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19世纪中期越南京城在哪个省

19世纪中期越南京城在哪个省

发布时间:2025-09-19 14:50:08

㈠ 越南国土南北狭长,为何定都在最北端的河内,而不是中部的顺化-

若要问起谁是越南 历史 上最重要的城市,河内是当之无愧的首席。河内是一座拥有一千多年 历史 的城市,在红河平原的孕育下,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誉为越南的千年文物古都。

河内位于越南最北端

可是,现今越南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筑群却并不在这座千年古城内,而是在河内以南540公里,位于越南中部的城市——顺化。

因为顺化曾经是越南 历史 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阮朝(公元1802年-1945年)的都城。

顺化皇城午门

在古代 社会 中农业是立国之本,平原面积则决定了国家实力的上限;拥有适合耕种的平原,让古代国家在保证粮食自给自足的同时也能够承载足够的人口,也意味着拥有制衡地方的资本和实力。

历史 上的越南也是这么做的,从公元11世纪初开始,位于红河三角洲平原的河内就一直是越南历代封建王朝的京城。

越南地形图

可是阮朝,这个越南 历史 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地势狭小,农业潜力远不如河内的顺化作为王朝的都城?

早在公元前2世纪初到公元十世纪,越南北部地区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段 历史 也被称为越南的“北属时期”。

越南北属时期的疆域

但是到了公元907年唐王朝覆灭,中国也就此陷入了五代十国这一大分裂时期。于是越南趁此机会,在公元968年脱离了中国版图,建立了越南 历史 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丁朝,不过这时越南的都城并不在河内,而是在红河三角洲平原东南部的华闾洞(今越南宁平省嘉远县)。

直到公元1009年,越南李朝建立,李朝建国后于1010年颁布《迁都诏》,将国都迁至了位于红河平原的中心大罗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内。此后,越南的陈朝、后黎朝等王朝都把这里作为自己的京城。

越南的历代统治者也以河内为统治中心,通过深耕红河平原不断发展农业,和利用毗邻中国的地理位置不断吸收中华文明的先进文化,使自身相对于中南半岛国家更具优势,也使越南走上了南拓之路。

刚刚脱离中国统治的越南,其核心区域主要是由红河三角洲平原及长山山脉北段沿海平原构成,而顺化就位于越南传统势力范围的尽头。

越南在脱离中国统治之初,其疆域基本维持在红河三角洲平原一带,但是随着政局的稳定越南的统治阶层也开始采取对外扩张以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于是公元1075年越南李朝对中国北宋发动侵虐战争,短时间内攻破了中国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钦州、廉州、邕州等地,并占据了广源州。

可是宋朝迅速调集兵力,对越南进行反攻;国力的悬殊使越南李朝节节败退,也使越南认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撼动北方的巨邻,于是退而求其次,向中国称臣,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越南通过向中国臣服换来北方边境的和平,从而开始集中兵力向南开拓。

越南南进时间表

在越南长山山脉南部沿海平原及西原高原一带,存在一个由南岛语系民族建立的国家——占婆国。

与长期受到华夏文明影响的越南不同,在越南已经拥有成熟的封建制度体系的时候,占婆国还处于落后的部落制阶段。此时的占婆国对于越南来说无异于一块肥肉。

占婆国的地理位置

早在公元10世纪末,越南就开启了对占婆国的长期侵略。在接下来的500年时间里,经济文化全面落后的占婆国在越南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不断败退,最终在1475年占婆国迫于压力将顺化及平原地带送给了越南,也标志占婆国放弃了长山山脉南侧平原,只能龟缩在西原高原。

因顺化西靠长山山脉,南仗御屏山,地势狭长,易守难攻的同时又遏守着越南南北的交通要道,因此越南将顺化打造成越南南进的军事重镇。使顺化成为了越南历朝历代向南进发的前沿阵地。

