成了「萊茵邦聯」,把它置於在了自己的保護之下。

1812年5月,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俄軍堅決抵抗拿破崙侵略,雖然法軍一路取得勝利,但是傷亡極其慘重。9月16日,拿破崙率軍進軍莫斯科,此時亞歷山大一世和庫圖佐夫帶著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莫斯科居民已經撤出了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即將到來的寒冬季節,與俄羅斯人民堅決不投降,還有此時在國內的馬萊將軍策劃的一場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俄羅斯的寒冬,是拿破崙的最大阻力,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不到3萬人。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拿破崙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崙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

㈤ 英國歷史大事年表1800到現在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05年:納爾遜將軍特拉法爾加海戰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了火車
公元1815年: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帝國
公元1840年:《威坦哲條約》,紐西蘭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國亞琛遷往英國倫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
標志現代足球的誕生
公元1867年:紅河叛亂
公元1886年:倫敦塔橋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勛爵創立《每日郵報》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國家,加拿大獲得獨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獨立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開始產油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㈥ 1810-1840英國重大事件

1813 俄、普、英、奧、瑞典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萊比錫戰役
1814 拿破崙一世退位,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 法國頒布《一八一四年憲章》英、美簽訂《根特和約》挪威埃斯伏爾會議
1815 英、俄、普、奧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英國頒布《穀物法》滑鐵盧戰役1817 查卡布科戰役 英、美簽訂《盧希—巴戈特協定》1825 英國發生第一次經濟危機1830 英國「斯溫運動」1832 英國第二次國會改革 1836 英國「倫敦工人協會」成立 葡萄牙革命1836—1839 英國憲章運動第一階段1840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定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㈦ 特拉法爾加角海戰

以新戰法取勝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 特拉法爾加角地處西班牙南部海岸, 東距直布羅陀海峽不遠。 它以 1805年在這里發生的一場大海戰而聞名於世。當時,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擊敗了由法國海軍上將維爾納夫指揮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此次海戰的影響非常巨大,納爾遜雖然在此為國捐軀,但卻為英國贏來了在爾後一個世紀的海上霸主地位;維爾納夫不僅幾乎喪失整個艦隊,自己成了俘虜,而且使得拿破崙一世從此失去了在海上大展宏圖的實力,造成了海上和海外斗爭的失敗。 早在1803年 5月,英國宣布對法開戰,隨後以其強大海軍艦隊對法國進行海上封鎖。1805年 8月,英、奧、俄等組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後,拿破崙一世決定實施各個擊破,先在歐洲大陸對奧地利實施進攻。為了進行戰略配合,他命令駐泊在西班牙加的斯港的法西聯合艦隊立即東調,要千方百計突破英國艦隊的封鎖,駛入地中海,攻擊那不勒斯,以加強法軍在義大利的地位。10月19~20日,擁有33艘(法國18艘、西班牙15艘)戰列艦的法西聯合艦隊,匆匆駛離加的斯,進入大西洋。聯合艦隊的`動向立即被英國人發覺。納爾遜指揮英艦隊(戰列艦27艘)跟蹤監視,在90餘千米以外的海域急速推進。10月21日,兩支艦隊在特拉法加爾角以西的海域相遇,隨即雙方開火激戰。當時,維爾納夫採取傳統的航行方式和戰法,他將聯合艦隊列成6000米長的行進縱隊,緩緩向北航行,首尾很難相顧。納爾遜則按他預先制定的計劃,不僅盡力快速航行,而且採取新的機動戰術迎敵。英艦隊根據當時的海上形勢,分成兩個分隊:納爾遜親率第一分隊 (戰列艦12艘,旗艦為「勝利」號) 向風行駛,任務是分割敵艦隊的本隊和前衛,集中攻擊其本隊;科林伍德將軍指揮第二分隊 (戰列艦15艘,指揮艦為「皇家君主」號) ,背風行駛,任務是分割敵艦隊的本隊和後衛,集中攻擊其後衛。11時50分,納爾遜下令全面出擊。各分隊都採用單縱隊隊形,從西側橫向切人法西聯合艦隊隊形,成功地將敵艦隊截成為三段。經過大約 5個小時的激戰,法西聯合艦隊被徹底摧毀,總共損失戰艦19艘,傷亡近 1.4萬人。艦隊司令維爾納夫成了俘虜。英國方面,有10艘艦只受到重創,約1700人傷亡,司令納爾遜中彈身亡。特拉法爾加角海戰是帆船時代最重要的一次海戰,也是19世紀最大的一次海戰。它充分體現了納爾遜運用海上機動戰術的藝術,對爾後海戰產生了頗大的影響。

㈧ 簡要介紹英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16世紀圈地運動--資本積累的開始
1588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
1642 英國內戰--成立共和國
1688 光榮革命 1689《權利法案》
1756-1763 英法七年戰爭
18世紀60-19世紀40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
1776 亞當斯密《國富論》--自由經濟
1840 鴉片戰爭
1847《共產黨宣言》發表
1859 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
1914 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 簽訂《大西洋憲章》
1973年1月1日 加入歐洲共同體

㈨ 我想了解一下英國發生的大事件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㈩ 英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簡介

1、英法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薔薇戰爭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3、都鐸王朝的建立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4、圈地運動

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

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在歐洲,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

5、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閱讀全文

與1805年英國發生了什麼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自貿區有多少個 瀏覽:494
印度拜年有多少粒 瀏覽:900
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燕窩哪裡的好 瀏覽:328
印度尼西亞生活的叫什麼人 瀏覽:499
英國什麼手機最nb 瀏覽:176
印度有什麼治療乳腺癌的葯 瀏覽:905
如何參加中國護旗隊 瀏覽:944
義大利牧歌怎麼樣 瀏覽:547
中國經度最高的省是哪個省 瀏覽:342
2012北京奧運會中國有多少人參加 瀏覽:35
中國什麼艦隊去伊朗了 瀏覽:970
印度要如何改革才能成功 瀏覽:130
伊朗進口豬肉有什麼限制 瀏覽:439
義大利cd女鞋是什麼牌子 瀏覽:586
英國疫情影響如何應對疫情 瀏覽:416
泰國人多久可以回中國 瀏覽:325
月氏人如何入侵印度的 瀏覽:297
義大利餐酒有哪些地區 瀏覽:216
印度尼西亞橡膠多少錢 瀏覽:252
越南和寮國旅遊哪個好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