河内与顺化由一条狭窄的平原相连

在越南封建时代中,先后建立的封建王朝有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阮朝,其中唯有阮朝定都顺化。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阮朝的前身“阮氏”说起。

越南“郑阮纷争”时期

公元1527年,统治越南43年的后黎朝在内乱中几近灭亡;但在越南郑阮两大家族的支持下得以延续国祚,代价却是被郑阮两家架空政权,后黎朝名存实亡。同时郑阮两大家族为了争夺权力相互倾轧,史称“郑阮纷争”。

在“郑阮纷争”初期,郑氏在家主郑检的带领下力压阮氏,阮氏为避其锋芒主动向郑检请求出镇顺化,以求自保。

当时的顺化是越南国境的最南端,虽然顺化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越南的重视,不过也仅仅维持在军事层面,在政治、经济上都属于边缘地带。

在郑检眼里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郑检于公元1558年以每年向朝廷上缴银400斤,帛500匹的条件允许时任阮氏家主阮潢带领家族入镇顺化并兼领广南省。

郑氏原以为将阮氏推到直面占婆国等敌对势力的前沿顺化,并通过每年极高的贡赋,会让阮氏一族从此无法与郑氏相抗衡。

但事与愿违,阮氏通过鼓励耕种,改革政府机构反而不断巩固了自己在南方的统治,在南方站稳脚跟后切断了与北方从属关系,停止向北方进贡。

阮郑纷争

阮氏在南方的做大让北方的郑氏如坐针毡,为此郑氏假借皇室旨意命阮氏补交欠税,并要求阮氏遣子入侍朝廷为人质,妄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不断壮大的阮氏。

阮氏当然不愿再向郑氏妥协,公然指责郑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不能代表后黎朝皇室,概不尊从北方的任何旨意。

至此阮郑两大家族彻底撕破脸,斗争方式也从政治转为军事,双方在1627年-1672年这45年里共发动了七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直到清政府出面调停郑氏才被迫默认了阮南政权的存在。

复杂的地形阻碍着阮氏的南下

与北方郑氏划江而治之后,阮氏以顺化作为大本营开始大规模南进。面对盘踞于西原高原的占婆国,阮氏在使用军事手段的同时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鼓励统治范围内的百姓向顺化以南迁徙,并奖励土地;对其他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允许京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

通过多年的垦殖,占婆国被蚕食殆尽,最终占婆国与阮氏在1712年签订了《议定五条》,占婆国国王被册封为“镇王”臣服于阮氏,从此这个在中南半岛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古老王国不复存在。

潘切的波沙努塔,占婆国 历史 建筑

在彻底征服了并控制住了长山山脉南段后,阮氏将目光投向西原高原南麓的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作为典型的冲积平原且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土壤肥沃,丝毫不亚于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平原,这片平原对于缺乏大型耕地的阮氏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平原

从公元1世纪起,湄公河三角洲平原长期由来自柬埔寨的高棉人统治着,可是从公元16世纪到17世纪这一百年时间里,因为越南对占婆国不断地打压,使其不断向湄公河三角洲进行渗透。

而此时柬埔寨正在面临来自泰国的侵虐无暇顾及湄公河三角洲,于是柬埔寨王室向越南阮氏抛出了橄榄枝,公元1632年柬埔寨王室与越南阮氏进行政治联姻,同时还积极接收来自越南流民;柬埔寨希望通过越南的力量来抗衡占婆国,但也是引狼入室之举。

柬埔寨高棉王朝遗迹吴哥窟

到了公元1689年,对湄公河三角洲窥伺已久的越南阮氏,趁柬埔寨王室内乱对其发动了侵略战争,一举将湄公河三角洲收入囊中,并设立嘉定府(今胡志明市)。

在阮氏同时拥有了西原高原与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终于有了问鼎越南的资本,可是阮氏并未将统治中心迁移至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平原,而是依旧选择将都城定在了顺化。

因为阮氏虽然对于当时郑氏控制的后黎朝来说是一个独立于南方的政治实体,不过从民族上来说是和北方同宗同源的民族——京族。

而南方地区虽然被京人所征服了,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高棉族、占人、以及部分马来族裔,使京族在人口上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政治文化上都与京族大不相同,如果将都城迁入湄公河三角洲平原随时都有被其他民族反扑,甚至是被同化的风险。

越南京族女性

而且顺化在阮氏多年的经营下有着成熟的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体系,是阮氏的根基所在。

越南河内升龙皇城遗址

贸然将统治中心从顺化迁移,在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新建都城不仅是统治成本的大大提高,地理上更是会因为长山山脉和西原高原的阻隔对北方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随着时间推移很有可能会被北方排斥于汉文化圈之外,这对立志入主越南的阮氏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拥有了平原就有了入主越南的资本

经历了阮氏定都顺化后数代人的励精图治,逐渐变得更加富饶强大

十九世纪初,北方爆发叛乱,国内消耗严重,实力大损。南方阮氏政权在第八代阮氏家主阮福阔之孙阮福映的带领下挥师北上,一举消灭北方政权,统一越南,建立了越南 历史 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阮朝。

统一后的阮朝并未将国都建立在升龙(河内),依旧选择了顺化,其根本因素是在于河内长期处于敌对势力郑氏的统治之下。

河内古迹

阮朝的政治基本盘是在顺化,并且对于刚刚统一全国的阮氏来说维稳才是第一步的,最担心的也是旧势力的复辟。所以尽管越南的根本在北部,河内也依旧具有成为统治中心的资格,但在还无法确定整个北方是否完全臣服于新王朝的情况下,顺化依旧是阮朝的第一选择。

定都顺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顺化的地理位置可以让阮朝充分利用调集国家资源维系统治。

越南的地理中心“顺化”

阮朝统治下的越南版图与现代越南国家的疆域相差无几,南北各有两个三角洲平原,这两个平原由狭长的滨海平原和长山山脉南段连接,整个国家的地形类似于天平,顺化刚好就是这个天平的支点。

阮朝利用这个支点,可以通过获取南方的资源保持对北方的统治,相对的也能够从北方不断地向南方引进人口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继续深耕南方。

从此顺化成为了阮朝唯一的都城,维系着越南南北的平衡,直到西方列强的到来。

从公元1862年法国逼迫越南签订《西贡条约》,越南割让西贡;再到1870年越法签订《修改西贡条约》,法国将越南列为保护国;直至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清朝失去对越南的宗藩权,越南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

此后法国在中南半岛建立起了法属印度支那对越南,老挝、柬埔寨进行殖民统治,并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设置总督,从此西贡成为了法国人在中南半岛的统治中心。

而阮朝就如同傀儡一般任由法国摆布。顺化也开始失去作为支点的意义,成为了一个傀儡国家的傀儡首都。

法属印度支那

到了二战期间,日本入侵越南,赶走了法国军队,成为了越南新的统治者。不过随着1945年二战的胜利,法国卷土重来占领了西贡妄图重新在越南建立殖民统治,拥立阮朝末代皇帝建立“大越国(南越)”。

但是越南的北方却在胡志明的带领下建立起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越南又一次分裂成了南北两个国家,顺化也在这个分裂时期重新成为了军事前线。

直到1975年,北越攻克西贡,南越灭亡,才标志着越南重归统一。统一之后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改“国号为越南 社会 主义共和国”,定都河内。

新生的越南选择河内作为首都的主要原因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地面军事行动一直维持在北纬17度线(南北分治线)附近,顺化作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成为了主战场。

在1968年1月,北越和美军在顺化进行对战时的地图

而位于北越大后方的河内及周边城市并没有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城市发展程度较顺化明显较好。

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越战时期,北越长期接受苏联的援助,在红河三角洲平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工业体系。

这两个原因使越南北方再次成为整个越南的政治核心区域。

而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虽然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但也是在殖民时期开启了近现代化之路,经济实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超过北方,时至今日胡志明市(西贡)依旧是越南的经济中心。

胡志明市,越南第一大城市

可是,顺化却在殖民时期遭到了边缘化,又在越战时期遭到了战火的摧残,从政治经济上都不再具有担任首都的资格。如今,顺化的现实定位只能是越南南北交通枢纽和“文化古都”了。

㈡ 越南景点有哪些具体说说可以吗

越南景点有沙坝、牙庄、会安、沙巴,以下是具体介绍:

1、沙坝

有人把会安比作中国的丽江,反正都是古城,反正都充满了小资小调。会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小城,城中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

如果厌倦了这里的小格调,可以去海边走走,不同于丽江的,就是这里有漫长的海岸线。

4、沙巴

是越南北部的高山度假胜地和避暑圣地,靠近中国云南边境,距离河口仅39公里左右。

越南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老街省,沙巴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和瑶族的分支。

与其它早已被开发为旅游区的地区相比,沙巴的山民仍保持着非常传统的生活状态,对外来的旅游者既不排斥,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保留有浓厚的法国及欧洲殖民文化色彩,黑衣苗族的独特风情也保存完好,加上怡人的高山气候,被视作东南亚的避暑胜地,是西方游客喜欢前往休闲度假的地方。

㈢ 京族的历史背景 迁出越南原因 和之前的生活状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京族人口18915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语言的系属未定。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城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

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鱼汁调味。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腰间束带。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澫尾、巫头两地在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据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用优美的含义深刻的歌来反抗封建财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欢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人们建立了哈亭。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1952年建立澫尾、巫头、山心3个民族乡。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65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12月25日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京族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澫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稻米除用来做米饭外,还常磨粉做成“风吹(米+壹)”和“(米+壹)丝”。“风吹(米+壹)”是用大米粉蒸制成直径近1尺的薄圆饼,撒上芝麻晒干,再放在炭火上烤后食用,香脆爽口。“(米+壹)丝”是用大米粉做成的粉条,晒干,加工后食用。“(米+壹)丝”是京族群众喜爱的菜肴,将“(米+壹)丝”与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壹)丝螺肉汤,入口甘香、嫩滑,风味独特。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过去有在船上不准将碗覆置,不准脚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节庆、礼仪食俗 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做“白薯(米+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壹)。端午节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黄酒;中秋节除做糯米饭、糯米糖粥和风吹(米+壹)外,还要购买猪肉和月饼全家吃团圆饭。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带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祭祀食俗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一祭神活动。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米+壹)方能入睡。正月十五为小年,届时也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过去在京族民间,每逢新网下海,或海产品欠收,都要置办各种祭品,到海边进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归来,渔业丰收。

典型食品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阅读全文

与19世纪中期越南京城在哪个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在英国在香港留有多少外交人员 浏览:610
印度军区有多少军人 浏览:921
印度人是怎么喷农药的 浏览:135
为什么中国疫情会爆发 浏览:373
锐步中国代工厂在哪里 浏览:202
中国电影中心有哪些 浏览:726
印尼疫情严重的地方在哪里 浏览:141
中国人在印尼开理发店怎么样 浏览:783
意大利产的汽车有哪些品牌 浏览:20
印度的城市怎么来的 浏览:831
印尼商场租金为什么这么贵 浏览:699
古代怎么没有征服越南 浏览:960
伊朗怎么传入新型冠状病毒 浏览:339
19世纪中期越南京城在哪个省 浏览:980
印度杨桃怎么拌 浏览:785
印尼到澳洲要多少天 浏览:806
印尼atm取款最多取多少 浏览:720
印尼的免税店都有什么 浏览:39
中国人去印尼做生意要准备什么 浏览:205
越南工厂普工工资多少钱 浏览:354